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整册备课第四单元 文档.doc_第1页
鄂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整册备课第四单元 文档.doc_第2页
鄂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整册备课第四单元 文档.doc_第3页
鄂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整册备课第四单元 文档.doc_第4页
鄂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整册备课第四单元 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整组备课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围绕“新奇的发现”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海的颜色通过对四处海洋不同颜色的描写,说明海的颜色其实也有变化;囚蚁记述了作者少儿时与妹妹突发奇想饲养蚂蚁最终失败的笨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儿时的天真与自由的可贵;童年的发现讲述作者九岁时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时求知如渴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本单元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4、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典型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享受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收获,提炼、总结出好的读书方法。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单元课时安排:10海的颜色 2课时 11囚蚁 2课时12童年的发现 2课时诗词诵读 暮江吟 1课时语文乐园(四) 3课时课题10海的颜色课型讲读课文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学会7 个生字,理解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1 结合具体的语方环境理解,了解海洋颜色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2 培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了解海洋颜色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 第 一 课 时学习目标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 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道海水的颜色,大家可能毫不犹豫的说“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呢?请读海的颜色。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查一查文中不懂的词句。(3)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海的颜色的描写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认为是正确的的命题,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到自己的的结论。)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查自学生字(听写生字)和读书。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课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大海“大海的颜色是蓝的”这一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第二部分:(48自然段)介绍作者观察到的四处海洋的不同颜色及作者的观察感受。第三部分:(9自然段)写无论海是什么颜色,海水却是无色透明的。四、请同学们交流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海的知识,看谁了解得多。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在全班交流。五、作业:1.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2. 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 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一、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1 默读,看看你对哪里的海水有感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2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发现表达特点。提供交流句式,引导有序表达。(一) 渤海的颜色与感受1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2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二)西沙群岛的海:1这深深的蓝色让人肃然起敬。2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三)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1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四)小结表达的方法,比较着感情朗读这一部分。(五)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二、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本文通过提出问题,用实例证实,和最后回答“海水 是没有颜色的”。字字句句紧扣课题海水的颜色,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但读来又不是枯燥单调的,在表达方法上你有了哪些收获?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又有了怎样的启示?四、布置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10 海的颜色提出问题:大海的颜色是蓝的吗?事实证明:渤海西沙群岛的海西西里岛的海实事求是摩纳哥的海严谨求真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课题11囚蚁课型讲读课文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学会 9个生字,理解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2 感受陔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厚感情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深厚感情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第 一 课 时学习目标1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 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1、师板书“囚”字,指名读,齐读。看着这个“囚”字,产生了什么联想?2、补充板书“蚁”字,齐读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问题)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问题都围绕着“囚”字展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孩提时代,跟随他在“囚蚁”的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吧!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查一查文中不懂的词句。(3)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本文通过记叙“我”和妹妹一起养蚂蚁的故事,说明了“没有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查自学生字(听写生字)和读书。三、再读课,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讲作者“囚蚁”的原因。第二部分:(24自然段)讲作者与妹妹第一次“囚蚁”的经过和结果。第三部分:(57自然段)讲作者与妹妹第二次“囚蚁”的经过和结果。四、作业:1.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2. 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学习目标1 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导入课文。二、品读课文1、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强烈的感受到“囚”?把句子勾画下来,并将自己的感受批注旁边。2、交流预设:“有盖的瓶子旋紧瓶盖” 引导:我和妹妹“旋紧瓶盖”的这个小动作对于这15只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生自由说),难怪它们“不停地、急急忙忙、来回走动、惊惶不安、奔跑”你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叫喊,它们会喊(生补白)过渡:可惜蚂蚁的“呐喊”作者听不见,(学生接读第四段)三、学习课文57段1、默读课文这一部分,你读出了什么?(作者的温情,从哪里读出来的,体会情感读一读)2、作者这么温情地为蚂蚁们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不正表现了“人”对它们的关爱吗?何谈“囚”呢?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义天性,无拘无束来的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3、两次囚蚁的经过终于让作者明白:“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你是怎么理解的?四、回扣课题,拓展升华。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课题,从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谈感受)师述: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2 补充原文:“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着真实。做笨事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以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的错下去”。3 读读赵丽宏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文心文脉。四、布置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11 囚蚁关爱?囚禁!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课题12童年的发现课型讲读课文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认识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2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第 一 课 时学习目标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1 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2 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2朗读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五、开放拓展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 二 课 时学习目标1 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一、回忆导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3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五、总结交流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暮江吟作者白居易朝代唐教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暮江吟,并背诵暮江吟。2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在诵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相思感情。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相思感情。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一、板书并解释诗题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二、学生自由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所描写的意境。三、合作探究,感悟诗意。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教师补充诗中词的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所描写的画面。 3讲一讲这首诗的大意: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光色瞬息万变,江水半边呈现出红色,半边为绿色,好美啊!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月亮像弯弯的镰刀,好漂亮呵!四、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四、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推敲、锤炼、欣赏本诗的用字技巧。五、作业:默写暮江吟。语文乐园四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中如何发挥想象。2、了解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的古语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运斤者的手法纯熟,技术高超。4、学习看图想象作文的写法。5学习拟人的手法,感受作者的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1 了解写作中如何发挥想象。2 学习拟人的手法,感受作者的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读一读,说说下列成语有什么特点?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是怎样表达感受的?读一读,记一记。一、读一读,说说下列成语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下列词语,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全班交流:这些词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表达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并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再读这些词。、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千方百计、和风细雨)二、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是怎样表达感受的?。、自由读下列句子,看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全班交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在发挥想象。、师追问:那么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使人感觉更加真切,仿佛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再读句子、师:你能也写一个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