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6 期 第 21 卷 JOURNAL OF T SINGHUA U NIVERSIT 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 6 2006 Vol 21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陈 琳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63 这个术语的俄语词字面意思翻译成英语是 making strange 其翻译有 defamiliarization 参见 Tonny Bennet 形式主义 与马克思主义 伦敦 路特里奇 泰勒出版社 1979 年 第 49 页 在 Raman Selden 等编纂的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 北 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年 第 33 页 中也是翻译成 defamiliarization 因此本文采用这一译法 收稿日期 2006 07 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重点科研项目 翻译审美研究 2006A 作者简介 陈 琳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摘 要 陌生化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为翻译的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及杂合性能给审 美接受者以新奇的审美享受 赋予文学翻译的陌生化特征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意味着避免将文本归化成译 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内容 而是将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即异域化 将陌生化的手段保留 或将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即杂合化 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 发现 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 增加审美快感 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 知和新奇 产生新奇感 它包括翻译选目陌生化和翻译语言文化的陌生化 是翻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求 其本 质特征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 特别是审美接受者的期待规范 造成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翻译审美 陌生化性 异域性 异域化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062 2006 06 0091 09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文学理论 尤 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的术语 用来描述俄国 20 世纪初的形式主义诗歌文学和 40 年代德国戏剧中的一些文学现象 是一种被俄 国形式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所推崇的表现现实 的艺术手法 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 一些翻译 学者近年来也开始使用这个术语 文学翻译活动 和文学创作活动毕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二者都 会引发对文本中新奇内容的表达 表征和接受 而且文学理论中所讨论的陌生化也对翻译 特别 是文学翻译的审美特征和对翻译的本质的求解具 有重要的启示 因为翻译是对文化的 他者 和文 本新奇内容的审美过程 而 他者 的属性是陌生 在陌生化问题受到后现代主义如此重视的当下 无疑有必要对文学翻译中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不过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 学者们对翻译中的陌生 化概念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含混 与陌生化在文学 翻译中的审美特征的普遍性很不相称 因此 对 这一问题需要做深入的探讨 一 陌生化和陌生化效果的概念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 Victor Shklovsky 按照俄语构词法生造的一个 新词 所谓陌生化就是 使之陌生 就是审美主 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 反作用 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 再看到或视而不见 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 堵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 从而延长其关 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 增加审美快感 并最终使 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 化腐朽为神奇 即在诗歌文学表现意象和语言上 摆脱业已确立的传统 标新立异 但若对其进行 追溯 则可 回到西方诗学的另 一个重要的传 统 新奇 上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 新奇 进行 论述 他在 修辞学 中强调语言与情节的不平常 认为将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寻常和奇异 才能 使风格不致流于平淡 使读者具有新奇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之后 16 世纪意大利美学家马佐尼 17 世纪英国文论家爱迪生 18 世纪的黑格尔和 19 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论述中 都对 新奇 备加 欣赏 1 61 63 黑格尔的多部著作中对新奇感有着 相当深刻的论述 只有当主体与客体尚未完全分 裂而矛盾开始显现的时候 即人在客观事物中发 现他自己 发现普遍的 绝对的东西时 新奇感 才会发生 而这种新奇感的直接效果是 人一 方面把自然和客观世界看作与自己对立的 自 己所赖以生存的基础 把它作为一种威力来崇 拜 另一方面人又要满足自己的要求 把主体方 面所感觉到的较高的真实而普遍的东西化成外 在的 使它成为观照对象 2 22 可以认为 对黑 格尔而言 新奇感是艺术起源和发展的内在动 力与源泉 艺术的发展是不断维持新奇感的过 程 因此 新奇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陌生化 的特点 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 给审美主体带来 与众不同的体验 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大约 20 多 年后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从戏 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效果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戏 剧中的陌生化效果 the alienation effect 把一 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 首先意味着简 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之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 从而制造出对它 的惊愕和新奇感觉 3 204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 陌生化是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 因而很少考虑陌 生化产生的社会效果 而对于布莱希特 陌生化已 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 成为参与 介入 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 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 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并非形 式主义者所强调的 唯陌生而陌生 而是希冀借 陌生化达到对事物的更高层次 更深刻的理解和 熟悉 陌生化不仅仅是制造间隔 制造间隔只是一 个步骤 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 达到对事物更深刻 的熟悉 其次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美不在于对外 在事物的逼真描绘 也不在于表现了作者一定的 心灵情感 而在于文学性所显现出来的诱人的艺 术魅力 陌生化则是文学性获得新奇美感享受的 根本 布莱希特则在 美是生活 的命题上继续前 进 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显现 是客观存在在艺 术中的本真显现 我们认为 翻译的陌生化概念是他们两者的 有机结合 首先 翻译的陌生化不仅是一个美学 概念 也能产生社会效果 陌生化是翻译的审美 特征 但其结果不仅是对源语文本的更高层次 更 深刻的理解与熟悉 陌生化的文本不仅仅是制造 审美距离 更重要的是让审美接受者对文本客体 更深刻的理解和熟悉 其次 对文本本真的理解 和熟悉能启发审美主体的语言文化异域性 the foreign 的意识 有效地反映和揭露被非陌生化 偏见或习惯所蒙蔽的源语文本的现实 改变审美 主体的思维定势 引导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对被 非陌生化的世界进行审美和判断 获得对译文文 本的本真认识 这正是对被非陌生化掩盖下的本 真文本的一种挖掘手段 在文学翻译中 译者作 为审美主体对源语文本的独特发现和译文文本的 表达 译文的异域性无疑会引延长审美接受者感 受的时间和难度 引起对文本的注意 文学翻译 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 间里创新 所以 翻译修辞的出奇出新与陌生化 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 4 46 92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 翻译理论对陌生化 概念的运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希尼 Seamus Heaney 在其著作中的一节 翻译的影响 中提 出 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 式 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 陌生 以更新译者 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 使 译者确实能够将原作中的差异性传达出来 以促 进不同民族间相互理解和交流 5 36 希尼将差异 性的表现视为陌生化的追求 这是翻译审美陌生 化性的第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差异包括陌生化手 段以及其他差异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 文化研 究学派的旗手根茨勒 Edwin Gentzler 认为 译 文应该保留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如果源 语文本中的表现手法在第二语言中已经存在 译 者就要构想出新的表现手法 6 80根茨勒的这一 论述的意义揭示了保留或用再创造的手法再现源 语文本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在这一点上 我国 翻译研究学者孙艺风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在 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里 翻译还应该为译入 语注入新鲜的文体风格 在此意义上 轻度的 违反规范不仅可以容忍 反倒可能受到鼓励 一般而言 这样的违规行为并非译者有意而为 而是由于在源语文本已经出现了违背规范的情 形 在文学作品里较常见 所谓 陌生化 便是有 意识的为违规之举 应该在译文中保留这些 特征 7 5翻译陌生化审美特征第二个表现形 式是在翻译中用陌生化的手段进行处理 即将 源语文本的诗学特征与译入语的平行文本的诗 学特征相杂合 形成一种对审美接受者而言具 有陌生化效果的杂合文本 对于翻译陌生化的 意义 文化研究学派的翻译多元系统论者伊文 佐哈 Even Zohar 鲜明地指出 当翻译文学欲 进入文学多元系统中心 而且中心有 空缺 的 情况 那就是说在系统内所有文学作品都缺少 艺术表现技巧 新颖的形式等的情况 这时通过 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本中的新颖的语言形式和 表现技巧 即陌生化的翻译策略 使翻译文学被 经典化或进入系统中心 8 195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尝试性地定义翻译中的 陌生化概念 将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保留 或把文学样式 文学手段 文学主题 文化信息陌 生化 这意味着避免将文本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 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内容 通过将源语文本的语言 和文化差异的保留即异域化 将陌生化的手段保 留或将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 学特征杂合制造杂合文本 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 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 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 间和感受的难度 增加审美快感 并最终使翻译主 体和审美接受者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 见为新知和新奇 使他们在审美过程中不断有新 的发现 制造新奇感 它包括翻译选目的陌生化 what to translate 和翻译语言文化的陌生化 how to translate 是翻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 求 异域化 alienness 和杂合化 hybridity 是其 表现形式 其本质特征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 范 特别是审美接受者的期待规范 造成陌生化的 效果 在这个定义中无论是保留还是重新陌生 化 关键在于尊重和接受源语文本的差异或针 对接受者的 期待视野 进行杂合以达到陌生 化 这种考虑的目的在于 将翻译选目和翻译 语言的陌生化提升到一个翻译本体论的高度 在这个定义中 关键点为 提出异域化和杂合化 是翻译陌生化的表现形式 翻译陌生化性是翻 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求 文学翻译陌生化特 征的独特性 翻译陌生化往往以违背特定时期 的翻译规范 而取得陌生化的效果 本文只集 中讨论前面三点 一 异域性的追求是文学翻译审美陌生化 性的要求 翻译所面对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性即源语语 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翻译陌生化审美的前 提 这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 使对译本的陌 生化审美成为可能 它使审美主体和接受者不断 有新的发现 感受新知和新奇 达到陌生化的效 果 因此 由差异性构成的异域性是翻译陌生化 93陈 琳 等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审美特征的存在前提条件 翻译陌生化对这种异 域性的差异诉求构成翻译审美合理内核之一 我 国翻译学学者郑海凌也提出 翻译活动是译者对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的艺术把握 翻译离不开异 化 dissimilation 翻译本身就是异化 9 4孙会 军也将源语文本中差异性特征的传达是使译文具 有陌生化特征 提出 差异的传达 译者的陌生化 取向 10 187和 读者对差异性译文的期待 10 190 在国外的翻译文论和翻译实践中 我们也能看到 对差异性的追求是体现文本异域性的途径 舒特和毕哥奈 Schulte and Biguenet 编辑了 一本在翻译研究界很有影响的翻译文论集 翻译 文论 从德莱登到德里达 提出 从所选的文论 中可以总结出两点 首先 翻译把异域内容从外语 转移到自己的语言中 这使得我们体验到自己语 言的文本不曾产生的 新的感觉 形成新的概念 其次 翻译行为不断地延伸着译入语语言学范围 促使语言新生 表现为新词汇的出现 而且影响着 译入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 因此 翻译是丰富语 言和概念的一种形式 11 9这段话是对翻译文论 中对外域文本的新奇内容的审美的肯定 是对翻 译审美陌生化不自觉的概括 在西方翻译史上 翻译策略始于意译 公元 前 46 年 西塞罗 Cicero 提出要用目的语中对应 的文体风格翻译源语文本的思想和内容 公元 395 年 圣 哲罗姆 St Jerome 提出 译者把思 想内容当作战俘 以征服者的威权 转送到他自己 的语言中去 12 26 这就是说 他们对反映源语文 本语言差异的生硬直译不以为然 认为遣词造句 都要符合本族语的习惯 不过 人类生活中 少 有从来就自然而然的事物 今天习以为常的事 情 好多初起时曾遭剧烈的抗拒 有些东西 初起 时生硬 久而久之习惯了 也就变得自然了 有些 初听是生造出来的翻译语词和翻译句子 听得多 了 竟变得自然了 我们今天的行文 甚至说话 不知有多少 既不是从古代汉语来的 又不是从口 语来的 而直接源于翻译 13 83这就说明 翻译 使新奇变为熟知 再产生新一轮的新奇变熟知的 过程 即陌生化的过程 虽然西塞罗和圣 哲罗 姆意译的翻译策略开了西方翻译策略的先河 但 是 尊重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的直译却在后 来的翻译历史长河中受到高度重视 德国罗曼语言和文学学者弗里德里希 Hugo Friedrich 认为 欧洲的文学翻译是始于对陌生 的追求 在罗马时代的第一阶段的翻译 当 En nius 在翻译希腊文本时 其翻译态度是对希腊文 本谦恭的态度 将希腊文本移植到拉丁语中 结果 是翻译中充满了拗口的希腊式词汇 14 15译者 重视源语文本的文体和语言的独特性的再现 即 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与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差 异构成异域性内容 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 从文 艺复兴时期开始 开始探究借助另一种语言的语 言结构来丰富自身语言的可能性 本着激活自身 语言的目的 重视源语的异域性 从 18 世纪下半 期开始 经过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表现出对文化差 异的宽容 体现在对欧洲各国语言差异性的承认 翻译开始向源语文本的异域性靠拢 其理论根据 为 尽管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词汇和句法的差异 但 是各语言的内在结构有亲和力 这种亲和力使得 译入语的语言的精妙可以用以表达外域文本之异 域性 译者屈服于源语文本 翻译向源语文本靠 近 甚至为了保存异域性 完全翻译成陌生 这种 尊重源语文本的异域性构成了 19 世纪和 20 世纪 翻译理论中的一股强大的潜流 德国的神学家和文化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明确 提出对源语文本的异域性的尊重 他认为 当源 语文本具有鲜明的文体风格 这种源语文本不仅 是源语文本语言内在的语言特点所培养出来的 而且表明这种风格只能为源语所创造并只能由源 语的本身特点来解释 15 38 这段话不仅承认了 语言之间的差异 而且区分了语言现实 民族语言 现实 和语言行为 语言的个人创意即文体 因 此 译者不应该让读者安宁而让作者靠近他 相 反 应该是不要打搅作者的安宁 免受打扰 而要 读者向他靠近 15 42 当译者做翻译时 其遣词 造句不仅去掉习惯的日常表达方式 就如同源语 也是避免习惯的日常表达方式一样 而且要留下 异域敏感性 15 46也就是说 译文的魅力是源语 94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本生成的 正是这种魅力刺激了翻译行为 这 就如同源语文本是脱离了源语文本的习惯的日常 表达方式才获得注意一样 洪堡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 强调文化的 相对价值 尤其珍视每一种具体文化的独特性 不 贬抑任一民族和语言 这种尊重各民族语言文 化的立场 在洪堡身上也已形成 其深层的思想基 础是人类大同论 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亲密无 间 情同手足的大部族 而不考虑宗教 族籍和肤 色的差异 但是 大同不等于消除差别 正相 反 洪堡认为 世界必须由多个民族构成 人类语 言必须保持多样性 因为这是人类精神的内在需 要 就像大自然必定多姿多彩 倾向于排斥雷同 一样 16 37他在 1816 年写的一篇译序说道 即 使源语文本有歧义的地方也必须保留 在翻译 中 绝对不可以将源语文本中提升了的 夸张了的 和不同寻常之处翻译成轻松易读之文 翻译是填 补译入语和译入语民族所缺内容 因此忠实是第 一要义 忠实是对源语文本的真正意义的整体把 握 而不是局部 每一个好的翻译都是出自于对源 语文本的直率的而谦虚的爱 这种态度导致认为 译文应该具有异域色彩 但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读 者不应该感觉到洋腔洋调 foreignness 而是应该 感觉到异域情调或异域性 foreign 那么 翻译 就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 如果译者让异域性消失 殆尽 那么这种翻译就是被完全破坏了 16 58 歌德在 西东合集 写的注释中谈到翻译问 题 他认为最高层次的翻译使译文与源语文本完 全一致甚至彻底相互取代 他举了两个译者的例 子 第一个是翻译 荷马 的德国译者沃斯 Jo hann Heinrich Voss 由于译者努力使译文具有 源语文本的特征 因此放弃了译入语的特征 这 使得一般大众读者在开始时难于接受 但是 随 着时间的推移 读者慢慢习惯了这种翻译 第二 个译 例 是 翻 译 东 方 文 学 名 著 的 哈 默 von Hammer 他尽量使翻译贴近源语文本的外在的 语言形式 歌德赞赏这种翻译 一个努力使译文 等同于源语文本的翻译接近于隔行对照翻译 这 种翻译能极大地促进读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 因 为读者被引向源语文本 接触异域 变为熟知 也 就是由未知变已知 这一过程不停地循环 形成一 个认识的循环 17 62在这里 异域和熟悉 已知 和未知的不断的推移和循环 构成了陌生化效果 达到翻译的目的 歌德的这一认识 是对翻译陌 生化审美特征的不自觉的概括 本雅明在 1923 年的被称之为解构主义翻译 理论开篇之作 译者的任务 中提出译者的任务是 在译文中再现差异 重建 纯语言 这个任务的 完成 意味着在译文中体现源语文本表现形式的 差异 在本雅明看来 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的 过程中把潜在于各种语言中的 纯语言 开发出 来 确保语言生命的延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本 雅明一反近代翻译理论上崇尚意译的潮流 提倡 极端的直译法 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 它不遮盖 原作 不挡住原作的光芒 而是让纯语言通过自身 的媒介得到增强 更加充分地在原作中闪闪发 亮 18 23译作应该反映出对语言互相补充的渴 望和追求 其价值取决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和 强调程度 翻译突显了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但新 的表达方法也正是由翻译催生出来 因此 译者 要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 把潜藏在原作中 但源语 无法表达的意念在译作里尽量地展现出来 毕竟 所有的翻译都仅仅是与各种语言的异质因素达 成妥协的权宜之计 对于语言异质因素的一劳永 逸而非暂时性 的解决 远远超出了人类 的能 力 18 24他认为 翻译标准由传统的等值或逼近 转变为意指方式上的 呼应 echo 译者的注意 重心便从语言的所指转向语言的能指链 句法过 程 句法结构以及语言机制对思想 现实构成等的 影响 即从语言传递的信息或内容转向了语言所 具有的特定的表达方式 这有利于对语言之间的 差异性和互补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这种直译是 保留异域性 使译文陌生化的方式 这种观点无 疑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德里达认为 任何语言符号必然与其他符号 的要素相关联但又彼此有别 并在形成差异时才 显示自己的价值 确定其自身的意义 翻译不存 在固定的同一意义 它提供游戏的空间 延伸边 95陈 琳 等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界 为差异提供新的道路 19 220 因此 解构主义 学者认为 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 而在于存异 一部译作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通顺程度 而在于它 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 这一高度重视源语文本 语言表现形式差异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 西班牙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盖塞特非常赞同 施莱尔马赫的主张 只有当我们强迫译文读者跳 出他的母语的习惯并迫使他走进源语文本作者的 语言天地 真正的翻译才能发生 在翻译中 必须 远离自己的语言而去走近他者 很清楚 读者并 不欣赏用他们的语文文体改造的文本 他们已经 有了足够多的本土文本作者 读者欣赏的是 能 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源语文本作者的说话的方 式 20 98盖塞特所表达的就是 翻译审美接受者 的审美目的是接受源语文本的独特语言特色 审 美主体能用译入语再现原作者的语言风格 体现 异域性 二 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是翻译伦理的 要求 以上学者皆提倡在译文中保留语文习惯的差 异 以异为美 翻译审美的陌生化问题实际上不 仅是对文本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的审美问题 更重 要的是翻译对待差异的态度问题即 翻译伦理 问 题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穆南 George Mounin 在其 翻译的理论问题 中所说的 共相 构成了翻译的可行性 或哲学意义上的可能性 而 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 则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 但同时又构成了翻译的重要障碍 21 78既然文化 个性的存在构成翻译的必要性 那么翻译是让这 种差异进入译本还是消失在翻译转换当中 这就 关系到当下正在兴起的对翻译伦理的讨论之中 当代美国后殖民思潮的代表人物霍米 巴巴 Homi Bhabha 在其 新奇是怎样进入世界的 论 文中认为 翻译具有文化交流的表述行为的本 质 翻译的记号不断地诉说文化权威和它的表述 实践之间的不同时代和空间 翻译的时间存在于 交际的意义 原则和实践之中 用 de Man 的话 说 这种交际将源语文本不断地解经典化 使源语 文本处于分裂和永久地流走他乡 并将新奇带入 世界 22 97 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认为翻译是 对异的 考验 翻译行为的正确伦理 应该是对将异域作 为异域接受 receiving the Foreign as Foreign 通过译文得到体现的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之间的 关系 23 32 韦努蒂以此为出发点 在 1998 年写的 翻译之耻 论存异伦理 阐明坏的翻译以 达 意 transmisibility 为掩饰 系统地消除域外作 品的怪异性 strangeness 促使在本土文化中形 成一种针对域外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态度 好的 翻译则与此针锋相对 力图通过在译文中 打开缺 口 引起对话 促成杂交 实现解中心化 等手段 强迫本土语言文化将域外文本的异域性记录下 来 最大限度地抑制自己的种族中心主义倾向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意图是通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 不同的 话语策略 实现的 坏的翻译不仅对译文 采取一种归化策略 而且还掩盖了自己在实现这 一策略时对域外文本所做的各种 操控 manip ulations 好翻译则 集纳了各种异化倾向 通 过在译文中提供了与源语文本的某种对应 使译 入语发展得更大 更广 更加丰富多彩 24 81 归 化翻译和异化翻译这两种对立的话语策略 实际 上就是消解和保留源语文本的异域性 文化差 异 而产生强化或弱化种族中心倾向的后果 它们分别是 坏翻译 和 好翻译 得以实现必要条 件 在此基础上 韦努蒂搭盖起他所追求的那个用 以分辨好坏翻译的伦理理论框架 并且从好翻译 必须致力于保留语言文化差异这一基本原则出 发 确定了翻译的伦理为 存异伦理 25 40 虽然 其目的是 异化性翻译的要点在于 发展一种抵 抗译入语的主流文化价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以 便标识异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24 23 36 三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特征 一 翻译审美陌生化的前提 陌生化通过对前在文本经验的违背 创造出 了一种与前在经验不同的特殊的符号经验 这种 对前在经验的反驳 体现了陌生化的质的规定性 96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 前在性 前在性 是相 对于 当下性 而言的 前在的存在已变得陈旧而 没有新意 当下的存在 由于割裂了传统语言给 予主体的期待视野 颠覆了潜在符号经验给予主 体的召唤结构 因而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取消 前在性 意味着在创作中要不落俗套 要将 习以为常的 陈旧的语言和文本经验通过变形处 理 使之成为独特的 陌生的文本经验和符号体 验 26 64在翻译中 意味着取消译本中语言以及 译本经验的 前在性 这意味着翻译中不要试图 将日常 陈旧的语言和文本经验去翻译文本 而要 将习以为常 陈旧的语言和文本经验通过变形处 理 使之达到与反映文本语言的陌生性 其结果是 译本成为独特的 陌生的文本经验和符号经验 变 形处理的方式包括异域性的保留与本土性的杂 合 前者是异域化翻译 后者是杂合化翻译 陌生化的潜在前提是文本此在的可感性 陌 生化要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 就势必要 对前在的文本存在进行创造性的歪曲与变形 使 之以反常态方式呈现于主体面前 陌生化的一个 最突出的效果 就是能打破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 作品的艺术性 也无非是由感觉方式所产生的一 种效果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感觉之外不存在艺 术 感受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 艺术既然是 以 被感受 为存在的第一要义 那作者与艺术家 首先应当关心的 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提高作品的 可感性 如何把审美主体的审美目光调动起来 最 大限度地获得美的享受 在翻译中 对内容的 陌 生 处理 一方面体现于文本客体的选择 另一方 面 是对语言形式加以 陌生 处理 打破审美主体 的接受定势 提高译文的可感性 调动审美主体的 目光 翻译存在这一 陌生 处理的前提是源语文 本语言的词汇和风格的独特性 即语言的不对等 性 叔本华认为 并非每一个词都有对等词 所 以 并非所有的概念都能准确无误地翻译成目的 语 因此 要借用外来词汇表达异域概念 27 34 洪堡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经验和研究反复证 明 没有一个词能在译入语中找到完全的对等词 因 为 每 一 个 词 都 是 感 知 的 细 微 差 异 的 表 达 16 55这些论述说明了翻译审美的陌生化的 潜在前提即文本此在的可感性 因为在译入语中 没有对等词 需要创造新词来表达源语文本的内 容 而且 源语文本的表达的概念并非都在译入语 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 特别是概念的细微区别 这两点认识 意味着翻译语言及翻译文本经验的 前在性的本体的缺乏 因此翻译文本这种特性构 成陌生化的潜在前提 二 文学翻译陌生化实现的过程 文学翻译的陌生化实现过程也是创造 复杂 化 和 难化 形式的过程 自动化感受的定势来 自于译入语的平行文本给审美主体留下的印象 因此 译文如果能打破这种自动化感受的定势 冲 破审美惯性 使接受主体获得新颖奇异之感 译者 必须通过创造 复杂化 和 难化 的形式 打破译 入语的原有的文本规范和格局 甚至打破译入语 的翻译规范和格局 营造异于前在感受的文本印 象 这种追求无疑会增加文本的艰深化 增大接 受主体审美感受的难度 要获得审美客体 译 文的 复杂化 和 难化 的形式 关键是要对前在 的文本进行变形 尽可能与其前在的文本相异 这种变形 往往是前在文本与异域特色的一种杂 合的结果 既并不是完全的归化 也不是完全的异 域性化 那么 是否能达到这种陌生化效果 往往 是对陌生化把握的度的问题即异域化和杂合化的 度的问题 三 文学翻译陌生化的度的把握 对陌生化的把握有一个度的问题 在翻译陌 生化的度的概念非常关键 这涉及审美客体问题 我认为翻译的审美客体不仅指源语文本 同时还 指译文 当译文被译者反复推敲 译者在进入对源 语文本的审美过程 同时也就进入了对译文的审 美过程 因此 源语文本和正在形成的译文都成 为审美客体 也就是说 翻译的审美客体具有双重 性 因此 我认为翻译审美的全过程 与创作审美 的全过程有着不同之处 即翻译审美观照 con templation 的全过程不同 审美观照指翻译审 美全过程 翻译审美者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疏漏 即可能影响审美观照的整体性 28 311 审美观照 97陈 琳 等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的整体性具有翻译审美客体的双重性 之所以提 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翻译陌生化的度的问题与这 种审美客体的双重性的内在关系 审美主体对源 语文本的审美特征的观照往往与对译文的审美特 征的观照有着不同 这种不同就是对翻译陌生化 的把握 创作陌生化度的问题建立的对象与翻译 陌生化的建立的对象有区别 创作陌生化的度的 把握是建立在接受主体对本族语的审美对象的可 理解的范围进行 而翻译陌生化的度的把握是建 立在对外来语言和本族语言两者杂合物的审美对 象的可理解的范围进行 也就是说 翻译的陌生 化性是异域性与本土性相杂合 以达到审美的陌 生化效果 因此 审美主体追求译文的陌生化是 建立在对异域化和杂合化的度的适中 适中意味 着在接受主体可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对源语文本 的审美对象的保留 做到异域性的最大可能化 以 保持译文的陌生化的效果 译者采用翻译技巧和 手法作为手段 一方面有限度地消除译文的前在 性 即译入语平行文本的审美特征 另一方面展 现源语文本的当下性 即异域性 创造一种使接 受主体以全新的目光去感受事物和文本经验 即 陌生化效果 这种度的把握构成了翻译审美陌 生化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即翻译杂合的度与陌生 化效果的关系 结 语 本文试图提出翻译中陌生化的概念 翻译陌 生化的审美特征是翻译审美特征之一 这个假设 需要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具体论证的假 设 翻译是通过文本间性 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等 间性的建立 这种间性促成了翻译文本中独特的 审美杂合性与陌生化效果 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可能导致译文细部的背离或对翻译规 范的违规 这种违规实际上就是翻译陌生化的要 求 现代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也从接受角度 予 陌生化 说以证明 它告诉我们 译者作为兼 有源语文本的读者的身份在接受任何一件艺术作 品 源语文本 之先 他的头脑里决非一片空白 一旦进入接受过程 那些在他先前接受过的文学 作品 必然会参与其对此作品的接受 而读者本人 的文化素养 文化知识水平 情感 意识形态等个 人特点 势必会左右其对作品的接受 使之成为一 种具有支配力量的潜在能量 这就是 前接受视 野 对艺术接受的作用 如果说 前接受视野 构 成了读者的 已知 那么 每一刻接受就构成了所 谓 未知 在这种情况下 读者的期待视野永远 指向 未知 因此 翻译的陌生化效果的产生需 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视域融合 这些都是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向荣 陌生化 J 外国文学 2005 1 2 黑格尔 美 学 第 2 卷 M 北 京 商 务印 书 馆 1979 3 张黎 布莱希特研究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4 4 郑海凌 陌生化 与文学翻译 J 中国翻译 2003 5 5 Heaney S The Government ofthe T ongue 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88 6 Gentzler E Rev 2nd ed Contemporary Transla tion T heories M Clevedon Buffalo Toronto Sydney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1 7 孙艺风 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 J 中国翻译 2003 5 8 Even Zohar I The Position of T 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 he T 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9 郑海凌 译语的异化与优化 J 中国翻译 2001 5 10 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11 Schulte R and John Biguenet T heories of T rans lation A n A nthology of Essays f 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 1992 12 St Jerome Letter to Pammachius A in D Rob inson ed Western T ranslation T heory f rom H e rodotustoNietzsche C Manchester St 98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erom 1997 13 陈嘉映 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 A 思远道 C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14 Friedrich H On the Art of Translation A in R Schulte and J Biguenet T heories of Translation A n A nthology of Essays f 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5 Schleiermacher A On the Different M ethods of T ranslating A in R Schulte and J Biguenet Theories ofTranslation A n Anthology ofEssays f 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6 von Humboldt W FromIntroductiontoHis T ranslation Agamemnon A in R Schulte and J Biguenet T heories of T ranslation A n A nthology of Essays f 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7 Goethe J W Preface to the Early Italians Poets A in R Schulte and J Biguene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A nthology of Essays f 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8 Benjamin W The Task of T ranslator A in R Schulte and J Biguenet T heories of Translation A n A nthology of Essays f 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9 Derrida J Des T our de Babel A in R Schulte 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百色干部学院招聘教研人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河南郑州社区医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名山供销合作社招聘行政工作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甘肃嘉峪关市商务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4月浙江嘉兴市海宁市中心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招聘高层次急需卫技人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建筑大学第二批招聘2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度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高校毕业生招聘4人(第三批次气象类)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海南保亭农水投资有限公司人员(代农水投公司发布)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赤峰新正电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69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南平武夷有轨电车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云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农业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房屋抵押借贷合同(标准版)
- 医疗放射防护培训课件
- 装修安全生产培训讲解
- 海南省邮政业安全保障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2024
- 2025八年级美术国测试题(五)
- 煤棚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Unit 1-2)(广州专用沪教版2024)原卷
- GB/T 4699.2-2025铬铁、硅铬合金、氮化铬铁和高氮铬铁铬含量的测定过硫酸铵氧化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 2025至2030年中国柔性电路板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