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0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doc_第1页
山东省10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doc_第2页
山东省10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doc_第3页
山东省10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doc_第4页
山东省10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10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沂市、泰安市、威海市、潍坊市、烟台市、济宁市等10个地级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而成。1(2016济南高三(上)期末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派。惟从另一面看,右派皆积极而向前,因其比较温和,得保持乐观故。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因其比较激烈,易限于悲观故。”以下派别中属于作者所指的“左派”的是a法家 b道家 c阴阳家 d纵横家2(2016济南高三(上)期末9)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d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3(2016德州高三(上)期末1)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的“道”是指a万物本原 b道德人心 c道统秩序 d学问信仰4(2016德州高三(上)期末2) “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据此判断,“汉儒”的做法是a提出罢黜百家 b宣扬天人感应 c主张儒法并用 d强调三纲五常5(2016德州高三(上)期末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这一主张a否定了孔子思想至高无上 b.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要求c.强调以孔子作为是非标准 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6. (2016济宁高三(上)期末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了“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的观点。其中的“起伪”是指a追求功利 b改造人的本性并使之树立道德观念c清静无为d以法度约束人性以维护君主的统治7(2016济宁高三(上)期末7)李贽提出了“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论断,该论断a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全面否定 b表达了对道学家虚伪说教的无情嘲讽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有力鞭挞和批判 d. 反映了思想家对传统道教的极力排斥8(2016临沂高三(上)期末3)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9(2016临沂高三(上)期末4)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苟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 “庶入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10(2016青岛高三(上)期末5)黄斡(1152-1221)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盂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先生”的著作是a四书章句集注 b阳明先生文录c船山遗书 d明夷待访录11.(2016青岛高三(上)期末6)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2(2016泰安高三(上)期末23)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这实质上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13(2016泰安高三(上)期末24)对关羽的崇拜,官方信仰和民间信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表明a信仰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市民阶层神话了英雄形象 d信仰是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14(2016泰安高三(上)期末25)黄宗羲最初设想以“托古改制”的方式效法古代“封邦建国”制度,后退而求其次,设想效仿唐初设置藩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一设想a主张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权威b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政权c违背历史潮流并不具有进步意义d主张明辨君臣关系限制君主权力15(2016威海高三(上)期末1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 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 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6(2016威海高三(上)期末5)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17. (2016烟台高三(上)期末25)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18.(2016烟台高三(上)期末3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 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爱无差等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存天理,灭人欲19(2016潍坊高三(上)期末2)苟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苟子主张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20(2016潍坊高三(上)期末4)朱熹说:“须是穷得理多,然后有贯通处。心无限量,如何尽得?物有多少,亦如何尽得?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下列主张在道理上与之相通的是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1(2016临沂高三(上)期末33)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一一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 材料二 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来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1)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原因: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共4分) (2)棂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6分)(2)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2分)说明: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促进了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宪政民主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22(2016泰安高三(上)期末33)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笛卡尔眼里,世界的本质是理性的,自然的本质也是理性的,而理性的特质,可以通过数学的类比加以理解。人作为万物之灵,其本质也是理性。理性乃自然之光,是人人都具有的天赋能力。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能够单纯凭借“我”而为知识提供确定性的最后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上帝,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规律。个人理性的权威几乎达到至高无上的地步。理性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有权利自由地运用理性,而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权威,不服从任何外在命令,只服从理性本身。 尚新建启蒙与人性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开放互融的态势。并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理学和理性思想在对待人性的态度上有何不同。(4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和近代中国启蒙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13分)23(2016威海高三(上)期末32)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对中原文化影响的特点并分析原因。(9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24(2016潍坊高三(上)期末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陈子龙(16081647),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夏,南寇北奴,日益滋大,陈子龙以“君子之学,贵于识时;时之所急,务之恐后”的紧迫感,与徐孚远等一起,取明朝名卿大臣“有涉世务、国政”之文,撷其精英,辑成皇明经世文编一书,选文以“明治乱、存异同、详军事、重经济”为原则,内容包括政治、典章、财经、军事、学校等,并根据现实问题加作旁注,表达政治主张。陈子龙等编辑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上以备一代之典则,下以资后学之师法”,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俗儒是古而非今,撷华而舍实”的坏风气。这部书的出版,对稍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讲求实用之学起了先行作用。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陈子龙辅佐南明弘光朝,清兵陷南京后,于1647年投水殉国。 摘编自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等材料二 除了追求自身的修养,理学还提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但这却被很多自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