浅谈唐诗中的花意象.doc_第1页
浅谈唐诗中的花意象.doc_第2页
浅谈唐诗中的花意象.doc_第3页
浅谈唐诗中的花意象.doc_第4页
浅谈唐诗中的花意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唐诗中的花意象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浅析唐诗中的花意象 指导教师 杨晓莉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宋羽欣 学号 20123010118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10级1班 院 (系) 文理学院 完成时间 浅析唐诗中的花意象摘 要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必须有鲜明的形象,即景物。景物是诗歌之媒,亦是情感之源。“花”作为一个美好的意象,常被各家诗人在诗中吟诵,而表达出的情感又各不相同。此次的论文设计特将“花”这个意象放入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唐朝,这一时期唐诗中花意象境界的扩大和思想深度的加强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知费尽了多少作者的心血,也获得了丰厚的艺术经验。对后世关于花意象的创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平台和更加丰富的基础。在唐诗中体会不同时期的诗人在描写“花”这个意象时,所抒发出的或喜或悲,或痴或癫的情感状态,艺术价值以及对于后世创作的影响是本次论文创作的目的及意义。关键词 唐诗/花/意象/时代The Flowers In The Shallow Of Tang Poetry TmagerABSTRACT Poetry as a language arts, must have a vivid image, is the scenery.Landscape is the medium of poetry, is also the source of emotion. Flowers as a beautiful image, often by poets, and expresses the feelings each are not identical. The paper design, the flower the 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development extremely brilliant era, the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imagery in the realm of expand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depth of thought to strengthen got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do not know so much of the authors efforts, has gained rich experience in art. To provide a more profound about flowers creation platform and more abundant.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ang dynasty poet flower in describing the image of the analects or happy or sad, or delusion or epilepsy emotional state of the art value a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creation i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riting and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Flower,image,era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绪 论11初唐时期22盛唐时期32.1山水田园诗派42.2边塞诗派 52.3双子星-李白和杜甫53中唐时期63.1新乐府运动73.2韩孟诗派73.3 其他诗人84晚唐时期8结 论9谢 辞10参考文献11II绪论 “沿着掌纹烙着宿,今宵梦醒无酒。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唐朝,一个繁荣的王朝,一个令人念念不忘的王朝,一个如梦般锦绣的王朝。它浪漫且潇洒,自信且蓬勃。时过境迁,隔着朦胧的灯火,我们依稀可见那时代的人们的豪放,那时代命运的沉浮,那时代的喜怒与哀乐。而能趟过时间的长河,把这份宝贵的精神养料传达给今人的,正是一个闪耀古今的词语,这个词语就是唐诗。唐诗是穿着华美衣裳的姑娘与身骑白马的英俊少年郎的千古佳话,唐诗是大漠孤烟直却锦书难托的孤独与寂寥;唐诗是青衫沾白露坐看云起时的闲庭落花。唐诗是剑,是花,是酒,是人生。它的不朽,被片刻的须臾造就,在我们面前,闪着异常夺目的光芒。唐诗善于将情感于物,而物有百形。所以,诗之情,亦有各种面貌。人有七情,感兴不一,诗情更加丰富。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云:“烟支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可见意象是诗歌之媒,亦是情感之源。而在唐诗中,“花”作为一个美好的意象,被各家诗人广泛引用,诗人借此意象将个中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春暖花开,残春花败,一切皆为自然规律,而在诗人的妙笔之下,花可以是窈窕蹁跹的少女,也可以是一去不回的时光,可以是错过莫得的良机,也可以是月下独酌的孤寂。因为诗人们具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也将无情的花描绘出了多情的样貌,这是一种生命感受,一种情感的共享。而唐诗中关于描述“花”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光彩夺目。如“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似玉如雪;如“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的入骨相思;如“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坠时”的凌波独立;如“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高洁气质。都甚为后人喜爱。 而何以都是以花为意象,各家诗人所写所感却各不相同呢。这大抵和历史的发展以及诗人个人际遇的不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唐诗中,不同的时期,花意象内涵也发展变化着。同一时期,不同的作者,也赋予“落花”不同的意象内涵。I 浅析唐诗中的花意象 1初唐时期初唐时期的诗歌纵向地看可以说是走向盛唐诗歌高潮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在这个准备过程中,追随时代与因袭前朝、创新与不成熟、敷饰六朝锦色与寻求气骨性情等特点和倾向同存并见。而唐初的统治者对文学的态度宽容,所以更加大诗歌范围的广度以及诗歌内容的深度。但仍受齐梁文风以及宫廷文人的影响。因此,此时期文人笔墨着重华丽浮艳。而有关花的诗句,多数为描述景色以及女性容貌亦或闺阁情感的细腻笔触。如“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宋之问灵隐寺)通过对盛开的山花以及还没有来得及凋落的枫叶的描写,从侧面描述了灵隐寺的周遭环境,从而更加突出了灵隐寺环境之幽静秀美。又如“合殿春应早,开箱彩预知。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轻生承剪拂,长伴万年枝。”(沈佺期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此诗颇为调皮活泼,更将“梅”与“桃”拟人化,因看到夺目的彩花而黯然失色,突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再看这首“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吟)落花易逝,容颜易老。作者以花的美丽比拟姑娘倾城的美貌,又以时间为长度,以花的薄命暗喻姑娘的美貌不能长久,从而抒发了人生短短数载,沧海桑田的感慨。此外,身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所写的古体诗落花落更多添了一份惆怅与灵动。“落花飞,撩乱入中帷。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这首诗蕴含春伤,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化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亦是花儿落下的冷漠寄予着离人一去便了无音讯。岁月易将人抛,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初唐诗歌里的花,青涩,自由,美好,张扬,随心所欲,令人念念不忘,消逝之快又令人猝不及防。最美的相遇无非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文化发展的碰撞所擦出的火花,正如那个时代的国家一样,正蓄势待发,朝着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顶端走去。2盛唐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中,盛唐却是令人于心不甘的短暂,一如牡丹之盛二十余日,不肯“长使君王带笑看”。盛唐时期热情洋溢、豪迈奔放、郁勃浓烈的浪漫气息,开放的民风以及国家政策,促使这个时期涌现了一众出类拔萃的诗人群体,其诗作各有千秋,造诣极高,成为了一直闪耀至今的文坛巨星群。在盛唐诗坛百花争艳的同时,又和谐统一着,可谓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国的高潮是唐诗。”那么唐诗中精髓便出自盛唐。而本就受广大诗家欢迎的花意象,在这一时期相关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并且诗人们扩大了意象所要表达意义的范围,其类型的诗作也更为深刻,立体。下面,我以各个流派为基准来浅析花这个意象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2.山水田园诗派 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作品风格清新,格局阔大,气象万千,感情细腻,耐人寻味。善于以花为象,借以抒情。或挥洒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或感慨时光匆匆一去不回,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扼腕仕途不顺,消极出世。诗人将其情感都融入了景里,意象里,使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目的。比如,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写的是落花满地,却体会不出半点哀伤之感,而是作者溢于言表的对这份春光的喜爱与珍惜,更能从这字里行间的笔墨,读出唐朝诗人心胸的豁达和积极进取。再如,王维的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描写的花与春天相切,展现了满城的春色繁花,回看帝京长安一片繁华,虽是应制诗不免有夸大昌盛的嫌疑,但是盛世诗人的自信在不经意间展现了时代的强盛。同样当诗人面对花落时, 闲适悠然的心境看到的落花也淡雅从容, 落英缤纷营造淡雅清幽的意境。 王维关于描写花意象的诗作颇多,这首鸟鸣涧可谓家喻户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延续了王维一贯的“动静结合”得到表现手法,将静谧的景色配以飞鸟流水,彰显了春山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其诗中的“落花”意象有其独特的风格,它给人的不是寂灭空虚,而是裕如自在充满活泼的生命力的静美,是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旋律。 “日暮长江里, 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储光羲江南曲四首(其三)此诗写得隐晦而难以捉摸,作者想知道去意的落花比作了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此诗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综上,在田园山水派诗人眼中的花,更多的贴合了自然中的花,以花最自然的形态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崇尚,喜爱之情,同时蕴含了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禅意。2.2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此派别诗歌主要描写驻扎边境的战士们所处的环境之艰险,为国效力的决心以及浓重的思乡之情。其风格多气势恢宏,也常见哀绪离愁之伤。此类作品中关于花意象出现的极少,诗人在赋予其意义上自然也标新立异。如岑参的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优钵罗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雪莲花,这首诗长短不以,紧紧跟随作者的情感起伏而变化发展。全诗作者以花自喻,此花生存环境孤僻恶劣,来比喻自己长年在塞外艰难生活;此花另辟蹊径独自盛开,来比喻诗人自己特立独行,出淤泥而不染;此花鲜为世人知,来比喻自己空有一腔报复却无从施展;此花因远隔千山万水而无法面见君王,来比喻自己远驻边塞,回都遥遥无期。作者将自己全情寄托在雪莲花中,让人读后觉得花与诗人简直浑然天成,融为一体。今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堪称唐代以物咏志的边塞诗中物我融合最为完美的一首。再来看高适的这首塞上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在描写这首词的景色时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他用明快生动的笔法和迤逦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本首诗的亮点在于“梅花何处落”,作者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综上,边塞诗派诗人在对于花意象的理解运用上,比较贴合自身的情况,将自身的际遇联合到此意象,多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感。而花这个意象,也因为诗人巧妙地描写和深情的寄托,从而变得饱满可爱了起来。 2.3双子星-李白和杜甫 李杜可谓盛唐诗坛两颗交相辉映的明星,其光芒穿越古今,直至今日仍被后人们推崇和欣赏。在两位大家的各种诗作中,当然也不乏有关花这个意象的诗句,其炼造诗句的优美,内容的丰富以及意义的深刻都是我们仔细研读赏析的经典之作。首先是李白,其诗风多不拘小节,天马行空,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这与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个人际遇的跌宕起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诗歌作品中对对花这个意象可谓情有独钟,众花中甚爱桃花。桃花,春初盛放,刹为壮观,却易随风逝,凋残满殇。李白爱用桃花这个意象,不免也有影射自身人生如浮萍,怪只怪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的意味。我们先来看这首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整首诗歌虽然只有四句话。但诗人用他独特的笔法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早春美好的画面,他的笔法有虚有实,实处让人如临其境,虚处令人思之念之。而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一阵风吹过,将树梢枝桠上的桃花垂落,河水承接着新鲜的花朵,顺流而下,也许在哪儿消逝,也许又会在哪儿重生,我们不得而知,李白也不清楚,而他为我们展现的正是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种美毫不做作,相反天真自然,这与李白活泼开朗,向往自由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另一首李白的作品寄远其三中曾这样描述“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李白睹物思人,希望自己的妻子珍惜青春,将美丽的自己留给与他的重逢,李白这里借了桃花,付诸了深情。除了桃花之外,李白还写了大量有关花意象的诗句,比如其作品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句为千古传唱,作者借刻画的荷花的“履洁怀芳”却可惜了只能孤芳自赏,来替自己的怀才不遇发泄苦闷,仿佛自己就是那朵美得不可一世,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荷花,却无有心的人来欣赏,这与李白的人生际遇何其相似。此外李白仍有许多描写花意象各种美丽的句子。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感叹生命的重量;在“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挥洒自由的价值;在“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欣赏路过的风景;在“桃李得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万物,草木尽欲言。”中细数时光的痕迹。李白笔下的花,不再是用于诗人寄托情感的意象,更像是李白身边的一个明朗,活泼,隽永的伙伴。通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李白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傲然风骨。 作为和李白一起闪耀至今的“诗圣”杜甫,因经历了特殊的历史阶段,既见证了唐王朝的壮大,也见证了唐王朝的衰落。再加上其个人际遇的坎坷多舛,所以造成其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如果说李白诗中的花意象是在天空飞舞,那么杜甫诗作中的花意象就是花褪残红后深深的忧思。比如其诗作曲江二首其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这首七言律诗前两联写曲江景事,后两联写曲江感怀,起承转合,十分自然。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说:“律法严整,老杜却颠倒纵横,复体格森然,更得自在,所以为难。首四语情法俱胜,既怕看花飞,又欲看飞花之尽,伤春惜春,流连无已。尝见志士悲秋,子美却伤春,千古有心人,毎自耿耿。”(杜甫诗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杜甫此诗表面看起来是在悼念春光,其实是感慨江山的飘零,世事的无常,唯有借残春落红来表达灾乱在诗人心中留下的创伤之深重。另一首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没了,草木仍长,国破了,万物生春。我心如死灰,那花儿也溅泪,那鸟儿的啼叫都让人心痛。作者感时伤别,移情于景,让花儿有了神情,让鸟儿有了心灵。我们在欣赏这首词作中,同样感受到了无奈的情绪。杜甫笔下的花除了表达怜惜,遗恨的情节之外,还有的表达除了作者对故友的思念之情。770年杜甫辗转两湖,飘泊潭州时,遇李龟年所作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诗的中的“落花”暗合当时国运飘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突出了作者与李龟年几十年后再遇见的不容易。抚今追昔,记忆起从前点滴,作者不仅扼腕叹息。以“落花时节又逢君”收尾,什么都没说,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唏嘘。以“落花”点明时令季节,一方面突出作者与李龟年相逢的不易,另一方面又隐约体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综上,杜甫笔下的花意象,总另人感觉像是粉嫩的花瓣上落了一层灰,美丽却沉重,很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杜甫用世界上最柔弱的意象,彰显了他们那一个时代最坚硬的脊梁,而盛唐诗坛,也因李杜的存在而变得厚重,绚烂,多重且精彩。花这个意象成为在盛唐时期的诗坛百家争相引用的对象,缘于其自身的美丽以及那个时代的美好,诗家的思想大多旷达,就算遭遇波折也多积极乐观,整体呈现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3中唐时期 中唐的起始时间是“安史之乱”以后,肃宗开始,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一直到灭亡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国势的衰微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都逐步显现了出来。与此同时诗坛上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以达到教育目的。中唐时期的诗人群体也主要分成两大派别。分别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 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另一派别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而两派在描写花意象的特色与艺术价值各有不同,下面,将分别浅析两派别对于花意象的理解运用。3.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 众所周知,白居易爱花如命,惜花如痴,在他笔下的花意象以各种姿态盛放,令人应接不暇。其中广为流传的有其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首看似平淡自然的小诗,细细读之,便能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趣和意味。本诗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活灵活现,可以转来躲去。像是调皮的小女孩儿。而其另一首与花有关的诗也是别具特色。“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牡丹)作者以白牡丹自喻,表明自己又白牡丹一样洁身自好,纯净高雅。诗人借白牡丹抒发了其虽身在官场沉浮,但不愿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渴望自己能在一片馄饨中保持自己的见解以及独特的思想与个性。诗人将自己官场上的报复以及人生的理想都寄托在白牡丹这个意象上了,可见诗人对其人格的以及品行的严格要求。白居易被称为“风流太守”,而其作品中诗关于花的意象可谓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而单单从花意象,便可看出作者或悲或喜,或感叹世事或缅怀时光多重的思想。而另一位诗人元稹,其作品中也有不少是描写花意象的。比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历来被人们视作是高风亮节、清新雅致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诗的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一幅美好的秋日赏菊图,语言平直自然却饱含情谊。诗文的后两句为本篇诗文的点睛之笔,为我们揭示了为何诗人在万花之中独爱菊花,并非它婀娜的姿态,也并非它沁人心脾的香味,而是“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无奈与弥足珍贵。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再一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而由此延伸的,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诗甚为喜爱,并在他的诗作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只此二句,已足见元白二人交情之深,情谊之浓了。新乐府运动的诗人多以花意象自喻自身的高洁品质,或抨击时事,以抒发情怀。3.2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作风格大多气势磅礴,气象万千。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见长。而其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花的意象。比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整幅晚春图描绘得淋漓尽致,有趣生动。“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杨花”为本首诗词的中心意象,它没有别家花朵的“百般红紫”,然而在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色中,若抹去这如星辰般的白色,算是一种隐隐的缺陷吧。诗人欣赏杨花,而又以杨花比喻自身的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诗人致力于发觉那些不为人知的作品与诗人,从而发觉其身上的闪光点这点与杨花的特性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同一派别的李贺则善于构造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笔下的花意象多抒发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对自身的感慨。比如,诗人的南园(其一)“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这是作者描写南园的景色,慨叹晚春花落的一首小诗。前两句写花开。“花枝草蔓”四个字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花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第二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用法奇特且生动形象。后两句写花落。百花凋零,落红满地。作者爱花、惜花,其实也是感叹自身命运的悲惨。这首七言绝句,清新婉转,风格独放异彩,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韩孟诗派有关花意象的作品,风格奇特,善于比兴且在富有勃勃生机的同时隐匿着诗人对自身,对时事深深的无奈之情。3.3 其他诗人 除了两大诗派的诗人之外,中唐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群体,他们在诗歌的造诣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有很多描写花的意象。如“草色青青柳色黄,桃李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二首其一)的花枝披离、花气氤氲;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春山夜月于良史)的童心不灭、逸兴悠长;如“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杨巨源)的繁花似锦,游人如云。综上,中唐时期各家诗人在描写花意象时,现实主义色彩尤为浓厚,诗作中多借花意象来感慨时事,对美好事物的沦落消逝深沉的惋惜和慨叹,以及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4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由于国势衰危,诗人在忧国忧民、感叹身世之中,流露出浓厚的感伤凄惨的气氛。所以诗歌面貌再次发生了变化。由盛唐的雄健壮丽,转而为哀婉凄绝。并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非常浓厚。晚唐诗风也日益向着华艳纤巧形式主义发展。杜牧、李商隐诗歌中的花意象都具有相当浓厚的历史感伤情调。“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落花)李商隐把自己的面临着的困苦与身世融入到这首咏物诗中,使人闻读顿感哀怨动人,沉浸在诗人心灵的深重伤感和悲哀中。诗人的巨大悲痛就如这连绵不绝,无休无止的落花一般。既已逝去,如今只有怀念与感伤。同是咏花,诗人还有一首和张秀才落花诗,其中“落花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