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三 章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doc_第1页
第 十三 章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doc_第2页
第 十三 章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考点1.红细胞铁代谢与功能2.铁代谢的检验及其应用(铁代谢检测指标)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特征和分期、实验诊断(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4.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诊断(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一、红细胞铁代谢与功能1.铁的代谢(1)铁的来源与吸收:每天的膳食,只有约10%的铁(即lmg)被吸收。铁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吸收。(2)铁的转运及利用:进入血浆中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作用变为Fe3+,与运铁蛋结合运行至身体各组织中。(3)铁的贮存及排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孕妇和儿童的排泄量高出成人数倍。2.铁的功能(1)合成血红蛋白。(2)合成含铁酶。(3)参与重要代谢:如儿茶酚胺的代谢、线粒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中酶系的电子传递和DNA的合成。(4)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为主。(5)合成肌红蛋白。3.铁代谢障碍:铁的摄入和排泄、利用和损耗靠自身进行动态调节与平衡,任何因素破坏其动态平衡过程,则发生铁的代谢障碍。当铁的摄入不足或需要增加时最容易发生缺铁。植物性食物含铁量虽然丰富,但不易被吸收。胃肠部分切除术后,吸收面积减少。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引起的失血性贫血在农村常见,可导致铁的缺乏。急性或慢性溶血亦可引起继发性缺铁。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系因红细胞内的呲哆醇代谢或ALA合成酶有缺陷引起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当肠黏膜吸收铁的调节功能失常,体内积累大量的铁,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着,即血色病。二、铁代谢的检验及其应用(专业知识,专业相关知识)1.血清铁测定(1)原理:血清铁以Fe3+形式与转铁蛋白(Tf)结合存在,降低介质pH及加入还原剂(如抗坏血酸、羟胺盐酸盐等)能将Fe3+还原为Fe2+,则转铁蛋白对铁离子的亲和力降低而解离,解离出的Fe2+与显色剂(如菲咯嗪和2,2-联呲啶等)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同时作标准对照,计算出血清铁的含量。参考值:成年男性11.631.3mol/L,女性9.030.4mol/L。(2)临床意义:血清铁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失血、营养缺乏,感染和慢性病。增高见于肝脏疾病、造血不良、无效性增生、慢性溶血、反复输血和铁负荷过重。2.血清铁蛋白测定(1)原理:常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先用兔抗人脾铁蛋白与铁蛋白相结合,再用125I标记兔抗人脾铁蛋白与固相上结合的铁蛋白相结合,除去未结合的过多的放免标记物,洗脱结合放免标记的铁蛋白,用计数器与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出铁蛋白值。参考值:成人男性15200g/L,女性12150g/L,小儿低于成人;青春期至中年,男性高于女性。(2)临床意义: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早期、失血、营养缺乏和慢性贫血等。增高见于肝脏疾病、血色病、急性感染和恶性肿瘤。3.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1)原理: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通常情况下,仅有1/3的运铁蛋白与铁结合。在血清中加入已知过量的铁标准液,使血清中全部的Tf与铁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再用吸附剂(轻质碳酸镁)除去多余的铁。再按上法测定血清铁含量,其结果为总铁结合力,如再减去先测的血清铁,则为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参考值:TIBC: 男性5077mol/L,女性5477mol/LUIBC:25.151.9mol/L。(2)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降低或正常见于肝脏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贫血、血色病和溶血性贫血,显著降低者见于肾病综合征。4.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1)参考值:20%55%(均值男性34%,女性33%)。(2)临床意义: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TS小于l5%),炎症等。增高见于铁利用障碍,如铁粒幼细胞贫血、再障;铁负荷过重,如血色病早期,贮存铁增加不显著,但血清铁已增加,TS大于70%,这是诊断的可靠指标。5.转铁蛋白测定(1)原理:免疫散射比浊法:利用抗人转铁蛋白血清与待检测的转铁蛋白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其光吸收和散射浊度增加,与标准曲线比较,可计算出转铁蛋白含量。目前还有放射免疫法和电泳免疫扩散法。参考值:免疫比浊法:28.651.9mol/L(220400mg/dl)。(2)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妊娠。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恶性肿瘤、炎症。6.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1)原理: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包被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特异的多克隆抗体,与血清中转铁蛋白受体进行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记的对转铁蛋白受体具有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使之与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特异性结合,洗去未与酶标记的多克隆抗体结合部分,加入底物和显色剂,其颜色的深浅与转铁蛋白受体的量成正比。参考值:以不同浓度标准品的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通过标准曲线查出未知标本的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上的参考值进行判断。(2)临床意义1)升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2)降低:见于再障、慢性病贫血、肾功能衰竭等。3)用于临床观察骨髓增生状况和治疗反应。如肿瘤化疗后骨髓受抑制和恢复情况,骨髓移植后的骨髓重建情况,以及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各类贫血过程中的疗效观察和剂量调整等。三、缺铁性贫血的实验诊断1.缺铁性贫血的分期临床缺铁分为三个阶段:缺铁期:贮存铁下降,早期出现血清铁蛋白下降;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贮存铁更进一步减少,铁蛋白减少,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和游离原卟啉升高,出现一般症状;缺铁性贫血期:除上述特点外,尚有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2.血象及骨髓象特点(1)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轻度贫血时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并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边缘不规整,胞核小而致密,胞浆量少,因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着色偏碱。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红细胞。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系正常。图2缺铁性贫血骨髓可见小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呈环形红细胞3.铁染色与铁代谢的检查特点骨髓铁染色示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小于l5%。血清铁蛋白(SF)小于l4g/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l5%,血清铁小于8.95mol/I,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mol/L,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大于0.9mol/L(全血)。四、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实验诊断1.血象与骨髓象特点(1)血象:贫血可轻可重,为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上细胞大小正常或偏大,部分为低色素性,部分为正色素性,即呈两种红细胞并存的“双形性”,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亦可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异形、碎片、靶形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等。点彩红细胞可增多(特别是继发于铅中毒者)。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减低。获得性原发性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Pelger样核异常和少量幼稚粒细胞。(2)骨髓象: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特别是中幼红细胞为主,有的细胞呈巨幼样改变、双核或核固缩,胞质常缺少血红蛋白或有空泡。粒细胞系相对减少,有的患者幼稚细胞偏高。巨核细胞系一般正常。2.铁染色与铁代谢的检查特点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增多,铁粒幼细胞百分数增加、铁颗粒增多变粗;如幼红细胞铁颗粒在6个以上(正常少于4个),围绕并靠近核排列成环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