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建国以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pdf_第1页
论我国建国以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7 卷第 3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年 5 月 Vol 27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收稿日期 2005 02 20 作者简介 吴文华 1960 男 河北迁安人 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与管理系副教授 57 论我国建国以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吴文华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与管理系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 研究我国建国以来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平衡发展观 重点发展观 协调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 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科学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 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115 2005 03 0057 02 发展问题 已成为一个举世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也是当 今时代主题之一 而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 目的 内涵 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宏观思考 它对发展实践有着根本性 全球性的重大影响 因此 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观也就显得尤 为重要 建国以来 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分别 采取了平衡发展观 重点发展观 协调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 一 平衡发展观 1949 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 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从国际上看 在东西对抗和全球冷战的时代背景下 西方国 家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 之中 从国内看 解放前 我国近代工业的 70 主要集中在 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格局畸形集中 工业布局严重远离原料 燃料基地 在此背景下 平衡发展观 成为战争与革命时 代的必然选择 根据平衡发展观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中期 我国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开 发和建设 其中 一五 计划期间 在适当动员东部老工 业基地的设备 人员内迁 解决远离原料地和消费地等不合 理问题的同时 将 694 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中的 472 个分布在内地 二五 至 四五 期间 中西部地区 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 56 52 2 54 4 五五 期间 保持在 50 以上 到 1975 年 全国 1500 个大型企业中西部 占 40 中西部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 交 通 煤炭 电力 钢铁 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 机械 电子 化工为先导 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平衡发展观的实施 不但改变了我 国产业极不平衡的分布格局 促进了全国经济网络的形成 改变了经济落后地区的面貌 加强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而且 还通过政府职能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有限资源 建设 三线 有效地应对了紧张的地缘关系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可以说 平衡发展观虽然使全国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不显著 但做出了应 有的历史贡献 是符合当时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二 重点发展观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一方面 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已是不争的事实 西方国家由冷战和正面遏制转向和平演 变 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民族革命的任务也基本完成 要 求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和消除贫困落后面貌 东西对抗和南 北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 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和平 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在此背景下 依据区域经济非平衡发 展规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采取了 重点发展观 对东部地区实行对外开放 积 极优惠 投资转移等一系列措施 进行重点发展 从建设深 圳 珠海 汕头 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始 进而开放 14 个 沿海城市和长江 珠江及闽南三个三角洲地区 通过点 线 面的结合与推动 我国实现了由南向北 由东向西的次第梯 度开放 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和产业布局新态 势 据统计 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比重由 1975 年的 40 1 急剧上升到 1995 年的 54 2 1985 年到 1995 年 全国累计 利用外资 1499 50 亿美元 其中 87 3 投放在东部沿海地区 1979 1995 年 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 10 87 沿 海 沿江地区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 高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与此同时 重点发展 观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如区域经济差距拉大 东部地区产业 亟待调整 东部地区环境日趋恶化等 三 协调发展观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的逐步深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背景下 针对东西部地区发展差 第 27 卷第 3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58 距持续拉大等问题 我国逐步形成 协调发展观 即按照 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自然地理特点 突破行政界 限 在现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 以大中城市为核心 以交通 运输线路为纽带 逐步形成 7 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 各经 济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符合本地条件的重点和优势产业 避免 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 促进区域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向前发 展 尤其是通过逐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力度 逐步缩小 地区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如国家开发银行向 中西部的贷款累计达到 4000 亿元人民币 国外政府和国际 金融机构的贷款援助的 70 流向西部 在已确定的 29 个中 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础上 又对外开放 13 个边境城市 并对国家确定的 老 少 边 穷 地区采取 积极的 税收返还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同时 东部地区还 通过技术转让 人员培训 补偿贸易 合资经营 合作经营 开发等多种形式 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对口支援 协调发展的 实施 虽然只有10 多年 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四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发展中的一 些不够协调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突出表现为城乡 差距 地区差距 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 压力增大 教育 文化 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人口增 长 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 在充 满挑战和机遇的 21 世纪 我国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 创新发展观 谋划 大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党的十六大精 神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 明确提出了 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把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 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经济 政治 文 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与自然的 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 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 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导 下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 丰富发展内涵 创新发展观念 开拓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 题而提出来的 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因此 为了坚持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必须以解决大多数人特别是老百姓的 问题为主 尤其是高度重视农民问题 弱势群体问题和人的 全面发展问题 只有这样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 得到贯彻执行 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实现中华民 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胡鞍刚 中国新发展观 M 杭州 浙江出版社 2004 2 伍义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观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 5 3 李萍 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哲学的核心范畴 J 求是 2004 8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eveloping View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U Wen hu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Tangshan Teachers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a s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ing views in different stag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as its own realistic meanings in building up a all round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