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1)-莱钢.pdf_第1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1)-莱钢.pdf_第2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1)-莱钢.pdf_第3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1)-莱钢.pdf_第4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1)-莱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主讲人 张晓明 东北大学 主讲人 张晓明 东北大学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莱钢莱钢 2009 9 27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1 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 2 厚板坯连铸与轧制的衔接模式厚板坯连铸与轧制的衔接模式 3 自由程序轧制技术自由程序轧制技术 4 厚板坯连铸连轧产品的质量控制厚板坯连铸连轧产品的质量控制 5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现状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现状 6 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关键技术问题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关键技术问题 7 带钢直接连铸技术带钢直接连铸技术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金属连续浇铸思想的启蒙阶段金属连续浇铸思想的启蒙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1840 1930年年 1840年美国人塞勒斯 年美国人塞勒斯 Sellers 获得连续铸铅的专利 获得连续铸铅的专利 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年英国人贝塞麦 Henry Bessemer 提出了采用双辊 连铸机浇铸出了金属锡箔 铅板和玻璃板 并获专利 提出了采用双辊 连铸机浇铸出了金属锡箔 铅板和玻璃板 并获专利 1887年德国人戴伦 年德国人戴伦 R M Daelen 提出了与现代连铸机 相似的连铸设备的建议 在其开发的设备中已包括了上下敞 开的结晶器 液态金属注入 二次冷却段 引锭杆和铸坯切 割装置等 提出了与现代连铸机 相似的连铸设备的建议 在其开发的设备中已包括了上下敞 开的结晶器 液态金属注入 二次冷却段 引锭杆和铸坯切 割装置等 1 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1940 1949年年 1943年德国人永汉斯 年德国人永汉斯 S Junghans 建成了 第一台试验连铸机 提出 了振动水冷结晶器 浸入 式水口 结晶器保护剂等 技术 取得工业规模的成 功 奠定了现代连铸机结 构的基础 结晶器振动成 为连铸机的标准操作 建成了 第一台试验连铸机 提出 了振动水冷结晶器 浸入 式水口 结晶器保护剂等 技术 取得工业规模的成 功 奠定了现代连铸机结 构的基础 结晶器振动成 为连铸机的标准操作 图图1 2 S Junghans专利原理专利原理 1 中间包 中间包 2 保护剂加入装置 保护剂加入装置 3 进水口 进水口 4 结晶器 结晶器 5 铸坯 铸坯 6 拉辊 拉辊 7 出水口 出水口 8 压缩机 压缩机 9 钢包 钢包 10 振动机构振动机构 连铸特征技术的开发阶段连铸特征技术的开发阶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1950 1976年年 传统连铸技 术成熟阶段 传统连铸技 术成熟阶段 应用于工业生产应用于工业生产 5000多项专利多项专利 代表性的技术代表性的技术 弧形连铸机弧形连铸机 钢包回转台钢包回转台 浸入式水口浇注浸入式水口浇注 结晶器保护渣结晶器保护渣 电磁搅拌电磁搅拌 渐进弯曲矫直渐进弯曲矫直 结晶器在线调宽结晶器在线调宽 中包塞棒控制中包塞棒控制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主要特点 连铸比不断上升 连铸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表现为铸机作业率 浇铸速率 拉坯速度 连浇炉数等主要指标的不断提高 浇铸品种逐渐扩大 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主要特点 连铸比不断上升 连铸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表现为铸机作业率 浇铸速率 拉坯速度 连浇炉数等主要指标的不断提高 浇铸品种逐渐扩大 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 20世纪世纪80 90年代年代 传统连铸技术的优化发展阶段传统连铸技术的优化发展阶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传 统 钢 铁 生 产 流 程 传 统 钢 铁 生 产 流 程 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来年代以来 近终形连铸近终形连铸 高效连铸高效连铸 电磁连铸电磁连铸 紧凑化紧凑化 连续化连续化 高度自动化高度自动化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通常是指以高拉速为核心 以高质量 无缺陷铸坯生 产为基础 实现高连浇率 高作业率的连铸技术 通常是指以高拉速为核心 以高质量 无缺陷铸坯生 产为基础 实现高连浇率 高作业率的连铸技术 高效连铸高效连铸 概念概念 日本 日本 最高板坯铸速 最高板坯铸速 3 2m min 月产量 月产量 20 45万吨万吨 连浇炉数 超过连浇炉数 超过100炉 炉 作业率达作业率达92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NNSC Next Net Shape Casting 接近成品形状的浇注 技术 其实质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减小铸坯断面 尺寸以减少甚至取代压力加工 接近成品形状的浇注 技术 其实质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减小铸坯断面 尺寸以减少甚至取代压力加工 近终形连铸近终形连铸 钢铁 生产 的短 流程 工艺 技术 钢铁 生产 的短 流程 工艺 技术 电炉炼钢电炉炼钢 直接还原直接还原 DRI 熔融还原熔融还原 如如Corex 近终形连铸近终形连铸 概念概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薄板坯连铸 薄板坯连铸 TSCC Thin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带钢直接连铸 带钢直接连铸 DSC Direct Strip Casting 喷雾成形技术 喷雾成形技术 Ospray 异型坯连铸异型坯连铸 近终形连铸技术包含的主要内容近终形连铸技术包含的主要内容 2020年 传统连铸年 传统连铸40 薄板坯连铸 薄板坯连铸50 薄 带连铸 薄 带连铸10 日本估计日本估计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电磁连铸技术电磁连铸技术 电 磁 技 术 应 用 电 磁 技 术 应 用 电磁力学特性电磁力学特性 电磁热特性电磁热特性 电磁物理特性电磁物理特性 液面检测液面检测 电磁下渣检测电磁下渣检测 中间包感应加热中间包感应加热 注流约束注流约束 电磁软接触电磁软接触 电磁搅拌电磁搅拌 电磁制动电磁制动 已被用于 工业生产 已被用于 工业生产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结晶器电磁制动工艺效果图结晶器电磁制动工艺效果图结晶器电磁制动工艺效果图结晶器电磁制动工艺效果图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连铸与轧钢的衔接模式连铸与轧钢的衔接模式 2 厚板坯连铸与轧制的衔接模式厚板坯连铸与轧制的衔接模式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类型类型1 连铸坯直接轧制工艺 简称 连铸坯直接轧制工艺 简称CC DR Continuous Casting Direct Rolling 或称 或称HDR Hot Direct Rolling 特点 特点 铸坯温度在铸坯温度在1100 以上 铸坯不需进加热炉加 热 只需在输送过程中进行补热和均热 即直接送入轧 机进行轧制 在连铸机与轧机间只有在线补偿加热而无 正式加热炉缓冲工序 以上 铸坯不需进加热炉加 热 只需在输送过程中进行补热和均热 即直接送入轧 机进行轧制 在连铸机与轧机间只有在线补偿加热而无 正式加热炉缓冲工序 类型类型2 连铸坯直接热装轧制工艺 简称 连铸坯直接热装轧制工艺 简称DHCR Direct Hot Charge Rolling 或称为高温热装炉轧制工艺 简称 为 或称为高温热装炉轧制工艺 简称 为 HCR Hot Charge Rolling 特点 特点 装炉温度在装炉温度在700 1000 左右 即在 左右 即在A3线以上奥 氏体状态直接装炉 加热到轧制温度后进行轧制 只有 加热炉缓冲工序且能保持连续高温装炉生产节奏的称为 直接 线以上奥 氏体状态直接装炉 加热到轧制温度后进行轧制 只有 加热炉缓冲工序且能保持连续高温装炉生产节奏的称为 直接 高温高温 热装轧制工艺 热装轧制工艺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特点 特点 装炉温度一般在装炉温度一般在400 700 之间 而低温热装 工艺 则常在加热炉之前还有保温坑或保温箱等 即 采用双重缓冲工序 以解决铸 轧节奏匹配与计划管 理问题 之间 而低温热装 工艺 则常在加热炉之前还有保温坑或保温箱等 即 采用双重缓冲工序 以解决铸 轧节奏匹配与计划管 理问题 类型类型3 4为铸坯冷至为铸坯冷至A3甚至甚至A1线以下温度装炉 称为低 温热装轧制工艺 简称 线以下温度装炉 称为低 温热装轧制工艺 简称HCR Hot Charge Rolling 类型类型5即传统的连铸坯冷装炉轧制工艺 简称即传统的连铸坯冷装炉轧制工艺 简称CCR Cold Charge Rolling 特点 特点 连铸坯冷至常温后 再装炉加热后轧制 一般连 铸坯装炉的温度在 连铸坯冷至常温后 再装炉加热后轧制 一般连 铸坯装炉的温度在400 以下 以下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类型类型1和和2都属于铸坯热轧前基本无相变的工艺 其所面临 的技术难点和问题也大体相似 只是 都属于铸坯热轧前基本无相变的工艺 其所面临 的技术难点和问题也大体相似 只是DHCR有加热炉缓 冲 对连铸坯温度和生产连续性的要求有所放宽 但它们 都要求从炼钢 连铸到轧钢实现有节奏的均衡连续化生产 故我国常统称类型 有加热炉缓 冲 对连铸坯温度和生产连续性的要求有所放宽 但它们 都要求从炼钢 连铸到轧钢实现有节奏的均衡连续化生产 故我国常统称类型1和和2两类工艺为连铸连轧工艺 类型 两类工艺为连铸连轧工艺 类型2 3 4需入正式加热炉加热 故亦可统称为连铸 坯热装热送轧制工艺 需入正式加热炉加热 故亦可统称为连铸 坯热装热送轧制工艺 连铸 连轧工艺 简称连铸 连轧工艺 简称CC CR Continuous Casting Continuous Rolling 连铸坯热装热送轧制工艺连铸坯热装热送轧制工艺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1 连铸坯及轧材质量的保证技术 连铸坯及轧材质量的保证技术 2 连铸坯及轧材温度的保证技术 连铸坯及轧材温度的保证技术 3 板坯宽度的调节技术和自由程序轧制技术 板坯宽度的调节技术和自由程序轧制技术 4 炼钢 连铸 轧钢一体化生产管理技术 炼钢 连铸 轧钢一体化生产管理技术 5 保证工艺与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技术等多项 综合技术 保证工艺与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技术等多项 综合技术 实现实现CC DR和和DHCR工艺的主要技术关键工艺的主要技术关键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图图1 5 连铸 直接轧制连铸 直接轧制 CC DR 工艺与采用的关键技术工艺与采用的关键技术 A 保证温度的技术保证温度的技术 1 钢包输送 钢包输送 2 恒高速浇注 恒高速浇注 3 板坯测量 板坯测量 4 雾化二次冷却 雾化二次冷却 5 液芯前端位置控制 液芯前端位置控制 6 铸机内及辊道周围绝热 铸机内及辊道周围绝热 7 短运送线及转盘 短运送线及转盘 8 边部温度补偿器 边部温度补偿器 ETC 9 边部质量补偿器 边部质量补偿器 EQC 10 中间坯增厚 中间坯增厚 11 高速穿带 高速穿带 B 保证质量的技术保证质量的技术 1 转炉出渣孔堵塞 转炉出渣孔堵塞 2 成分控制 成分控制 3 真空处理 真空处理RH 4 钢包 中间包 结晶器保护 钢包 中间包 结晶器保护 5 加大中间包 加大中间包 6 结晶器液面控制 结晶器液面控制 7 适当的渣粉 适当的渣粉 8 缩短辊子间距 缩短辊子间距 9 四点矫直 四点矫直 10 压缩铸造 压缩铸造 11 利用计算机系统判断质量 利用计算机系统判断质量 12 毛刺清理装置 毛刺清理装置 C 保证计划安排的技术保证计划安排的技术 1 高速改变结晶器宽度 高速改变结晶器宽度 2 VSB宽度大压下 宽度大压下 3 生产制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生产制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4 减少分级数 减少分级数 D 保证机组可靠性的技术保证机组可靠性的技术 1 辊子在线调整检查 辊子在线调整检查 2 辊子冷却 辊子冷却 3 加强铸机及辊子强度 加强铸机及辊子强度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3 自由程序轧制技术自由程序轧制技术 1 一个换辊周期内轧制带钢的长度一个换辊周期内轧制带钢的长度 总轧制长度 同 宽轧制长度 总轧制长度 同 宽轧制长度 2 为保证板形和板凸度良好所必须的辊型曲线 为保证板形和板凸度良好所必须的辊型曲线 3 为避免带钢产生局部高点采用的为避免带钢产生局部高点采用的 棺棺 型轧制规程 型轧制规程 4 为确保板厚的高精度和精轧机组稳定穿带 避免带 钢的厚度和硬度较大的跳跃 自由程序轧制 为确保板厚的高精度和精轧机组稳定穿带 避免带 钢的厚度和硬度较大的跳跃 自由程序轧制 SFR Schedule Free Rolling 技术由 新日铁八幡厂于 技术由 新日铁八幡厂于1982年开发并应用于生产 年开发并应用于生产 常规轧制生产的限制条件常规轧制生产的限制条件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自由程序轧制技术可以摆脱常规轧制生产的限制条 件 进行不同钢种 厚度 宽度的混合轧制 消除了连铸 工序对钢种和板坯宽度方面的限制 它是由很多相关的单 项技术构成的综合技术 主要包括轧辊磨损的均匀化减轻 化技术 自由程序轧制技术可以摆脱常规轧制生产的限制条 件 进行不同钢种 厚度 宽度的混合轧制 消除了连铸 工序对钢种和板坯宽度方面的限制 它是由很多相关的单 项技术构成的综合技术 主要包括轧辊磨损的均匀化减轻 化技术 如工作辊横移 新材质轧辊 润滑轧制 在线磨辊 等技术 如工作辊横移 新材质轧辊 润滑轧制 在线磨辊 等技术 高精度轧制技术 高精度轧制技术 高精度设定模型 高精度宽度 控制 蛇行控制 板凸度和板形同时控制等技术 高精度设定模型 高精度宽度 控制 蛇行控制 板凸度和板形同时控制等技术 综合计 算机应用技术 生产工序管理技术等 综合计 算机应用技术 生产工序管理技术等 自由程序轧制技术自由程序轧制技术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自由程序轧制与常规轧制时热带轧机操作情况比较自由程序轧制与常规轧制时热带轧机操作情况比较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50不同钢种混合轧制数不同钢种混合轧制数 1130连铸坯宽度数量连铸坯宽度数量 1种种8种种工作辊辊型曲线工作辊辊型曲线 9023同宽轧制长度同宽轧制长度 km 0 25 4倍倍0 5 2倍倍板厚变化板厚变化 自由自由0由窄变宽由窄变宽 自由程序轧制自由程序轧制常规轧制常规轧制项目项目 国外某厂采用自由程序轧制与常规轧制情况的比较国外某厂采用自由程序轧制与常规轧制情况的比较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工作辊横移技术工作辊横移技术 HC轧机是轧机是1972年由日本日立公司研制的年由日本日立公司研制的6辊轧机 通过 中间辊的横移来控制板形和板凸度 辊轧机 通过 中间辊的横移来控制板形和板凸度 HC轧机优点 轧机优点 消除有害弯矩消除有害弯矩 充分发挥液压弯辊的控制效果 具有较高的板凸度控制能力充分发挥液压弯辊的控制效果 具有较高的板凸度控制能力 可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可实现自由程序轧制 若单纯在末架或最后两架用若单纯在末架或最后两架用HC轧机进行板凸度控制时 往往板形会恶化 板凸度控制范围较窄 比全部使用四辊 轧机提高不大 此外 轧机进行板凸度控制时 往往板形会恶化 板凸度控制范围较窄 比全部使用四辊 轧机提高不大 此外 HC轧机具有结构复杂 造价高 操作 改造 维修难等缺点 轧机具有结构复杂 造价高 操作 改造 维修难等缺点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鉴于鉴于6辊辊HC轧机的上述缺点 日立制作所八十年代初开发 了工作辊横移轧机 轧机的上述缺点 日立制作所八十年代初开发 了工作辊横移轧机 HCW 轧机轧机 并于 并于1982年在新日铁八幡 钢铁厂精轧机上首次实际应用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本 上实现了宽度的自由程序轧制 年在新日铁八幡 钢铁厂精轧机上首次实际应用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本 上实现了宽度的自由程序轧制 与传统的四辊轧机相比 与传统的四辊轧机相比 HCW在辊型和轧机型式本身并没 有多大的变化 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 还很难实现不受厚度 和钢种限制的轧制程序 此外 对于 在辊型和轧机型式本身并没 有多大的变化 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 还很难实现不受厚度 和钢种限制的轧制程序 此外 对于7机架轧机来说 只有机架轧机来说 只有 F4 F7均安装均安装HCW 轧机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控制效果 因 此 对已有轧机的改造来说 改造规模大 投资大 停产时 间长 这是它的不足 轧机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控制效果 因 此 对已有轧机的改造来说 改造规模大 投资大 停产时 间长 这是它的不足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通过工作辊沿轴向往返移动 可以分散轧辊局部的过量磨 损 使热凸度均匀分布 通过工作辊沿轴向往返移动 可以分散轧辊局部的过量磨 损 使热凸度均匀分布 工作辊横移策略 定步长周期横移和变步长周期横移两种 工作辊横移策略 定步长周期横移和变步长周期横移两种 定步长周期横移定步长周期横移 每轧一卷 每轧一卷 或几卷或几卷 上下轧辊沿轴向向相反方 向移动一小距离 移动到极限位置后 再向各自的相反方向按 照相同的步长移动 这种移动方式算法简单 容易实现 上下轧辊沿轴向向相反方 向移动一小距离 移动到极限位置后 再向各自的相反方向按 照相同的步长移动 这种移动方式算法简单 容易实现 变步长移动变步长移动 根据磨损量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每一步的横移距 离 初始阶段采用较小的移动距离 当接近极限位置时 采用 较大的横移距离 这样可使磨损分布更为均匀 根据磨损量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每一步的横移距 离 初始阶段采用较小的移动距离 当接近极限位置时 采用 较大的横移距离 这样可使磨损分布更为均匀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描述横移的参量 横移幅度描述横移的参量 横移幅度S 所轧的卷数 所轧的卷数n 横移增量 横移增量 S 不采用横移时 轧辊局部磨损量 随轧制卷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大 轧制 不采用横移时 轧辊局部磨损量 随轧制卷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大 轧制10卷后轧辊的磨损量就达到 了假设允许极限 卷后轧辊的磨损量就达到 了假设允许极限10 采用 采用A策略 轧制策略 轧制50卷后才能达 到允许轧辊磨损极限 采用 卷后才能达 到允许轧辊磨损极限 采用B策略 在达到允许的磨损 极限前 可轧制 策略 在达到允许的磨损 极限前 可轧制140卷带钢 卷带钢 不同横移策略时轧辊的局部磨损情况不同横移策略时轧辊的局部磨损情况 横移策略横移策略A是 是 S 20 n 1 横移策略 横移策略B是 是 S 10mm n 2 横移幅度 横移幅度S 100 轧制带钢宽 轧制带钢宽W 1000 轧制带钢的卷数为 轧制带钢的卷数为140卷 卷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传统四辊轧机不足 凸度控制能力不足 工作辊呈阶梯状 磨损 不能实现从窄向宽的带材轧制 同宽轧制时 与带材 边部接触的轧辊出现局部磨损 造成带材边部增厚 给下道 工序的轧制带来困难 轧制数量也会受到限制 传统四辊轧机不足 凸度控制能力不足 工作辊呈阶梯状 磨损 不能实现从窄向宽的带材轧制 同宽轧制时 与带材 边部接触的轧辊出现局部磨损 造成带材边部增厚 给下道 工序的轧制带来困难 轧制数量也会受到限制 HCW轧机的轧辊移动按其目的与效果不同可分为周期移 动法 板带凸度控制法和单侧锥形辊位置控制法三种 轧机的轧辊移动按其目的与效果不同可分为周期移 动法 板带凸度控制法和单侧锥形辊位置控制法三种 A 周期移动法周期移动法 CS法法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 F4机架工作辊 磨损出现异常断面形状 机架工作辊 磨损出现异常断面形状 CS法 法 F5机架工作辊被磨 损成平滑的锥状 使局部 的异常磨损均匀分布 大 大降低同宽轧制长度条件 限制 并可实现由窄至宽 的轧制 机架工作辊被磨 损成平滑的锥状 使局部 的异常磨损均匀分布 大 大降低同宽轧制长度条件 限制 并可实现由窄至宽 的轧制 传统方法和工作辊周期横移法 轧辊磨损情况的比较 传统方法和工作辊周期横移法 轧辊磨损情况的比较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传统方法和工作辊横移法 轧辊热凸度的比较 传统方法和工作辊横移法 轧辊热凸度的比较 传统轧制中 由于轧辊 受热部位与板宽相同 热凸度较大 可达 传统轧制中 由于轧辊 受热部位与板宽相同 热凸度较大 可达 285 m 采用 采用CS法后 轧辊的 受热区域扩大为板宽加 横移量 热凸度曲线变 得平滑 使带宽范围内 的热凸度降低到传统轧 机的一半左右 法后 轧辊的 受热区域扩大为板宽加 横移量 热凸度曲线变 得平滑 使带宽范围内 的热凸度降低到传统轧 机的一半左右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HCW轧机使轧辊磨损和热凸度分散效果轧机使轧辊磨损和热凸度分散效果 由图可见 采用由图可见 采用CS法后轧 辊的磨损从方形磨损变成 台形磨损 热凸度从四次 曲线变成光滑的台状 轧 辊磨损与热凸度二者相互 抵消 得到了平滑的轧辊 凸度 因此 法后轧 辊的磨损从方形磨损变成 台形磨损 热凸度从四次 曲线变成光滑的台状 轧 辊磨损与热凸度二者相互 抵消 得到了平滑的轧辊 凸度 因此 CS法是消 除轧辊阶梯状磨损与局部 磨损最有效的方法 法是消 除轧辊阶梯状磨损与局部 磨损最有效的方法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横移机架位置确定 尽 管精轧机组的所有轧辊 都有磨损 但 横移机架位置确定 尽 管精轧机组的所有轧辊 都有磨损 但F1 F3机 架轧辊磨损能够传递到 带钢表面上部分并不显 著 而下游机架轧辊磨 损产生的影响则急剧增 大 因此 在下游机架 使用轧辊横移要比在上 游机架更为有效 机 架轧辊磨损能够传递到 带钢表面上部分并不显 著 而下游机架轧辊磨 损产生的影响则急剧增 大 因此 在下游机架 使用轧辊横移要比在上 游机架更为有效 轧辊磨损对所轧带钢的影响轧辊磨损对所轧带钢的影响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B 板带凸度控制法板带凸度控制法 HC 法 法 为消除因工作辊与支撑辊之间有害接触区 对于同宽轧制 时 采用阶梯支撑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 支撑辊与 工作辊接触长度与带宽几乎相等 然而 在轧制不同宽度产 品时 这种方法受到限制 为消除因工作辊与支撑辊之间有害接触区 对于同宽轧制 时 采用阶梯支撑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 支撑辊与 工作辊接触长度与带宽几乎相等 然而 在轧制不同宽度产 品时 这种方法受到限制 HC 法就是通过工作辊移动调节工作辊与支撑辊的接触长 度 消除有害接触区 抑制上述不必要的弯曲力矩 使工作 辊弯辊装置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从而使板凸度控制能力得到 增强 法就是通过工作辊移动调节工作辊与支撑辊的接触长 度 消除有害接触区 抑制上述不必要的弯曲力矩 使工作 辊弯辊装置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从而使板凸度控制能力得到 增强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当 减小时 板凸度降低 弯辊 系统凸度控制能力增大 当 最小时 工作辊弯辊装置的 凸度控制能力是 最大 当 减小时 板凸度降低 弯辊 系统凸度控制能力增大 当 最小时 工作辊弯辊装置的 凸度控制能力是 最大 此时相当 传统四辊轧机 此时相当 传统四辊轧机 时的时的2倍左右 板凸度不受轧制力变化影响的状 态被称为板断面形状稳定状态 在 倍左右 板凸度不受轧制力变化影响的状 态被称为板断面形状稳定状态 在HCW轧机中 为克服轧制力变 化所带来的影响 所需要的弯辊 力要比传统四辊轧机小得多 轧机中 为克服轧制力变 化所带来的影响 所需要的弯辊 力要比传统四辊轧机小得多 HCW轧机的板凸度控制能力轧机的板凸度控制能力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C 单侧锥形辊位置控制法单侧锥形辊位置控制法 通过轴向移动具有单侧锥形的工作辊来实现板凸度控制 主要有锥度调节法 通过轴向移动具有单侧锥形的工作辊来实现板凸度控制 主要有锥度调节法 TA法法 和锥度振荡法和锥度振荡法 TO 热轧板带的边部减薄对板厚精度 成材率有较大的影响 热轧板带的边部减薄对板厚精度 成材率有较大的影响 TA法是将工作辊辊身一端加工成锥形 两锥形工作辊呈反 向对称配置 锥形的位置与板边部相比 处于内侧 根据轧 件的厚度 宽度 沿轴向移动锥辊位置到最佳值 以使板凸 度和边部减薄最小 法是将工作辊辊身一端加工成锥形 两锥形工作辊呈反 向对称配置 锥形的位置与板边部相比 处于内侧 根据轧 件的厚度 宽度 沿轴向移动锥辊位置到最佳值 以使板凸 度和边部减薄最小 K WRS轧机就是通过采用轧机就是通过采用TA法来减少 带钢的边部减薄和使板带凸度得到改善 法来减少 带钢的边部减薄和使板带凸度得到改善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带钢边缘与轧辊锥度区开始 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有效锥 长 用 带钢边缘与轧辊锥度区开始 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有效锥 长 用EL表示 随着表示 随着EL值 的增大 板凸度线性减小 采用 值 的增大 板凸度线性减小 采用TA法轧制时 在一个轧 制周期内 法轧制时 在一个轧 制周期内EL基本上是一个恒 定数值 这样就不会产生 基本上是一个恒 定数值 这样就不会产生CS 法那样的轧辊磨损与热凸度 相互抵消的情况 因此 当 从窄幅向宽幅进行逆宽轧制 时 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法那样的轧辊磨损与热凸度 相互抵消的情况 因此 当 从窄幅向宽幅进行逆宽轧制 时 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单侧锥形辊板带凸度控制能力单侧锥形辊板带凸度控制能力 锥度调节法锥度调节法 TA法法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K WRS轧机采用轧机采用TA法 后 边部减薄与有效锥 长 法 后 边部减薄与有效锥 长EL之间的关系如图所 示 由图可见 当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 示 由图可见 当EL的 值等于 的 值等于250mm时 边部 减薄几乎能降低三倍 时 边部 减薄几乎能降低三倍 K WRS轧机有效锥长对板凸度的影响轧机有效锥长对板凸度的影响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在轧完在轧完100卷后 传统方法 板凸度由100 卷后 传统方法 板凸度由100 m到到 40 m 变化量为 变化量为60 m CS法 平均板凸度为法 平均板凸度为40 m 其 变化量被控制在 其 变化量被控制在 20 m TA法 平均板凸度为法 平均板凸度为20 其变化量为 其变化量为 20 可见 采用 可见 采用CS法和法和TA法可使板 凸度在一个轧制周期内的波动 明显减小 法可使板 凸度在一个轧制周期内的波动 明显减小 采用不同方法轧制板凸度的比较采用不同方法轧制板凸度的比较 1422mm热带轧机一个轧制 周期内板凸度的变化情况 热带轧机一个轧制 周期内板凸度的变化情况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新材质轧辊新材质轧辊 精轧机组前几架 以前主要采用 高碳铬镍铸铁轧辊 其耐磨性较 差 现在采用耐磨性能优良的高 铬轧辊 高速钢轧辊 高铬轧辊耐磨性能比高碳铬镍铸 铁轧辊提高 精轧机组前几架 以前主要采用 高碳铬镍铸铁轧辊 其耐磨性较 差 现在采用耐磨性能优良的高 铬轧辊 高速钢轧辊 高铬轧辊耐磨性能比高碳铬镍铸 铁轧辊提高50 轧辊表面状况 与高碳铬镍铸铁轧辊一致 自 轧辊表面状况 与高碳铬镍铸铁轧辊一致 自20世纪世纪90年代起 开始使用 高速钢轧辊 最近先进的热连轧 机几乎都使用高速钢轧辊 粗轧机组轧辊是以高镍铬锻钢辊 为主 近年来也开始试用高速钢 轧辊 年代起 开始使用 高速钢轧辊 最近先进的热连轧 机几乎都使用高速钢轧辊 粗轧机组轧辊是以高镍铬锻钢辊 为主 近年来也开始试用高速钢 轧辊 高铬轧辊与高碳铬镍铸铁轧辊的比较高铬轧辊与高碳铬镍铸铁轧辊的比较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1 高温硬度 耐磨性 耐表面缺陷及强韧性均很高 轧辊 平均寿命是其他材质轧辊的 高温硬度 耐磨性 耐表面缺陷及强韧性均很高 轧辊 平均寿命是其他材质轧辊的3 7倍 倍 2 保证轧件的表面质量 提高板厚精度 保证轧件的表面质量 提高板厚精度 3 耐磨性好 抗局部磨损 便于实现自由规程轧制 耐磨性好 抗局部磨损 便于实现自由规程轧制 4 换辊次数减少 作业时间延长 提高作业率 换辊次数减少 作业时间延长 提高作业率 5 减少轧辊消耗和储备 减少轧辊消耗和储备 高速钢轧辊的缺点高速钢轧辊的缺点 摩擦系数大 轧制力增加摩擦系数大 轧制力增加10 20 欲减少轧制力 保证 设备负荷 热轧润滑是最有效的手段 欲减少轧制力 保证 设备负荷 热轧润滑是最有效的手段 高速钢轧辊的优点高速钢轧辊的优点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采用在线磨辊装置采用在线磨辊装置 在线磨辊在线磨辊 On Line Roll Grinding 技术 简称技术 简称ORG 它由日 本三菱重工广岛制作所于 它由日 本三菱重工广岛制作所于20世纪世纪80年代末开发成功 为不同钢 种和宽度的轧件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年代末开发成功 为不同钢 种和宽度的轧件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线磨辊装置包括多对砂轮组成的轧辊研磨机和测定辊面状 况的在线轧辊轮廓测定仪 在线磨辊装置包括多对砂轮组成的轧辊研磨机和测定辊面状 况的在线轧辊轮廓测定仪 OPM 构成 构成 OPM采用多个超声波位 置传感器 通过传感器沿轧辊轴向移动 测出实际轧辊轮廓及 其与轧制所需值之差 同时处理测定装置与被测轧辊间的机械 相对运动和轧辊震动等的误差 采用多个超声波位 置传感器 通过传感器沿轧辊轴向移动 测出实际轧辊轮廓及 其与轧制所需值之差 同时处理测定装置与被测轧辊间的机械 相对运动和轧辊震动等的误差 OPM将测得的信息反馈给将测得的信息反馈给 ORG 再通过研磨控制系统设定轧辊研磨位置及磨削量 在线 对轧辊进行研磨 使辊面平滑 再通过研磨控制系统设定轧辊研磨位置及磨削量 在线 对轧辊进行研磨 使辊面平滑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润滑轧制润滑轧制 在轧制过程中 向轧辊辊面喷涂一种特制的润滑剂在轧制过程中 向轧辊辊面喷涂一种特制的润滑剂 轧制油轧制油 通过轧 辊的转动 将其带入变形区内 使轧辊与轧材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 层 这层油膜改善了变形区的变形条件 降低了轧制力 减轻了轧辊磨 损 提高了产品表面质量 随着近终形连铸连轧工艺的发展和厚度小于 通过轧 辊的转动 将其带入变形区内 使轧辊与轧材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 层 这层油膜改善了变形区的变形条件 降低了轧制力 减轻了轧辊磨 损 提高了产品表面质量 随着近终形连铸连轧工艺的发展和厚度小于 1mm的薄规格带钢的市场需求 热轧润滑已引起广泛注意 以降低带 钢和轧辊间的摩擦系数 的薄规格带钢的市场需求 热轧润滑已引起广泛注意 以降低带 钢和轧辊间的摩擦系数 随着高速钢轧辊的使用 热轧润滑更显重要 采用高速钢轧辊 轧制 力会增加 随着高速钢轧辊的使用 热轧润滑更显重要 采用高速钢轧辊 轧制 力会增加10 20 欲减少轧制力 热轧润滑是最有效的手段 欲减少轧制力 热轧润滑是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 除精轧机组采用润滑轧制外 粗轧机 立辊 立式除鳞机上也 开始采用这一技术 在精轧机组中 也可在侧导板上安装喷嘴 从板边 向轧辊集中喷涂润滑剂 以有效地减少板边处轧辊的局部磨损 在润滑 轧制技术中 主要难点是如何解决轧件咬入困难 最近 除精轧机组采用润滑轧制外 粗轧机 立辊 立式除鳞机上也 开始采用这一技术 在精轧机组中 也可在侧导板上安装喷嘴 从板边 向轧辊集中喷涂润滑剂 以有效地减少板边处轧辊的局部磨损 在润滑 轧制技术中 主要难点是如何解决轧件咬入困难 选择最优的喷油开闭 时间 选择最优的喷油开闭 时间 均匀喷涂及防止润滑剂管路堵塞等 均匀喷涂及防止润滑剂管路堵塞等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4 1连铸连轧生产的金属学问题连铸连轧生产的金属学问题 4 2 钢在高温下的脆化特性钢在高温下的脆化特性 4 3连铸连轧生产的冶金学问题连铸连轧生产的冶金学问题 4 4连铸坯的质量保证技术连铸坯的质量保证技术 4 厚板坯连铸连轧产品质量控制厚板坯连铸连轧产品质量控制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A 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 在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回复 再结晶叫做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 晶 在变形后无载状态下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 称为静态回 复和静态再结晶 一般而言 在奥氏体组织中 在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回复 再结晶叫做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 晶 在变形后无载状态下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 称为静态回 复和静态再结晶 一般而言 在奥氏体组织中 碳素钢的 区和 系钢碳素钢的 区和 系钢 可发生动 态再结晶 在铁素体组织中 只发生动态回复而不发生动态 再结晶 但也有文献认为会发生动态再结晶 可发生动 态再结晶 在铁素体组织中 只发生动态回复而不发生动态 再结晶 但也有文献认为会发生动态再结晶 4 1 连铸连轧生产的金属学问题连铸连轧生产的金属学问题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常规热轧 常规热轧 由于应变速度较大 即使在温度为由于应变速度较大 即使在温度为1150 的高温 下 要发生动态再结晶 道次压下率也要达到 的高温 下 要发生动态再结晶 道次压下率也要达到50 70 因此 对于道次压下率为 因此 对于道次压下率为20 30 的粗轧变形 只能使钢处 于加工硬化状态 加工硬化 在轧制道次间或终轧后将会发生 静态再结晶 的粗轧变形 只能使钢处 于加工硬化状态 加工硬化 在轧制道次间或终轧后将会发生 静态再结晶 连铸过程 连铸过程 由于应变速度非常小 因此 在比较高的温度和低 应变情况下可能发生动态再结晶 由于应变速度非常小 因此 在比较高的温度和低 应变情况下可能发生动态再结晶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B 碳氮化物动态析出与应变诱导析出碳氮化物动态析出与应变诱导析出 在含有碳氮化物形成元素的钢中 凝固后及再加热到高温的 区中 合金元素固溶在 中 随着温度的降低 固溶度减小 即使在 区 也会开始形成合金碳氮化物 一般来说 在未加工的 中 开始析出碳氮化物所需要的时间 较长 而一旦变成加工硬化 组织 则析出就会加速 这是由 于变形导致 中产生的位错成为析出的成核点 使成核速度大 大提高 因此 在通常的冷却速度下 由于热加工变形 析出会变得 容易起来 这种现象在 在含有碳氮化物形成元素的钢中 凝固后及再加热到高温的 区中 合金元素固溶在 中 随着温度的降低 固溶度减小 即使在 区 也会开始形成合金碳氮化物 一般来说 在未加工的 中 开始析出碳氮化物所需要的时间 较长 而一旦变成加工硬化 组织 则析出就会加速 这是由 于变形导致 中产生的位错成为析出的成核点 使成核速度大 大提高 因此 在通常的冷却速度下 由于热加工变形 析出会变得 容易起来 这种现象在Nb CN 和和AIN的析出中已得到证实 的析出中已得到证实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应变诱导析出 应变诱导析出 在变形速度较大时 由于变形可在短时间内 完成 所以 在变形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析出时间 只能在变 形后迅速析出 把这称为应变诱导析出 在含 在变形速度较大时 由于变形可在短时间内 完成 所以 在变形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析出时间 只能在变 形后迅速析出 把这称为应变诱导析出 在含Nb钢的控制 轧制中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 且 钢的控制 轧制中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 且Nb CN 开始析出温度在开始析出温度在 900 附近 附近 动态析出 动态析出 在变形速度小时 由于变形所需要的时间长 所 以就会在变形过程中发生析出 称之为动态析出 在变形速度小时 由于变形所需要的时间长 所 以就会在变形过程中发生析出 称之为动态析出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C 动态铁素体相变与应变诱导相变动态铁素体相变与应变诱导相变 如果在如果在Ar3点以下对 进行冷却 就会生成先共析铁素体 而 一旦由于高温变形而变成加工硬化组织 就会使 成核 点增加而加速 相变 点以下对 进行冷却 就会生成先共析铁素体 而 一旦由于高温变形而变成加工硬化组织 就会使 成核 点增加而加速 相变 铁素体相变 相变铁素体 铁素体相变 相变铁素体 动态 相变动态 相变 应变诱导 相变应变诱导 相变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在温度为在温度为150 300 以 以10 4 10 1 s的变形速度对低碳钢 进行拉伸实验时 就会出现锯齿状的应力 应变曲线 这是由 动态应变时效引起的 主要是通过位错移动与 的变形速度对低碳钢 进行拉伸实验时 就会出现锯齿状的应力 应变曲线 这是由 动态应变时效引起的 主要是通过位错移动与C N等溶质原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发生动态应变时效的温度区与变形速度有关 变形速度越大 越向高温侧移动 等溶质原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发生动态应变时效的温度区与变形速度有关 变形速度越大 越向高温侧移动 D 动态应变时效动态应变时效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4 2 钢在高温下的脆化特性钢在高温下的脆化特性 脆化的特征 脆化的特征 发生晶界裂纹发生晶界裂纹 晶界裂纹原因 晶界裂纹原因 晶间结合力降低所引起的分离或者是应变集中 所导致的空隙形成 扩展和汇合 晶间结合力降低所引起的分离或者是应变集中 所导致的空隙形成 扩展和汇合 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 晶界及其附近的性质和晶内变形抗力的大小 它们与钢的化学成分 加工过程和热履历有关 晶界及其附近的性质和晶内变形抗力的大小 它们与钢的化学成分 加工过程和热履历有关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钢在高温时的三个脆性活动区钢在高温时的三个脆性活动区日本学者铃木等人 用 日本学者铃木等人 用Gleeble试验机对 钢的高温延展性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现钢在高温时存 在三个脆性活动 区 因钢种不同各 脆性区的温度范围 亦不同 各区发生 脆化的原因及特征 也不一样 试验机对 钢的高温延展性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现钢在高温时存 在三个脆性活动 区 因钢种不同各 脆性区的温度范围 亦不同 各区发生 脆化的原因及特征 也不一样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在熔点 在熔点 1200 之间 接近平衡固相线温度 是一种液体参与 下的破坏 内部裂纹和表面纵裂纹多在该区形成而后扩展 之间 接近平衡固相线温度 是一种液体参与 下的破坏 内部裂纹和表面纵裂纹多在该区形成而后扩展 脆化原因脆化原因 再加热材 再加热材 加热时 晶界发生局部熔化 导致延展性降低 加热时 晶界发生局部熔化 导致延展性降低 熔融材 熔融材 钢液凝固后 通过固相彼此的相互连接会产生有限的 延展性 低塑性是由于枝晶间富集低熔点元素液膜引起的 钢液凝固后 通过固相彼此的相互连接会产生有限的 延展性 低塑性是由于枝晶间富集低熔点元素液膜引起的 A 熔点附近的脆化熔点附近的脆化 脆性区脆性区I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零强度温度 零强度温度 将熔融材出现延展性的温度叫做零强度温度 简称将熔融材出现延展性的温度叫做零强度温度 简称ZDT Zero Ductility Temperature 通常将 通常将ZDT作为评价熔点附近脆化敏感性的指标 作为评价熔点附近脆化敏感性的指标 ZDT越 低 裂纹敏感性越高 研究表明 越 低 裂纹敏感性越高 研究表明 Fe C合金中的合金中的ZDT与固相线温度与固相线温度Ts间存在如 下关系 间存在如 下关系 ZDT 1 14Ts 231 随着含随着含C量的增加 量的增加 ZDT呈单调下降趋势 呈单调下降趋势 B O S P等 杂质元素越多 等 杂质元素越多 ZDT越低 越低 I区的脆化基本上与变形速度无关 区的脆化基本上与变形速度无关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B 高温 区的脆化高温 区的脆化 脆性区脆性区II 脆性区脆性区II在在900 1200 之间 低谷在 之间 低谷在1050 附近 附近 脆化特征 脆化特征 1 熔融材或高温 区熔融材或高温 区 约约1200 以上 以上 的再加热材 才会出现这 种脆化 的再加热材 才会出现这 种脆化 2 在在10 2 s以下的低变形速度时不发生脆化 以下的低变形速度时不发生脆化 3 在凝固结束或再加热到高温 区后 通过降低冷却速度或在 变形前采取保温处理 都能迅速恢复其延展性 减轻脆化 在凝固结束或再加热到高温 区后 通过降低冷却速度或在 变形前采取保温处理 都能迅速恢复其延展性 减轻脆化 4 属 晶界裂纹 可以观察到浅的韧窝状晶界韧性断口和由晶 界分离引起的脆性断口 属 晶界裂纹 可以观察到浅的韧窝状晶界韧性断口和由晶 界分离引起的脆性断口 5 S P O等杂质越多脆化越显著 等杂质越多脆化越显著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C 低温 区及低温 区及 两相区的脆化两相区的脆化 脆性区 脆性区 在在600 900 之间 低谷在 之间 低谷在600 附近 脆性是由于 附近 脆性是由于AlN Nb CN 等碳氮 化物在晶界上析出以及薄膜状 沿 晶界析出 等碳氮 化物在晶界上析出以及薄膜状 沿 晶界析出 脆化特征 脆化特征 1 只在变形速度小时出现脆化 这与脆性区只在变形速度小时出现脆化 这与脆性区II不同 故这种脆化主要与连铸 时的变形有关 不同 故这种脆化主要与连铸 时的变形有关 2 Si Mn钢 脆化在钢 脆化在750 附近较小温度区发生 而 附近较小温度区发生 而Nb钢和含钢和含Al多的钢中 脆化程度增大 脆化温度区扩大到 多的钢中 脆化程度增大 脆化温度区扩大到900 左右 左右 3 沿 晶界产生裂纹 断口是呈浅韧窝状的晶界韧性断口 沿 晶界产生裂纹 断口是呈浅韧窝状的晶界韧性断口 4 如果变形前在如果变形前在900 以下的 区实施保温处理 则保温时间越长 延展性 越低 这一倾向也与脆化区 以下的 区实施保温处理 则保温时间越长 延展性 越低 这一倾向也与脆化区II的情形相反 的情形相反 5 初始奥氏体晶粒直径对脆化的影响较大 晶粒直径越大 脆化越显著 初始奥氏体晶粒直径对脆化的影响较大 晶粒直径越大 脆化越显著 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与技术 RAL 脆性区脆性区III分为 分为 低温 区脆化 低温 区脆化 在低温 区发生的脆化 只是在在低温 区发生的脆化 只是在Nb钢和钢和Al镇静 钢等钢中出现 镇静 钢等钢中出现 两相区脆化 两相区脆化 因生成先共析铁素体而引起的两相区 约 750 脆化在所有钢中都会发生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生成先共析铁素体而引起的两相区 约 750 脆化在所有钢中都会发生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低温 区脆化低温 区脆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