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doc_第1页
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doc_第2页
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doc_第3页
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doc_第4页
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评分:95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刘利娟 学号:s20130437学院名称:环境与安全学院摘 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以及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思考,进而研究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运营生态的自然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人们的生态伦理文明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从哲学的视角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引言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是粮食、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冲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生态破坏主要体现于物种灭绝、植物破坏、土地退化等自然破坏。九十年代初,一名著名专家经过考证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欧洲是先破坏,再保护;美国是破坏了一半,保护了一半;中国是正在破坏之外。因此,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售点问题。在国内,由大兴园林绿化到创建园林城市,从运用生态规律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生态城市、生态省的提出并付诸行动,其核心都是寻求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和。我市将生态城的概念定格为: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做到科学有序,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由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归根结底实际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古代,(公元五世纪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力求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现象,并把它看成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表现出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思想。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在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有非理性的因素,强调关系(阴阳五行)、变化(气),自发运动;缺乏有形的物质始基思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生统一或联系(天人和一);理性和非理性杂糅,分野比较晚近。后期基本没有大的变革。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在中世纪(公元五世纪 -十五世纪,1000年)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神学自然观;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古代中国在奴隶制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如古希腊、古埃及,但进入封建社会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超过欧洲,特别是公元36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的辩证法的自然观有重大发展。特别是元气说很盛行。宗教神学自然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早期直截了当地宣扬和推崇盲目迷信;第二,盲目迷信披上了精致化了的哲学外衣;第三,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宗教神学自然观的依据;第四,宗教神学同暴政相结合。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近代(十六世纪-十九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4-15世纪初,欧洲在逐渐发展的手工业和农业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机械技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后,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更促进机械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的母腹中脱胎出来,迅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其实践根源和认识根源是同近代前期(1618世纪)科学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近代前期(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经验阶段,积累科学材料进行初步整理。近代后期(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末):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由经验阶段上升到理论阶段。4.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二十世纪以来),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当然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直接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恩格斯曾经概括说:“一直到上一世纪(指十八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1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自然界的物质结构是有层次的,物质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2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4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1.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社会,人类只是自然中的灵长类动物,他们并不如狮子、老虎凶猛,但他们从自然中逐渐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领域,但他们并不能左右自然,只会被自然生存环境优胜劣汰,因此他们懂得天地的无法抗拒。他们敬畏天地,创立图腾。2.奴隶制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而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智慧得到质的发展,此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已不再单单是畏惧、盲目崇拜,统治者开始利用天地的威能标榜自身,加固统治力量。此时生产力水平上,农林牧副渔发展迅速,自然资源得到初步的挖掘。3.封建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封建社会:随着人类在农业领域的飞速发展,人类衣食住行得到较稳定的满足,此时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类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他们主动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并归纳总结、著书立作。此时因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很小。4.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当代社会,人口爆炸,人类的存在已经威胁了其他物种的生存。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物,以其实践活动不断加深自然界的分化,使得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并且实践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这种实践作用的突出表现就是导致了生态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三、生态危机1.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各类生态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是引发其它生态问题的基本问题。巨大的人口数量是诱发当今中国社会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首先造成人口的供养问题。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的失衡。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过量的劳动力供给造成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的人口仿真模型预测,在未来的20多年里,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从2000年的8到7亿人,持续上升到2013年的10亿人左右,而且这种上升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在此之后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才会出现逐步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大量低受教育劳动人口将面临更加黯淡的就业前景。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整体人口素质的下降。为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允许出生的人口数量要远远大于教育水平较好的城市。在中国的好多农村,每家基本五六个孩子,能养活就行,更谈不上什么教育。以此为例,可以看出这就造成了低素质人口在全社会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人口总体质量退化。2.资源短缺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是不可更新资源面临耗竭。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50。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15种矿产资源中有7种石油、天然气、金、铜、钾盐、铁、煤存在着储量不足和资源缺口,二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国内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额到2010年将达到810;中国的6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如无重要变化,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将达到7000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其中绝大多数是人工再生林,原始的自然林地几乎殆尽;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草原退化面积高达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3.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由于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或者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目前全球规模的污染主要是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如果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空气污染大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总排放量均居于世界前列。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大气中悬浮颗粒的平均值高达432mg/m3(1995年),空气中有害微粒的含量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标准的35倍!据世界银行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16个在中国。就全国范围而言,大气污染如按现有趋势继续恶化,2010年颗粒物的排放量将分别比1995年多39,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从1995年的8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23.8亿吨,2020年氯氧化物的排放量将比1995年增加一倍。据来自中国环保总局的消息称,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大大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近13国土酸雨污染严重。1995年,中国仅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165亿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2,酸雨区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0左右,而且这40的国土几乎全部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根据1998年的数据,中国的废水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五万公里河段中的80由于水质遭到破坏而不能再维持鱼类生存。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陡坡垦耕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近20年来中国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区域面积。如果按照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所确立的定义,则中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28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近1/3.在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有80的土地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整个国家每年因荒漠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550亿元。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表面上归因于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谋求私利,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严,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无知和僭妄、对于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纵容。四、生态自然观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特征人类实践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引起了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形成生态科学。这就为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a,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b,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也可以改变环境。C,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d,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e,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统一。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类和自然其它构成成员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2.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有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表明可持续分展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在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里,对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又做了进一步完善,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1993年联合国又对此做了重要补充:“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就是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是在面对人口增长过快、贫困加剧、资源有限、环境退化等诸多共同危机和挑战时,人类社会对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其根本实质乃是要解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有限、环境退化之间的矛盾,寻求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促进经济增长与人类进步两者的协调。由此,要求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和体现公平要求,既要体现代际公平,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还要体现代内公平,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得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在达成全球共识类家园即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才能成功。总体来说,这种发展观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而是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大决心、大力气,以改变当前中国尖锐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学与技术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4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阶段、新历史时期制定的宏伟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要求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发展,协调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永恒稳定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任重道远,要改变目前资源环境的已经造成的问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但是我们相信,有党的正确方针政策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努力,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会正确解决。结语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就在于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定“人类中心论”,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运用生态自然观去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这就要求人类以生态学的智慧和泛爱的道德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互利共生;人与人和衷共济,平等发展。参考文献:1于新我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的哲学分析吉林地质,1998,17(1):67.2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5柴艳萍 刘欣 试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6吕淑华 论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年 21(2).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Name: Liu LijuanDepartment: Environment and Safety InstituteAbstract:the concept of nature is the general view of people,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general view.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restrict each other, namel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re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relation. People depend on nature, can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nature, the natur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human. Fac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at present, aiming at how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dialectics, actively apply to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unity the nature, economy, soci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