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测试a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2.一位学者说:“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天朝迷梦破灭的过程,随着天朝迷梦的破灭,原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中国人对于一向所贱视的称之为蛮夷、讥之为鬼子的外国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甚至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在这样的情况下,洋人对于缠足风俗的反对态度势必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左图为清朝女子,右图为民国初年的时尚女郎)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新文化运动时期消灭了缠足风俗c. 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废止缠足d. 戊戌变法时期提倡立法进行干预3.1907年1月6日,纽约时报文电中说:“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为使清国妇女有更大的生活自由,清帝今日颁布诏令禁止妇女裹脚,但是清国妇女已习惯了这种陋习,清帝制定法律禁止缠足恐会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下列对此文电解读正确的是( )a此项诏令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b此项诏令的颁布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全盘西化c“废止缠足”法令是民国政府颁布的,故此文电不可信d“恐会陷入无尽的麻烦”反映了此项诏令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 4.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5.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6.1912年5月1日,申报载文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就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俗 b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的婚俗c新文化运动推动婚俗改变 d婚姻自主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7.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8.观察右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9.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11.1934年,活跃在长江水域的四大航运公司共有轮船53艘,总吨位12.424万吨。其中,英国怡和公司占24.8%、太古公司占27.8%、日本日清公司占24.3%,而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只占23.1%。这表明()a日本垄断了中国的长江水域的航运业b中国的航运业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中国的航运业受到了列强的压制d中国完全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12.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13.右图所示是1 8 9 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14.清朝末年,某刊物大力鼓吹暴力革命和共和制度,反对改良和立宪,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该刊物最有可能是( )a.中国丛报b.民报c.新民丛报d.新青年15.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16.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首映成功,它就是 ( )a歌女红牡丹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17.让子弹飞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贺岁电影,票房突破7亿元;让子弹飞中的许多台词在网络流行,一些网友还创造了“让飞”网络语言;电影的人物造型独特,也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电影的拍摄地广东开平碉楼,游客数量激增。这表明,电影具有以下功能 ( )娱乐功能 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文化艺术等传播功能 商业功能a b c d18.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19.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右图反映的这一媒体的特性与影响,你认为()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的知识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c给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弊大于利d青少年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20.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 ) a时务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格局基本格局奠定c19世纪,福建巡抚在台湾开设中国第一部无线电台d渔光曲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2分)2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6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6分)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近代部分报刊图片: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8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4分)参考答案:1.d解析:1912年9月中华民国已成立,封建帝制已推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服饰文化出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可见当时中国人的服饰呈现中西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多元共存的特征。2.a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没有消灭缠足风俗,b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没有主张废止缠足,c项错误,维新派只是主张废纸缠足,但没有提倡立法进行干预,故d项错误,故选a。3.d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a项中的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c项中的民国政府诞生于1912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07年”不符,故排除;b项中“全盘西化”的说法太绝对化。由题目中的信息“清国妇女已习惯了这种陋习”可知d项表述正确。4.c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风俗礼仪的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说明当时人们的婚俗观念已受西方的影响,故选 c。5.c解析: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完全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b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并以失败而告终;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d项开始于建国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看侬亲手挽郎行”可知b项的表述正确。7.c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a项中的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b项中的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d项中的民国政府建立于1912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09年”不符。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故c项中“辛亥革命前后”与题目中的时间“1909年”相符。8. d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到“革命友谊”四个字,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手中拿着“红宝书”,也说明我国当时社会生活具有政治色彩。9.a解析:根据诗所反映的内容是有关送别的,容易得出。10.d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由图片中的马车和汽车并存即可排除a、c两项;近代中国的交通工具从西方引进,故b项中“与西方同步”的说法错误;中国从西方引进汽车并使用,说明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故本题应选d项。1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及理解能力。a项,日本只占24.3%,低于英国公司;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d项从数据中可看出是错误的。从材料所给的比例来看;c项说法正确。12.a解析:“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从材料再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正确答案只可能选择a,其他和题干都不符合。该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13.c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a项应为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与题目中的信息“1896年”、“时务报”不符;b、d两项分别开始于民国初年和19世纪40年代,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896年”不符。时务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故本题应选c项。14.b解析:从题干“暴力”“共和”“反对改良”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等可以看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其机关刊物为民报。15.d解析: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判断是传播商业信息。16.b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传播媒介的更新。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步部无声电影为定军山。故本题应选b项。17.b解析: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18.b解析: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互联网首先在美国诞生。计算机的发明为其奠定了基础,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条件。19. d解析: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其获取知识,同时也要注意警惕一些不良信息。20.b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a项应为申报,c项应为有线电台;d项的标志是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故本题应选b项。21.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4分)(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4分)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2分)(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6分)22.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