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马家浜文化之前太湖地区的地理埋藏环境 刘宝山 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苏 南京市 210093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埋藏环境 马家浜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摘 要 近年来 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和山东地区陆续发现了距今11000 7000年间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早期遗址 因此探讨江苏地区马家浜文化之前的地理埋藏问题也是必要的 本文重点探讨了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更新世晚期和早全新 世时期的地理埋藏环境 并认为本区也应该存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遗址 Key word Tai lake Basin Upper and middle Neolithic Age Majiabang culture Underground Bury Environment Abstract W ith the increasing discoversofmiddle and early neolithic relic sites around Zhejiang and Shandongprovinces the discus2 sion of underground burials prior toMajiabang Culture was again being put into agenda The thesis probes into the underground burial environment in the Tai lake basin lower reaches of Chang jiang River between late Pleistocene epoch and Holocene epoch thus believes there should be upper and middle stone age sites exist 上个世纪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没有 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直到近年来浙 江杭州跨湖桥和下孙遗址 1 浦江上山 2 嵊州小黄山 3 和山东沂源县匾匾洞 4 等多 处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早期遗址的发现 才使 我们认识到黄河与长江下游沿海地区新石器 时代文化并不晚于中原 华北和长江中游 华南地区 因此笔者认为 太湖地区的马家 浜文化没有理由成为这一地区最早的新石器 时代考古学文化 探讨江苏地区特别是太湖 流域全新世中早期的地理埋藏特点是急需要 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马家浜 文化之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距今12000 7000年 的考古学文化埋藏问题 湖泊是地表长期积水的自然体 其发展 和衰亡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水热平衡的 变化 尤其内陆湖泊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 湖泊沉积物具有连续性和高分辨率 是揭示 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 太湖 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兴衰与该区地势 气候 海平面变化以及太湖碟形湖盆体系的发育密 切相关 一 晚更新世以来太湖地区一直 存在适于人类居住的环境 众所周知 今天的三山岛是太湖中的一 个弹丸小岛 面积约3平方千米 但在晚更 新世太湖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今天大不相同 三山与今天的洞庭西山 东山连成一片 湖 水也不象今天这样烟波浩渺 当时已经有人 类活动 岛以三座山得名 它们是大山 行 山和小姑山 最高峰海拔8313米 石器地 点位于岛的西北端 即东泊小山的清风岭 下 文化遗物分布在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湖 滩砾石层中 以接近溶洞口部位较为集中 从遗址剖面看 湖滩和地层以6度的倾角向 湖底倾斜 而湖底的地层沉积顺序自上而下 是 11表层 0120 2150米 现代太湖淤 泥沉积 21细砂粉砂层 厚薄不等 部分 45华夏考古 2008年第1期 区域可能缺失 沉积物年代大约距今10000 年 31黄土质沉积 较硬 4 6米厚 年 代为距今21500 12300年 41砂和泥土 层 埋藏有古河道 发现有海相有孔虫 10 20米厚 20 22米处的湖底沉积物年代 为距今24000 23000年 5 三山岛制品的 年代早于太湖湖底现代淤泥沉积层 约距今 21500 12300年 6 实际上在距今18000 15000年间 是 中国气候最恶劣的时期 当时的东亚一带气 候相当干冷恶劣 东部海平面下降了150 160米 海岸线向东撤退800 1000千米 沙漠急剧扩张 干旱半干旱的冻土带和草原 地带较现在向东南推进了约8个纬度 现在 的南部热带雨林地带曾经消失 当时的长江 三角洲尚在现代以东数百千米 7 由于气 候变冷 植被稀疏 动物不能找到足够的食 物 北方动物大量南迁 距今约18000年前 后北方型动物南侵到了江南杭州 溧水一 带 正是这次气候变化的反映 8 狩猎环 境的恶劣化 人们不得不依赖采集业作为生 存的主要方式 石器相应地向小型化 细化 的方向发展 太湖地区的三山岛遗址后期的 石器特征也反映出了同样的进程 晚更新世中期 发生了一次海侵 海水 进入太湖地区 这里形成了一片宽浅的海 湾 被称为第一期古太湖湾 无锡 苏州 昆山的一些丘陵小山成为海中小岛 上海与 长江口成为陆架浅海 9 所以第一期古太 湖湾时期的旧石器地点应该存在于这些小岛 上较高的洞穴中 晚更新世后期 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达 到了全盛阶段 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东海陆 架全部露出海面 一期古太湖湾消亡 这时 太湖地区为一片自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的平 原 植被上形成了以冷杉 云杉和松树针叶 林点缀的森林草原景观 这种自然景观一直 延续到全新世早期 三山岛旧石器文化就是 这一时期的产物 大约从距今15000年前开 始 是一个气候逐渐转暖 海平面逐渐上升 的时期 大约到距今8000年前的全新世中 期 海水从长江口和钱塘江两个方向进入太 湖洼地 形成了全新世或第二期古太湖湾 整个太湖平原再次沦入海底 10 因此可以 判断 8000 15000年间的气候渐变期不但 适合人类居住而且可以居住于地势低洼处的 古河道两侧 8000年之后被海侵和洪水深 埋 因此 如果从前后两次古太湖湾的形成 看 人类是有机会在太湖及其周围生活的 太湖经全新世海侵影响后 随着长江三 角洲发育和钱塘江北部沉积 使其成为区域 低洼地和汇水中心而逐渐成湖 11 例如 盐城市境内著名的贝壳砂堤群便是全新世高 海面时期的产物 指示了盐城市6000aBP 的古海岸线 12 对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岸线的研究 近 20年来 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 程 这一过程直接与考古新发现相联系 例 如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现代沉积环境研究 表明 13 太湖东部的苏州 昆山 青浦地区 在全新世中期与周围的地区相比 地势并不 像现在这样是一个低洼区 马家浜文化之 前 长江河口是一个以镇江 扬州为顶点的 三角港或河口湾 苏南常州 无锡 常熟 昆山和青浦一带是长江河口地区的基岩山 地 在全新统地层分区上属于常州 昆山 区 是古地面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 自全新 世以来一直处于陆相环境 1995年和2000 年苏州博物馆公布了张家港市鹿苑镇徐家湾 和南沙镇东山村两处遗址的发掘材料 突破 了江阴至太仓一线以北基本不见遗址分布的 旧说 证明张家港市至少在距今6500年前 已经成陆 而且从灰坑中发现的稻谷遗存说 明 这一带已经是人类繁衍生息 土地肥 沃 可以种植水稻的绿洲 孢粉研究表明 遗址地处湖沼环境 土壤已经淡化 14 长三角沉积环境研究表明 整个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第四纪海侵可细分为8次规模不 55论马家浜文化之前太湖地区的地理埋藏环境 同的海侵 其中最后一次的镇江海侵规模最 大 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也最大 海侵 自东向西 自古河谷向两侧逐渐扩展 古土 壤被淹没 并接受滨海沉积 在古河谷的低 洼处 海平面上升使排水不畅 积水而成淡 水沼泽 局部出现淡水湖泊沉积 其时间距 今为10000 7500年 当海侵达到最大范围 后 巨量的长江泥沙使三角洲不断前展 产 生了六期亚三角洲和相应的河口坝 15 这 次海侵应该是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破坏和 掩埋较严重的一次 人类生存需要合适的土壤 对上海地区 沉积层的研究表明 晚更新世出现三次寒冷 期和二次温暖期 三次成陆 二次海侵 全 新世初期由于属于温凉略湿气候期 海平面 逐渐回升 海水沿着古长江及支叉深切河谷 入侵形成溺谷沉积环境 在溺谷中沉积了海 陆过渡相的泥砂亚层 16 根据昆山一带土 壤形态特征 碳十四年龄及孢粉分析等 土 壤剖面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四个层段 上部 0 0165米 为现代耕作土壤层段 中上 部 0 165 1110米 为湖沼沉积 成土作 用层段 中下部 11 2125米 为过渡性 的沉积 成土作用层段 下部 2 125 3135 米 则属于河湖相冲积物初期沉积 成土 作用层段 中上部和中下部两个层段的3个 年龄分别为5485aBP 7000和7370aBP 而 下部层段保持在1万年左右 其测定数值为 10220和10240 aBP 17 因此 这一带从距 今1万年开始就存在人类居住的可能性 二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早期遗址埋藏分析 萧山跨湖桥 下孙等遗址的发掘表 明 18 两遗址的文化层被厚达 4米多的海相 淤泥直接覆盖 这层海相堆积的最上部发现 密集的海生生物遗骸 还发生干旱的迹象 因此 遗址的废弃应该是海侵造成的 跨湖 桥文化绝对年代在距今8000 7000年 所 以把海水淹没遗址的时间推定在距今7000 年前后可能是比较适宜的 遗址现今海拔在 0米以下 从灰坑中出土较多的鱼类 贝类 遗骸还能看出 遗址使用期间应靠近海岸 所以可以推测 长江三角洲在距今7000年 前后海面始达海拔0米附近 即现今海岸位 置 湖泊研究也证明 8000 6000aBP海平 面已接近或一度高于现代海平面 沿海地区 普遍发生海侵 并广泛形成湖泊 沼泽 在 钱塘江下游杭嘉湖平原 该时期沉积物为淤 泥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 宁绍平原 在全新 世海侵最盛时为一片浅海 后接受来自南部 的泥沙堆积 经历了湖沼广泛发育的阶段后 逐渐成陆 在太湖平原西部溧阳 和桥 北 部常州 祝塘等地 现代地表以下416 1013米为5500aBP的灰色海侵层 含丰富 的嗜温海相有孔虫化石 孢粉组合以栎 枫 香 青刚栎为代表 19 所以距今7000年以前海岸尚在现今海 面以下 海侵尚未对现今沿海地带造成明显 影响 也就是说 7000年以前的遗址可能 就在现在的沿海地带 但被其后形成的416 1013米的灰色海侵层所覆盖而已 2007年4月至6月 笔者在太湖东北 不到1千米的阖闾城遗址进行考古钻探时发 现 阖闾城遗址向北外25米处开始 1120 米以下存在大量泥炭和没有碳化的黄色木 头 磁法物探显示电阻率偏低 当地村民于 20世纪70年代缺少燃料时也曾在这一带挖 掘出大量泥炭做饭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埋 藏古树主要见于太湖平原诸湖泊周围以及宁 镇 宜溧山地河谷中 埋深约016 8米 这些埋藏古树多与砂砾或淤泥呈混杂堆积 大多数未经碳化并保存完整 石英砂表面扫 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在太湖平原诸湖泊周 围的埋藏古树是湖泊扩张被原地掩埋形成 的 而分布在宁镇 宜溧山地河谷中的埋藏 65考古文物研究 古树则是经短距离急促的山地洪水搬运 又 经后期的再沉积而形成的 8000 6000 aBP 气候温暖湿润 海面波动剧烈 但以 高海面为主 洪水泛滥以及沼泽发育 为泥 炭以及埋藏古树的大量形成创造了条件 20 阖闾城遗址向北几百米跨过埋藏泥炭的区域 就是地势稍高的包含有马家浜文化的杨家遗 址 可见马家浜文化时代杨家遗址的南边是 濒水的 而在湖水浸入8000年之前却又曾 经是树木茂密的低地 早于马家浜文化的遗 址很可能就在这片曾经树木茂密的低地上 东部沿海在全新世初期已受到海水影 响 太湖附近地区为滨海泻湖型海湾 但是 常州 江阴 无锡 昆山一带的晚更新世末 期侵蚀地面的较高地区仍为半岛状陆地 全 新世的海面变化 最大海侵期以前为海面迅 速上升期 稳定期的海面虽有波动 但不过 2 3米 7000年以前最大海侵期的海面高 程为0 215米 7000 4000年为最高海面 期 海面高程为215 3米 本区最大海侵 期与最高海面期并非同时 21 建湖地区庆丰 剖面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 22 因此现在 发现的太湖边缘的马家浜遗址实际上不到 7000年 7000年之前的遗址应该海拔还要 低些 考古发掘生动地验证了地质 气候和沧 海桑田的演变 在下孙遗址发掘过程中 考 古人员发现遗址表层有厚薄不均的沙层 沙 层里混杂着大量的海生贝壳类碎末和陶片 石器等人类文化遗物 在沙层上的淤泥里 又有一层密集的海生物遗迹 经鉴定 这层 海生物主要是一种名叫 中国绿螂 的细 小贝壳类动物 这类动物是一种存在于咸度 不高的入海口的细小贝壳类动物 另外 发 现吸附于石块 陶片上的叫做 藤壶 的 海生物 遗址中 藤壶更多见于南边的石头 上 可以说明当时潮水来自南边 灰坑里残 留的木柱子被一种名叫 船蛆 的海生物 蛀空 23 在海生物层之上 便是厚达4米 的连续的海洋性沉积层 这一系列的发现说 明遗址废弃不久便发生了海平面上升 将遗 址淹没 可以推断出当时这个地方曾经历过 海浪的拍打 一些木建筑的残迹就暴露于地 表 船蛆顺着柱子向下掏空了柱子 跨湖桥 遗址上厚达4米的沙性淤泥的沉积特点与下 孙遗址相同 同样是海洋性沉积 这说明跨 湖桥遗址的毁弃同样是因为海平面的上 升 24 以上综合信息说明 长江下游地区特别 是太湖流域 之所以长期以来能够大量发现 马家浜 河姆渡文化遗址 是因为这一时期 是全新世以来第一次海侵发生 人类被迫后 退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 随后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期间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 所 以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最低处的遗址也不低 于马家浜 河姆渡文化遗址 这样一来 由于我们今天的海平面相当于海侵发生之前 的位置而高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所以 7000年以后的遗址容易发现而8000 9000 年及以前的遗址却常常因受到其后的海侵和 湖泊水位升高 洪水肆虐 研究表明洪水 频发期和海侵刚好是同步的 被淤泥深埋 到地下甚至至今仍在水面以下 难以发现 三 结 语 笔者认为 太湖地区也应该存在早期新 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但是农业迹象可能不 如上山和小黄山遗址那样明显 很可能是比 较单纯的渔猎经济 所以遗址数量不会太 多 这种情况直到距今7000年上下才得以 改善 理由是 尽管全新世早期海平面上升 和暖湿气候改善了长三角南北两岸的里下 河 太湖平原的居住环境 但是另一方面大 量钻孔资料显示 7000年以前里下河和太 湖平原晚更新世末期广泛发育硬土层 25 由于该硬土层渗水性差 有机质含量极低 不适宜农耕 之后 随着全新世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地下水位显著上升 风化和物 75论马家浜文化之前太湖地区的地理埋藏环境 源供应加快 尤其是7000aBP时 海平面 逼近当时地面 且此时海平面上升速率已明 显减慢 长江三角洲发育 岸线快速向海推 进 因此大约7000aBP时 里下河和太湖 平原都已成为水土肥美的滨海平原 十分适 宜人类的居住和农耕 有研究认为 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从距 今8000年前起就开始了原始的稻作生 产 27 对于距今 8000年的数据 由于发掘 面积太小 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最 下层 第8层 的测年标本仅有一个 且 与上层 第7层 相差1000多年 所以数 据有误 其二是对最下层的文化内涵认识不 足 也有可能是早于马家浜文化的新的文化 类型 只是暂没能识别出来 如果属于是第 二种情况 那么太湖流域就毫无疑问存在 8000 9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中期遗存 虽然上山遗址在地理环境上已经不属于 河姆渡 罗家角 跨湖桥遗址所在的浙北平 原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 跨湖桥遗址在年代 上基本与河姆渡 马家浜文化前后衔接 文 化面貌尤其在陶器作风上却有相似之处 如 果说太湖地区和浙北平原同属于马家浜 河姆渡文化区 那么 在苏南太湖地区发现 相当于跨湖桥遗址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 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特别是枯水期在太湖 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前滨河 湖 地带则是 首选地带 如果根据上山文化的发现经验在 太湖周围的丘陵山地之间众多的小型盆地的 河流上游寻找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 希望也是有的 1 a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跨湖桥 新石器时代 遗址考古报告 1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1 b1王心喜 1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观 察 1文博 2004 1 1 c1蒋乐平等 1浙江发现早于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 1中国文物报 2002 02 011 2 黄琦 蒋乐平 1上山遗址与上山文化 中国第四 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专家谈 上山文化 1中国文物报 2006 12 29 七 1 3 a1王心喜 1小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考古 学观察 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2006 2 1 b1张恒 王海明 杨卫 1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1中国文物报 2006 9 30 一 1 4 赵秋丽 1山东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1光明 日报 2007 06 011 5 9 10 陈淳 1太湖地区远古文化探源 1上海大学 学报 社科版 1982 3 1 6 邹厚本主编 1江苏考古五十年 1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001 7 安芷生 吴锡洁 卢演俦等 1最近2万年来中国古 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 1载 刘东生主编 1黄土 第 四纪地质 全球变化 第二集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901 8 徐钦琦 1东亚更新世哺乳动物南迁及其与气候演变 的关系 1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3 14届年会论文集 1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 11 杨怀仁等 1全新世海面变化与太湖的形成和演变 1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二集 1北京 北京地质出社 19881 12 凌申 1全新世海侵与盐城市西冈古砂堤 研究 1海 洋湖沼通报 2006 4 1 13 郭蓄民 许世远等编 1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 1 上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85 1951 14 高蒙河 1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 文明 化进程中的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 1复旦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20031 15 吴燕开 刘松玉 洪振舜 1苏北与长江三角洲沉 积环境及其土体物理性质关系探讨 1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 2005 2 1 16 奚建国 1上海市晚更新世中期至今沉积层的岩性 岩相 古地理环境 1上海地质 1982 2 1 17 龚子同 刘良梧 张甘霖 1苏南昆山地区地区全 新世土壤与环境 1土壤学报 2002 5 1 18 24 蒋乐平等 1浙江萧山下孙遗址发现早于河姆 渡的文化遗存 1 中国文物报 2004 12 04 一 19 王云飞 1全新世高温期我国湖泊沉积和自然环境 的基本特征 1湖泊科学 1992 1 1 20 张强等 1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 变化关系初步研究 1冰川冻土 2003 4 1 85考古文物研究 21 郭蓄民 1长江河口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 境的变迁 1地质科学 1983 4 1 22 勾韵娴 唐领余等 1江苏北部全新世海侵事件和 气候变化 1江苏地质 1999 4 1 23 王心喜 1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及年代学的讨论 1杭州 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1 1 25 严钦尚 许世远 1苏北平原全新世沉积与地貌研 究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 831 26 a1杨怀仁 谢志仁 1中国东部近20000年来的气 候与海面升降运动 1海洋与湖沼 1984 1 1 b1严钦尚 洪雪晴 1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 海侵问题 1载 严钦尚 许世远编 1长江三角洲现 代沉积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1 27 王才林 丁金龙 1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古稻作研 究 1农业考古 1999 3 1 责任编辑 方燕明 上接53页 化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 224 27 田广金 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 题 见 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 论会文集 济南 齐鲁书社 1993 131 28 田广金 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 题 见 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 际学术讨 论会文集 济南 齐鲁书社 1993 134 29 徐光冀 赤峰英金河 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 1见 中国考古学研究 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 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 92 30 魏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检测试卷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培训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提升打印大全附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年环境监测物联网在环境监测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报告
- 合肥市税源管理困境剖析与优化路径探究
- 量子通信(第二版)课件 第21讲 量子信道编码(II)2025-0507-1635
- 乐至县至弘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度员工招聘调整部分岗位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企业盈利模式分析-以片仔癀为例
- 2025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含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自测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中介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废铁拆除安全合同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简谱)(2024)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一级建造师《铁路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GCP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 2025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外招聘12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进修汇报
- 医院门诊急救体系构建
- 2025年箱变考试题库
- 2025年G2电站锅炉司炉理论考试试题(1000题)含答案
- 第3课 学习有方法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