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原因分析.doc_第1页
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原因分析.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自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加,2006年10月外汇储备首次超过万亿美元,2009年4月外汇储备又超过两万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长期的顺差,巨额的外汇储备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使我国获得了充足的国际支付能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平衡内外部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放大了脆弱性,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加了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最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频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且开始动用种种措施制裁中国,给中国施压。在这巨额外汇顺差中,主要的贸易顺差都来自中美贸易,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逆差,而从1993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顺差,顺差额度越来越大,从最初的1993年的62.7亿美元到2009年的2268.3亿美元,中美贸易的顺差成为中国外汇增加的主要来源。因此,要解决对外贸易过度顺差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中美贸易过度顺差的问题。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从中国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对美顺差开始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时期,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而发展起来的。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设立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我国加工、组装后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转口到美、欧等传统市场。中国大陆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国大陆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的分离。美国从日本的进口从1990年的12.2%,下降到2005年的8.3%;从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进口从1990年的12.2,降至2005年的6.1。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却从1990年的3.1上升到14.6。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以“实质性改变”为原则,很显然,加工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二、美国政府政策上对相关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加剧了中美贸易逆差。美国在资本密集型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需要的是尖端的技术设备,然而美国政府出于种种考虑一直限制对华出口。中国商务部的数字显示,欧盟是2006上半年中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占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42.5。日本和美国位列第二、第三,引进金额分别为33.6亿和20.8亿美元,金额占整个引进技术的25.4和15.7。据美商务部的资料,美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比例正在持续下降,排列在日本、欧盟、中国台湾之后,美国占中国高科技进口的比例仅为13.47。美国作为世界高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却在中国市场处于劣势,不合理的出口管制阻碍了中美正常技术贸易。美国的优势在高新技术,对中国进行新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限制不利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对美出口迅速增长,表明中方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同层次,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相互开放,优势互补都将给对方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要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应该取消种种技术出口上的限制,只有这样才可以优势互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过大的问题。三、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和子公司出口改变了贸易流向,掩盖了顺差的本质。由于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和子公司出口改变了贸易流向,打破了过去的原产地规则的界限,从而改变了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的内涵和经济意义,因此以原产地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方法,没有反映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海外销售和出口迅速增长的真实情况:一国即使有大量顺差,也可能是外资企业造成的,本国获益不多;一国即使有大量逆差,也可能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结果,本国获得了巨大利益。举例来说,小巧精致的苹果“”播放器,是迄今最受欢迎的个人电子娱乐产品之一。它由苹果公司委托富士康在中国的代工厂组装。每台播放器在美国零售价为美元,其中美国本土企业获得美元的附加值,中国只获得了美元工人工资。但是,每向美国出口一台播放器,账面上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就增加美元。事实就是这样:美国企业通过在华投资设厂、委托代工等方式,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效提高了竞争力,并且收获了产品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中国在此过程中,尽管账面上有巨额顺差,却实际只收获了少部分利润,绝大多数利润都转移到了美国,但是在账面上美国却是巨额的逆差。所以,尽管从表面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确实不小,但如果考虑到实际利益的分配,中国还有多少顺差就可想而知了。四、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中美双方应该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且之间的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进口以原产地标准统计的做法是主要的原因,这种统计方法容易掩盖本质,导致中国住口的虚增。双方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致造成统计误差,也是美国统计出来的逆差过大的原因之一。中美贸易的巨大不平衡给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阴影,使中美两国的矛盾与分歧日益扩大,这也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原因,对症下药,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中美贸易的争端。一、调整对美贸易进出口结构,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重视出口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之一。近年来, 中美贸易顺差日益加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政府应该通过改善对美贸易结构来缓解这种局面。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以此来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从而减少对美国的顺差。二、促进美国进一步放宽对华出口技术限制。中美贸易巨额顺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对技术贸易领域的封锁。在技术贸易领域,中国市场十分广阔,大有发展余地。放宽技术出口限制,进一步督促美国放弃高技术设备产品的管制,通过降低中国低附加值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高技术贸易的进口比重,来缩小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将大大增加美国厂商在中国市场成功的机会,从而带动美国对华出口,降低美国对华贸易差额。三、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统一贸易计算口径。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双边贸易逆差额的统计,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转移贸易的前提下,进口以原产地标准统计的做法,是造成这种巨额差异的原因之一。中美在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差异性,也说明基于物质资源跨国流动的传统贸易统计,已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国际贸易交往中各国的利益得失。只有树立综合涉外统计的观念,掌握全面可靠的涉外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全球化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