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政府时期中央银行法律制度发展论(1812-1927)以政府主导下的制度生成过程为视角李永伟* 李永伟:武汉科技大学法律系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内容提要:近代中国1905年的户部银行(大清银行)与1908年交通银行的出现,以及零星金融法规的颁行,从形式意义上标志着我国近代意义的新式银行和中央银行制度在政府被动的主导下开始起步。辛亥革命后,由大清银行演变而来的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在该时期仍然是国家银行群的中坚,但在北京政府因为困窘的财政状况而对国家银行只图利用却不加维护的环境中,二者已开始出现了市场化、商业化的转变,并逐渐拥有了可以号令全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行业内的自治局面成为了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而弱势的中央政府在制度生成过程中却表现的力不从心。关键词:北京政府 中央银行 政府主导 制度生成近代中国由官方设立或控制的管理金融市场、经理国库且控制货币发行的国家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为数极少,1905年户部设立的户部银行(大清银行)、1908年邮传部设立的交通银行的出现,以及零星金融法规的颁行,从形式意义上标志着我国近代意义的新式银行和中央银行制度在政府被动的主导下开始起步,而缺失了内生动力的这一制度生成过程也就必然会显得有些生硬乃至最终变形。辛亥革命后,名为统一的北京政府实难以有效控制已陷入分裂的政治格局。清末新旧式银行并存并互相借力的发展局面,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由大清银行演变而来的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在该时期仍然是国家银行群的中坚,但在北京政府因为困窘的财政状况而对国家银行只图利用却不加维护的环境中,二者已开始出现了市场化、商业化的转变,并逐渐拥有了可以号令全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行业内的自治生存和并无太大作用的政府成就了这一时期金融格局的两极拉伸局面。一、 北京政府时期的财政金融现实与国家银行的持续发展消解了一个末世王朝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带来安定的政治环境,但清末以来形成的金融格局却被持续动荡的社会打破。除外国银行势力随着时间与各国在华政治力量的起伏有所消长之外,国内三大金融势力(票号、钱庄、新式银行)的市场比例与影响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辛亥革命后,伴随着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的形成,受政治影响极大的外国银行也开始了经济控制范围的争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26年底,共有50余家外国银行在华活动,其中英国4家,美国5家,法国3家,日本30多家及其他各国7家等 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而曾经引领中国金融时尚的山西票号在遭遇战争破坏、经营组织与经营理念落后等原因的影响下,由1911年的26家减至1921年的4家 黄鉴辉:山西票号史(修订版),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500页。,已开始从近代中国的金融舞台上退场。而钱庄业(特别是上海一带)由于新业务的拓展及所处地理优势,在经过了战时短暂的停顿之后开始取代票号进入自己的“黄金时期”,占据了国内金融机构业务的最大份额,并握有票据交换与清算的主动权。1912年到1926年,以上海南北市共计,新设钱庄105家,资本总额由106万余两增至1341万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8-191页。而新式银行在多种因素催生下出现了不正常的快速发展现象,1912年到1927年间新出现了186家全国银行年鉴A7-A8页,转引自张郁兰:中国银行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页;而另有统计数据为313家,见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附表,第503-522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前后差距甚大。中国银行(前大清银行)、交通银行在这一阶段仍然是中央银行制度的主体和政府财政的支柱。仅以数量而言,北京政府时期全国金融市场得到了极大的膨胀,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再加上同期值得一提的国币改革,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银行制度尽管问题尚多却在不断进步。其主要原因除了近代社会在不断的变革中逐渐觉醒,观念渐开之外,实业的发展与财政背景成为了两大刺激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近代实业的影响在国内尚有争论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59页。,但进步却是明显的事实。1913-1915年全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41.3家,比战前1903-1908年增加一倍;1916-1919年更是达到了124.6家 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页。,增加了近6倍。资本额亦大幅上升,1912年到1927年的16年间,历年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总数为1984家,资本总额为45895.5万元,而1840-1911年的72年间同类数据是953家,20380.5万元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然而北京政府的财政背景却为该时期银行业的发展增添了几丝阴影,但也道出了几份真相。对因财政亏空而大量发行的政府公债的投机成为了很大部分银行的主业,因而钱庄与银行在大量开设的同时其倒闭数目也大的惊人,极端恶化的政府财政造就的内外债经营是金融市场异常发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据统计,北京政府16年共发行公债27种,发行额为6亿2千万元 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同期中央及地方军阀共借外债12亿7千多万元,实收9亿2千多万元 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0页。,而内债的1/2与外债的1/3用作了国内的军政费用。包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的银行界大都大力经营于此,此外另有对政府财政的大额垫款,因而该时期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实际业绩也就变得不那么正常了。二、政府对国家银行统一发行制度的建设努力北京政府成立后对于统一币制和统一发行的认识与前清显然是一致的,因而承继了清末的币制改革,并有相应法规出台。尽管进步是明显的,但由于中央政治权势的虚弱,财政收支的艰难与国内地方军阀间不断的战事,致使货币市场的改革并未完全结果。另外中外大小银行纸币发行紊乱,无准备发行也过于严重。尽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被重新定义为承担更多中央银行职能的特权国家银行,但商办色彩已经加重并意欲逃离政府控制的两大银行并未能在制度的规制下起到预计的作用。民国初年,世面流通多为旧发银币且种类不一,对国家银行集中发行极为不利。当时国内财政界有多种改革币本位制的意见,熊希龄在1914年1月17日的国务院财政讨论会上说:“中国以银为本位虽与世界大势不合,然恶本位尤胜于无本位。政府意欲以最短之时间谋币制之统一。今日市面通行之旧币大约有二万万余元,宜设法利用,以为暂时之媒介。”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3)(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随之1914年国币条例(1914年2月8日)及其施行细则得以公布,对国币单位与重量(第2条)、种类(第3条)、成色(第5条)及流通办法(第6-12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宣称“国币之铸发权专属于政府”(第1条),试图对货币发行市场也进行统一,堵塞地方及私人的铸币权。辅行的国币条例施行细则更是详细规定“凡公款出入必须用国币”(第1条),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一元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第2条),而以往通行之旧银角旧铜圆旧制钱政府以国币收回改铸(第3条),凡在中国境内以国币授受者无论何种款项概不得拒绝(第8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81-85页。承担了整顿货币市场、准备集中发行的中国、交通银行,在推行国币兑换旧币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1915年7月,中交两行曾致函上海钱业公所收兑龙洋,取消龙洋行市以推行新币,1919年6月11日上海钱业公会决议取消鹰洋行市,只开国币。至此外币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急剧没落,银元行市得以统一,国币成为流通主币,因而在当时甚至被称为“中国铸币历史上唯一成功的银币”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写: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1928年有数据统计,全国流通各种银币共7.8456亿元,新国币达5.9234亿元,占到了80%以上。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文史资料出版社,第162页。国币条例的实施对于中交两行顺利行使央行职能,集中纸币的统一发行,掌握货币市场并稳定金融提供了一种可能,因而有着重大意义。银币得以基本统一,但纸币(兑换券)发行市场却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政府特许银行、商办银行、各省银行号大都可以发行兑换券。以1917年为例,国内银行发行纸币为2.17亿元,其中政府特许银行发行额占42.24%,商办银行为1.11%,各省银行号占56.65% 永祚:吾国中外银行发行纸币之统计,银行周报第113号,1919年8月26日。除了中国、交通、殖边银行等国家特许银行外,商业银行诸如中国实业、中国通商、中国农工、中国恳业、浙江兴业、四明商业、北四行联合准备库(盐业、金城、中南、大陆)等都有纸币发行权,而历年在华发行纸币的外国银行也有21家之多(如麦加利、汇丰、德华、横滨正金、华俄道胜、东方汇理、花旗、荷兰银行等) 献可编著: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21页。国内因地方割据导致国库难以统一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地方官设银行号在军阀强制下滥发纸币以冲抵财政亏空,湖北的官票、山西的晋钞、东北的奉票等为其典型 各省发行纸币流通数详见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整顿币制令第23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38-244页。纸币的发行终整个北京政府时期没能得到统一。中国银行和“与中国银行同具中央银行性质”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3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32页。之交通银行在其则例中先后被赋予了特许发行兑换券的权力,并负责收兑旧发兑换券之责,以中行特别兑换券直接收兑计,1914年7月1日到30日就曾收回滥币31645504元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3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37页。为尽快遏制纸币市场的混乱,集中由国家特许银行统一发行,北京政府颁布了取缔纸币条例(1915年10月22日),规定“凡官商银钱行号发行纸币除中国银行外均依照本条例办理”(第1条),在该法颁行之后新设之所有银钱行号或已设立但未发行纸币者不得发行(第2条),之前“业已设立之银钱行号有特别条例之规定准其发行纸币者于营业年限内仍准发行,限满应即全数收回”(第3条),无授权发行者自本条例规定之日起“以最近三个月平均数目为限不得增发并由财政部酌定期限”陆续收回(第3条),并定下规则,所有有发行权的银钱行号应“每月制成发行数目报告表,现款及保证准备报告表,详报”财政部备案(第5条),财政部可随时派员检查其各种帐册单据(第6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06-107页。中国银行在革命后即被指定为主要行使央行职能的国家特许银行,中国银行兑换券早在1913年1月5日公布的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中就被规定可用于:“(甲)完纳各省地丁钱粮厘金关税,(乙)购买中国铁路轮船邮政等票证及交纳电报费,(丙)发放官俸军饷,(丁)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95页。已俨然具有了独家发行的央行气势。随之三个月后公布的用以指导中国银行业务运作的中国银行则例(民二则例)第12、14条也出现了发行兑换券、“代国家发行国币之责”的授权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08-111页。,1917年11月21日修正后的中国银行则例(民六则例)加以重复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3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67-278页。而交通银行和另一特权银行(殖边银行)发行的制度性规定在交通银行则例(1914年3月18日)第13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54-156页。和殖边银行条例草案(1914年3月8日)第10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57-158页。中也可以看到。制度上的设置已经基本做好准备,但在缺乏统一的政治中心和强势中央政府的条件下,也缺少了对制度的有力推行者和执行者,彻底改革币制并完全由国家银行统一发行的期望也就留给了下一个时期。三、财政恶化下变形的国家银行国库经理制度民国初年,百废待兴,整理财政成为了历届政府最为看重也最为棘手的一件事情。军阀割据的政治现实直接导致了中央财政岁入的萎缩,国库极度空虚的同时战争却又接连不断,从本期有预算可查的年度岁出来看,军事费、债务费合占其总额的70%左右。在田赋和货物税为地方军阀截留,而关税、盐税又主要为西方国家掌控的情况下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页。,北京政府只能靠内债和外债度日。尽管这一时期,国库条例和国家银行经理国库的制度性规定构成了一个形式上较为明确的财政金融制度,但对国家银行和其他大小商办银行而言,最具特色的显然是与政府财政之间的交易和牟利,因而银行业的异常发达并集中于北京和天津也就不难理解。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两个被认为具有央行性质的国家银行,在逐渐腻味了发行与垫款之间的游戏后开始走上了市场化和独立化道路。从制度层面来看,金库条例草案(1913年5月4日)粗步勾勒出了国库的现金保管、出纳流程及运行主体,因中国银行在民国之初即被确定为行使央行职权的主要国家银行,金库条例很自然地确认了中国银行代理国库的职能,即“总金库分金库及支金库由财政总长委托中行掌理之”(第5条),并规定“中国银行于总金库分金库支金库之现金保管出纳事项对于政府须负完全之责任”(第7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63-64页。,而中国银行则例第13条亦明确授权其得“经理国库及募集或偿还公债事宜”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69页。对交通银行而言,曾有财政部委托交通银行代理金库暂行临时授予其在金库条例公布之前暂时“代理金库现金出纳事务”(第1条),并补充交行为地位稍低于中国银行的“准中央银行”,如“有法律契约之制限应属于交行代理者交行并得代理之”(第3条),有交行而无中行之区域由交行代理金库职权(第4条),款项出纳过钜或遇特别情况时交行得分任代理(第5条),另外“特别会计之岁出岁入”由交行代中行经理(第6条)等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65-66页。1914年的交通银行则例中也可以找到明确授权的条文,诸如“掌管特别会计之国库金”(第7条),“受政府之委托分理金库”(第8条)等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54-156页。从上述法规可以看出交通银行在经理国库的制度设置上位于中国银行的辅行地位,主要是对特别的国库现金出入进行管理。另外1914年政府在组建殖边银行时随同出现的殖边银行条例草案也规定了“殖边银行得受金库之委托代理金库事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57-158页。显然,在政府授权中国银行主要负经理国库之责外,其他国家银行也被授权可以在便宜时期接受委托代理国库。这样,依托国家银行辅助财政的体系在制度上得以粗略形成。实际执行过程中,代行中央银行责任的国家银行们初期也在努力使自己的职责到位。以中国银行为例,除上文提到的帮助政府改革币制收兑旧币外,在掌握国库出纳、代收税款、经理外债本息与内债事务等方面也贡献不小。在1912年2月5日上海中国银行成立大会上,通商交涉使温宗尧宣布:“通告沪海关税务司将税款改归中国银行经收,是即归统一财政之起点,兼为实行中央银行办法之基础。”申报,1912年2月6日。到1915年底,中国银行接受各地关税21处,盐税38处,有15个省金库由其接管经理,经收税款1.3亿元,占当时税收总额的50%以上,汇解中央款项约4000多万元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写: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由于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在业务及规模上都在迅速扩张,到1916年,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已达187个,位居全国银行业之首,1912-1918年间存款增长了75.5倍,由200万元增至1.51亿元,放款增长了71.5倍,发行纸币额增长51倍民国七年中国银行之营业成绩,银行周报第106号,1919年7月8日。交通银行存放款业务从1912年到1918年亦增长了2-3倍,纸币发行由79万两增至3518万元民国七年交通银行之营业成绩,银行周报第110号,1919年7月5日。值得一提的是,中、交两行在利用政府背景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在部分商股股东的强硬立场下却又敢于与政府不利于银行业发展的举措相抗争。如1916年上海中、交两行股东会成功抗拒北京政府停兑令的事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7页。,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中、交两行的市场信用也日渐巩固,并逐渐成为了金融市场的领导力量。然而该时期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以中国、交通两银行为首的银行界存在着大量的公债投机和财政垫借款行为。财政困顿是北京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除了大量的外债支撑外,国内政府的财政岁入主要靠发行公债、向银行借款和借中、交两行的国家银行地位迫使其为财政垫款及大量的财政性发行。以盐余借款、银行短期借款和银行垫款三种为例,其涉及金额为1.193亿元,中交两行为6810万元,所占比例为57%;其中只银行垫款一项中交两行就占其总额的87%,这一数字也占去了两行发行额的一半以上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在中国银行的营业帐目中,以民国七年为例,其各种定期、活期、贴现放款额计有45.81%流向北京政府财政部和各省财政厅,而财政部借款就占71.86%民国七年中国银行之营业成绩,银行周报第106号,1919年7月8日。中交两行成了北京政府名副其实的“财政支柱”,但这又何尝不是北京政府授权中交两行代行中央银行职权的主要考虑点之一。当然,在世界经济史上此类情况不乏先例,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设的突破口也是在皇室衰弱,财政收入下降,且为1688-1697年的英法九年战争筹措军费的关键时期,政府以中央银行特权换取了英格兰银行的股东们对财政的大量的借款 许文彬:交易费用、制度创新与商业银行的演进英格兰银行建立的经济史分析,经济评论,1999年第5期。在公债投机方面,北京政府时期前后共发行内债27种,实发行额6.1亿元 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另有短期国库证券、有奖公债等88种,发行额1.03亿元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几乎每年发行近5000万元,这些公债一般都有6%-8%的债息,且向银行按票面金额五六折抵押,银行因此获利甚丰,而且公债又可以充当发行纸币的保证准备,所以包括国家银行在内的大小银行对买卖公债始终乐此不疲。1922年时中国银行即持有公债6010万元,占其贷款总额的32.71%,最低的1919年也有20.75%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写: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交通银行1914年即为北京政府募集公债633.8万元,占其全年发行总额的24.9%;次年又募集公债360万余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交通银行简史,转引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163页。然而公债过度投机的巨大风险也使得银行的倒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北京政府只计财政得失而不顾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短视政策最终激起了全国银行界的反省,1919年的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宣布:“政府对于财政计划设无根本之改革,则银行界对于中央或地方各省借款凡流于不生产事业者概不再行投资。”中国银行通信录第66期,1920年;转引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商股股东也开始试图摆脱政府的控制,扩大商股比例以图独立,1917年的“民二则例”、“民六则例”之争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写: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123页。是一个明显的挣扎动作。1923年借北京政府财政困难加剧之时,中国银行商股股东们回购了500万官股,商股比例由原来的官商各占一半扩大到了99.75%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作为北京政府的特权国家银行的色彩开始逐渐淡去,市场化、独立化的经营方针占了主导。此外,由前清遗留下来的各省官银钱局号转化而来的各省银行,在分裂的政局中,逐渐沦为了各省军阀的“省中央银行”,主要业务有纸币发行、代理省库、垄断地方金融、兼营工商业等,地方银行业更趋混乱。政治上缺失统一权威直接导致了地方经济的混乱,更难以建立平衡、统一的全国市场,金融业也不例外。四、 国家银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弱势与行业自治的加强北京政府政治的弱势和混乱直接影响了对全国金融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尽管政府也尝试出台法规进行管理,但在时局的限制下显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晚清新式银行出现以来政府的金融管理和服务形式相类似,主要还是由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控制银行的设立注册及业务规范,但区别在于,1912年以来各种因素促成了大量中小银行的诞生,银行业意外地繁荣一时,政局陷入分裂之后形式上统一的中央政府对此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者在乱世中只图自保,更是没有太多的精力顾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全国金融业的态势。因而这一时期全国银行业内部出现了极为明显的行业自治倾向,银行公会的大量出现和中小银行的联合营业成为了该阶段的制度特色。首先,在监管制度,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审批管理的是北京政府的财政部,但并无完整的金融法规出台。通过国家银行收存准备金并制定准备金率以控制市场信用量的相关法规亦严重缺位,而只是在零散的单行条例中有一些规定各银行发行准备的充足率、现金准备及保证准备比例等的条文。如1915年10月22日的取缔纸币条例规定有“各银钱行号遵照本条例第三条,发行之纸币至少须有五成现款准备兑现,其余五成以公债票及确实之商业证券作为保证准备”(第4条),并要每月报告发行数目及准备金帐目(第5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06-107页。1916年12月14日又公布了银行稽查章程重申对发行准备金的核查:“银行稽查对于曾经本部核准发行银元票或钱票之银行应查明其准备金种类数目及稽查时之实在流通票额”(第11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74-176页。但实际的控制能力显然值得怀疑,而发行准备制度究竟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也只能靠各银行的自治能力。中国银行的兑换券制度在开始时曾采用十足现金准备,以示信用。1913年后曾草拟中国银行兑换券则例和中国银行调度兑换券准备金办法对准备金比例和保管事项作了细致规定,主要由各分行负责发行和准备金保管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写: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1915年取缔纸币条例公布后改为50%现金准备,1920年后为树立兑换券信用,保护发行准备的安全,改分行制为大区制,主要由上海、天津、汉口、广州四大区集中发行准备。但在直接规范国家银行的中国银行则例和交通银行则例及其章程中却看不到相关的条文,只在另一特许银行殖边银行的条例草案中出现了:“殖边银行得发行钞票但至少须有十分之四现金准备及中国银行兑换券,余以保证准备充之”(第10条)之类的规定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分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58页。其他商业银行的发行准备情况却只能靠行业道德来维持。如金城银行总行曾致电天津分行要求现金准备在十分之二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而影响较大的“北四行”联营集团在1922年成立了四行联合发行准备库后,曾规定十足准备并每周将发行准备检查报告刊登于银行周报及各大报刊以昭信实 阚立军:“北四行”联营集团浅析,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因而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梯设备定期检修保养合同模板
- 2025物业管理的合同样本
- 2025年情报综合研判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6.1.2 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
- 网络安全培训必火直播课件
- 中级数据库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兰花考试题库及答案
- 简报教学课件
- 制冷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网络安全培训内容教师课件
- 2025年遴选财务岗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新版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报告》
- 移动与酒店合作合同协议
- excel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项目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车间偷盗行为管理办法
- 2025劳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专项训练练习题
- 《涉外法治概论》课件 杜涛 -第1-6章 涉外法治的基础理论-涉外经济管理法律制度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