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0.9Mta新井设计_第1页
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0.9Mta新井设计_第2页
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0.9Mta新井设计_第3页
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0.9Mta新井设计_第4页
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0.9Mta新井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本矿井设计为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矿 0 9Mt a 新井设计 共有 3 层可采煤层 分别是 23 48 54 煤质为 1 3 焦煤和焦煤 地质构造简单 煤层平均倾 角 20 总厚度 5 9m 设计井田的工业储量为 110 7Mt 可采储量 81 9Mt 服 务年限为 65a 本矿井设计采用双立井方案开拓 划分为三个水平 共七个采 区 一个工作面达产 三层煤联合布置 采用石门把煤层联系起来 降低了分 采区巷道的运输费用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 采煤工艺采用综合机械化 采煤工艺 大巷运输采用 10 吨架线式电机车牵引 3 吨底卸式矿车 盛和矿矿 井工作日确定为 330d 矿井每日净提升时间为 16h 采用三班八小时工作制制 度 关键词 关键词 开拓方式 走向长壁 生产能力 巷道 II Abstract This mine pit design for Jixi mining industry group Sheng Hekuang the0 9Mt a new well design altogether has 3 to be possible to pick thecoal bed respectively is 23 48 54 the anthrax is 1 3 cokingcoal and the coking coal The geologic structure is simple coal bedaverage inclination angle 20 total thickness 5 9m The design wellfield commercial production is 110 7Mt recoverable resources 81 9Mt the service life is 65a This mine pit design uses the double vertical shaft plan development the division is three levels altogether seven pick the area aworking surface reaches produces Three coals unions arrangement usesShimen to relate the coal bed reduced the minute to pick the areatunnel the cartage expense The mining coal method for moves towardsthe long wall to pick the mining coal craft uses the synthesismechanization mining coal craft The big lane transportation uses 10 tons wire layings types electriclocomotive to tow 3 tons mine cars Sheng Hekuang the minepit working day determination is 330d the mine pit only promotes thetime is 16h every day uses three classes of eight hour work systemssystem Keywords Keywords Development way Moves towards the long wall Productivity Tunnel 1 摘摘 要要 I ABSTRACT II 绪绪 论论 1 第第 1 章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2 1 1 井田概况 2 1 2 地质特征 3 1 2 1 矿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3 1 2 2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4 1 2 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6 1 2 4 岩石性质 厚度特征 7 1 2 5 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 7 1 2 6 沼气 煤尘 及煤的自然性 7 1 2 7 煤质 牌号及用途 8 1 3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8 第第 2 章章 井田境界井田境界 储量储量 服务年限服务年限 9 2 1 井田边界 9 2 1 1 井田的周边状况 9 2 1 2 确定井田境界的依据 9 2 1 3 井田未来发展状况 9 2 2 井田储量 10 2 2 1 井田储量的计算 10 2 2 2 保安煤柱 10 2 2 3 储量计算方法 11 2 2 4 储量计算的评价 11 2 3 矿井工业制度 生产能力 服务年限 12 2 3 1 矿井工作制度 12 2 3 2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12 2 3 3 矿井服务年限的确定 12 第第 3 章章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14 2 3 1 概况 14 3 1 1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14 3 1 2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 14 3 2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 15 3 2 1 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15 3 2 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 19 3 2 3 开拓巷道的布置 20 3 3 选定开拓方案的系统描述 21 3 3 1 井硐形式和数目 21 3 3 2 井硐位置及坐标 21 3 3 3 水平数目及标高 22 3 3 4 石门 大巷 运输大巷 数目及布置 22 3 3 5 井底车场的形式选择 22 3 3 6 煤层群的联系 24 3 3 7 采区划分 24 3 4 井硐布置和施工 25 3 4 1 井硐穿过的岩层性质及井硐支护 25 3 4 2 井筒布置及装备 26 3 4 3 井筒延伸的初步意见 29 3 5 井底车场及硐室 30 3 5 1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及论证 30 3 5 2 井底车场的布置 储车线路 行车线路的布置长度 30 3 5 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验算 31 3 5 4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 32 3 6 开采顺序 32 3 6 1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35 3 6 2 沿煤层倾向的开采顺序 35 3 6 3 采区接续计划 35 3 6 4 三量 控制情况 36 第第 4 章章 采区巷道布置与采区生产系统采区巷道布置与采区生产系统 38 4 1 采区概况 38 3 4 1 1 设计采区的位置 边界 范围 采区煤柱 38 4 1 2 采区地质和煤质情况 38 4 1 3 采区生产能力 储量及服务年限 38 4 2 采区巷道布置 39 4 2 1 区段划分 39 4 2 2 采区上山布置 39 4 2 3 采区车场布置 40 4 2 4 采区煤仓形式 容量及支护 45 4 2 5 采区硐室简介 47 4 3 采区准备 49 4 3 1 采区巷道的准备顺序 49 4 3 2 采区巷道的断面图及支护方式 49 第第 5 章章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 54 5 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4 5 2 回采工艺 54 5 2 1 选择和决定回采工作面的工艺过程及使用机械设备 54 5 2 2 选择采煤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 55 第第 6 章章 井下运输和矿井提升井下运输和矿井提升 58 6 1 矿井井下运输 58 6 1 1 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的确定 58 6 1 2 矿车的选型与数量 58 6 1 3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9 6 2 矿井提升系统 60 6 2 1 提升方式 60 6 2 2 矿井主提升设备的选择及计算 60 第第 7 章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通风与安全 64 7 1 通风系统的确定 64 7 1 1 概述 64 7 2 风量计算和风量分配 64 7 2 1 风量计算 64 4 7 2 2 风量分配 68 7 2 3 风量的调节方法与措施 69 7 2 4 风速的验算 69 7 3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70 7 3 1确定全矿井最大通风阻力和最小通风阻力 70 7 3 2 矿井等积孔的计算 73 7 4 通风设备的选择 74 7 4 1 主扇的选择计算 74 7 4 2 电动机的选择 75 7 4 3 反风措施 75 7 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75 第第 8 章章 矿井排水矿井排水 77 8 1 概述 77 8 2 矿井主要排水设备 77 8 2 1 排水方式与排水系统简介 77 8 2 2 主排水设备及管路的选择计算 78 第第 9 章章 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指标 81 结结 论论 83 致谢致谢 8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85 附录附录 1 86 附录附录 2 88 1 绪 论 时光如梭 四学生活即将结束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 我掌握了很多专业 知识 为了能更好的巩固 运用和实践这些知识 所以我做了盛和矿的矿井设 计 本设计主要是关于盛和矿新井的建设 其中运用了采煤方法 通风安全 岩石力学 经济学 运筹学等方面以及计算机制图和办公软件排版方面的知识 整个设计包括包括开拓方式的选择 采煤工艺的应用 支护方式的技巧 设备 选型 通风排水的演算 采区供电车场的设计以及矿井的各个系统的优化设计 等等 本设计主要是通过绘制矿井的各种图纸来 来进行矿井的优化设计 这 其中文字部分包括大量的方案比较 以便是设计更加合理 在设计时 需要对 矿井的地质情况 煤层的受力等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使建成的矿井更加与 实际相符 在做本次的设计当中 我们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也得到了各位 老师的细心辅导 在此表示感谢 我希望通过做本次毕业设计 我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把理论与 实际结合起来 应用到实际当中 为祖国的煤炭事业做一份贡献 2 第 1 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 1 井田概况 1 1 1 位置交通 盛和矿区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30 42 20 130 51 31 北纬 45 18 42 45 22 16 国有铁路林 密线 国 家级公路方 虎横穿本区而过 区内公路 乡路四通八达 交通十分便利 见 图 1 1 1 1 2 地形地势 盛和矿地形属低山地 河谷型地形 北侧和东侧是由古老的麻山群变质岩 系组成 东部是平坦的平原平原 西部是由第三纪玄武岩的山地 地面最大高 差在 250 米左右 1 1 3 气象及地震情况 盛和矿矿区内 11 月至翌年 4 月为冻结期 冻结深度为 1 5 2 0m 最高气 温在零上 31 37 最低气温在 29 34 全年平均气温在零上 0 5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处于亚寒带 年降水量为 370 631mm 平均降雨量 500mm 风向多为西北和西南 风力 3 4 级 盛和矿区无地震史 1 1 4 水文地质情况 盛和矿矿区内无河流流入 无湖泊 最小涌水量为 98m3 h 最大涌水量为 160m3 h 1 1 5 煤田开发史 盛和矿为新开发的煤田 无开发史 1 1 6 工农业及原料供应情况 盛和矿井田周围有农田和国有林地 可以为矿区提供农产品及生产资料 矿井建设及生产所需设备可由附近省市厂家提供 1 1 7 水源及电源 盛和矿区水源主要来自开采地下水 能够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 生产与生 活用电来自鸡西市供电局与鸡东县 可实现双回路供电 3 比例尺 1 600000 交通位置图 至林口 滴道 至牡丹江 柳毛矿 石墨矿 恒山矿 小恒山矿 二道河子矿 张新矿 鸡西矿业集团 鸡西 通密山 鸡东 通密山 东海矿 杏花矿 正阳矿 城子河矿 盛和矿 图 1 1 1 2 地质特征 1 2 1 矿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鸡西煤田位于我国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 鸡西 七台河 双鸭山位于中生 代坳陷中部 是一个弧形构造 区内地层为单斜 井田北部煤层倾角一般在 14 20 井田中部煤层倾角 16 24 井田南部煤层倾角为 15 22 整个井田为单斜构造 元古界的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 为本区沉积地层的基底 中生界侏罗系中上流鸡西群滴道组的地层不整合于基底之上 岩性为集块岩凝 灰岩 该层组厚 30 50 米 在区内只有零星分布 侏罗系上流城子河组地层不 整合于滴道组之上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层厚 1000 1200 米 48 54 位于 城子河组上段 该层段岩性以粉沙岩 粉细互层中 粗砂岩为主 其层段中底 板凝灰层可作煤层对此局部标志 23 位于城子河组中段 岩性以砂岩 粉砂 4 岩 含砾粗砂岩为主 该层段底部砾岩厚约 15 20m 半圆状可作区域地层对 比标志 见煤层综合柱状图 1 2 1 2 2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盛和矿井田范围内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单斜和断层 其中共有 5 个断层 一 个逆断层 其余为正断层 详见表 1 1 断层特征表 表 1 1 断层特征表 产状落差存在根据及 控制情况 备注顺 序 号 断 层 编 号 断 层 性 质 走向倾向倾角最大最小 1F9 逆 N S S81 40070 控制可靠 向南被 F10 截 断 2F10 正 W E E52 1200600 控制可靠 东被 F11 切 断 3F11 正 N S S70 500120 控制可靠 4F12 正 S F S45 700150 控制可靠 东被 F11 切 断 5F30 正 N S W30 30030 控制可靠 6 M2JM3 上 统 系 罗 罗 侏 侏 界 生 中 统系界 地层系统 柱 状 48 54 1 9 2 0 2 1 6 0 7 3 4 4 6 1 5 6 6 0 7 3 8 2 6 2 6 1 5 0 4 1 8 3 9 2 8 3 6 5 煤 层 号 煤 层 m 地 层 厚 m 细砂岩 焦煤 r 1 40 细砂岩夹中砂岩 粉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细砂岩 灰色细砂岩 粉砂泥质岩 图 1 2 煤 层 综 合 柱 状 图 232 1 2 0 1 9 焦煤 r 1 42 中砂岩 细砂岩 灰黑色 细砂岩 粉砂岩夹中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夹粗砂岩 深灰色 粉砂岩夹粗砂岩 细中砂岩 水平层理 黑灰色粉砂质砂岩 中砂岩 深灰色 1 3焦煤 r 1 40 岩 性 描 述 7 盛和矿矿区煤系地层属侏罗纪系上统子河组地层 共有 3 层煤 全部可采 可采总厚度为 5 9 米 见表 1 2 表 1 2 煤 层 号 煤层平均厚 度 煤层结构平均层 间距 顶板特征顶板岩 性 底版岩 性 232 1m 简单全层可采粉砂泥 质岩 灰色细 砂岩 65m 482 0m 简单全层可采粉砂岩 细砂岩 541 8m 简单 25m 全层可采细砂岩细砂岩 1 2 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煤层赋存较深 倾角在 18 22 详见煤层赋存特征表 1 3 表 1 3 煤层赋存特征表 煤层厚度 m 序号煤层号 最小最大平均 视密 度 面积万 m2 工业储量 万 t 1231 82 32 11 4014395036 5 2481 72 32 01 4214534097 5 3541 62 21 81 4014394058 0 合计 5 916982 5 8 1 2 4 岩石性质 厚度特征 煤层顶底板的厚度一般都大于 10m 多为砂岩 盛和煤矿地形大部分属漫 岗 井田北部及中部为河谷水文地质区 西部及南部为丘陵水文地质区 岩层 的富水性主要取决于构造裂隙的发育和补给条件 浅部各煤层除大气降水补给 地表强风化带外 没有其他来源 由于岩层裂隙发育程度而减弱 所以岩层的 富水性有明显的垂直分带 由于岩性的不同 岩层的含水性极不均匀 不但存 在着分带规律且有分层规律 表 1 4 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表 岩石 类 型 颗粒密度 g cm3 块体密度 g cm3 空隙率 n 吸水率 软化系数 KR 凝灰岩 2 56 2 782 29 2 501 5 7 50 5 7 50 52 0 86 砂岩 2 60 2 752 20 2 711 6 28 00 2 9 00 65 0 97 泥灰岩 2 70 2 802 10 2 701 0 10 00 5 3 00 44 0 54 1 2 5 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 井田内无河流湖泊 1 2 6 沼气 煤尘 及煤的自然性 1 瓦斯赋存情况及涌出量 根据现有资料和邻近生产矿井的调查 盛和矿区内煤层含有瓦斯 瓦斯相 对涌出量为 0 6m3 t 绝对涌出量为 1258 m3 d 属低瓦斯矿井 2 煤尘爆炸性 各煤层的煤尘爆炸指数 5 3 13 7 3 煤的自然情况 9 根据邻近的矿井的调查 该井田范围内的煤均属低硫自然煤 但在秋冬季 也应注意防火 1 2 7 煤质 牌号及用途 盛和矿煤属低硫 低磷 中低灰分的焦煤和 1 3 焦煤 其中 1 3 焦煤占 25 76 1 物理性质 多为亮煤 半亮煤及半暗煤 结构致密 脆质 垂直节理发育 玻璃光泽 距状或平面断口 镜下多见凝胶化基质 木质镜煤 丝炭 角质化物质较少 树脂体少 且发鲜红色 形态分子结构不归整 镜下可见无机物 有石英碎屑 及菱铁矿物等 2 化学性质及煤种 23 为 1 3 焦煤 48 54 两层均为焦煤 3 煤的工艺特性 煤层属中低灰份 灰份多为内在灰份 二氧化硅 氧化铁等 氧化镁 氧 化钙较少 故熔点可达 1250 以上 4 用途 一般作为配煤炼焦使用 1 3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根据本区断裂的一般规律 往往在大断裂附近还有很多较小的断裂 再者 由于煤层走向变化大 还可能有新的断裂没有发现 这些都需要在建井和生产 过程中予以注意 有的钻孔孔斜较大 对构造的推定也有一定矿井涌水量是用 类比法推算的 瓦斯等级也是推算的 所以可靠性都不足 待矿井建成后 根 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 10 第 2 章 井田境界 储量 服务年限 2 1 井田边界 2 1 1 井田的周边状况 盛和煤矿东起断层 F30 西至断层 F11 北起露头 南至 900 标高 与滴 道矿邻近 2 1 2 确定井田境界的依据 我们在划分井田时 要使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 使煤田各部分都能 得到合理的开发 所以一般按以下原则来划分 1 充分利用自然等条件划分井田 2 井田范围 储量 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3 划分的井田范围要为矿井发展留有空间 4 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 处理好邻近矿井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原则 结合盛和矿区井田的实际情况 盛和矿井田境界的确定为 东经 131 7 22 131 45 25 北纬 45 43 42 45 35 26 西部以 F30断层为界 东部以 F11断层为界 2 1 3 井田未来发展状况 因为现今科技发展迅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提高 在井田范围内将 来可能发现更多的可采煤 11 2 22 2 井田储量 2 2 1 井田储量的计算 矿井设计储量是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 井田境界煤柱 已有的地面建筑物 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 矿井可采储量是指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 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 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 盛和煤矿井田范围计算的煤层有 23 48 54 各煤层储量计算边界与井 田境界基本一致 矿井储量是指矿井所埋藏的数量 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数量 它不但包含着煤炭在地下埋藏的数量 而且还表示煤炭的质量 反映井田的勘 探程度及开采技术条件 矿井储量可分为矿井地质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和矿井 可采储量 2 2 2 保安煤柱 在设计中如有下列条件应留设保安煤柱 1 当边界与煤层走向斜交时 根据基岩移动角求得垂直与边界方向的上 山方向移动角和下山方向移动角 然后再确定保护煤柱 2 地面受保护面积包括受保护对象及周围的受保护带 3 在一般情况下 保护煤柱应根据受保护面积边界和移动角值进行圈定 4 立井保护煤柱应按其用途 深度 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特点留设 本设计矿井依据 煤矿安全规程 留设保安煤柱如下 地面留设 50m 煤 柱 边界断层留设 20m 煤柱 井田内部断层留设 20m 煤柱 河流两侧各留设 20m 煤柱 各煤层在露头处留设 20m 保安煤柱 12 2 2 3 储量计算方法 1 工业储量计算 工业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块段储量 块段面积 平均倾角余割 块段平均厚度 视密度 根据储量图 通过等高线块段法计算本井田工业储量为 110 7Mt 2 可采储量计算 可采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Zk ZC P C 式中 ZC 工业储量 Mt P 永久煤柱损失 Mt C 采区回采率 得 Zk 110 7 10 8 0 82 81 9Mt 表 2 1 煤层储量计算表 工业储量 万吨 煤柱损失 万吨 煤层 号A B C A B C 井田边 界 工业 广场 采区 煤柱 回采 率 可采储 吨 2337002403940167891020 822920 48356620437701501061050 812777 54317019033601341231040 822493 合计 110704513183118190 回采要求 中厚煤层不应小于 80 薄煤层不应小于 85 由上表可知本井田可采储量为 81 9Mt 吨 2 2 4 储量计算的评价 我在设计盛和矿井的时候 有关与储量的计算都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由于 技术原因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13 2 3 矿井工业制度 生产能力 服务年限 2 3 1 矿井工作制度 盛和矿井工作日确定为 330d 矿井每日净提升时间为 16h 采用三班八小 时工作制制度 2 3 2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矿井生产能力是井田开拓的一个主要参数 是选择井田开拓方式的重要依 据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矿井技术面貌 也是煤炭生产建设的重要指 标 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原则 矿井生产能力的大小主要依据井田储量 煤层赋存状况 地质条件情况来 确定 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充分考虑科技进步等 因素来确定 本着投资少 出煤快 经济效益好的原则合理确定 2 确定矿井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矿井生产能力的大小主要根据井田储量 煤层赋存状况 地质条件等情况 来确定 还应考虑当前及今后市场的需煤量 根据该井田的实际情况 初步拟 定了三种矿井年生产能力方案 具体如下 方案 0 6Mt a 方案 0 9Mt a 方案 1 2 Mt a 2 3 3 矿井服务年限的确定 矿井服务年限应与矿井生产能力适应 矿井服务年限的计算公式如下 P Z A K 式中 P 服务年限 a 14 Z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Mt A 生产能力 Mt a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 K 1 3 1 5 根据盛和设计矿井实际情况 K 值取 1 4 根据上面方案中的的矿井生产能力 服务年限的确定现提出三种方案 具 体如下 方案 A 0 6Mt a T Z A K 97a 方案 B 0 9Mt a T Z A K 65a 方案 C 1 2Mt a T Z A K 48a 根据新版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规定见表 2 2 表 2 2 矿井与水平服务年限 第一水平设计服务年限 a 矿井生产能 力 Mt a 矿井服务年 限 a 煤层倾角小 于 25 度 煤层倾角 25 45 度 煤层倾角大 于 45 度 3 0 及以上 60 7030 35 1 2 2 450 6025 3020 2515 20 0 45 0 940 5020 2515 2010 15 可比较出方案 B 较合理 即 矿井生产能力 A 0 9Mt a 矿井服务年限 T 65a 15 第 3 章 井田开拓 3 1 概况 3 1 1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盛和煤矿与滴道矿邻近 滴道矿为双立井开拓 3 1 2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 盛和矿煤层平均倾角约 20 且含水层较少 可以采用上山开采 井田 内煤层埋藏深度为 150 900 盛和矿属低山地 河谷型地形 工业场地 宜选择在相对比较开阔的阶地上 标高高于 150m 构造简单 无大 中型构 造 有 F9 F10 F11 F12和 F30五条断层 顶 底板稳定性较好 在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时候 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合理集中开拓布置 简化生产系统 避免生产分散 为集中生产创造条 件 2 贯彻执行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 为多出煤 早出煤 出好煤 投资 少 成本低 效率高创造条件 要使生产系统完善 有效 可靠 在保证生产 可靠和安全的条件下减少开拓工程量 尤其是初期建设工程量 节约基建工程 量 加快矿井建设 3 合理开发国家资源 减少煤炭损失 4 必须惯彻执行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要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 创造良好的条件 减少巷道维护量 使主要巷道经常性保持良好状态 5 要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 并为采用新技术 新工艺 发展采煤机械化 自动化创造条件 6 根据用户需要 应将不同煤质 煤种的煤层分别开采 16 3 2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 3 2 1 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开拓方式按照井筒的倾角不同分为平硐开拓 斜井开拓 立井开拓和综 合开拓方式等四种方式 1 立井开拓 适应性很强 可用于各种地质条件 同时在技术上也成熟 可靠 一般在表土层厚 煤层赋存深时 应采用立井开拓 2 斜井开拓 对于表土层较薄 煤层赋存较浅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煤 田 一般都可以采用斜井开拓 斜井开拓在各种倾角煤层开拓中都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3 平硐开拓 在侵蚀基准面以上的山岭或丘陵地区的煤层 由地面开凿 通向煤层的平硐 可利用平硐开拓煤田的全部或一部分 应该首先考虑平硐开拓方式是否可行 因为平硐开拓是最简单的开拓方式 有很多突出优点 参照平硐开拓方式适用条件 结合盛和矿井田的地形地质及 煤层赋存特征可知平硐开拓方式的条件不具备 因此 平硐开拓方式对本设计 井田不适用 排除采用平硐开拓方式 立井开和斜井开拓方式在技术上均可行 综合开拓虽然对工业广场布置和井底车场要求很高 但针对本井田的地质状况 综合开拓方式也可行 应该予以考虑 依据本井田的地质状况 煤层赋存情况 及井型 服务年限等要求 对本井田开拓方式选择提出三种方案 1 方案一 双立井开拓方式 2 方案二 双斜井开拓方式 3 方案三 主立井副斜井开拓方式 图3 1 方案一 双立井开拓 图3 2 方案二 双斜井井开拓 图3 3 方案三 主斜井副立井开拓 1 技术比较 方案一 双立井开拓方式 17 优点 适应性强 技术成熟可靠 井筒短 提升速度快 提升能力大 通 风断面大 风阻小 满足大风量要求 便于井筒延伸 对于开采深部赋存煤层 有好处 缺点 初期投资大 建井期限稍长 需要大型的提升设备 多水平开拓时 立井石门长度大 掘进工程量大 掘进费用高 方案二 双斜井开拓方式 优点 掘进速度快 初期投资较双立井开拓较省 井筒设备较简单 建井 期稍短些 缺点 井筒过长 煤柱损失严重 通风线路长 通风阻力大 费用增加 井筒过长 如果地质条件复杂 不易维护 安全性降低 辅助运输时间长 方案三 主斜井副立井开拓方式 优点 掘进速度快 可满足最大风量的通风要求 有助于辅助运输 缺点 井口相距较远 不利于工业广场的布置 地面工业建筑分散 生产 调度及联系不方便 地面工业建筑占地多 增加了煤柱损失 依据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可以排除综合开拓方式 初步选定两种较合理开 拓方案 方案一 双立井开拓方式 方案二 双斜井开拓方式 2 经济比较 方案一 方案二在技术方面都合理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井筒掘进费用以 及他们的维护费用 提升费用 主石门掘进长度等 两个方案的井底车场 水 平运输大巷以及各种采区石门和采区上山的工程量基本相等 因此 只需要比 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即建井工程量 生产经营费用 基建费用和维护费用等 见表 3 1 经经济比较后 盛和矿矿井设计应该采用双立井开拓方式 井口位置应该在沿井田走向方向的储量中央或靠进中央位置 使井田两翼 可采储量基本平衡 这样可使运输大巷的运输费用最低 同时在生产中能保持 两翼均衡生产和采区的正常接续 而且巷道维护等费用也相应降低 18 表 3 1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表 项目名称方案一 双立井 万元 方案二 双斜井 万元 主井 350m 0 2072 70 万元 主井 1200m 0 1204 144 万元 开凿 费用 副井 350m 0 3141 108 5 万元 副井 1200m 0 759 91 万元 主井 350m 0 2243 78 5 万元 主井 1200m 0 1651 198 万元 支护 费用 副井 350m 0 3554 124 万元 副井 1200m 0 1315 157 8 万元 井筒应尽量避开或少穿地质及水文复杂的底层或地段 同时将井底车场置 于地质和水文条件好的稳定岩层中 并注意不受底部强含水层承压水威胁 尽量减少井筒及工业场地煤柱数量 特别是少压或不压前期开采条件好的煤层 有条件时可放在无煤带和煤层无开采价值的地带 在盛和矿井田设计中 提出三种井筒位置方案 方案一 井筒位于井田浅部 方案二 井筒位于井田中部 方案三 井筒位于井田深部 本井田煤层均为缓倾斜中厚煤层 井田走向长度不大 但倾斜长度较大 考虑到井下运输和保证第一水平服务年限 应该将井筒布置在井田中部或稍靠 上方的位置 所以初步确定本设计井田的井筒位置在井田的中部稍靠上方 3 2 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 盛和矿井田水平标高的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 保证开采水平有合理的服务年限及足够的储量 2 要有利于采区的正常接替 3 具有合理的阶段斜长和数目 4 经济上有利的垂高 19 2 水平划分方案比较 表 3 3 水平划分方案比较表 方案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水平 数目 232 水平 标高 400 800 200 550 900 100 500 800 方案 分析 煤炭损失量大 见煤晚 斜长大 比较合理 一水平储量达不到 规范的要求 比较 结果 选择方案二比较合理 综合以上 本设计矿井为 3 个水平 一水平标高为 200 二水平标高为 550 三水平标高为 900 图 3 4 水平划分示意图 盛和矿矿井开拓方式为双立井为主的综合开拓 总储量为 Zc 81 9Mt 设计生产能力为 0 9Mt a 服务年限为T Z AK 81 9 0 9 1 4 65a 20 3 2 3 开拓巷道的布置 如何确定巷道 还应根据煤层的数目和间距来确定 大巷的布置方式分为 分煤层运输大巷 分组集中运输大巷和称集中运输大巷 采用集中运输大巷时 各煤层间用采区石门联系 当煤层倾角太大时 层间联系也可用溜井或斜巷 阶段平巷或水平石门是沟通采区与井底车场的交通运输干线 并进行通风 排水及布置管线 当上一阶段采完后 又可作为下一阶段或水平的总回风道 其工作年限较长 根据本设计的条件设计巷道开拓如图 3 5 图 3 5 水平切面示意图 3 3 选定开拓方案的系统描述 3 3 1 井硐形式和数目 盛和矿井田设计采用双立井开拓 主井提升煤炭 副井提矸 升降人员 下放材料和设备 兼作进风井 21 3 3 2 井硐位置及坐标 选择井硐位置应注意以下两方面条件 1 地面条件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 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 煤的运输方向和 生产建设与住宅位置 2 井下条件 按运输量确定井筒位置 根据地质条件确定井筒位置 煤柱 量和勘探程度和初期工程量 根据盛和矿的实际情况 矿井井筒位置设计详见开拓示意图 两立井位于 井田中央 坐标分别为 主井 5023750 403700 副井 5023720 403660 3 3 3 水平数目及标高 本设计矿井为三个水平 一水平标高为 200 二水平标高为 550 三水平 标高为 900 3 3 4 石门 大巷 运输大巷 数目及布置 结合盛和矿的实际情况 本设计采用一条运输大巷和一条主石门 大巷为 岩石大巷 具有如下优点 大巷方向 坡度可根据运输等功能要求选定 而较 少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维护条件好 费用低 可以不留或少留护巷煤柱 煤的 损失少 安全条件好 受煤和瓦斯突出以及自燃发火影响较小 大巷与石门服务年限较长 运输能力要求大 所以大巷和石门的断面和支 护设计基本相同 详见断面图 3 6 3 3 5 井底车场的形式选择 连接井筒和井下主要运输巷道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为井底车场 是连 接提升和井下运输两个环节的关键部分 是矿井生产的咽喉 所以 井底车场 设计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和生产 22 按照矿车在井底车场内运行特点 井底车场可分为 环行式和折返式两大 类型 由于提升方式 井筒形式 大巷运输方式及大巷距井筒的水平距离等不 同 井底车场的形式也各异 23 图3 6 大巷与石门断面 4400 1500 100 200 R2050 80012005001200400 600600 4100 2000 2000 500 550 350 断面积 m2 设计尺寸 m 巷道 形状 支护 方式 净掘 顶高底宽 净周长 m 喷厚 mm 半圆形锚喷 14 815 64 054 110 35150 24 3 3 6 煤层群的联系 当煤层群倾角比较大 各煤层平巷为水平布置时 常采用石门联系 即区 段 轨道集中巷与各煤层群回风平巷以石门联系 区段运输平巷通过溜煤眼和石门与各煤层超前运输巷联系 这种施工方式 施工方便 可以利用区段石门布置采区中部车场 辅助运输环节少 人员行走 不便 但是当煤层倾角较小时 石门很长 掘进工程量大 石门不容易维护 且石门辅助输送机运煤 公用设备较多 所以它一般用于设备倾角大于 15 20 的煤层 本设计矿井井田范围内共有三层可采煤层 即 23 48 54 煤层 3 3 7 采区划分 盛和矿井田走向长度大 所以第一水平划分为三个采区 采用后退式采煤 法 把井田划分成采区时 应考虑下列原则 1 采区划分要考虑采区接续关系 便其储量分配 要适当充填 使分区 充填 分区通风的联系巷道尽量缩短 2 根据 采区宜双面布置 当受地质条件限 制时或安全上有特殊要求时 可单面布置 如果井田走向长度不大 两翼均不 超过 1500m 可以不划分采区 直接从井田边界进行后退式回采 3 采区走向长度根据煤层地质条件 开采机械化水平 采区储量 生产 能力与巷道维护等因素综合考虑 初步设计一般负责划分第一水平全部采区 故需要沿井田走向全长统一考虑 作到初后期统筹兼顾 不但要全井合理 更 要有利于初期 4 采区划分既要有意识地缩短大巷 又要充分注意人为境界外延的可能 性 对于煤层稳定 开采条件好 生产能力大的采区 走向长度要适当加大 5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机械化效能 减少搬家次数 提高效率和回采率 减少采区煤柱损失 凡是厚度稳定 适合于综机开采的部分要单独划分出采区 25 6 开采多煤层的井田 应尽量联合布置采区 搞集中生产 对于自然发 火倾向强烈的煤层或围岩压力大 难于维护的矿井 采区尺寸要适当缩小 7 初期采区尺寸要适应目前输送机的实际长度及电压降的控制范围 后 期采区尺寸可逐步加大根据该设计井田的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等因素 结合上述采区划分原则 本设计矿井第一水平划分为三个采区 分别为一 采区 二采区 二采区和三采区 如图所示 一采区 二采区 三采区 四采区 五采区 六采区 七采区 图 3 7 采区划分示意图 3 4 井硐布置和施工 3 4 1 井硐穿过的岩层性质及井硐支护 1 盛和矿矿井筒穿过的岩层性质如下 基岩段 细砂岩 粉砂泥质岩 26 2 盛和矿井采用双立井开拓方式 布置两个井筒 井筒穿过的岩石大部 分为粉砂岩 有少部分的细砂岩和中砂岩 本设计井筒支护形式为混凝土整体 灌注式 主副井井壁厚度均为 450mm 确定主副井筒支护方式如下 表土段 混凝土砌碹 煤层段 料石砌碹 基岩段 锚喷支护 3 4 2 井筒布置及装备 1 设计依据 提升容器与井筒装备 井壁之间的安全间隙 井筒装备的类 型和规格 桶子间的平面尺寸 管路及电缆的规格 数量和布置 提升容器的 种类 数量 外形尺寸 井筒通过的风量 2 布置要求 井筒平面内布置提升容器时 所允许的间隙不应过小 作为 安全出口的立井井筒 当井深超过 300m 时 易每隔 200m 左右设置一个休息点 箕斗提升的井筒不应兼作风井 合理利用井筒断面 力求做到紧凑 投资少 施工方便 生产安全可靠 立井井筒装备包括 罐道 罐笼 罐道梁 梯子间 罐路 电缆 井口 井底金属支撑结构 托管梁 电缆支架 过巷装置等 合理利用井筒断面 力求做到紧凑 投资少 施工方便 生产安全可靠 井筒断面布置应全面考虑井筒围岩性质 运输方式 通风安全等因素 应 该符合以下原则 1 合理使用断面空间 减少井筒工程量 有利于井筒检修 维护 清扫 和人员通行安全 2 当提升容器发生事故 对井筒中各种管线或其他设备的破坏减小到最 低程度 3 符合 煤矿安全手册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对通风 运输 管线布置的要求 满足施工需要 根据盛和矿的矿井生产能力 服务年限 提升方式等实际情况 井筒按 有关规定布置运输设施及辅助设施 采用断面尺寸如下 18501850 2400 600 1300 500 600 2500 5500 图3 8 主井断面 27 D6500 45050 220 1690 4750 4500 1404 1145 1850 510 300 750 图3 9 副井断面 28 3 4 3 井筒延伸的初步意见 盛和矿设计第二水平在原井筒处延伸 从 200 水平延伸至 550 水平 井 筒延伸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案一 直接延伸原有主副井 优点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和设施 提升系统简单 转运环节少 经营 费用低 管理方便 缺点 原有井筒同时担负生产和延伸任务 施工和生产相互干扰 接井技 术难度大 矿井将短期停产 延伸两个井筒的施工组织复杂 延伸后提升长度 增加 提升能力下降 方案二 暗斜井延伸 优点 生产与延伸相互干扰小 暗斜井做主井 系统简单 提升能力大 可充分利用原有井筒提力 缺点 增加了提升 运输环节和设备 通风系统复杂 项目名称立井延伸暗斜井 主井 350 3000 10 4 1051200 1050 10 4 126 井 筒 副井 350 3000 10 4 1051200 1150 10 4 138 多开凿出的 石门开凿 510 800 10 4 40 8 总计 250 8369 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比较 根据井筒延伸原则及本井田煤层赋存特征 和本 矿井生产运输能力的需求 初步考虑采用立井延伸 29 3 5 井底车场及硐室 3 5 1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及论证 井底车场可分为环行式井底车场和折返式井底车场 环行可分为卧式 斜 式 立式三种基本类型 折返式可分为梭式和尽头式 影响选井底车场形式的因素 1 井田开拓方式 井底距主要运输巷道的距离远时 可选用刀式环行车场 或尽头式折返车场 2 大巷运输方式及矿井生产能力 年产 90 万 t 及以上矿井 通常采用底 卸式矿车运煤 应选择折返式车场 3 地面布置及生产系统 要根据铁路站线与井筒相对位置 提升方位角 结合井下主要运输巷道方向 选择车场形式 4 不同煤种需分运分提的矿井 井底车场应分别设置不同煤种的卸载系统 和存车线路 3 5 2 井底车场的布置 储车线路 行车线路的布置长度 1 确定存车线长度是井底车场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如果存车线长度不足 将会使井下运输和井筒提升彼此牵制 影响矿井生产能力 反之 如果存车线 过长 会使列车在车场内的调车时间增加 反而降低了车场通过能力 并增加 车场工程量 根据我国煤矿多年的实践经验 各类存车线可以选用下列长度 1 副井空 重车线长度 大型矿井按 1 0 1 5 列车长 2 大型矿井的主井空 重车线长度各为 1 0 1 5 列车长 3 调车线长度通常为 1 0 列车和电机车长度之和 2 存车线长度的计算 1 主副井空 重车线 计算公式如下 L m n L1 N L2 L3 3 1 30 式中 L 空重车线长度 m N 每列车的矿车数 辆 M 列车数 列 L1 个列车带缓冲器的长度 m L2 每台电机车长度 m L3 列车制动距离 m N 电机车数量 台 主井 m 1 列 n 16 辆 L1 4m N 2 台 L2 4 5m L3 10m 则 L 1 0 16 4 2 4 5 10 87 5 取L 90m 副井 m 1 列 n 25 辆 L1 2m N 1 台 L2 4 5m L3 15m 则 L 1 25 2 1 4 5 15 69 5 取L 70m c 调车线长度 L 1 20 4 2 4 5 8 87m 取L 90m 材料车线长度 L n L1 3 2 式中 n 容纳材料的车数 取 10 台 L1 材料车长度 为 2m L 10 2 20m 根据实际需要 开设水泵硐室和变电所 取材料车线长 40m 3 5 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验算 矿井日产煤 2800t 矸石量占 15 日运量为 420t 掘进煤占 8 日运量 为 224t 3t 底卸式矿车运量占 95 为 2660t 每日 3t 底卸式列车数 2660 3 16 55 4 列 每日 1t 煤矸混合列车数 420 224 7 1 16 1 7 18 列 则列车数比为 55 4 18 3 1 9 177 68 2315 1 1911633 68 31 15 1 T QT N a 31 富余系数 符合要求 3 197 1 90 9 177 A N a 调车方式 3t 底卸式列车厢采用调度机车辅助调车 各列车运行详见井底车场运行 图 3 10 3 5 4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 1 主井系统硐室 主井有矿车卸载站硐室 井底煤仓装载硐室 清理散煤硐室等 2 副井系统硐室 副井与井底车场连接处设有中央水泵房 中央变电所 水仓及清理水仓硐 室 中央水泵房与中央变电所联合布置 使供电距离缩短 水仓用人工清理 采用 1t 矿车 用罐笼提升外运 3 其它硐室 其它硐室设有调车室 医疗室 机车维修房 消防材料室 等候室 工具 室等 3 6 开采顺序 开采煤层群时 各煤层的开采顺序分为上行式和下行式 合理的开采顺序 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便于防治灾害 保证生产安全可靠 2 减少巷道掘进及维护工作量 合理集中生产 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能力 提高技术经济效益 3 在考虑煤层采动影响关系的前提下保证开采水平 采区 采煤工作面 的正常接替 以保证矿井持续稳产高产 32 图 3 10 井底车场线路图 17000 45 R 23000 kp 14000 30 R 18000 kp 11000 60 R 18000 kp 19000 90 R 18000 kp 19000 45 R 17000 kp 15000 3t底卸式重列车 3t底卸式空列车 1t煤列车 1t矸石列车 1t材料车 1t空列车 1t煤矸混合列车 12000 41000 108453 131217 比 例 1 100 86000 83000 17000 27000 1 1 主井 2 副井 2500021000 2 调度机车 33 调度图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区段 时间 min 3吨底卸式列车运行线 1吨煤矸混合列车运行线 图 3 11 调度图表 34 3 6 1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根据盛和矿的煤层分布及设计生产能力 先开采距离井筒近的一采区 然 后是西部的二采区 最后采东部的三采区 3 6 2 沿煤层倾向的开采顺序 本矿井设计总体采用下行式开采 在开采的时候 为早达产 将首先先开 采 23 煤层 由 23 48 54 三层煤采用联合布置 故开采顺序依次为 23 48 54 3 6 3 采区接续计划 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