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海南省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海南省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海南省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海南省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i 知识与能力1.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 ,能顺畅地翻译。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美的意境。4.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ii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文。2.通过多媒体展示词的写作背景,以便学生能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文本对话。用笔描述作品所营造的意境。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词人情感变化过程。5.通过学唱歌曲水调歌头达到背诵的目的。iii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及突破iv 教学重点:1.描绘词的意境,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2.能顺畅记诵、翻译。3.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v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vi 教学突破:1.制作课件,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意境。教师诵读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2.教师写作示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笔描述作品所营造的意境。3.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vii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人望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于是无数咏月诗词应运而生。(回忆学过的咏月诗)。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再学一首咏月的诗篇苏轼的水调歌头。二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一分钟时间大家看大屏幕,重温旧知)苏轼(1036-1101)字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为人耿直率真的苏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虽然22岁就中进士,入朝为官,但他始终不能迎合皇帝和当时王安石领导的新法,以致一贬再贬,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丙辰年间苏轼被贬到密州,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三、朗读训练1、听视频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有没有把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生字词。2、在听的过程中你还认为哪些生字词应该注意的,说一说。3、用手在课桌上把你认为难的字写一写。4、老师已把易读错的字板在屏幕上了,每个读两遍。5、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摇头晃脑读,低声浅读或高声畅读。6、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课件显示节奏划分)7、集体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四、诗意理解要求:对照课文注释,同桌间互相说说词的意思。同桌间不能解决的字词,在班上提回来。请同学说说词的意思点评、明确五、想象画面,读懂意境要想更深地了解词人、词作,我们得走进词人营造的意境中。先看看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几幅画面?提问,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明确: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屏显) 写作小练习: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 )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 教师示例:(屏显)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微蹙双眉,面泛醉意,紧握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开始朗照着大地?真想知道今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入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启发:同学们看看老师在描述时添加了哪些细节?指导学生用上环境、神态、心理、语言等描写,扩充画面,只要能把握词人内心世界,引发人联想,就是成功。 每个小组写一个画面(六分钟)教师巡堂,指导提问,点评。六、深入探究,读懂词心“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刚才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了解了词所营造的情景画面,加深了对这首词的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叩问词人的灵魂。前后桌为一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堂,指导)(五分钟)问题一:怎么理解“高处不胜寒”?问题二:探访作者的心路历程明确:问题一:怎么理解“高处不胜寒”? “天上”、“人间” 暗指 “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问题二:探访作者的心路历程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是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的。2、作者大醉后产生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从诗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变化。 “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3、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4、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七小结,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苏轼真的了不起,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中秋对月,他没有一味地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了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洞彻。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确是有大胸怀!”八、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再一次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课文。九、学唱水调歌头这首词我们还可以借助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记诵它,让大家跟着视频音乐学唱水调歌头。十、总结: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