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无答案).doc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无答案).doc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无答案).doc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无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第2学时(梵天寺木塔)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3、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 学习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 课前先学:1、了解作者及作品。2、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梵天寺( ) 喻皓( ) 讫( ) 贻 ( ) l( )其板 金chi( ) q( )箧 hun( ) 其塔动(2)、解释下列加点字钱氏据两浙时(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乃以瓦布之 ( ) 匠师如其言 ( )3、 把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的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写下来。4、了解课文大意,参照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5、试用自己的话简述文章主要内容。6、读了本文, 你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吗?(请把你的疑难写下来吧,再试着与同学讨论解决它。)二、课堂探究:1、朗读展示。(1)自由朗读。(2)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竞赛。2、试着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看谁说的准确、流利。要求:尽量脱离书本。)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出你的见解。)(1)文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4、品读课文,感知课文语言的妙处。(联系语境,细心体会人物的心理。)(1)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的“密”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2)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字词用得精彩的,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分析。5、拓展延伸(1)梦溪笔谈总结了北宋以前我国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学习了本课,你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认识?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启示?(2)试着从课外搜集一些科技知识。5、学习小结:说说你学完课文后的收获吧!(相信经过你的认真学习,一定大有所得。)三、达标检测:比较阅读下面两则选段,回答后面问题。(甲)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欧阳修归田录)(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三两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沈括梦溪笔谈)1、下列加线词语的正确意思是 (1)(甲)文:而制度甚精( ) a规章制度 b制造方法(技艺) c规格 d艺术 (2)(乙)文:人皆伏其精练( ) a简练 b精明 c 高明 d精当2、(甲)文中有四个加粗的“之”,它们的正确解释分别是( ) a代宝寺塔 塔不正的原因 代宝寺塔 结构助词“的” b代宝寺塔 代预浩 代宝寺塔 结构助词“的” c代宝寺塔 塔不正的原因 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d代宝寺塔 代预浩 代宝寺塔 取消句子独立性3、(甲)文中的“都料匠预浩”与“预都料”是不是指一个人?“都料匠”的意思是什么?4、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否断定(甲)文中的预浩与(乙)文中的喻皓是一个人?从文中找出根据来。5、翻译这个句子: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学习反思:知识链接: (一)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成书于11世纪末。其中自然科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原书共30卷,609条,其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历法、地理、生物、农学、医药、文学、史学、考古、音乐、美术、军事、法律、宗教和工程技术等众多学科,堪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是沈括流传至今的一部比较完整的著作,这部书几乎总结了他一生中的所有重要见解。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二)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曾任扬州司理参军、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龙图阁学士等职,参与王安石变法。元丰五年(1082)遭打击排斥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平生博学善文。所著梦溪笔谈不仅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分极其珍贵的遗产,也是一部重要的笔记文学著作。另外,其长兴集(现存残卷)中的一些记游写景之作,也很有特色。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三)喻皓小传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宝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是一种宗教象征的高层建筑。我国悠久的建塔历史是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的。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无论是在材料的选用,还是在设计的选取中,都创造性地建造了多种形式的高塔。在用材上,有砖、石、砖木、木等不同结构;在设计上,有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各种形式,玲珑剔透,精巧美观,显示出科学和艺术的精美结合。喻皓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建塔技术,尤其是建造木结构高塔方面更有创造性的发展。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古代的代表性建筑。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到了宋朝,木结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体系。但是当时这种技术主要靠师徒传授的办法来传播,还没有一部专书来记述和总结这些经验,以致许多技术得不到交流和推广,甚至失传。为此,喻皓决心把历代工匠和本人的经验编著成书。据说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还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考虑怎样进行总结。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木经三卷。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喻皓能取得这样高的造诣是与他刻苦钻研、谦虚学习的精神所分不开的。当时京城里有一座相国寺,是唐朝人建造的,它的门楼的卷檐造得非常巧妙。喻皓每次经过门楼,都要仰起头,仔细观察,研究它的造法。为了弄清卷檐的奥秘,喻皓有时坐下来,甚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