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生物基础-2-人体结构概要.doc_第1页
语言的生物基础-2-人体结构概要.doc_第2页
语言的生物基础-2-人体结构概要.doc_第3页
语言的生物基础-2-人体结构概要.doc_第4页
语言的生物基础-2-人体结构概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言一人体解剖学简介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简称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它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为一些非医学的学科奠定必要的基础。例如体育学科就要重点研究人体运动器官的形态结构以提高运动的效率;美术学科就要重点研究人体的外形特征和结构比例为绘画造型打好基础;语言学科也要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器、感受器和效应器以及相关的神经通路。 解剖一词含有分解、剖开的意思,用刀切割是研究人体结构的基本方法,精细之处还要结合显微镜观察。 解剖学研究的组织方式主要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实地解剖学两种。系统解剖学是按照功能系统研究人体器官结构形态的学科。人体器官按照功能归纳为4个大系,包括12个功能系统,常通过观察和剖析标本学习和研究。一般所说的解剖学就是指系统解剖学而言。局部实地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人体结构的局部,由浅入深实地剖验尸体,侧重研究各局部的形态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人体从外形上可以分为10大局部,每个大局部又可以分为较小的局部。主要的局部有头部(分颅、面两部)、颈部(又分颈、项两部)、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左右上肢(又分为上肢根、臂、前臂和手几部)、左右下肢(又分为下肢根、大腿、小腿和足几部)。根据情况和需要,实地解剖可以全面地或部分地进行。一般说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以系统掌握和局部实地解剖结合起来最为有效。二语言和人体解剖学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功能,它是在人类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语言信号主要有声音信号和字符信号,这些信息被眼或耳接收后,经感觉传导通路传到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经过分析和综合,或者加工、提取、储存起来,或者经运动通路引发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效应。因此,语言的分析器、感受器、效应器及相关的神经通路是和语言关系最为密切的解剖学基础,是语言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点。 语言工作者肩负着优化语言的使命,这可以深化人类的认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神经语言工作者还要揭示语言障碍的奥秘,为预防和矫治服务,这就涉及较之上面更为广泛的解剖学知识。人体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各个系统和各个部分在结构上互相关联,在功能上互相协调和配合,在知识体系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任何部分都必须建立在对人体解剖学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作为语言的解剖学基础,本书将重点阐述神经系统、语言感受器和效应器的形态结构。对一般的解剖学结构,仅在“人体结构概述”章里宏观地简述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为学习重点内容作铺垫,不去描述各器官的具体位置、形态和结构。因此本书名为语言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实践是获取真知的源泉。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而脑又是神经系统中最为复杂的器官,切实而深刻地认识脑是建立语言神经解剖学基础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颅脑进行实地解剖,将能为神经语言工作者揭示语言分析器的奥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三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人体解剖学规定了标准姿势、方位、轴面的统一术语,这就可以避免在描述或理解器官形态结构时发生错误或造成混乱。(一)标准姿势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垂臂,手掌向前,并足,脚趾在前,此为解剖学标准姿势。这是描写客体一切器官位置结构关系的基础,不因被描述者的姿势变化或被观察结构如何放置而改变,更与观察者体位无关。(二)方位术语 以标准姿势为基础定出以下方位术语:1. 上和下 指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较接近颅顶者为上,较接近足底者为下。四肢较上的部位比较接近肢根,又称近侧;较下比较远离肢根的部位,又称远侧。 2前与后 指距身体前、后面的相对远近关系。在躯干也可以称为腹侧和背侧,在上肢可称为掌侧和背侧。3内侧和外侧 指距身体正中面的相对远近关系,距正中面较近者为内侧,较远者为外侧。在上肢常用尺侧、桡侧,在下肢常用胫侧、腓侧,在眼球常用鼻侧、颞侧分别表示内侧和外侧。4内与外 指有腔器官或有腔结构壁内不同层次距内腔的相对远近关系,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而近外表者为外。 5深与浅 指局部或器官距其内部中心或距其外表的相对远近关系,近中心较近而距外表较远者为深,反之为浅。6左与右 以身体中线分界左、右,心等个别器官以其自身的中线为界划分。上述方位术语,除左、右外,均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左、右有时亦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同一形态结构相对于不同的形态结构有不同的位置关系。(三)轴 在标准姿势的基础上可以作三种互相垂直的轴,常用于分析关节的运动。1垂直轴 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2冠状轴 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平轴。3矢状轴 前后方向的水平轴。 (四)面身体或其任一局部可在标准姿势的基础上作3种互相垂直的切面。1水平面 又称横切面, 将身体或局部分作上、下两部分。2冠状面 又称额状面,为左 右方向的垂直切面,将身体或局 部分成前、后两部分。 3矢状面 为前后方向的垂直 图01 人体的切面 切面,将身体或局部分成左、右两部分,通过身体正中的矢状面特称正中(平)面。器官的切面一般以其自身的长轴为标准作成纵切面或横切面。第一章 人体结构概述 第一节 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一细胞机体是由细胞(cell)和细胞间质(intercellular substance)组成的,细胞是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图11 动物细胞的各种形态1神经细胞 2扁平上皮细胞 3柱状细胞 4成纤维细胞5脂肪细胞6红血细胞 7淋巴细胞 8颗粒白细胞 9平滑肌细胞人体细胞的数目非常庞大,种类繁多,一个成年人体内有一千多万亿个细胞,成百上千种类型。它们大小不一,一般微乎其微,只有几个至几十个微米,但有的较大,如骨骼肌细胞可以长达30、40厘米,神经细胞的突起可长达一米以上,细胞形态也有圆形、椭圆形、菱形、星形等多种多样,尽管细胞大小形态各异,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细胞表面的一层半透明的生物膜,它是由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等物质构成的内外不对称的液态镶嵌流动膜。细胞膜保持着细胞的形态和完整性,维持着细胞相对独立的内环境,也是细胞内外物质转运、信息传递和能量转移的门户。图12 动物细胞模式图 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物质,它是细胞内完成各种主要生命活动的基地。在胶状的基质中,含有各种由生物膜构成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它们互不干扰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物质交换、代谢、分泌、供能、细胞内消化,解毒等。细胞质中还有由微管、微丝等构成的细胞骨架,在维持细胞的特定形状及细胞运动中发挥作用。细胞核(nucleus)包围在细胞质内,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因细胞类型的不同而异。每个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多位于细胞的中央,大小、形状与细胞的形状、类型、发育时期及机能状态等都有关系。细胞核的组成部分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等,是蕴藏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代谢、生长及繁殖的控制枢纽。细胞间质是由细胞产生的非细胞物质,如基质和纤维等以及不断流动的液体(血浆、淋巴液、脑积液、房水和组织液等)组成。它们起支持、联系、保护营养细胞的作用,在细胞的分化和运动中也有重要作用。细胞间质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这种微环境的稳定是保持细胞正常代谢、功能活动以及增殖分化的重要条件,而微环境的变动和异常则可以使细胞发生病变或死亡。二组织众多形态和功能类似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细胞群体成为组织(tissue)。组织有多种类型,每种组织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相关的功能,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的成分和含量也有不同。一般传统地的将组织归纳为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组织肌组织(muscle tissue) 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肌纤维间有少量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肌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丝,它们是肌纤维执行其主要功能缩舒功能的物质基础。肌组织按其分布、结构和功能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类。图113 骨骼肌1骨骼肌 大部分借肌腱附着于骨骼,缩舒引起躯体运动。肌肉系统的肌肉都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以结缔组织包裹而成。骨骼肌纤维是细长圆柱形的多核细胞,有明暗交替的横纹。骨骼肌收缩一般受人的意志支配,迅速而有力,为随意肌。图114 心肌2心肌 分布于心脏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根部,其肌纤维类似于骨骼肌,也呈长圆柱形,有横纹,和骨骼肌同属横纹肌。但心肌纤维连接成网,其缩舒受内脏神经支配,不受意志控制。心肌收缩有节律,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图115 平滑肌3平滑肌 广泛分布于许多内脏器官和血管壁,故又称内脏肌。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位于中央,长度因器官及其状态而异,小血管壁平滑肌长仅20微米,但妊娠子宫的平滑肌可以有600微米。平滑肌也为内脏神经支配,不受意志控制,和心肌同属不随意肌。缩舒常呈蠕动性节律,缓慢而持久。(四)神经组织神经组织 (nerve tissue ) 由神经细胞(nerve cell)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组成,构成神经系统。详见神经系统概述。三器官和系统若干组织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某种器官(organ)。如泵血的心,摄取O2和排放CO2的肺,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的胃、肠,排出可溶性代谢废物的肾等。一些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实现某种广泛而复杂的功能体系,在功能上和结构上结成一个器官系统(organ system)。各个系统彼此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人体共有12个系统,可以归纳为4个大系,它们是运动系(骨骼、骨连结和肌肉系统);内脏系(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脉管系(心血管和淋巴系统);调节系(内分泌、感受器和神经系统)。 第二节 运 动 系运动系包括骨骼、骨连结和肌肉三个系统。运动系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躯体运动。肌肉跨越关节附着于骨,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动骨骼,绕关节的轴运动。因此,肌肉是运动的动力,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是运动的杠杆。此外运动系还有构成人体支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支持体重和保护内部器官等功能。一骨骼系统骨(bone)是人体内坚硬的器官。全身的骨借骨连结有规律地连结成人体的支架,称为骨骼(skeleton),构成骨骼系统(skeletal system)。(一)骨的构成图117 人体骨骼(前面)(二)骨的形态骨的形态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长骨:呈长管状,分一体两端,体内有管腔,叫髓腔。长骨多见于四肢,常成为运动的杠杆。短骨:近似立方形,多位于腕部和跗部等运动复杂而幅度较小的部位。扁骨:呈板片状,参与围成颅腔,胸腔和盆腔,容纳和保护其内的器官。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见于颅底、面部和脊柱等处,有的不规则骨内含有气腔。(三)骨的数目和配布成人计有206块骨。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颅骨23块,另外在中耳鼓室内有6块听小骨。1躯干骨 包括24节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12对肋和一块胸骨。椎骨不规则,有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骶骨由5节骶椎融合而成;尾骨由4-5节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肋为弯长的扁骨。胸骨为盾牌状扁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2上肢骨 由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组成。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扁薄三角形的肩胛骨,将上肢连带到躯干上。自由上肢骨包括上臂的肱骨、前臂骨和手骨。前臂骨有外侧部的桡骨与内侧部的尺骨。肱、尺、桡骨为长骨。手骨近侧8块腕骨排成两列,中间一排5块掌骨,远侧14块指骨,拇指2节,其余指均3节,腕骨为短骨,掌骨和指骨为长骨。3下肢骨 由下肢(盆)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组成。下肢带骨每侧仅1块髋骨,由幼年期的髂骨(在上份)坐骨(在后下)和耻骨(在前下)长合而成。自由下肢骨包括大腿的股骨、膝前份的髌骨、小腿骨和足骨。小腿骨有内侧部的胫骨与外侧部的腓骨。股、胫、腓骨为长骨。足骨近侧7块跗骨、中间一排5块跖骨,远侧14块趾骨,布局类似手骨。跗骨为短骨,跖骨和趾骨为长骨。4颅骨 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个部分,除了顶骨和犁骨等少数为扁骨,多呈不规则形。脑颅骨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和成对的顶骨、颞骨。它们在颅的后上围成颅腔,容纳保护脑及其被膜血管。颞骨内深藏中耳和内耳。面颅骨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以及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它们在颅的前下份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保护视器、作成呼吸道、消化道起始部的骨壁并形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图118 颅骨(右侧面)二骨连结系统(一)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二)关节的构造(三)关节的类型和运动(四)全身各部骨连结概况(图117)4颅骨的连结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余各颅骨借颅缝紧密连结成一个整体,称为颅。舌骨借肌肉和韧带悬系于舌根部。下颌骨借其两侧后上方的下颌头和两侧颞骨下面的下颌窝与关节结节构成(颞)下颌关节。两侧的下颌关节联合运动,在咀嚼肌等肌肉的牵动下可做张口、闭口、下颌骨前进、后退和侧移等运动,在咀嚼和发声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三肌肉系统(一) 肌肉的构造 (二) 肌肉的形态 (三) 肌肉的辅助装置(四) 肌肉的配布 第三节 内 脏 系内脏系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内脏(viscera)器官大部分位于胸、腹、盆腔内,籍一定定的孔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内脏的主要功能是执行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繁殖后代。机体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不断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和氧,并经脉管系运送到身体各部,供各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代谢;代谢的最终废物,如尿酸、尿素、二氧化碳以及多余的水份等,再经脉管系输送到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生殖系统则产生生殖细胞,进行生殖活动和繁殖后代。此外,许多内脏器官,如睾丸、卵巢和胰等,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可产生激素,参与对机体活动的调节。内脏各系统均由一系列器官组成,按照这些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中空性器官如胃、肠、气管、膀胱、输卵管等,内部有腔,它们的壁均为分层结构。实质性器官如肝、肾、睾丸等,没有明显的管腔,一般呈分叶性结构,它们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排泄管等通常在特定的部位出入,此处往往凹陷,称为器官的“门”,如肝门、肾门等。一消化系统 图 127 消化系统概观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二呼吸系统图128 呼吸系统概观呼吸系统 (respireatory system)由呼吸道的肺外部和肺组成。呼吸道是输送气体的通道,包括肺外的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医学临床上常把鼻、咽和喉称为上呼吸道,而把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三泌尿系统四生殖系统第四节 脉管系脉管系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个系统,它们是体内一套封闭而连续的管道系统。血液和淋巴液在这些管道内循环流动,不断把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肺部吸收的氧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又将其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酸、尿素等运送至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也通过脉管系统输送到靶器官,发挥调节作用。此外,脉管系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以及机体防御功能的实现均有重要作用。一.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图 133 血管分布图(一)心(heart)(二)动脉(artery)(三)毛细血管(capillary)图1-36 主动脉系统概观(四)静脉(vein)(五)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血液由心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还流回心,如此循环不息。血液循环的途径可分为相互衔接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两大环节。1体循环(大循环) 心室收缩,富氧的鲜红色的动脉血自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在此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血液变为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注入右心房。2肺循环(小循环) 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经右房室口入右心室,当心室收缩时再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经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肺静脉回流左心房,再经左房室口流入左心室。动脉、静脉是按出心还是入心而分;动脉血、静脉血是由含氧和二氧化碳的多少而别。左心房、左心室内流动动脉血,为动脉心;右心房、右心室内流动静脉血,为静脉心,两者由中隔完全分开。体循环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肺循环恰恰相反。图1-37 腔静脉系统概观 图1-38 体循环和肺循环模式图二淋巴系统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淋巴管道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液体,称淋巴(液)。(一)淋巴管道图 139 淋巴的生成与回流模式图淋巴沿着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后经淋巴导管注入静脉,所以淋巴管道可以视为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图1-40 淋巴系统概观(二)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是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它构成淋巴器官的主要部分,此外还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等各处。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淋巴结(lymph nodes)是插入于淋巴管经过中的豆形小体,往往有多级,常聚集成群。扁桃体位于舌咽等处的粘膜下。脾(spleen)在左上腹部,插入于血液循环中;胸腺在上纵隔,也是一种内分泌腺。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具有造血(产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生成抗体、泸过淋巴或血液等功能,属于机体的防御装置。第五节 调节系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体内各器官系统分别进行着不同的功能活动,它们互相协调,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有器官系统的活动和协调都是在调节系的调节作用下进行的。调节系包括感受器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3个系统。各种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和感觉传导通路传达到大脑皮质,产生感觉。由神经中枢发出的传出冲动,经传出神经支配效应器的活动。神经系统还支配内分泌系统激素的分泌,内分泌激素经过血流,作用与相应的器官组织。这样,全身各器官系统在调节系的调节控制下协调统一,进行着各种活动,维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和保持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一感受器系统感受器(receptor)是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或者经过感觉神经和感觉传导通路传达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从而产生各种感觉;或者在较低的水平引起反射效应。一般一种感受器接受一种适宜的刺激。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分为3类:1外感受器 分布在皮肤、接近体表的粘膜、视器及听器等处,接受来自外在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刺激。2内感受器 分布在内脏和心血管壁等处,感受内脏和血管的压力、化学成分和温度等刺激。3本体感受器 分布在肌、腱、关节和内耳等处,接受机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时的体位等刺激。感受器的构造繁简不一。有的很简单,如皮肤内感受痛觉的仅为感觉神经的游离神经末梢。有的稍复杂,在感觉神经末梢外,还有少许细胞和结缔组织共同形成有被囊的神经末梢,如接受触、压等刺激的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有的则更加复杂,除神经末梢外,还有特殊的感觉细胞甚至还有一些辅助装置,这种复杂的特殊感受器叫做感觉器官。图 141 游离神经末梢图 142 有被囊的神经末梢 感觉器官有视器、前庭蜗器、嗅器、味器等。视器和前庭蜗器中的听器接受语言信号,待后将专节讨论。二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散布于全身各部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所组成。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s)包括颈部的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腔上纵隔的胸腺,腹后壁肾上端的肾上腺,间脑上面的松果体和脑底面的垂体等。内分泌组织则以细胞群的形式存在于其他器官内,如胰腺内的胰岛,卵巢内的卵泡、黄体,睾丸内的间质细胞,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内一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组织等。图1-43 内分泌系统概观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分泌激素,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不同。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出体外或腔道。内分泌腺没有管道,故又称无管腺,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所以内分泌腺的血液供应特别丰富。激素的量一般不大,但作用非常显著。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一定部位而发挥作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纤维支配,调节器官的活动,是为神经调节。这两个系统在功能上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的。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控,而内分泌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三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椎管内的脊髓以及连结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神经系统对身体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起着调节或主导的作用。机体的感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和代谢等功能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神经系统借助于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通过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和脑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它们协调一致,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并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保障生命活动的进行。人类神经系统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既保持着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基本模式,又在劳动、语言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飞跃的变化。高度分化的大脑皮质成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除了和高等动物相似的感觉、运动等功能之外,语言的发达、思维活动以及使用劳动工具能力等功能的发展,使人类远远超越了一般动物的范畴。人类不仅能认识世界和适应环境,而且能主动地有目的地改造环境,使之适合自身或社会的需要。(一)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按所在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区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1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脑又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个部分。脑和脊髓内含有调控机体活动的各级中枢。2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是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周围器官的神经。由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由脑发出12对脑神经。分布于内脏、脉管系的内脏神经,常常与分布于骨骼肌及躯体感受器等的躯体神经是混合的,但内脏神经在体腔内往往分离出来,形成交感干和内脏神经丛等。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关于脊髓和脊神经、脑和脑神经的情况,待后专章讨论。图144 神经系统概观(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1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元数量庞大,整个神经系统约有100亿个。它们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但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的形态结构。(1)神经元的基本形态结构 神经元是有突起的细胞,每一个神经元都具有一个胞体和自胞体伸出的树突和轴突。胞体(又称核周体)直径5135m不等,胞核大而圆,通常有单个显著的核仁。胞质内除一般的细胞器之外,还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中心,它所合成的蛋白质等物质随着轴浆流运输到末梢。图145 神经元模式图树突(dendrite)短而多分支,它们能接受刺激或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将冲动传向胞体。轴突(axon)每一个神经元仅发一条,细长少侧枝,近终末处反复分支形成轴突终末。轴突内的细胞质称轴浆,轴浆在轴突内运行称为浆轴流(轴浆运输),自胞体流向末梢的称顺行轴浆运输,自末梢流向胞体的为逆行轴浆运输。轴突将神经冲动由胞体传向末梢。(2)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可按照突起的多少分为3类。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仅发出一个突起,但随即呈“T”形分为2支,一支至感受器,称周围突(功能上为树突,形态同轴突),另一支入中枢,叫中枢突(即轴突)。脑脊神经节的一级感觉神经元多属此类。双极神经元:自胞体的两端各发一个突起。此种神经元数量少,见于嗅粘膜、视网膜和内耳等处。多极神经元:具有多个树突和一条轴突,分布广泛,脑、脊髓和内脏神经节内的神经元绝大多数属于此类。图146 神经元的形态分类神经元也可根据功能分为3类。感觉神经元:属于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将来自感受器的感受性冲动传入中枢,是感觉通路中的第一级神经元,也称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是多极神经元,其轴突将冲动传至周围,又称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也叫中间神经元,大多数是多极神经元,胞体与突起都在中枢内,起联络作用。此类神经元数量很大,占神经元总数的99%。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根据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将神经元分为胆碱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等等。(3)神经纤维(nerve fiber)神经元的轴突和一些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连同包被它们的膜鞘构成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4)突触及神经元间的接继突触的定义: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连结的接触处称为突触(synapse)。神经冲动可通过突触由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细胞。突触的分类: 按接触部位分为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等;按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按作用机制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人罕见电突触。最常见的是化学性的轴树和轴体突触。图147 突触分类和构造模式图突触的结构 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中的神经递质即从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兴奋性的化学性突触具有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单向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元接继的方式 在各种神经通路中,神经元在突触部的接继,通常称为更换神经元,简称换元。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有侧枝,近终末处又反复分支,分别与许多其他神经元构成突触,使神经兴奋得以扩散;而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也可以接受许多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导致神经冲动的集中。再加上突触兴奋和抑制作用的不同,环路和网络的构成,从而大大增加了神经活动的多样性。2神经胶质(neurog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