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主题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 二、学生分析 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2)能力目标: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利用神话传说进行探究教学。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的直观体验和教学。 3、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归纳分析。 4、利用相关资料及课中和课后思考题、阅读与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 了解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学生了解课标要求 知道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课件展示 讲授新课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1原始社会渔猎和采集经济 2图例与遗迹探究 3动脑思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4问题探究:展示十二生肖的资料(1) 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通过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命脉 1展示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 2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的兴修状况 3图例展示都江堰的重要功能:排洪灌溉的综合性工程, 4、黄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5、除了以上叙述,大禹治水的精神不断扩展和流传。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坎儿井。补充史实:中国古代370种农书的记载包含了大量水利兴修的记载。展示潘季驯河防一览图 教师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明确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展示课本关于耕作方式变化的示意,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耕作 方式的不同。详细叙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引用天仙配的歌词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小农式的自给自足经济。 问题探究: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 1明白中国的原始农业来源于采集经济 2同学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3学生明白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4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题回答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学生明白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农业的生产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命脉 学生简要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可以联系2008年汶川地震也没损坏认识到它的坚固 结合地理课的知识回答西域坎儿井 学生听音乐 学生朗读白居易诗朱陈村和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讨论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 分析归纳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优点、弊端 课件史料来源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图片展示 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的能力 课堂回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生写知识体系 培养概括的能力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 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对于本节课内容形成总体认识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学生讨论 训练 展示练习题 做练习巩固知识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节课以学生的所熟知的神话传说为契入点,收到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目的,使学生易于接受。 2、在教学中,围绕着四个子母,结合教学目标,由浅及深展开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