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查.doc_第1页
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查.doc_第2页
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查.doc_第3页
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张恒清 刘春刚 张茂珍(高唐县农业局 252800)摘要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病害,该病的致病菌主要是串珠镰刀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其发生为害程度主要是种子带菌、不良的气侯条件、品种间抗病性差、栽培管理粗放、传统的种植模式施肥观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我站从98年开始,对该病的发病规律、为害特征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观察研究,根据材料积累立足实际,从该病零星发生到普遍发生的过程,全面分析了发生重的原因。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的前提下,制定了推广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作好该病的防治工作,从根本上遏制该病的发生为害。关键词玉米苗枯病发病特征发生重原因防治对策玉米苗枯病是近几年来我县玉米苗期的一种新病害,呈逐渐加重趋势。1996年零星发生,1998、1999年小面积发生,2000年在我县发病最重,发生面积8万亩。根据高唐县植保站调查资料,一般发病地块病株率1520,严重的可达50以上,病田率30。个别严重地块造成玉米死苗毁种,严重影响我县玉米的安全生产。1、发病特征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发病在玉米苗期。感病幼苗先从种子根部发病,引起整个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很少次生根。初生根感病后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在基部节间形成坏死环,基部呈水渍状,用手轻拉易整齐断裂。地上部叶鞘褐色有撕裂状,叶片发黄,边缘呈焦枯状,心叶卷曲,以后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导致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部分产生白色粉霉,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心叶逐渐青枯萎蔫,用手可拔起,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2发生重的原因玉米苗枯病的病源菌是一种弱寄生菌,根据我站近几年的调查分析,该病发生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品种的抗耐病能力差不同玉米品种间其抗耐病性差异较大,目前我县推广的掖单12号、掖单4号、鲁玉10号、农大108等品种抗病性较差,而鲁单50发病较轻。玉米品种抗耐病能力差是苗枯病普遍发生的重要因素。2.2 种子带菌种子带菌是造成玉米苗枯病传播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严重的种子带菌率高。2.3 传统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大面积轮作,小麦机收高留茬面积大,我县秋种期间旋耕梨的使用面积超过50,田间积累了足够菌源,引起病菌连续循环侵染,为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准备了足够条件。2.4 传统的施肥观念化肥用量大,农家肥用量小,重施氮肥、磷肥,忽视了钾肥及微量元素的使用,造成养分比例失调,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玉米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2.5 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使用玉米苗期正值雨季,田间杂草密度大发生重,化学除草省工省时、快速及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我县除草剂使用面积达80以上。正是玉米播后苗前这段时间,喷除草剂后不易划锄中耕,加剧了土壤板结程度,易出现弱苗感染病害。2.6 价格因素的影响玉米价格下滑,群众积极性降低、投资减少,栽培管理粗放,中耕灭茬不及时,对玉米苗产生郁蔽、苗子弱,我县玉米播种时墒情普遍较差,部分乡镇有浇“蒙头水”的习惯,苗子弱本身抗病能力差。2.7 气侯因素从1995年开始,由于玉米粗缩病的为害影响,我县群众形成晒茬习惯,人为的推迟播期37天,苗期和雨季相吻合,低温高湿易产生芽涝苗涝,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2.8 认识因素由于玉米苗枯病是一种新病害,群众对玉米苗枯病的发生为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3 防治对策根据我们对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工作情况和经验积累,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测报工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玉米苗枯病的发生为害,主要措施如下:3.1 引进和推广抗耐病品种,引进和推广抗病品种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目前我县推广的对玉米苗枯病抗耐病较强的品种有掖单13、鲁单50,加大推广普及。3.2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我县部分乡镇的花生小麦、玉米大蒜轮作效益可观,已在部分乡镇大面积推广,抑制了田间菌源的积累,有效地控制玉米苗枯病的蔓延为害。3.3 播前种子处理,播前晒种12天,促进种子后熟,同时剔除秕瘦、霉变、弱小雨后脱落的种子,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3.4 提倡药剂拌种,推广使用种衣剂,可选用玉米种衣剂按1:4.0的比例拌种,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所带的串珠镰刀菌,提高出苗率,减少病虫为害,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本身抗病能力。3.5 加强田间管理,提倡健身栽培。抢收抢种,力争早播,提高播种质量,及时查苗补苗,补种移栽,及时灭茬松土除草,雨后及时划锄中耕,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及时间苗定苗,根据品种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处理好玉米秸杆等,以减少病菌来源。3.6 推广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磷钾肥和微量元素。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玉米需肥规律,可每1/15公顷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硫酸钾1520千克,因玉米对硼、锌敏感,每1/15公顷增施硫酸锌、硼砂各1千克,作种肥和基肥用,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3.7 作好玉米苗枯病的测报工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制定防治对策,指导群众作好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工作,对发生重的地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