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doc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doc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学习目标】 、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理解词语:贰、军、鄙、陪、封、行李、共、济、肆、阙;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归纳义项:若、夫、微、之。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谋体。 【课时安排】 课时。 【预习要求】 、根据课文注释疏通字词句,标志有关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品以及写作背景。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结构,理清思路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第一遍学生齐读。 第二遍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纠正字音、句读。 晋军函陵,秦军锬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朗读第二段,结合语境准确把握人物身份,体会文言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学生自己谈应该如何读)。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引出背景材料:(学生回答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点拨,并出示课件中有关的地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晋围郑形势图: 、退秦师的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 明确:秦“乃还”,晋“亦去之”。 、明确写作思路(结合板书明确思路,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提示: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怎么退”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三、重点探究第三段 要求: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该段的字词句,质疑、解疑。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军的? 生探究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解的字词以及问题举例: 、封: 既东封郑(“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 又欲肆其西封(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 、鄙: 越国以鄙远(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声。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作名词讲;这里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君之所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戍之,乃还。(代词,代郑国)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你。 、“君”字出现次,其中次是对秦穆公说的,次是说晋国的。体现了烛之武替秦考虑,不为己谋的思想。他在有意无意间离间秦晋关系,使秦伯不但“去郑”,而且派人“戍之”。其中用语委婉而有气势。 、内容:“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从侧面衬托烛之武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以退为攻)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通过学生讨论,小结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艺术(出示课件):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亡郑导致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舍郑,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晋国贪得无厌,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这段说辞,只有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四、结课 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烛之武正是运用最恰当的劝说方式处处为秦着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挑拨秦晋关系,终于打动了秦穆公,使秦穆公“乃还”,从而保全了郑国。这是烛之武智慧的体现,更是他辩论语言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烛为什么 之以利相诱 武怎么退替秦着想 退挑拨秦晋 师退的结果 【评课与反思】 教完该课回头思考,特总结如下: 一、评课 专家的评课情况汇总: 、诵读的巧妙处理,词语、断句体现巧妙,并且在诵读中解决语言知识。 、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打破常规,比较自然,恰到好处。 、对教材的处理突出主体部分,重点明确。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文言文知识的落实、写作、艺术表达技巧相结合。 、板书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学生回答时边板书要点、边总结,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评价,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得到知识的总结。 、课堂结构自然、舒服,教师有亲和力。课堂上让学生发现问题小组交流互相解决,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对学生的尊重。 、文中涉及到晋国的事情,能否从晋国的角度入题。 二、自评 、课堂结构自然完整,结语与导语围绕课文内容,并遥想呼应,思路清晰、严谨,关注每一个细节。 、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注重诵读教学,引导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和能力。而且三个段落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教材特色、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处理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鲜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协作,从而在集体的智慧中完成学习任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