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单元笔记.doc_第1页
1--3单元笔记.doc_第2页
1--3单元笔记.doc_第3页
1--3单元笔记.doc_第4页
1--3单元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 中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二、 百草园:是一个乐园,有有趣的动植物、可以听美女蛇的故事、在雪地里捕鸟等。(总分的结构)1、 有趣景物描写:写景的顺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局部)可以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整体部分是从静态到动态;泥墙根一带从动物到植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描写的方面:形、声、色、味。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如“伏”字写出的黄蜂的肥胖,也体现了我对于这里景物的喜爱之情,更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有趣的事:听油蛉和蟋蟀 找蜈蚣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2、雪地捕鸟一系列动词的作用:一连串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以及捕鸟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三、 三味书屋:环境封闭但不乏乐趣1、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开明、教学认真2、三味书屋中的趣事: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看先生读书;在课堂上做戏和画画。四、我的形象:“我“: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大自然的一位少年儿童。爸爸的花儿落了复习知识梳理1、本文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2、内容:本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插叙,文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眼前事和往事。眼前事: 往事:(1)我穿着别着夹竹桃花的衣服,参加毕业典礼。 (2-12)回忆病床上的父亲对我的叮嘱。 (13-30)回忆我赖床被打,父亲逼我上学。(31-32)毕业典礼开始, 我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家里无人照料的花。 (33-34)回忆父亲爱花养花。(35-37)毕业典礼进行中,韩主任讲话, 唱骊歌, 哭别。 (38-45)回忆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46-53)回忆父亲鼓励我汇款闯练的事(54-68)毕业典礼结束,我回到家中看到爸爸的花儿落了, 老高转报父亲病逝的噩耗这些往事表现出爸爸是一个:慈祥善良、对子女严中有爱、善于教育孩子;热爱生活;重情重义的人。3、主旨:通过记叙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爸爸的回忆以及毕业典礼后爸爸去世的事,表达了英子失去父亲被迫长大时的痛楚与无奈,以及对父亲对童年深深眷念的感情。全文的主旨句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结构上:照应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全文主旨,突出“我”丧父的痛楚无奈以及对父亲深深的眷念;突出父亲的去世促使“我”真正地成熟与长大。4、标题的双关含义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5、线索:爸爸爱花(主线)。毕业典礼(副线)。6、写作手法: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伏笔:为父亲去世埋下伏笔的地方:(1) 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2) 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爸爸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内心极度悲痛。(3) 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也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4) 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伏笔作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暗示下文父亲的去世,突出文章中心:表达了“我”丧父的痛楚无奈以及对父亲深深的眷念,突出父亲的去世促使“我”真正地成熟与长大。照应: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与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照应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 与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照应C.“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 与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照应7、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从全文来看,爸爸虽然去世了,但他对我的关爱和教导却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渐渐长大成熟,具体表现在:(1)使我改掉恶习,热爱学习;(从我再也不赖床和成长为优秀毕业生可看出。)(2)使我独立做事,学会生存;(从我独自到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叔叔可看出。)(3)使我坚强勇敢,镇定地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与打击。(从父亲去世时“我”镇定的表现可看出)。 阅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第54段至结尾),完成下列问题。1、“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的含义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含义是:“我”大了,懂事了,能分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了,感觉自己真正的长大了。从“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等地方可看出。2、刚拿到小学毕业文凭的“我”回家之前是什么心情?第54段中写道:“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是一种急切又不安的心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暗示爸爸病危,为下文写爸爸的离世埋下伏笔。3、划出文段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景物描写的句子:“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作用:(1)渲染了花落人亡的悲凉气氛,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了极点;(2)以花喻人,回应前文,暗示着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4、“我”回到家里,为何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在石榴树下玩闹?以乐写哀,衬托出一种凄凉的、不同寻常的气氛,并用妹妹弟弟的无知来衬托我长大了而且必须长大。 最后一课知识点整理1、 中心事件: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2、 线索: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3、 题解:浅层含义: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深层含义: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让小弗朗士等人的爱国意识经历了从觉醒升华到成熟的过程。4、 人物形象概括:小弗朗士:由贪玩、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爱国。韩麦尔先生:严厉又不失温和、恪尽职守、爱憎分明,有极强的民族责任感。5、 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例一:“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外貌描写,体现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重视,从而表现他极强的爱国情怀。例二:“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动作描写,体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6、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举例:“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衬托了小弗朗士天真贪玩的形象,写出了他当时高兴的心情,为下文他的转变作铺垫。社会环境描写:举例:“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将与祖国语言告别,烘托了悲愤沉痛的心情。7、 三处细节描写的作用:字帖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金甲虫飞进的小甲虫,表现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鸽子表现对侵略者的嘲讽。8、 补充两个句子理解: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理解:比喻的说法,意思是掌握了祖国语言,可以激发人民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理解:这是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思想感情的流露。邓稼先复习1、 体裁:回忆性散文2、 六部分之间的关系:一、铺垫写,突出他的巨大贡献二、概括写,突出他的主要贡献;赞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对比写、突出邓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性格质,从而写出了他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四、侧面写,通过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五、特写,用细节突出邓的奉献精神,他心中装有祖国,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的祖国的伟大儿子。3、复习第四部分:环境:恶劣荒凉、悲壮、恐怖;作用衬托邓的奉献精神的崇高.我的心情:关心、赞扬、理解;人物形象:奉献精神,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有责任感。4、复习“我不能走”部分:(1)、课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要将只手撑天空”中的“撑”好在哪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 (3)、联系全文想想“他埋葬下属时”到底是什么心情?”这样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邓的心情:对下属牺牲的哀伤,和自己坚定、执著的心情。作者的心情:关心,理解,敬佩.(4)、一句“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什么性格和精神: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5)、作者为什么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音乐摄制邓稼先传?因为这首歌曲正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贡献的巨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时代呼唤像邓稼先一样的人。(6)、结尾为什么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的那首歌曲?振兴中国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名学者、一位革命家(民主战士)形象进行刻画2人物形象: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勤奋执着、谦虚实干、热爱祖国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无私无畏、敢说敢做和充满救国热情的民主战士 。3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著唐诗杂论 编楚辞校补 研究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评价:治学严谨、勤奋执着、谦虚实干、热爱祖国的学者,作为一名民主战士:说了就做,言行一致A、起稿政治传单。B、在群众大会上演说C、参加游行示威目的: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评价:无私无畏、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热爱祖国注:前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他身上澎湃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品格。 4“说”的含义作为学者 :“说”指自夸吹嘘炫耀作为民主战士“说”指宣传动员革命,揭露叱责反动派5学会通过修辞赏析句子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赏析: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6分析对闻一多形象的描写及作用例如: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赏析:这一处属于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在面对危险时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7阅读1-7段,回答问题:1)、文章开头用他的话有何作用?结构上:统领第一部分,引出下文,开篇点题;内容上:体现闻先生的谦虚实干精神。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把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闻一多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比喻说法,指想通过研究古典文化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起来的方法。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如何理解?“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孤灯相伴,突出他勤奋执着;还从中看到了国家的光明前景。5、“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的手法及作用。这是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严谨治学的精神。6、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是比喻,把民族比喻成为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是走出了第一步。7、第三段中写杜甫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表现闻一多对研究的痴迷、专注。8、第2段和第7段下面的字分别指代什么? “精神食粮”指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9、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步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一句如何理解?表现了闻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10、如何 理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口的巨人指他的呼喊和怒斥,行的高标是指他的巨大学术成就和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高度赞扬他言行一致。贝多芬复习: 一、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二、客人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2“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3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三、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四、为何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1在音乐上有伟大的成就;2用坚强意志,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五、重点句子的理解1“你们胆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贝多芬把自己比喻成老狮子,在别人眼中他是难以接近的、不与人交往的。这是一种幽默的自嘲。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树能听见自然界的声响,耳聋的自己不如树;树能远离社会的纷扰,社会中的人不如树。这是他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的苦闷与绝望。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比喻,“熔岩”指创作激情他不甘心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4“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贝多芬的灵魂好在哪里?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5“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的精神土地的誓言一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愿用我的一切甚至生命去解放故乡。)二全文感情: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与誓为故乡雪耻的决心、斗志。感情基调:深沉(对故乡爱得深沉),激昂(激昂的斗志)三段落大意:第一段:回忆美丽丰饶的关东平原,表达故乡热爱与思念之情。第二段:故乡美好生活让“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战斗到底。四.词语赏析:1“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表达效果?贬义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决堤之水般不可遏制.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欢笑”已经随着故土的沦丧而荡然无存,表现出作者凄苦、悲愤的心情。五句子理解“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表层:在深深的地层里有一股岩浆在奔流涌动.深层:我热爱思念家乡和家乡被侵略的激愤情感像岩浆快要喷涌而出。六艺术特点:1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形成文章的波澜起伏,节奏鲜明2排比:连用“当我”把各种有意味的事物组成一个个画面,放电影似的展现关东大地的丰饶美丽,造成一种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3体会人称的变化:用“她”来称故乡,把土地当成母亲来写,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后又转换为“你”,是情感变化的结果,热爱家乡的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伤仲永内容提示:本文通过一位天才儿童因为不接受后天教育而逐渐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讨论了天资(受于天)与后天教育(受于人)的关系,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比天资更为重要。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写方仲永才能的变化过程,文章层次分明,叙事清晰,说理透彻。题目即表达了方仲永的惋惜之情。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世隶耕(属于 ) 未尝识书具( 曾经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赡养)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或以钱币乞之 ( 求取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 )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 )泯然众人矣( 消失) 仲永之通悟( 通达聪慧) 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二.一词多义9书:即书诗四句( ) 乡书何入达( )贤:贤于材人远矣( ) 如此其贤也( ) 见贤思齐焉( )名:并自为其名( ) 不可名状( )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作青云白鹤观( ) 坐井观天( ) 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奇:邑人奇之( ) 奇闻趣事( )奇山异水( )意: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宾客意少舒( ) 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蒙乃始就学( ) 一挥而就( )卒:卒之为众人 ( ) 一兵一卒( )三翻译下列句子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其受之天也,7、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四文意理解: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自己的话概括:3、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开头为何要写仲永的身世?5、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A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的。B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表明了作者的观点。C文章否定了天资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后天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基础。D文章最后讨论了天资与教育的关系,对现在社会依然很有启发。孙权劝学内容提示: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相关成语: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重点字词解释1、卿今当涂掌事( 当权、当道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时王侯的 )(研究儒家经典 )(邪 通 耶 ,语气词)4、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 5、见往事耳(历史 )6、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7、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 )( 到 ) 8、卿今者才略( 军事方面或的才干和谋略 )9、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 擦擦眼 )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事物)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2、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经学传授的学官)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5、蒙乃始就学 5、吕蒙于是开始学习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文意理解: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孙权以自己为例劝吕蒙学习,吕蒙听了他的建议,进步神速,后来让鲁肃刮目相看。2.孙权劝学的高明体现在哪里?阐明利害,指出学习的必要性;指导方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和目的;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好处。3.概括人物形象:孙权:关爱下属、善于劝学,好学;吕蒙:坦诚豪爽、善于听劝、刻苦学习鲁肃:爱才敬才4.请多角度谈谈你从这篇文章得到的启示。从孙权的角度:给他人提意见要注意语言技巧,用实例说服别人。从吕蒙的角度: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学习,只要学就会有长进。从鲁肃的角度: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5.为什么要写鲁肃与吕蒙“结友”?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了鲁肃爱才敬才;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