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课三层解析教学法的论文.doc_第1页
高中诗歌鉴赏课三层解析教学法的论文.doc_第2页
高中诗歌鉴赏课三层解析教学法的论文.doc_第3页
高中诗歌鉴赏课三层解析教学法的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诗歌鉴赏课三层解析教学法的论文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诗歌鉴赏都是我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 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 思路不清晰; 综合分析能力不够。 针对学情,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也就是说,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人物)。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比起眼睛来大胆得想象,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我有举出了名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请学生自主分析。一向大胆敏捷的孙广山说:“我透过独坐者坐守空斋的表层信息,捕捉到的是莺声婉转、春水东流、美景在前无人共赏的孤寂之情。”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我做了点评,并进一步明确:这是抒情主体的形象。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外在信息与其潜在信息是统一的,一致的,写了什么景物,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而这其中也自然地渗透了抒情主体的形象,所以说捕捉潜信息要从外在景物入手。 二、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信息与潜信息的契合点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如果把诗歌将欣赏者与作者造成的隔阂视作一堵墙的话,那么,意象恰似这堵墙上开着的一扇窗,经过它,透出室内点点的灯光,也可以穿过读者审美的眼光,这样才能将读者的感受和作者的情感勾连起来,渐渐趋同为一。所以,准确地定位意象,是诗歌欣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教会学生捕捉意象,准确地在意象中剥离情和景,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 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为一定的景物,因此,准确地把握景物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内在意蕴的关键。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发,经由契合点意象,汇集诗歌内部有机组合为一体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反馈之,感悟之,审视之,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和而为一,将浓缩为数字、数十字、数百字的众多内容充分调动开来,形成一种以诗歌主体为中心的发散性的理解层面,完成读者的欣赏美与作者的表现美渐趋的求同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积累和浸润而逐渐形成的。 三、沿着思维的逻辑穿越诗歌的时空。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示给我们的形象是:一队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上碧蓝的天空。由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创造出宏阔的意境,上下纵横,化无形为有形,意象豪迈,气势开阔。杜甫登楼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玉垒”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浩荡时空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可见,诗歌的广阔的艺术时空不仅使欣赏者展开了遐思的翅膀,也包容了抒情主体的无尽潜信息要素,披景入情,我们就会领略到诗歌艺术殿堂中瑰丽的色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把握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其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这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主要思路方法。当然要领会其语言的各异风格,则需调动更为积极的文学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