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doc_第1页
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doc_第2页
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doc_第3页
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浅谈数学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广东省罗定市实验小学李华海邮政编码:527200联系电话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索列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那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呢?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参与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喜欢数学“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有经验的教师能够通过创设一个可以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情境,在较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课前学生分散的多种思想活动迅速集中,在其大脑皮层形成对新课内容的兴奋中心。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轨道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别具匠心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就给学生讲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个大小相同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块,给小猴块。小猴看到说:“太少了,我要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块,给他块。小猴更贪心,说:“我要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子吃的饼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解时,我及时地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数学,喜欢参与数学活动。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你上课俗话说:人心所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这位老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找来三五个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多和学生聊聊天、谈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喜好等,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多花些时间走到各个小组当中,把自己当作他们小组中的一员,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就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是良师,在课堂后是益友。每当这样的老师来上课,自然就会满心欢喜,积极参与。3、多说表扬和鼓励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是再接再厉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关心和同情,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例如,在课堂上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多说“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表示肯定的表扬语言;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可以多说“你进步真大!”“你真了不起,知道得这么多!”;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可以多说“再想一想”、“再试一试”、“别着急,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的。”这些热情洋溢并带有鼓励性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可亲、可爱,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二、突出学习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可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总是牵着学生走,不放心学生,这实际上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长期下去,正因为没有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差,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依赖性强,缺乏个性,缺乏进取心和创造力。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双向活动的主体,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相信学生成长的力量,克服牵着学生走,引着学生走的习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一种教法是教师让学生沿着立方体的各条棱,量一量,得出结论;另一种教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做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并用学具装一装沙子或大米一类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学具凑在一起拼一拼“1立方分米”,用米尺利用墙角实际体会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体积单位的大小,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1立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引导学生独立概括出“体积”,“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显然,第二种教法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积极参与探索、创造性地在探索中找到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恐怕一辈子也难忘,这样教的学生更富于创造力。三、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很好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给他们发几组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让他们分别搭出正方体,学生积极动手参与。他们很快发现,有的搭出很“漂亮”的正方体,有的搭得不象样,有的根本就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他们经过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后发现:搭不成正方体的那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象样的那组有12根小棒,但这12根小棒长短不一;而搭出“漂亮”正方体的那组小棒不仅有12根,且每根的长短一样“能不能用各组小棒搭出标准的正方体?”教师借机抛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摆弄着小棒,热烈地讨论,纷纷发言:把12根长短不一的那组小棒截成一样长就行了;我们从只有11根的那组取6根,每根都折成同样长的两段在不断自主的探索中,学生们开阔了思维,丰富了想象,搭出了多种多样的正方体,再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不仅懂得了正方体的特征,而且明白了正方体的特殊性。这课我也教了许多年,以往都是我单独演示,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被我牵着鼻子走,像这样活跃的课堂是以往所没有的。我不禁为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而由衷地喝彩。从中更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撑起了学生一派其乐融融的“动感地”,使孩子们在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