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1 卷 第 1 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 21 No 1 2008 年 1 月 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Jan 2008 翻 译 主 体 和 主 体 性 郭 卉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摘 要 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 合法性 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 译者评价甚 低反映了翻译主体研究的薄弱 对于 谁是翻译主体 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文章从这一 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 关关 键键 词 词 文化转向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翻译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671 2250 2008 01 0100 04 收收 稿稿 日日 期 期 2007 11 02 作作 者者 简简 介 介 郭卉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6 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整个 90 年代 或者 说一直到今天 我国译学研究表现为一种多元的 和开放的态势 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是以文化批 评为主的翻译研究 尤其是自弗雷德里克 詹姆 逊的 文化转向 在国内译介和其他关于殖民和 后殖民批评的书籍的出版 以及斯皮瓦克 韦努 蒂和尼南贾纳等人一些有关翻译的文章在国内流 传以来 这股风头日渐强健 所以人们称之为翻 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的发生改变了 原来把翻译研究置于语言学科或文艺学科之下的 地位 扩大了译学研究领域 开创了译学研究的 新的局面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不仅开拓了翻 译研究的新空间 也将翻译主体研究提上了译学 研究的重要日程 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 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过去 如 果有人提出翻译的创造性和译者的主体性 就会 被指责是对误译 滥译的怂恿 这实际上是将主 体性理解为任意性 将创造性误认为是不负责任 的杜撰 但是在传统翻译观统治的时代 进行译 者主体性研究无疑要遭到翻译研究系统权力话语 的种种责难 因此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不仅 拓展了新的翻译研究领域 也为翻译主体研究提 供了理论声援 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 合 法性 一 提出的问题 翻译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义无庸赘 言 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 我们在承认翻译的巨 大作用的同时 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 译者却评 价甚低 译者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没有获得他 们应有的文化地位 而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 缘化现象 如果说 局外人 因对译者的任务和 工作性质不够了解 因此对译者的评价容或有偏 见 但让人更为困惑的是 翻译界自身对翻译主 体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表现就是翻译主体 研究的薄弱 陈大亮认为西方哲学自十七世纪的 笛卡儿开始就鲜明地把人的主体性问题提了出 来 后经康德推进 黑格尔发展 到胡塞尔盛极 而衰 转向主体间性的研究 相比较而言 翻译 的主体性问题就显得姗姗来迟了 长久以来 翻 译以及翻译研究在学术领域一直没有地位 翻 译一直处于 正如法国翻译学家贝尔曼所说 一 种 被遮掩 被压制 被排斥状态和仆人状 态 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 努力使自己做 隐形人 处于 一仆二主 的 地位 介于余光中所说的 神人之间 地位极 其尴尬 随着翻译地位的提高和译者主体意识的 觉醒 译者逐渐从 一仆二主 的奴役下解脱出 来 以 叛逆者 的精神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价 值 于是在翻译理论界翻译主体性问题就自然浮 出了水面 成为翻译理论研究关注的新课题 既 然谈论到翻译主体性就应该对 谁是翻译主体 这一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本文作者本着 百花 第 1 期 郭 卉 翻译主体和主体性 101 齐放 百家争鸣 的学术方针 试图就 谁是翻 译主体 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 翻译主体和主体性 主体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 是人作 为主体的规定性 而不是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 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称之为人性 而人作为主体 的规定性是主体性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 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简而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 能动性 这段话一方面讲了人与主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涉及到了主体性最根本内涵 首先 主 体是人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也就是说 主体与人不能划等号 只有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实践 认识和审美主体 主体 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其次 我 们再来分析主体性的内涵 陈先达认为 主体性 最根本的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 性 主观能动性是主体的综合特征 是主体所表 现出来的最突出 最集中的品质 但他忽略了主 体性还有受动性的一面 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 与受动性的辨证统一 也就是说 主体性只有在 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 我 们在理解主体性内涵时候要避免两种极端 一是 无视客体的制约性 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 二是 过分强调客体的制约性 完全排除主观能动性 主体性包括目的性 自主性 主动性 创造性 等 简言之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 最为突出的特征 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没 有任何规限和制约的 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作用于 客体 必然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和限制 同时能动 性发挥还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因此 主 体性同时还包含着受动性 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内 在基础 是主体之所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 依据 它既表现为人对客体对象的依赖性 又 表现为客体对象对人的制约性 以上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主体和主体性进行了 界定 下面再来分析翻译主体的内涵 相比较而 言 翻译上所说的主体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这是 由翻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决定的 这里 我 们显然不能把马克思的 人始终是主体 教条 化 认为原文作者 译者和读者都是翻译主体 马克思的主体原则与翻译的主体是普遍性与特殊 性的关系 一般和具体的关系 当我们把马克思 的主体概念用于指导翻译研究时 我们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不能简单化 三 已有的研究成果 我国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翻译主体研究的成 果 它们表彰翻译家在翻译上的业绩 彰显翻译 家对中国文学 文化的贡献 如果说 探讨译者 翻译家对译入语文学 文化的贡献是翻译主体研 究的 外部研究 那么 译者主体性研究就是 内部研究 内外结合 才能完全揭示翻译主 体研究的全部基域 也有学者开始研究译者主体 性问题 但主要集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 探讨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自然是译者 主体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还不是译者主体性研 究的全部内容 下面 我们尝试分析一下译者主 体性的内涵以及译者主体性表现的方面 以期探 讨译者主体性研究深入展开的研究层面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在探讨译者主 体性内涵前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 翻译主体性 和 译者主体性 这两个概念 译者是翻译的主 体 因此 翻译主体性 理应就是指 译者主 体性 但目前翻译研究界对 翻译主体性 还 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 这里面涉及到如何理解 翻译主体性 中的 翻译 概念 也涉及如何 理解 翻译主体 之所指 如果 翻译主体性 中的 翻译 是专指翻译行为本身 那么 这个 翻译行为主体无疑是译者 原作 原作者和读者 都是译者翻译实践活动的对象 原作是他理 解 阐释 再创造的对象 原作者是他理解 阐 释 再创造活动所需要参考 借助的研究对象 而读者则是他翻译实践的目的对象 如果这样来 理解 翻译 翻译主体性就是指译者主体性 如果 翻译主体性 中的 翻译 不是专指翻译 行为本身 而是指涉与翻译活动全过程所有相关 因素 那么这些因素中 除译者外还有两个主 体 即原作者和读者 这样来理解 翻译 概 念 那么 译者 原作者和读者都是翻译的主 体 翻译主体性就是指译者 原作者和读者的主 体性和他们的主体间性 考虑到翻译活动的复杂 性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本文赞同后一种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于翻译的全过 程 而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性只是体现于翻译过 程中的某些相关环节 102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 年 1 月 许钧认为在理论上讲 承认 创造性叛逆 的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承认译者的创造 性 实际上是赋予了译者以创造地位 也是对译 者主体意识的一种肯定 关于 译者的主体意 识 有必要区分两点 第一 就翻译实践本身 而言 不管翻译者持怎样的翻译观 或者在翻译 中自觉不自觉地奉行某些原则 译者的主体地位 事实上是存在的 因为即使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忠 实的仆人 也必须去面对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 言这一脱胎换骨的变易 第二 就理论研究而 言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 是长期以来 翻译研究几乎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 面的探讨 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活动因 素 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袁莉在 关于 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 一文中指出 在国内 对 翻译主体的系统研究只是刚刚起步 在国外 这 方面的研究起步要早一些 袁莉对有关研究的情 况做了梳理 理出了一条由忽视译者主体作用到 肯定 译者的抉择 再到强调 译者摆布文本 的主体研究之历程 而这一历程的客观进展恰正 反映了历史上从甘心情愿当仆人到争取自己创造 地位的译者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和确立的过程 译者的主体意识与翻译主体性是两个相互联 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 别 对我们把握作者 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翻译的创造性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 译者主体意识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 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 造意识 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 强与弱 直 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 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 果 即译文的价值 翻译主体性 与 译者主 体意识 有一定联系 因为 翻译主体性 之中 包括有译者的艺术人格自觉和创造力 但两者不 能混淆 所谓 翻译主体性 目前还没有一个 被普遍认可的定义 就我们的理解 应该是指翻 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 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当我 们对 翻译主体性 进行这一尝试性的界定时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 就创作 如 文学创作而言 如果说文本主体性可以定义为 作者及其体现在作品中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 心是文学家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的话 那 么作者的地位是独立而明确的 在这里 作 者 和 文学家 是同一的 其独立性也是无可 争辩的 但 翻译主体性 就不一样 我们不能 将 翻译主体性 简单地等同为 译者及其体现 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 也不能孤立地强调 翻译主体性的核心是 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 造力 以这一事实为基础 我们可以明确另一 个事实 那就是一部原创作品 为作者独立所 有 而一部译作 则不为译者独立所有 而是为 原作者与译者共有 国际通行的著作权法也正是 本着这一事实 在法律上规定了译作的共有权 这一事实上的区别 为我们理解翻译主体性提供 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谢天振在 译介学 一书的绪论中谈到这样 一句话 通常认为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的主体仅仅是译者 其实不然 除译者外 读者 和接受环境等同样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 我们 充分意识到 谢天振讨论的是 创造性叛逆 的 问题 但谈的主体是 创造性叛逆 的主体 但 所谓 创造性叛逆 在很大程度上 讲的是翻 译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 在这个意义上 创造 性叛逆 便是 翻译 两者之间虽然并不能完 全划等号 但在谢天振的表述中 创造性叛 逆 的主体 恐怕可以当作 翻译的主体 来 解 若把读者当作翻译主体之一 我们可以完全 理解 但把 接受环境 也当作主体 有什么理 由呢 谢天振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紧接 上面的那句话 做了如下的解释 一部严肃的 政治讽刺读物 通过译者的翻译传到了另一个国 家 居然成了一部轻松愉快的儿童读物 一部在 自己国家默默无闻的读物 通过翻译传到另一个 国家却成了一部经典性著作 这其中固然有译者 的作用 但怎能离的开读者和接受环境的作用 呢 谢天振提出的这个问号具有提醒的作用 意在指出我们在重视译者作用的同时 应该关注 并研究读者和接受环境的作用 就我们讨论的 主体 问题而言 接受环境自然是一个应该考 虑的因素 但在我们看来它并不构成 主体 而是对 主体 构成制约作用的一个因素 当人 们以现代阐释为理论指导 对翻译进行新的定位 时 理解 阐释与再创造便构成了翻译活动的循 环 在这一过程中 作者 译者 读者都有着相 对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地位 形成一个各种因素 起着相互制约作用的活跃的活动场 而在这个活 动场中 从传统的原作者独自和无限度的读者阐 释 走向了作者 译者与读者之间的积极对话 第 1 期 郭 卉 翻译主体和主体性 103 而译者处于这个活动场最中心的位置 相对于作 者主体 读者主体 译者主体起着最积极的作 用 在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 的翻译主体 而把作者 译者与读者当作广义的 翻译主体 而当我们在定义翻译主体性的时候 我们显然要考虑到作者 读者的主体作用 但居 于中心地位的 则是译者这个主体 四 结语 综上可知国内一些学者对 谁是翻译主体 的观点 许钧区分了狭义的翻译主体和广义的翻 译主体 前者指译者 后者泛指作者 译者和读 者 查明建认为 谁是翻译主体那要看人们对 翻译 一词的不同理解 他接着说 考虑到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本文赞 同后一种理解 他所指的后一种理解就是 译 者 原作者和读者都是翻译主体 陈大亮认为译 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 谢天振把译者 读者和接 受环境都当作是 创造性叛逆 即翻译的主体 本文作者赞同 要看 翻译 一词的不同理解 的说法 如果 翻译 一词是专指翻译行为本 身 那么 这个翻译行为主体无疑是译者 译者 是翻译过程即翻译行为本身的主体 而翻译活动 本身就是很复杂的 包含翻译行为开始前作者的 创作 翻译过程的执行即翻译的具体行为过程和 翻译过程结束后读者的阅读和反映 如果 翻 译 一词是指翻译活动的话 那么在进行此项活 动前需要涉及好多的因素也应该包含在 翻译 中 这些因素当然应该把创作主体和阅读主体计 算在内 也就是说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原作者 译者和读者都是翻译的主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吕俊 侯向群 翻译学 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02 107 2 查明建 论译者主体性 J 中国翻译 2003 1 19 21 3 陈大亮 谁是翻译主体 J 中国翻译 2003 2 3 4 刘云虹 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 A 许钧 张柏然 面 向 21 世 纪 的 译 学 研 究 C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2002 412 5 许钧 创造性叛逆 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J 中国翻 译 2003 1 6 10 6 陈先达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J 哲学原理 1991 9 115 7 魏小萍 主体性 涵义辨析 J 哲学研究 1998 2 8 谢天振 译介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41 9 袁 莉 也 谈 文 学 翻 译 之 主 体 意 识 J 中 国 翻 译 1996 3 399 10 袁莉 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 A 许钧 张柏然 面向 21 世纪的译学研究 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399 401 The Sub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输电工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采油考试题库及答案
- 地铁站务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职艺术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水厂调试合同5篇
- 2025年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知识考试复习卷及答案
- 2025年贵州省安顺市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贵港市人民检察院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护士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重量鉴定考试题目及答案
- 第一二单元月考综合测试(试题)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202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年少先队知识竞赛考试真题题库及答案
- 高中语文-“病句辨析”模块“语序不当”知识点
- 2025年厦大《诚信复试承诺书》
- 外泌体课件教学课件
- 粮食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老年人护理冷热应用课件
- 政府法律顾问聘用合同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低空经济产业园产学研融合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