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诗词鉴赏模拟(1).doc_第1页
2018诗词鉴赏模拟(1).doc_第2页
2018诗词鉴赏模拟(1).doc_第3页
2018诗词鉴赏模拟(1).doc_第4页
2018诗词鉴赏模拟(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苏武厄于甸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竞嚼齿吞牙,不屈加死。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1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B. 诗人以史明志,用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C. “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D. 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E. 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延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2本诗颈联悄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此为李清照南渡后有代表性的一首词。沉水:一种熏香料,入水即沉,又名沉香。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本词从明媚的春光写起,写自己脱去厚重的棉衣,穿上轻薄的夹衫,心情美好。B. 上片末尾关于“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的描写,自然流泻一股浓浓的愁怨。C. 本词词意深沉,由觉微寒、知梅残到思故乡之间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引发想象。D. 由某些联想积蓄、酝酿而成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下片开头突然喷涌而出。E. 本词表达的情感曲折变化,由喜转悲,由悲转沉郁,由沉郁而入愤,层层深入。4本词是怎样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岑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那,奈何。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B. 颔联承首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诉说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任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作者融情于景,由成都的萧瑟的秋景触发了作者的凄凉的情感。D.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烦躁,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借景抒情,感情深沉,格调慷慨,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清平乐检枝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便因台臣王蔺的弹劾,免掉了他的职务,迫使他不得不回到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7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两句,上句写景,下句言情,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B. “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本词所说的应是春社分肉。C. “儿童偷把长竿”的“偷”字写出了孩子们偷长竿的动作,没有写到孩子们的神态和心理。D.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了词人对词中嘴馋贪吃的小孩子们的爱护、欣赏的情感。E. 这首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不雕琢,明白如家常语。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忆秦娥房舜卿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梅花一夜绽放似乎是因词人相思之苦而形成的结果,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与佳人离别后的思念愁苦之情。B. 上阕后面三句,借用南浦、断桥、斜月这些在古诗词中一般用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意象,描写自己在与佳人离别后无限的惆怅凄凉之情。C. 下阕前两句通过“盈盈微步凌波袜”,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佳人步履轻盈婀娜多姿的美感形象,“东风笑倚”写佳人在东风中的微笑,足以慰藉词人远走天涯的悲凉心情。D. 下阕后三句着“愁绝”两字,赋予暮云以人的情态,恰当描写出自己远走天涯,羌管悠悠,暮霭沉沉的羁旅愁思。E. 这是一首怅别词。词人写的不是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凄恻,而是描写刚刚作别、乍然离去时的旅途相思情怀。10请结合全词,赏析本词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幽 州 夜 饮张 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注】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此诗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辽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B. 诗歌开篇不先写宴饮场景,而先写宴饮的环境,为诗歌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C. 第四句化用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诗句,表达了愤懑之情。D. 颈联写观看剑舞、聆听胡笳吹奏,反映出宴会的活动安排,表明诗人的心情转为愉悦。E. 这首诗的语言遒健华丽,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时,这种语言风格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1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徐铉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注】“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从兄弟)中的排行,“王四十五”是徐铉的朋友。东都:江都府,即今江苏扬州。负米:指孝养父母。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先写送别的天下形势,一个“方”字,自然引出“泪易垂”。B. 王四十五是为了赡养父母而不得不与作者离别,作者被他的孝心感动。C. “落化时”点明离别的时间,落花时节本应逢君,如今却要分离,乐景写哀情。D. 作者折柳相赠,离别之后柳枝向着南方,借向南之枝,表达作者此时的心情。E. 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实写离别之境,后四句遥想别后之思。14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阳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注】玉盘:传说南海有一种美人鱼,离开她的主人时,托着玉盘哭泣,泪水都化作了珍珠。前溪是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歌舞。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这是一首咏牡丹的咏物,诗人李商隐所咏的是道路中所见被风雨吹损的残花。B. 李商隐遣词用事的才华在本诗中尽显,诗歌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使用移情法恰如其分的写出赏花人和牡丹之间的深厚情谊。C. 颈联写出牡丹生长的哀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阳节登高思亲的愁绪,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重阳的尘埃。D. 前溪一句,诗人用比拟的手法表现前溪蜿蜒回环,像舞者婀娜的看着牡丹的残花,表现出惜花之情。E. 颔联对仗工整,进泪”对“惊弦”、伤心数”对“破梦频”,强调牡丹为风雨所败、风雨摧残牡丹使赏花人夜不能寐。16李商隐咏花,以细腻传神、用事不着痕迹著称,结合全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牡丹的。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小题。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鹧鸪天 暮春黄升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1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不佳,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情感基调。B.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C.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情怀和心事传递给读者。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突出永昼难消,倦意重重。18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刻画的女主人公心境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丁亥岁作罗 隐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注】本诗写于晚唐之时,此时的科举考场腐败,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罗隐,年少才华出众,后却屡举进士不第。渴望梅: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1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中的“病想医门”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渴望,而“渴望梅”则运用典故表明此愿望的落空。B. 第二句中的“十年心地”写自己为科举考试付出的艰辛努力,“仅成灰”则体现出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的压抑心情。C. 颔联写出了作者虽然早就知道世事如此,但却不愿同流合污,从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D. 颈联运用想象,描绘了在谷畔气浓之日,虽然权贵把持科举考试,但作者自己却仍然考取了功名后的宏大场面。E. 本诗是一首讽喻诗,对晚唐的科举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其语言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脉相承,明白如话。20前人认为,“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枋口作【宋】文彦博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注】枋口,沁水的出山口,地处风景秀丽的太行山南麓,有盘谷寺等名胜古迹。熙宁六年癸丑四月己亥,文彦博由于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变法派的排挤,被罢相,出判河阳。 退之,即韩愈,韩愈曾因仕途不顺,借李愿归隐盘谷之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2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开篇点题,移步换景,“碧”字凸现了溪水的灵气与生机,又为雪后的寒冬平添几分绿意。B. 颔联描写远景,写雪后苍茫的群山及相逐嬉戏的微风细浪。“山骨”描绘出冰雪消融时的山貌。C. 颈联虚写自己与同行者登岸的情景,“群贤俱杖藜”一句想象前贤拿着杖藜起登岸时的情景。D. 尾联将笔锋宕开,卒章显志。“徘徊”“寻觅”等词,写出了诗人一行寻找岩石题字明志的情景。E. 诗歌按行旅顺序叙写,注重抒情与写意,物象栩栩如生,于恬淡中见真情,充满清新自然气息。2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杪江亭有作刘长卿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2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开头选用“寂寞”一词,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B. “江枫秋气斑”写了江枫经霜变红的过程,但因内心愁苦,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C. 颔联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舒缓闲适的湘水引发联想,对不公正、险恶的世情感慨万分。D. 尾联中作者由“扁舟”联想到自己被贬放逐的现状,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E. “秋杪江亭有作”说:时值秋末,诗人在江亭看景观物,有感而作。诗的内容紧扣诗题。24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注释】端溪石池:指端溪砚。行:将要。2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 第六句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C. 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诗人酒醉后恍惚迷离的神态。D. 结尾两句以“何时”发问,表达了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愿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下面小题。示 三 子陈师道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注: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子女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将近四年以后,即元祐二年(1087),陈师道因苏轼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到徐州,得以团聚,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B. 颔联写离别时儿女尚幼,故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直接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C. 颈联写见面后的复杂心情。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相拥而泣。D. 颈联将久别重逢的感喟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E.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悲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中流出。27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试分析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兴八首(其五)杜甫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28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蓬莱宫阙”是指大明宫,“南山”特指终南山,“对”字显示以“南山”为参照,突出了宫殿的宏伟高耸的气势。B. “承露金茎”一说是指武则天修造的“天枢”铜柱,与“霄汉间”直接组合,暗示铜柱高可入云,气势非凡,令人景仰。C. “西望”句是说在宫殿上西望可见王母瑶池;瑶池在昆仑山侧,距离长安本很遥远,这里主要是为了暗写昆仑之高。D. 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有关,“东来”句是写欲官者纷纷从东边赶来,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具有讽刺意味。E. “云移雉尾开宫扇”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所用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出人意料的情趣美。29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黄庭坚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注】塞垣:边防城池。戛(ji)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30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意境苍凉阔大,是典型的边塞景象。B. “翩翩数骑闲猎”凸显出士兵策马轻驰、在暮色中享受舒适与和平的悠闲之态。C. 平沙千里,词人却聚焦在“雕弓白羽”“骏骅骝”上,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以蓄势。D. 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淡淡忧愁也慢慢袭上心头。E. 词的上片主要是实写,突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为全词奠定基调。31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闲愁”?请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辋川别业王维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注释】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写诗人在辋川隐居时的生活,其状写精细传神,抒情流畅自如,意境恬静优美。B.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C.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D.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E.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笔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33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水边偶题 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 蒙邑先生最有才。【注】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蒙邑先生:庄子。3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B. “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C. 颔联抒写人生感慨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D. 颈联用典,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E. 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庄周的称赞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3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试卷第13页,总13页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1BD2“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写自己虽然被俘”错误;D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解答该题先分析诗句写了什么样的景,然后分析景中的情感,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两句写了“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春芜”、“夜月颓垣”写出了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上林苑长满了乱草,洛阳宫是断砖破墙,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伤感,也有对当权者的激愤。点睛: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同学们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3BE4对比,上片的喜与下片的苦形成对比,突出思乡之情。开头以乐景衬哀情,“风柔日薄”的明媚春光反衬愁思,倍增其哀;上片末尾触景生情,以天气微寒、鬓上梅残暗写美好心情的削减,由上文的心情美好过渡到对故乡的思念;“故乡何处是”直接抒情,突出了对故乡的牵挂和怀想之情;“忘了除非醉”用夸张,突出了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情感;末尾句用侧面表现和衬托,“酒未消”的情况下思乡,比清醒状态下思乡之情当更为浓重。【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需结合全诗来分析。B项,从“微寒”“残”来肴,“流泻出一股浓浓的愁怨”错,应是“悄悄流泻出一股淡淡的愁怨”;E项,“由悲转沉郁,由沉郁而入愤”错,应是“由悲转愤, 由愤而入沉郁”。点睛: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一般考查的内容涉及诗人的情感分析、意象特点、表达技巧等。如本题E项“由悲转沉郁,由沉郁而入愤”情感发展变化的顺序分析错了。4试题分析:由题干“本词是怎样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可知本题综合考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赏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5DE6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解析】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烦躁”错,应是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E项,“借景抒情,感情深沉,格调慷慨”说法错误。借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6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先要读懂全诗,抓住下面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首联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但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颔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颈联点题,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尾联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回答时要分析点,先答诗人的情感,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7BC8闲居带湖的满足,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的愉悦之情; 闲适之情,丰收的喜悦之情。 对儿童扑枣的爱护之情。【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整合诗歌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B 项,本词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儿童偷梨扑枣,也点明时间是秋天。C项,“儿童偷把长竿”的“偷”字既写了词中偷长竿儿童的动作,也写出偷长竿儿童的神态和心理。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过诗歌语言的分析,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态度。诗歌一二句表现了闲居的满足及与世无争的思想情感,三、四句点明邻里关系和睦以及闲居生活的愉悦,后四句表现了对儿童扑枣的爱护之情。全词表现了词人被贬之后对闲适的隐居生活感到满足等多种情感。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本题“万事从今足”一句中的“足”字,可见其“知足常乐”;再如“老夫静处闲看”中的“闲”字,表现了词人的“悠闲”“闲适”。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9AC10(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词人通过对“梅花”“南浦”“断桥斜月”“羌管暮云”等羁旅天涯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渲染烘托了一幅游子远走天涯的萧瑟凄清的画面,表达词人羁旅途中对佳人的无尽相思之苦。(2)虚实结合。“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通过想象,细腻生动地写出佳人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在春光烂漫中微笑美丽的形象,而自己在现实中却与佳人离别、远走天涯,虚实结合,更添相思痛苦之情。(3)象征(比喻也可)。词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借一夜全部开放的梅花象征自己在春天远走天涯与佳人渐行渐远的浓厚的相思离愁。通过对梅花的反复咏叹,更加生动形象表达了词人行旅中的那种难言的相思惆怅思念之苦。【解析】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间接抒情,借梅花发写相思之苦。C项,“东风笑倚天涯阔”写词人想象美丽佳人如在眼前而自己却远走天涯,更添相思痛苦之情。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赏析本词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包括情景关系)、结构技巧等。忆秦娥这首词中,词人写的是刚刚作别、乍然离去时的旅途情怀。上阕“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词人借梅花一夜绽放似乎是因词人相思之苦而形成的结果,间接抒情,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借一夜全部开放的梅花象征自己在春天远走天涯与佳人渐行渐远的浓厚的相思离愁。“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用“南浦”、“断桥”、“斜月”这些在羁旅途中常见的意象营造萧瑟凄清的画面,表达离愁别绪,抒写自己在与佳人离别后无限的惆怅凄凉之情。下阕“盈盈微步凌波袜”,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佳人步履轻盈婀娜多姿的美感形象。“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又是虚写,词人通过想象,细腻生动地写出佳人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在春光烂漫中微笑美丽的形象,“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是实写,词人写出了自己远走天涯,羌管悠悠,暮霭沉沉的羁旅愁思。这两句虚实结合,更添相思痛苦之情。点睛: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11DE12从尾联看,诗人似乎将被贬的愁苦忘得一干二净,转而感激皇上的深恩,以在边城做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诗人在尾联运用反语手法,表达了对被遣赴边地的不满、怨愤。【解析】1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意向,B项考核诗句的作用,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风格,其中D项,这些活动恰恰表现了诗人悲伤、沉重的心情。E项,这首诗的语言遒健而质朴。1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尾联“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承前而抒情,表面上说能作为边城将领观舞赏乐全赖君主恩惠,实则也是含沙射影表达出了牢骚之意。加之诗中前面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被遣边地的不满。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13CE14通过“泪易垂”“手中柳”表达了作者与朋友离别的伤感。对朋友在天下大乱之时能回家孝养双亲的赞美。对朋友的劝慰:以后彼此可通信,还有相逢之期。【解析】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结构,CE考核手法,BD考核内容,其中C项,“乐景写哀情”理解错误,这里用“落花”烘托离情,属正衬,不是反衬。E项,“后四句遥想别后之思”错,后四句是对朋友的安慰与表达不舍之情。“殷勤手中柳”一句也并非虚写。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首联先写送别时的形势。朋友相别,离愁别绪,本来就够凄苦的了,又值兵乱不绝,更令人焦心,自然在离筵上“泪易垂”。颔联写离别之因,并抒发了诗人的惜别之情。王四十五冒着战乱,回家尽孝,而我只得在此送别,只可惜辜负了春光。颈联语气一转,由伤离而劝慰。一别之后,可以鱼雁往来;相互宽慰,终还有相逢之日。末联说:作者情意殷勤,折柳相赠,君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东都江都在江北,江宁则在江南,友人虽北去,然而思念朋友之时,必定会翘首南望的,所以特地说“此是向南枝”。这样,末联以折柳相赠,慰藉友人,归结全诗。此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打写了离别时的缠绵情思,但伤别之中有劝慰,并不一味消沉。诗的语言也平易朴实,颇能感动人。在送别诗中,是一首上乘之作。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15CD16参考答案:首联,对比起句拿石榴花做比,仅用“先期凋落”交代事由;颔联,用“玉盘”“锦瑟”典故渲染风雨摧残牡丹的气氛;颈联,想象牡丹不剩一点残红时园圃中的荒凉孤寂,表达赏花人惜花的情感。托物言志,牡丹被摧残而衰败,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解析】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E项考核诗歌的内容,B项考核意象,D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颈联写出牡丹生长的哀红满地的园圃,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D项,前溪是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歌舞,诗人想象牡丹陨落的情景如同舞蹈一般。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中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回答作者是如何咏牡丹的,注意结合诗句分析,“笑榴花不及春”是对比的手法,“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是比喻的手法,“年生意属流尘”托物言志,牡丹被摧残而衰败,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17CD18孤雁儿含蓄地表达对亡夫的思念之情上片“梅心惊破”笛曲吹开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却引起了我无限的愁苦,悲欢己见;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鹧鸪天暮春抒发女主人公闺中生活失落与寂寞、百无聊赖之情。上片写女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写景抒情,表现了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解析】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结构,BD考核手法,CE考核内容,其中C项,“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说法错误,本诗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两句摹写闺中佳人的生活情景,寄寓了无尽春愁,而不是为了表现“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D项,“黄词用直接抒情的手法”错误,黄词侧重记叙,因此表达的情感就较为含蓄曲折。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孤雁儿一词应结合李清照的身世生平及词中的“梅心惊破” “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等内容考虑,即可分析出这是表达对亡夫的思念之情;鹧鸪天暮春一词应结合词中的“玉人只怨春归去”等内容考虑,即可分析出该词是表现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意思对即可。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19D20“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中的“桃李”喻指考取功名之人;“旧处”是指权贵之家。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考取功名者仍然是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此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的黑暗现象,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末科举和豪门贵族,指明了讽喻的对象,点明了本诗的主旨。这是诗人对自己多年不第生涯的痛苦思索和总结,表现出对命运不公的不满与愤恨。【解析】1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项考核手法,BC考核内容,E项考核情感,其中D项,“运用想象”说法错误,颈联所描绘的全是实景,而且也不是写自己考取功名后欣喜的宏大场面,而是指科举考试结果出来后的宏大场面。E项,“其语言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脉相承,明白如话”解说不当,本诗虽是讽喻诗,但语言却深沉婉转、含蓄。2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手法、情感的角度作答,从手法看“桃李”喻指考取功名之人;“旧处”是指权贵之家。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考取功名者仍然是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从情感看此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的黑暗现象,表现出对命运不公的不满与愤恨。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21AE22面对和谐静穆的山水之景的恬淡喜悦之情。(主要为前四句)对前代先贤的追念思慕之情。诗人游览枋口,看到山崖上题刻的先贤诗文,自然想起前贤勒石纪行的情形。仕途不顺的抑郁之情。诗人“徘徊” “寻觅”岩壁上韩愈的题刻,表达心中抑郁不平之情。【解析】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内容,其余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颔联描写远景”错,颔联前一句写远景,后一句写近景。C项,非“虚写”,而是实写。“群贤俱杖藜”除想象前贤拿着杖藜一起登岸时的情景外也是对诗人等行动的描 述。D项,“诗人一行寻找岩石题字明志的情景”错,是寻访先贤在岩石上的题刻。2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句“漾舟缘碧溪。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中所写的和谐静穆的山水之景分析恬淡喜悦之情;根据“下马入枋口”“数里复登岸” 表达对前代先贤的追念思慕之情;根据“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中的“徘徊”“寻觅”分析诗人心中抑郁不平之情。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23BD24(1)“孤雁”和“千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这两种景物勾起了作者的联想,景中寓情。(2)“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3)“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解析】23试题分析:B项,“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分析不当,作者已经看到了枫叶的变化,诗中描写枫叶变红正是为了表达愁苦之情。D项,“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分析错误,“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是说诗人乘坐的小船像落叶一样漂泊而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借“落叶”表达漂泊无依的愁苦。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