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沁园春 .doc_第1页
第01课 沁园春 .doc_第2页
第01课 沁园春 .doc_第3页
第01课 沁园春 .doc_第4页
第01课 沁园春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沁园春雪毛泽东教学目的:、朗读,背诵默写。2、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3、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默写。2、北国雪景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沁园春雪。雪,作为一种自然物,晶莹剔透,人们非常喜欢,把它作为歌咏的对象,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谁来背诵两句咏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眼中的雪。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被贬后的柳宗元眼中的江雪,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本词的作者大家很熟悉了,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军事家,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他是革命家,他是思想家,他更是诗人。那么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眼中,这雪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受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和心中的豪情。二、疏通字词,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内容。重点词语提示:沁园春:词牌名。北国:北方。须:等到。折腰:称颂、赞美。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风骚:义同“文采”。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弯弓:拉满弓。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2、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三、分析写景部分。1、请大家齐读上阙,在脑海勾勒北国风光的线条,然后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2、你能用词中的原句来总体概括这幅画的景色吗?即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千里冰封”写辽阔大地被坚冰封冻,这是静景;“万里雪飘”写万里长空雪花飞舞,这是动景。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这里“千里”“万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即“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雪飘”。3、你能用词中的原句把黑板上勾勒的简画具体地丰满起来吗?即找出具体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作者以“望”统领下面七句,都望到了什么?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力的结晶,是用于抵御侵略的军事设施,它是伟大祖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惟余”:只剩下。“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万里雪飘”。大河专指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顿失”:顿时失去;“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照应“千里冰封”。群山、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展开一幅奇伟的画面:盖着雪的山蜿蜒起伏,像银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丘陵连绵不断,像一只只白色的象在奔驰。在下雪天,天上密布着密密的云,远远望去,山和天相接,丘陵也和山相接,因而感到银蛇和蜡象都要跟天比哪个高了。这些描写里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4、这里山和高原都是静止的,怎么会产生“舞”和“驰”的感觉呢?这里既有视觉因素也有精神因素。视觉因素:原来山连绵起伏,高原上的丘陵一个接着一个,诗人站在高处,看得很远,视线跟着山势和丘陵的高低起伏走,因而感到这些静止的东西都变活了。精神因素: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4、黑板上是我们随着主席的视野看到的实景,如果让你猜当时主席心里想到了什么景色,你能在黑板的画上再添加一样东西吗?(太阳)那你能用上阙中的原句来描摹一下这种虚景吗?加上一轮红日,“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还没有到晴天呢,可见是作者想象的虚景,由实到虚,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红装素裹:阳光和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更加娇艳动人。即: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通过想象可以丰富词的内容,本首词中通过想象表现出了北方雪景的娇美。这在以前学习过的诗文中我们也接触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朱自清春一文中: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四、分析下阕。1、上阕绘雪景,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读词的下阕,思考:词的下阕写到了哪些英雄人物?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英雄人物吗?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汉武帝刘彻: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张骞)的文化交流。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五代十四,加强中央集权。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其孙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2、这五个人物都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对这些历史人物,在你们的心中地位如何?如果今天坐在教室里的人,以后有一位可以与这五位人物相提并论,老师将高兴得不得了。那么诗人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如何?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肯定中指出他们的不足,也可以说成是美中不足。 “惜”字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历代英雄。这五个人物都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他们也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在文治方面也稍微差一些。这五位人物哪一位在文治方面最差?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成吉思汗。其它四位都用了“略输”、“稍逊”,成吉思汗用了“只识”这个词。3、这五个人物,都是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的人。在作者眼里都是不完美的,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人物才是最完美的呢?齐读最后三句回答。今朝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五、齐读背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领会诗歌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导入,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北国的雪景,领会了一代伟人的心胸与气魄。现在请大家回过头不看,诗人写作本词的时间。(1936年2月)那个时候的毛泽东的处境如何?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年月在毛主席率领下,准备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本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一次,他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那个时候,红军刚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到陕北不久,应该说处境很艰难。然而从词中我们看不到一点悲观失望,而是满眼的壮景,满腔豪情。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十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又过了三年,国民党被彻底赶到了台湾,一个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学习本词,我们不仅要欣赏词人笔下的壮美雪景,领会诗人的心胸与气魄。更应该从中吸取诗人在困难面前的豪情壮志,那么的自信和自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十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又三年,一个暂新的中国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成立了。看来,伟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其伟大的一面。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本诗所写雪景辽阔壮美,评论大气礴博,感情洋溢充沛,写景、论论、抒情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呢?语言形象、精警、优美。动“封、飘、舞、驰”;形“莽莽、滔滔”;色“银、蜡、素、红”;“惜”有情味;副“惟、顿、略、稍”。比喻、借代(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对偶(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拟人、互文。过渡自然。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追问:上阕的雪景和下阕的英雄人物之间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请用书中的一个字概括。引。江山如此多娇,英雄们怎能不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三、拓展延伸。1、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读来令人振奋。现在我们来看两位读了本诗后的人的感受。柳亚子读后赞曰: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决心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欺骗人民,他装出和平姿态,以便突然猛扑过来,把中国推进内战血海之中。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为了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领导人民实现创建新中国的历史目标,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气魄,不计个人风险,身系天下安危,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长达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柳亚子读后赞曰: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这段文字应该是柳亚子肺腑之言,因为他写于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后于年月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千古绝唱”才得以与世人见面。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2、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读了他的诗后,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3、字谜: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打一字。奇。4、比较阅读: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四、结束语:古人说:文如其人。意思是说一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始终如一地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军事家,他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作为诗人,他用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俯仰天地,独步古今,以豪迈的诗词展示革命领袖的雄浑气魄,以诗人的浪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