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饶平县凤洲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广东省肇庆市饶平县凤洲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广东省肇庆市饶平县凤洲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广东省肇庆市饶平县凤洲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广东省肇庆市饶平县凤洲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饶平县凤洲中学2016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共36分)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d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胞间连丝是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植物细胞的结构,为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故a正确;细胞膜的外表的糖蛋白对于动物用保护润滑的作用,动物细胞间的粘着性也和其有关,因此癌细胞易扩散主要就是其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故b正确;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故c正确;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atp和核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c.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肺炎双球菌是好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都由拟核控制,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故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故c错误;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因此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是胞吐作用,故a错误;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不是胞吐作用,故b正确;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是胞吐作用,故c错误;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作用,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a. 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故a正确;第一组和第三组对比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较高时,吸收离子较快,故b错误;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需要无氧呼吸供能,故c错误;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c.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都是c、h、o、n、p,故a正确;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故b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故c错误;细胞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二、非选择题(共39分)29.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答案】(1)苏丹() 橘黄(红) (2) o (3)一定的光照 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解析】试题分析:(1)种子的胚乳贮存营养物质,如果要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苏丹或苏丹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所用染液为苏丹,可见橘黄色的脂肪微粒,如果所用染液为苏丹,可以见到红色的脂肪微粒。(2)由于油料作物的种子中脂肪含量较高,在种子萌发初期,脂肪转变成糖类等物质,由于脂肪中c、h元素的比例较高,而o所占比例较低,因此脂肪转变成糖类时,o元素所占比例增加。(3)11d后,种子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较多,如果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幼苗必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的条件是适宜的光照、水分和所需的矿质元素。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及其鉴定、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30.(10分)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a-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回答下列问题:(1)淀粉酶催化_ 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这两只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_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 .【答案】(1)淀粉 麦芽糖 (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3)诱导种子产生淀粉酶(4)ga浓度高对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解析】试题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1)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二糖麦芽糖。(2)(3)(4)试管2、3和4的自变量是所加ga浓度不同,浓度越高的实验结果颜色越浅,说明ga浓度高对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1)-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水解后生成的二糖是由两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的麦芽糖。(2)试管1和试管2相比,它们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胚(或有无-淀粉酶存在),因变量是试管中淀粉的含量。试管2中蓝色比试管1中深,说明试管2中淀粉含量高,由此也说明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淀粉酶,使淀粉水解。(3)以试管5作为空白对照,对比试管2和试管3,仅有试管3中的淀粉被分解,说明试管3有-淀粉酶产生,而试管2没有淀粉酶产生,由此,可以推断ga溶液在无胚的情况下可诱导种子生成-淀粉酶,继而促进了淀粉的水解。(4)分析试管2、3和4,三者加入的ga呈梯度分布,且当ga含量越多时,试管中的淀粉越少,由此可推测,ga浓度高对-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考点:本题考查酶的活性的探究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31. (10分)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汁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血液供给。下图为牛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乳汁的示意图,下表为牛乳汁和血浆的部分成分比较。据图表回答:(1)乳腺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其中的k+可通过 方式转运到乳腺上皮细胞。(2)与血浆相比,乳汁中特有的成分是 。(3)乳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 。(4)图表中,不能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 ,在牛乳房出现炎症时,该物质在血浆和乳汁中的含量会 ,该物质的作用是 。【答案】(1)组织液主动运输(2)乳糖、酪蛋白 (3)内质网(4)免疫球蛋白 增加 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解析】试题分析:(1)乳腺上皮细胞为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k+在乳腺上皮细胞中的浓度高于血浆,而血浆中的k+浓度和组织液中的差不多,说明k+进入乳腺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过程,为主动运输。(2)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血浆中不含乳糖和酪蛋白,而乳汁中含有乳糖和酪蛋白。(3)甘油三酯属于脂质,脂质和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4)图表中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它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当牛乳房出现炎症时,抗体的分泌量会增多;抗体的作用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32(10分)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图中a、b、c是生理过程,是结构名称,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b是经 ,产生的 中氧仅来自于氨基酸的 ,完成的场所是乙图的 (填序号)。(2)细胞内的碘浓度 于(填“高”或“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 过程。(3)与甲图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乙图中 (填序号),中形成的蛋白质已经是成熟蛋白质。(4)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有 (填序号),但膜的成分发生更新。【答案】(1)脱水缩合 水 羧基 (每空1分,共4分)(2)高 主动运输 (每空1分,共2分)(3) (4)【解析】试题分析:(1)分析题图,甲图中的b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反应为脱水缩合反应;脱水缩合时,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乙图中的为核糖体。(2)甲状腺细胞能够不停吸收i-,造成细胞内的碘浓度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由于碘可以逆浓度梯度吸收,说明图中a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3)甲图中c过程为蛋白质经过碘化(加工)形成甲状腺球蛋白,并分泌到细胞外,与蛋白质的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为图中的。(4)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少,前后基本保持不变,高尔基体为图中的。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三、选做题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必做)阅读如下材料: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在,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材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的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为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材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 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有 和 。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是,常用农杆菌转化发,农杆菌的作用是 。(2)材料乙属于 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 进行改造,或制造制造一种 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 序列发生了改变。(3)材料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