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教学艺术.doc_第1页
名师谈教学艺术.doc_第2页
名师谈教学艺术.doc_第3页
名师谈教学艺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师谈教学艺术: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的课堂局面。 提问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作用教师的提问首先引导学生接触课文,其次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这样,本来与学生没有关系的课文变得与学生关系密切了。这就是提问的联系作用。 推进作用课堂提问犹如推进器,推动课堂前进。课堂是要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借助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一堂课,教师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呈现一种关系,即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上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必须一个一个地解决,课堂全部问题的解决标志着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路标作用教师的提问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设计出来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个意图好比路标,导引学生思考的方向。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就无所适从;没有教师的提问,课堂就呈现无序的状态。提问的路标作用还表现在限制性上。学生暂不阅读哪些内容,暂不思考哪些问题,教师的提问中有所提示,这就好比路标一样,可以使行人不走冤枉路。 既然课堂提问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呢? 首先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的前提。所谓吃透教材,就是教师理清了课文的思路,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了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和课堂学习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也就是学生为什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内能有较多收获的原因。这好比游泰山,上山的路线很多,即便在没有路的地方也能爬上去。但是导游预先设计好了旅游路线,游客在导游的引导下按照既定的路线行进。于是,游客知道了爬泰山有这么一条路线,他们以后再爬泰山,仍然走这条路线,避免了走冤枉路。有些人想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模式,提出了“亲身体验”的理念,淡化教师预先设定的功能,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来亲身感受,体验一下寻找登山道路的甘苦。这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是对接受式学习的补充。但是,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篇课文,并不想超越教师设计的方案,而是希望在有限时间内掌握课文,希望教师的引导能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好比游泰山,游客并不想体验寻找新的登山道路的艰辛与快乐,而是想尽快登上山。来探险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吃透教材,教师就要转化教材意图为自己的意图,转化教材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只有把教材变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教材。 其次说说提问的种类。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直接提问简单明了,学生立刻就明白教师的意图,方向性强。比如:“这句话中哪个动词用得好?”学生就去找动词,并加以分析。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大量的提问是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则是旁敲侧击,迂回战术。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某个问题有深刻的印象,故意采取绕弯子的方法,声东击西,问在此而意在彼,最后才显露真实意图。比如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这个七八岁的小孩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放心吗?”这个问题突如其来,使学生一怔。接着,学生就笑了: “他没有爸爸了。”“你们怎么知道的?”“书上有孀妻,还有遗男,说明他妈妈是个寡妇。” “同学们看书很认真。”这种间接提问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口头提问和书面提问课堂阅读教学中,大量运用的是口头提问。口头提问一般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师不能在课堂上随意提问。当然,教师的设计未必丝丝入扣,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随机应变,有的口头提问是随机的,是把学生引向教学目标的过渡性提问。所谓书面提问,则是指教师事先设计好并写在讲义或黑板上的思考题。相比口头提问,书面提问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思维的自由度要大一些,课堂也就更活跃一些。 宏观提问和微观提问问题有大小之分,提问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别。宏观提问是就课文大的方面、整体性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评价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这是一个关乎课文整体的提问,要想回答好,必须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才行。宏观提问的好处在于提醒学生胸有全局,善于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微观提问是就课文的局部或细部设计的提问。微观提问的好处在于,使学生养成推敲的习惯,品味语言,斟酌字词。比如祝福中短工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认为是穷死的,“我”也这么认为么?这个提问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和短工的区别。宏观提问和微观提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形象性提问和抽象性提问形象性提问侧重启发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富有趣味性,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比如绿中有这样的句子:“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同学们能否发挥想象,模仿此句再写出两句来呢?我相信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浓厚兴趣。抽象性提问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对课文深入理解,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