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pdf_第1页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pdf_第2页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pdf_第3页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pdf_第4页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生物学报 44 3 327 357 2005 年 7 月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44 3 327 357 July 2005 收稿日期 2005 01 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40272001 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震旦纪及显生宇年代地层划分及时限研究项目 No 1991300013011 资助课 题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 周志强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 周志毅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提要 从湖北宜昌黄花场和普溪河桥宝塔组剖面获得的新材料 极大地丰富了华南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内 容 包括 22属 1 亚属 31种之多 新材料保存完美 很大程度上完整了有关三叶虫的形态特征 Remopleurides amphitryonoides Lu 1975 一种由于新发现了活动颊 唇瓣 胸部及尾部 证明它确实是 Remopleurides 的成员 排 除了对该种归属的怀疑 文中建立了 1 新属和 2 新种 Pentacopyge puxiheensis gen et sp nov Lamproscutel lum limbatum sp nov 同时 以桨肋虫类为基础在宝塔组 Nankinolithus带之下进一步划分出 4 个三叶虫带 从 下到上依次为 Pentacopyge puxiheensis 间 隔带 Hexacopyge yichangensis 间隔带 Remopleurides amphitry onoides 延限带 普溪河段 卡拉道克中期 和 Dislobosaspis guizhouensis 延限带 临湘段下部 卡拉道克晚期 关键词 三叶虫 分带序列 晚奥陶世 宜昌 湖北 宝塔组源于李四光 1924 创立的宝塔石灰岩 其原始含义是指界于目前应用的大湾组和五峰组之 间以灰岩相为主体的地层 周志强等 1999 曾提出 恢复李四光有关宝塔组的原含义 下辖牯牛潭段 庙 坡段 普溪河段 狭义宝塔组 临湘段的建议 关 于普溪河段和临湘段主体 不包括顶部的 Nankino lithus层 的三叶虫 卢衍豪 1975 夏树芳 1978 姬再良 1986 项礼文 周天梅 见汪啸风等 1987 曾陆续描述产自宜昌 秭归境内的 20 属 21种 确立 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等此次记述的三叶虫标本是 1993 1998 年期间采集的 它们的产出层位是宝塔 组上部普溪河段至临湘段 不包括 Nankinolithus 层 采集地点是宜昌黄花场和普溪河桥 插图 1 普溪河桥剖面由桥南端普溪河段剖面和桥北端临湘 段剖面组成 普溪河段为灰色 紫灰色中 厚层含 骨屑泥晶灰岩夹薄层瘤状泥质灰岩 厚 13 9m 其 底 顶部分别与庙坡段 临湘段整合接触 临湘段由 灰色 紫灰色 黄灰色薄 中层瘤状泥质灰岩夹泥晶 灰岩组成 厚 18 3m 其顶与五峰组黄绿色钙质页 岩 灰黑色炭质页岩整合接触 插图 2 宜昌黄花场 剖面普溪河段由紫灰色薄 中层含骨屑泥晶灰岩夹 薄层瘤状泥质灰岩组成 厚 13 5m 临湘段为灰色 黄灰色薄 中层瘤状泥质灰岩组成 厚24 4m 普溪 河段底和临湘段顶分别与庙坡段和五峰组呈整合接 触 插图 3 普溪河段下伏的庙坡组顶部产有笔石 Nema graptus gracilis 组合 汪啸风等 1987 而 Nema graptus gracilis 带的底界已被国际奥陶系分会确 定为晚奥陶世 卡拉道克 阶的下界 Webby 1998 临湘段顶部的 Nankinolithus 动物群 周志毅 周志 强 1982 或 Foliomena 动物群属于阿什极最早期 Cocks and Rong 1988 因此本文描述的三叶虫 动物群的时代应是晚奥陶世 卡拉道克 中 晚期 本文选择描述的三叶虫计有 21 种及 10 个未定 种 它们属于 13科 22 属 1 亚属 其中有 1 新属和 2 新种 Pentacopyge puxiheensis gen et sp nov Lamproscutellum limbatum sp nov 首次在本 区描述 的种 有 Ovalocephalus yichongqiaoensis WuandXia Ovalocepha luskanlingensis Zhang Madygenia snavis Petrunina Trinodus cylindricusChen Dislobosaspisguizhouensis Yin Microparia Microparia cf speciosa Hawle and Corda Cyclopyge recurva Lu Pa raphillipsinella nanjiangensis Lu Decoroproetus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插图 1 剖面位置图 Outline map showing location of measured sections sp Amphitryon sp 1 Amphitryon sp 2 而 Remopleuridesamphitryonoides Lu 一种则在新发 现其活动颊 唇瓣 胸部和尾部的基础上 作了补充 描述 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的分带工作 前人涉 及较少 继卢衍豪 1959 建立了临湘段顶部的 Nankinolithusnankinensis 带之后 盛莘夫 姬再良 1986 在其下相当临湘段主体 梅江组 和普溪 河段由 上而 下建 立了 Amphytrion lingulatum Hadromeros xiushanensis Paraphillipsinella glo bosa 组合及Paraphillipsinella typa P nanjiang ensis Isbergia dactyla 组合 并认为其时限可分别 与牙形 石 Protopanderodus insculptus P lirip ipus 组合和 Hamarodus europaeus H cf euro paeus组合相当 笔者等通过详测宜昌黄花场 普 溪河桥剖面后 认为上述两个三叶虫组合是难以应 用的 这个系列将 Paraphillipsinella 的两个种作 为分带化石 据查证 P globosa Lu 这个种在其模 式产地重庆城口见于宝塔组普溪河段下部 在泰国 南部见于 Pakae 组 Caradoc 期 下部 在陕西宁强 胡家坝 勉县元墩子见于宝塔组下部 Caradoc 早 期 而在宜昌地区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均系 P pterphora Xia 一种之误定 而 P nanjiangensis 的 层位在各处则高于 P globosa Lu 上化石带的 Hadromeros xiushanensis Sheng 的时限较长 从 普溪河段延至临湘段 不是一个好的分带化石 另一 个种 Amphytrion ligulatum Ji 则应是 Remopleu ridesamphitryonoides Lu 的同物异名 产于普溪河 段而非临湘段 至于 Isbergia dactyla Xia 该种已 修订为 Stenoblepharum dacty lum 见 Zhou and Xiang 1993 它也是从普溪河段延至临湘段 不 是适合的分带化石 在对上述两个剖面三叶虫进行 详细采集 分析 对比后 笔者等将宝塔组划分为 5 个三叶虫带 其中 4 带为新建 选择了营底栖游泳 分布较广且演替较迅速的桨肋虫类三叶虫作为分带 化石 1 Pentacopyge puxiheensis 间隔带 这个带 的典型剖面位于宜昌普溪河桥南端 在剖面上位于 宝塔组普溪河段下部距其底面 2 7m 至 5 1m 岩性 为深灰 紫灰色中 厚层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夹瘤状 灰岩 具水下收缩纹 该带的下限是 Pentacopyge puxiheensis 一种的首现 上限是上一个带的分带化 石 Hexacopyge yichangensis 的首现位置 限于该 带的种还有 Quyuania ziguiensis Xia Ovalocepha lus yichongqiaoensis Wu and Xia Trinodus cy lindricus Chen 在宜昌黄花场剖面 该带占有宝塔 组普溪河段下部距底面 3 8m 至5 3m 间的层段 岩 性为紫灰色泥晶灰岩夹瘤状灰岩 2 Hexacopyge yichangensis 间隔带 该带典 型剖面亦是普溪河桥南端剖面 位于普溪河段下 部 距其底 5 1m 至 6 0m 岩性与前一个带相同 该带的下界为 Hexacopyge yichangensis 的首现 上界为上覆带 带化石 Remopleurides amphitry onoides 的首现 该带时限较短的种还 Ovalocepha lus kanlingensis Zhang 它限于此带和 Penta copyge puxiheensis 间隔带 这个带在黄花场剖面 处于普溪河段下部 距其底 5 3m 至 6 3m 间 3 Remopleurides amphitryonoides 延限带 328 古 生 物 学 报第 44 卷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插图 2 宜昌县普溪河桥宝塔组普溪河段和临湘段剖面三叶虫分布图 Stratigraphic section through the Puxihe Member and Linxiang Member of the Pagoda Formation at Puxihe Bridge Yichang County showing occurences of trilobite species 该带典型剖面亦在普溪河桥南端 处于普溪河段上 部 从距其底界 6m 至其顶 厚 7 9m 岩性为浅砖红 色 紫灰色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夹薄层瘤状灰岩 发 育水下收缩纹 该带的底 顶界分别为 R amphi tryonoides的首现和末现 这个带的分子大多数可 延入临湘段 该带在黄花场剖面占据普溪河段上部 7 2m 4 Dislobosaspis guizhouensis 延限带 该带 典型剖面位于普溪河桥北端采石场 处于宝塔组临 湘段中部 从距其底 7 1m 至 11 2m 岩性为灰色 褐灰色 紫灰色薄层瘤状泥质灰岩夹薄层泥晶灰岩 底 顶界分别是 Dislobosaspis guizhouensis 的首现 和末现 圆尾虫类最具代表的分子 Cyclopyge re curva Lu 突然在这个带出现 而且为优势种 提供 了这个时期海水迅速加深的信息 在这个剖面 这 个带与其下的 R amphitryonoides 延限带和其上 Nankinolithus组合带之间分别还存在厚度达 7 1m 和 6 8m 未发现三叶虫的间隔 有待今后进一步工 作 黄花场剖面临湘段厚 24 4m 该带位于其上部 占据距临湘段底面 11 1 16 1m 的层段 岩性亦为 瘤状泥质灰岩夹薄层泥晶灰岩 5 Nankinolithus 组合带 这个带与卢衍豪 1959 建立的 Nankinolithusnankinensis 带含义基 本相同 该带在黄花场剖面发育较好 为黄绿色 灰 色薄层瘤状泥晶生物灰岩夹泥质灰岩或钙质页岩 占据临湘段最顶部 2m 的厚度 该带最丰富的种为 Ovalocephalus decorosus Lu 特征种为 Nankino lithus nankinensis Lu 其它重要的属种有 Cyclopy ge rotundata Lu Encrinuroides qij iangensis Xiang and Ji Encrinurella tetrasulcata Ju Dionide rega lis Lu and Zhou Madygenia communis Ju Phil lipsinella tangtouensis Lu and Zhou Sinocybele gaoluoensis Zhou 我国奥陶纪宝塔组三叶虫分带工作目前尚处于 初步阶段 周志强等 2000 依据较深水浮游的圆尾 虫类三叶虫在陕西南部建立了宝塔组的3个间隔 329 第 3 期周志强等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插图 3 宜昌县黄花场宝塔组普溪河段和临湘段剖面三叶虫分布图 Stratigraphic section through the Puxihe Member and Linxiang Member of the Pagoda Formation at Huanghua chang Yichang County showing occurences of trilobite species 带 Microparia Quadratapyge lepida Xenocyc lopyge jaskovitchi 带 Xenocyclopyge jaskovitchi Sagavia chuanxiensis 带 Sagavia chuanxiensis Nankinolithus 带 但是 除 Sagavia chuanxiensis Nankinolithus 带与宜昌的 Nankinolithus 组合带 可直接对比外 陕南的其余两个圆尾虫类三叶虫带 与宜昌的桨肋虫类分带系列之间的精确对比目前仍 有困难 需进一步工作 宜昌黄花场剖面 安太庠 1987 曾作过较详细 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根据他的资料 相当本文 普溪河段 临湘段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牙形石带 Hamarodus europaeus 带和 Protopanderodus in sculptus 带 Hamaroduseuropaeus 的始现距普溪 河段底界约 2 5m 向上一直延入临湘段中部 Pro topanderodusinsculptus 在临湘段顶界之下 6 2m 开始出现 向上延入 Nankinolithus 组合带 因此 在宜昌地区除 Nankinolithus 组合带属于阿什极早 期 其它 4 个新建三叶虫带均应在 H europaeus 带 时限之内 时代为晚奥陶世卡拉道克中 晚期 宜昌地区宝塔组的三叶虫相 岩相和古环境最 近已作了深入讨论 周志毅等 2000 本文不再赘 述 笔者衷心感谢赵江天在野外工作期间给予的巨 大帮助 感谢邓东兴摄制化石图影 感谢雷桂侠 苏 志平绘制插图 系统描述 后球节子科 Family Metagnostidae Jaekel 1909 三瘤球节子属 Genus Trinodus M Coy 1846 圆柱形三瘤球节子 Trinodus cylindricus Chen 1975 图版 图 1 3 1975 Trinodus cy lindricus Chen in Li et al 李耀西等 148 页 图版 18 图 8 9 1986 Trinodus latelimbatus Ji 姬再良 11 页 图版 1 图 5 1997 Arthrorhachis latelimbata Ji 1986 Fortey p 406 pl 1 figs 3 5 6 8 10 13 14 正模标本 头盖 Huo 077 陈润业 1975 见李 耀西等 1975 图版 18 图 8 照相标本 2 枚头部 OT 0001 OT 0002 1 330 古 生 物 学 报第 44 卷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枚尾部 OT 0003 讨论 陈润业 1975 148 页 对这种已作了较 详细描述 其主要特征是头 尾均具窄而浅的边缘 沟 头部饰有多边形网状细线纹 尾边缘宽平 在尾 部横中线之后有相等的宽度 尾边缘刺弱小 产于 宜昌普溪河桥的一枚头部 图版 图 2 和 1 枚尾 部 图版 图 3 与陈润业描述的标本基本没有什 么差别 仅是头部边缘沟略深而已 另一个显示有 两条浅沟呈 X 形相交于头鞍中瘤的头部 图版 图 1 是一枚外壳大部分脱落的标本 故其边缘沟显 得更深 阔一些 Fortey 1997 p 407 408 曾指出 陕西南部宝塔组和泰国南部 Pa Kae 组产出的 Ar throrhachis latelimbata Ji 姬再良 1986 11 页 图版 1 图 5 Fortey 1997 p 406 408 pl 1 figs 3 5 6 8 10 13 14 Text fig 4 可能是 Trinoduscylindricus Chen 的同物异名 笔者在观 察了后者的模式标本后 完全赞同这个意见 根据 Owen 和 Parkes 2000 的意见 此种仍以归入 Tri nodus为宜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普溪河桥 宝塔组普溪 河段下部 三瘤球节子 未定种 Trinodus sp 图版 图 5 照相标本 1 枚头部 OT 0018 描述 这枚产出层位较前一个种高的头部最大 宽度位于其横中线部位 略大于头部长度 两侧近平 行 前端圆润 头鞍凸 两侧非常微弱向前收缩 前部 则迅速向前收缩至圆润的前端 中瘤弱 位于头鞍横 中线前方 基底叶中等大小 轴沟窄而浅 颊部较显 著向边缘下倾 在两侧的宽度近等于头鞍宽度的 2 3 在鞍前近等于头鞍长度之半 边缘沟浅 边缘 平缓凸起 在头部后半部明显向后变窄 在头部前半 部 宽度均匀 在纵中线其长度等于整个头部长度的 0 114倍 外壳饰有弱的网状线纹 讨论 这个头盖以较明显收缩的头鞍前部 长 的鞍前颊区 宽的边缘区别 Trinodus cylindricus Chen 1975 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种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普溪河桥 宝塔组普溪 河段顶部 桨肋虫科 Family Remopleurididae Hawle and Cor da 1847 桨肋虫属 Genus Remopleurides Portlock 1843 拟宽边 桨肋虫 Remopleurides amphitryonoides Lu 1975 图版 图 1 2 4 17 1975 Remopleurides amphitryonoides Lu 卢衍豪 111 页 p 302 图版 4 图 16 18 1978 Remopleurides amphitryonoides Lu 李善姬 233 页 图版 100 图20 1983 Remopleurides inclinatus Zhang 张全忠 196 页 图版 65 图 7a b 1986 Amphytrion lingulatum Ji 姬再良 13 页 图版 2 图 3 5 1986 Remopleurides sp 姬再良 13页 图版 1 图 15 正模标本 头盖 NI 16460 卢衍豪 1975 图版 4 图 16 照相标本 6 枚头盖 OT 0019 OT 0021 OT 0022 OT 0025 OT 0026 OT 0028 2 枚活动颊 OT 0020 OT 0023 2 枚 唇瓣 OT 0027 OT 0031 1 枚胸部加尾部 OT 0029 2 枚尾部 OT 0024 OT 0030 描述 卢衍豪建立该种时所依据的仅有 3 枚保 存不甚完好的头盖 新的材料不仅包括完好的头 盖 还有活动颊 唇瓣 胸部及尾部 允许我们对该种 作补充描述 头鞍除前舌叶呈椭圆形 其最大宽度位于头鞍 的后 1 4 至 1 3部位 大致为其长度的 4 3 倍 横向 平缓凸起 前舌叶很窄 基部宽度为头鞍最大宽度 的 1 5 至 1 4 十分强烈地向下前方弯曲并稍向前 收敛 两侧为深的前舌侧沟限制 不发育边缘沟和 前边缘 3 对侧头鞍沟不下刻 表现为无线纹装饰 的光滑区域 S1 和 S2 长度和形状相似 缓缓向内 后方弯曲 内端离纵中轴线尚有短的距离 S3 短 长 卵形 稍向后斜伸 深陷的眼沟与前舌叶侧沟连通 窄的眼叶由后向前逐渐变窄 颈环平缓凸起 向两 侧稍变窄 在纵中线长度为头鞍加前舌长度的 0 19 0 22 倍 显著而小的中瘤非常靠近深陷的颈 沟 颈环宽度稍大于头鞍最大宽度之半 活动颊在前侧方和前方逐渐变得很狭窄 平缓 凸起 不发育边缘沟和边缘 颊刺短 三角形 位置 在眼之后 稍向侧方伸延 颊窝很浅 眼大而凸起 由无数的小眼体排列而成 具有窄而低的眼台 唇瓣呈亚方形 长为宽的 4 5 左右 最大宽度位 于横过前翼的部位 前缘微向前拱起 两侧略向后收 缩 后缘中央稍向前凹人 中体非常平缓凸起 呈亚 横方形 四周为清楚的边缘沟限定 前边缘窄而凸 起 侧边缘总体也是狭窄的 在唇瓣长度的前 1 3 部 位明显增宽 向上凸起并向侧方拱曲形成明显的肩 331 第 3 期周志强等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部 二者在唇瓣前侧角延伸成不长的前翼 后边缘 相当平缓凸起 比较宽 后翼较前翼更为短小 中体 为非常浅的纵沟分成两个大的呈肾形的卵形区 在 纵沟前的中隆区 median boss 为一小的钉形突起 所代表 突起物两侧为深沟所限 胸部带有较快向后收缩的轴部 其宽度大致相 当每侧肋叶的 3 倍 横向凸起 轴环节沟深而平直 肋叶在横向上狭窄 肋节向后侧方斜伸 前侧角圆 润 后侧角向后侧方拉伸成短刺 在每一个肋节前端 临近背沟处形成一个向前侧方明显凸出的关节突 起 它恰好塞入前一个肋节后内端的关节窝内 肋 沟自关节突起的内侧延伸向侧方 非常靠近肋节后 缘 尾部相当小 尾轴锥形 很粗大 强烈凸起 其 长度约为尾部全长的一半 宽度在尾部前端占尾部 宽度 3 4 左右 关节半环窄 纵向 为深的关节半 环后沟所限制 第一环节在外端加宽 向内逐渐变 窄 其后端为一宽浅而向前作弧形拱曲的轴环节沟 限制 第二环节大 近亚纺锤形 在纵中线其长度为 第一轴节长度的 5 8 倍 向两侧迅速变窄 中央有非 常浅的纵沟 姬再良 1986 图版 1 图 15 依稀将其 分成左右两部分 无轴后脊 轴沟浅 肋叶平缓凸 起 不发育肋沟 在前端很窄 横向 前侧角有如胸 肋节 发育有向前侧方凸出的关节突起 肋叶由前 向后逐渐增宽 轴后区的长度约为尾轴长度的 2 3 具有两对向后伸延的尾肋刺 前一对很小 后一对硕 壮得多 紧靠纵中线的两侧 背壳饰有脊状线纹 raised lines 头鞍中区和 前舌叶的线纹在不同的个体上呈现一些变化 某些 个体 例如该种的正模 卢衍豪 1975 图版 4 图 16 本文的一个头盖 图版 图 1 4 6 在头鞍的 中央部位不发育线纹 在侧部的线纹向内 后方斜伸 或近横伸 在前舌叶则近横伸 另外一些头盖 如本 文图版 图 7 15 16 整个头鞍中区和前舌叶都饰 有线纹 它们在侧部稍向内 后方斜伸 在中部稍向 前弯曲 或连续 或断续 或交叉 眼叶上布满线纹 它们与眼叶的边缘大体垂直 颈环上的线纹在中部 近横伸 侧端向后 侧斜伸 此外 近头鞍的后侧缘 后端和颈环的前缘分布有稀疏的小圆瘤 活动颊区 具有细的脊线 在侧部它们平行于侧边缘 后部弯向 水平方向 唇瓣的卵形区布满细密的线纹 它们呈 纵向延伸 在中沟之两侧线纹加粗并相连 形成向前 弯曲的 U 形 前边缘的脊线稍斜向前侧方 与前 边缘斜交 侧边缘的线纹呈竖直方向 后边缘的线 纹呈水平方向延伸 在侧端迅速向前方弯曲 胸部 轴环节的脊线粗而密 在两侧向前内方斜伸 在轴环 节中部形成向前凸曲的图形 肋节的脊线稍向后侧 延伸 尾部中轴线纹与胸轴环节一致 肋叶侧部的线 纹向后侧斜伸 在轴后区则近乎横伸 在头盖的内 模标本上仅留下极微弱的线纹 胸部 尾部内模则光 滑无饰 讨论 因为未发现活动颊 唇瓣 胸部和尾部 卢衍豪在建立此种时临时将其放入 Remopleurides 属中 卢衍豪 1975 年 112 页 Nikolaisen 1982 p 267 268 认为这个种可能是属 Sculptella Niko laisen 1982 的一个成员 笔者此次在与模式标本 产地宜昌分乡庙坡非常临近的宜昌黄花场 普溪河 桥宝塔组普溪段发现了属于该种的活动颊 唇瓣 胸 部和尾部 这些部分的特征清楚地表明 这个种属 于 Remopleurides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黄花场 普溪河桥 宝 塔组普溪河段 六刺尾虫属 Genus Hexacopyge Yuan and Zhou 1998 模式种 Remopleurides nasutus Lu 1957 特征 具有如下特征的 remopleuridid 属 头部 发育三角形的鞍前区 活动颊颊刺始端位于眼后端 之前 有深的颊窝 唇瓣长椭圆形 中体由大的中隆 区和一对卵形区构成 尾部具 3 对肋刺 第 1 对最 大 第 2 3 对逐渐变小 讨论 该属与 Arator Nikolaisen 1991 最为接 近 二者都发育三角形的鞍前区和 3 对尾刺 其区 别仅在于 Arator 具有深深刻下的 3 对侧头鞍沟 其 尾部两侧近平行而不是强烈向后扩张 3 对尾刺大 小近等 如果 Arator 的尾部选择正确的话应当是 有别于 Hexacopyge 的一个属 除袁文伟 周志毅 1998 归入 Hexacopyge 的诸 种外 产自 瑞典 Narke 地区冰川粘土层内之红色灰岩砾石的 Remo pleuridiella sp nov 2 Tjernvik 1956 p 204 极 可能是这个属的代表 这个种包括破碎的头盖 活 动颊和尾部 被叙述为 头鞍有 3 对侧头鞍沟 饰有 细脊线 窄的活动颊具深的边缘沟 颊刺源于颊的前 侧部 尾部有短的尾轴和 3 或 4 对肋刺 其中 最内 端的一对最小 Tjernvik 虽然没有对这些标本附上 图影 但在采集时对那个即将碎裂的尾部作了一个 素描图 后来这个图被 Nikolaisen 发表 1991 p 267 Fig 3 d 从这个素描图来看 这个尾部侧缘 332 古 生 物 学 报第 44 卷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强烈向后扩展 带有 3 对尾刺 它们由外向内依次变 小 这与 Hexacopyge 的尾部如出一辙 这个尾部 的产出层位被 Tjernvik 确定为 Arenigian 阶 Plesi omegalaspis estonica 带 如果这是正确的话 在目 前 瑞典的这个种应是 Hexacopyge 的最早代表 时代分布 奥陶纪 中国南部 土耳其 瑞典 宜昌六刺尾虫 Hexacopyge yichangensis Zhou Zhou and Yuan 2004 图版 图 1 8 10 11 13 22 2004 Hexacopyge yichangensis Zhou Zhou and Yuan 周志强 等 45 页 图版 图 3 5 6 9 10 正模标本 头盖 OT 0038 其它 照 相标 本 2 枚头 盖 OT 0043 OT 0044 1 枚唇瓣 OT 0045 1 枚活动颊 OT 0039 2枚胸节 OT 0040 OT 0046 3 枚尾部 OT 0041 OT 0042 OT 0047 特征 具有下列特征的 Hexacopyge 的种 头 鞍前舌之前的前边缘相当窄 纵向 眼叶肥大 具外 眼沟 胸肋节较宽 横向 关节突起较小 尾轴较窄 长 描述 头鞍纵 横方向凸起 头鞍中区轮廓呈 椭圆形 长为宽的 3 5 最大宽度位于其横中线位 置 前舌叶两侧平行 其长度和宽度分别为头鞍长 度和宽度的 2 5 向前较强烈下弯 鞍前沟深 鞍前 区短 向中部略增宽 稍向上方翘起 3 对侧头鞍沟 很浅地刻印下来 S1 外端离眼沟尚有短的距离 它 的位置相对应于头鞍中区长度的后 1 3 部位 由此 向内并稍向后伸延至头鞍宽度的 1 3 处 S2 大致平 行于 S1 长度亦与 S1 相当 S3 长度约为 S1 的一 半 向内 后方伸延 在相对较大的一个头盖 图版 图 13 鞍沟则显得很模糊 眼沟深而狭窄 眼叶 中等宽度 横向 在头鞍后半部明显变得较肥大 发 育浅显的外眼沟 epipalpebral furrow 颈沟窄而 深 颈环长度为头鞍长度的 0 28 倍 颈瘤显著 接 近颈沟 活动颊狭窄 带有一个向后侧弯曲 位置靠前的 长颊剌 颊窝深 唇瓣残破 前缘强烈向后弯曲 前边缘外端延 长为小的前翼 侧边缘凸起 为深的侧边缘沟限制 中隆区大 呈亚卵形 其后有清晰的沟与卵形体分 开 胸轴大约为其肋叶宽度的 1 8 倍 横向凸起 肋脊相当平 肋沟浅 伸向侧后方 肋脊后侧角拉长 成锐利的肋剌 尾部长约为宽度的 0 7 倍 最大宽度位于其横 中线部位 轴沟浅 尾轴锥形 相当凸 横向 约等 于尾部长度的 3 5 宽度的 2 5 第二个轴环节与尖 削的轴后脊相融合 呈三角形 其长度为尾轴长度的 2 3 第一个轴环节在中部狭窄 在接近轴沟时向外 增宽 后端为狭窄的轴环节沟限制 关节半环沟窄 而深 稍向内变浅 关节半环长 肋区平 带有 3 对 肋脊 第 1 对肋脊横向较宽阔 向后延伸成一对大的 镰状肋剌 具有向后侧延伸的 浅的肋沟 第 2 对肋 脊约为第 1 对肋脊宽度的 2 3 向后延伸成第 2 对 锯齿状的肋剌 它们明显小于第 1 对肋剌 第 3 对肋 剌呈锯齿状 只及第 2 对肋剌长度之半 轴后分隔第 3 对肋脊的中沟模糊 腹边缘十分宽 延伸到尾轴 的前部和整个肋区 头鞍中区饰有细弱的纵向脊线 而头鞍前舌的 脊线平行于鞍前沟 是水平延伸的 胸轴环节后半 部及尾轴的末节饰有弱的脊线 它们组成向前弯曲 的曲线 唇瓣中体中隆区以其前中部为中心饰有指 纹状排列的脊线 侧边缘的脊线呈纵向延伸 活动 颊腹边缘的脊线平行于颊部侧边缘和眼外缘 胸节 轴部脊线弱 斜向后侧方 尾部腹边缘均匀覆有较 强的同心状脊线 它们沿着纵中线排列成向前弯曲 的 V 形 讨论 该种与 Hexacopyge nasutus Lu 1957 277页 图版 153 图 14 15 1975 109 页 图版 3 图 15 22 图版 4 图 1 13 主要区别在于头鞍前 舌叶较窄 纵向 眼叶发育外眼沟 胸肋节较宽 前 缘的关节突起较弱 尾部较窄长 第一对尾刺较大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黄花场 普溪河桥 宝 塔组普溪河段下部 六刺尾虫 未定种 Hexacopyge sp 图版 图 9 照相标本 1 枚尾部 OT 0066 讨论 这枚左肋外部和尾轴大部分未保存的尾 部与产出层位较之偏下的 Hexacopyge yichangen sis 有如下明显的区别 轴部窄于肋部 向后缓慢收 缩 不作锥形 尾部的最大宽度偏前 两侧从最宽处 稍向后收缩 第一对肋节相当大 肋沟较深 偏向肋 节内侧 具稀疏但较强的脊线 在肋部近横伸 在尾 部后部和轴后区向前方拱曲 这显然代表了另一个 新种 但建种的材料仍很不充分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普溪河桥 宝塔组普溪 333 第 3 期周志强等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河段顶部 五刺尾虫属 新属 Pentacopyge gen nov 模式种 Pentacopyge puxiheensis gen et sp nov 特征 具有下列特征的 remopleuridid 属 3 对 侧头鞍沟未下刻 头鞍前舌短而宽 眼叶狭窄 颈环 长 头盖饰有细而密的脊纹 活动颊狭窄 带有位置 有些靠前的颊刺 唇瓣呈亚椭圆形 中体三分为亚三 角形的中隆区和两个卵形区 在中隆区的前中部发 育有一长柱形的中瘤 胸肋短 尾部有 5 根边缘刺 以轴后者最小 比较 该属因具有 5 根尾边缘刺易区别于 re mopleuridid 的其它属 它在唇瓣和尾部特征上类 似 Hexacopyge Yuan and Zhou 1998 主要区别在 于前者眼叶狭窄 唇瓣前区发育柱状中瘤 有 5 根尾 刺 Sculptaspis Nikolaisen 1982 的头盖形态与纹 饰也比较类似该新属 区别主要表现在新属的前舌 叶宽 眼叶窄 活动颊的颊刺劲直而不弯曲 位置较 靠前 时代分布 晚奥陶世 湖北西部 普溪河五刺尾虫 新属 新种 Pentacopyge puxi heensis gen et sp nov 图版 图 4 6 21 正模标本 尾部 OT 0010 副模标本 4 枚头盖 OT 0007 0009 OT 0015 2 枚活动颊 OT 0004 OT 0012 3 枚唇瓣 OT 0011 OT 0014 OT 0016 3 枚尾部 OT 0005 OT 0006 OT 0013 1 枚胸节 OT 0017 特征 见属的特征 描述 头盖长宽近相等 头鞍中区中等凸起 轮廓呈椭圆形 长度约为最大宽度的 0 7 0 74倍 最大宽度在其中部 前舌叶短而宽 向前收缩 其基 部宽度是头鞍中部宽度的 0 45 0 5 倍 强烈向前 下方弯曲 未发现鞍前区 3 对侧头鞍沟不下刻 表 现为中断线纹装饰的光滑条带 Sl 和 S2 较长 向 内 后方弯曲 S3 短 稍指向内 后方 眼沟深 眼 叶相当窄 环带状 颈沟深而平直 颈环相当长 相 当头鞍长度的 1 4 在两侧迅速向外变窄 前缘的宽 度等于或略大于头鞍中部宽度的 1 2 大而显著的 中瘤相当靠近颈沟 活动颊相对于眼的前半部非常狭窄 向后逐渐 增宽并向侧后方斜伸成剑状的颊刺 颊窝或颊刺始 端的位置相对于眼的后 2 5 部位 有十分窄而低的 眼台 腹边缘前侧发育铰合孔 唇瓣呈亚椭圆形 长稍大于宽 中体平缓凸起 三分成面积大小近相等的亚三角形中隆区和两个肾 形的卵形区 中隆区楔形的后部分隔两个卵形区 但 与卵形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沟 仅是以不同的纹饰 相区分 中隆区之后有一非常浅的纵沟将两个卵形 区分开 中隆区的前中部有一长柱状的中瘤 卵形 区前端的位置相当中体长度前 1 3 略后处 其中轴 线向后收敛 侧和后边缘沟深而宽 前边缘沟比较 狭窄 向前作弧形拱曲 侧边缘凸起 在肩部略增宽 并向外稍突出 后边缘略宽于侧边缘 亦凸起 前边 缘窄 前翼短小 后翼不发育 胸节轴部相当宽 凸起 其前方以深的横沟与关 节半环分开 肋节窄 肋端作镰形 斜伸的肋沟很 短 一个位置靠前的胸节之肋部稍向后侧斜伸 图 版 图 20 而最后一个胸节 图版 图 17 的肋 节则相当强烈地向后侧斜伸 其内侧的前端 后端分 别发育有不太强的关节凸起和关节窝 尾部有些宽 尾轴大而凸起 横向 呈三角形 在尾前端占尾宽的 3 4 左右 后端与楔形的尾轴脊 融合 几乎伸达尾部后缘 以其凸度与平缓凸起的肋 叶划分开 轴节沟在轴节的侧部清楚显示 向内前 方斜伸 至轴中部变得很浅 致使第一个环节侧部明 显扩宽呈三角形 第二轴环节明显长于第一节 末 端与轴后脊融合 肋部第一对肋脊大 明显较其内 的肋叶向上方凸起 在前侧角发育一弱的关节突起 其外侧缘由前向后迅速向侧方扩展至相对应于第二 轴节末端部位 然后向后方延伸 第一对肋刺大 向 后方伸延 第二对肋刺明显小于前者 向后并微向下 方延伸 轴后的单刺十分弱小 稍向下方延伸 呈 U 形图案排列的细 密脊线沿着头鞍和颈 环纵中线向前方弯曲 眼叶上的脊线横伸或向内前 方斜伸 活动颊区的脊线弱 大致平行于其侧缘 但 在它的腹边缘 脊线较强 外部平行于侧边缘 内部 平行于眼的外缘 唇瓣边缘发育较粗的 平行边缘 之脊线 中隆区具粗的脊线 前半部它们基本为竖向 伸延 后半部则向后收敛 形成向前弯的 V 形或 U 形图案 胸节中轴的脊线向内 后方斜伸 尾 部中轴的脊线排列方式雷同胸轴 在轴后脊稍向后 尖出 尾肋叶纹饰很弱 基本上横向伸延 在尾的侧 部才转向前侧斜伸 讨论 泰 国南 部 Pa Kae 组 下部 产 出 的 Sculptaspis pulcherrima Fortey 1997 p 416 pl 334 古 生 物 学 报第 44 卷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3 figs 9 10 12 13 Text fig 5 的头鞍形态 长 的颈环 窄的眼叶 活动颊刺的位置以及头鞍线纹的 总体特征均相当类似本种 它与本种的差别主要表 现在头鞍的脊线在头前部排列成紧密的 V 形 在 头鞍后部及颈环形成宽缓的弧形 活动颊区的线纹 较强 至于其头鞍前发育的狭窄鞍前区很可能在 Pentacopyge puxiheensis 中也是存在的 仅仅是未 被暴露出来而已 当然 泰国这个种最终能否归入 Pentacopyge 还待于其唇瓣和尾部的发现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黄花场 普溪桥 宝塔组 普溪河段下部 壶头虫属 Genus Amphitryon Hawle and Corda 1847 壶头虫 未定种 1 Amphitryon sp 1 图版 图 12 照相标本 一枚尾部 OT 0025 描述 尾部两侧向外作宽弧形拱曲 尾部的最 大宽度位于其横中线部位 它是尾部长度的 7 10 尾轴呈圆锥形 凸起 横向 占尾部长度的 1 3 在 尾部前端约占尾部宽度的 7 10 关节半环为清晰的 关节半环沟分出 有 2 个轴环节 第一轴节侧部扩 张 形成亚三角形的 侧叶 第二轴节在纵中线为第 一轴节长度的 3 倍 呈三角形 轴环节沟在轴部侧部 向内前方斜伸 在中段模糊 近横伸 轴沟浅 轴后 有一低而细长的轴后脊直伸达尾的后端 将肋区一 分为二 肋部明显向侧下方弯曲 有 2 对肋节 第 1对肋节大 其宽度稍大于第 2 对肋节宽度的 2 倍 肋沟向后伸延到尾部长度的 2 3 处即消失 肋沟外 侧凸起成脊 第 1 对肋节后端延长为镰形的肋剌 向后稍向内方延伸 间肋沟弱 竖直延伸 第 2 对 肋节稍向上方凸起 前后宽度近一致 向后延长为锯 齿形的肋剌 该肋剌 的长度只及第 1 对肋剌长度的 一半 肋叶和轴后区表面饰有横向延伸的波状脊 线 讨论 这个尾部的形态与模式种 Amphitryon radians Barrande 1852 p 359 pl 43 figs 33 34 39 相似 其主要区别在于尾轴稍窄长 后端尖 削 轴节沟模糊 肋沟较浅 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新 种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黄花场 宝塔组普溪河 段 壶头虫 未定种 2 Amphitryon sp 2 图版 图 14 照相标本 一枚不全头盖 OT 0053 描述 这枚残破不全的头盖具有 3 对侧头鞍 沟 S1 深深刻下 其外半段近于横伸 内半段向内后 方斜伸 S1在水平方向延伸的距离稍短于头鞍最大 宽度的 1 4 其外端距眼沟距离甚远 S2 深而窄 向 内后方斜伸 长度与 S1 相当 外端亦远离眼沟 S3 短 位置很偏内 在头鞍中区沿着鞍沟占有的地带 形成明显的纵向凹陷带 眼沟深 眼叶中等宽度 壳表饰有细密的脊线 这些脊线在头鞍中区沿着纵 中线排列成向前开口的 U 形 在侧部向后内方伸 延 在眼叶前部向后侧方斜伸 与眼叶斜交 讨论 这个头盖沿头鞍沟占有地带形成纵向的 凹陷带 使我们联想到同一个科的属 Blosyropsis Whittington 1965 它的模式种 Blosyropsis bil lingsi Whittington 1965 p 378 pl 42 在颈前一 对头鞍沟内端有一对深坑 其后以浅的纵沟与颈沟 末端相连 但这个纵沟并不向前延伸到 S2 和 S3 的 位置 况且 Blosyropsis头盖的其它特征与我们这个 头盖相去甚远 从深深刻下的 3 对侧头鞍观之 这 枚头盖显然应归入 Amphitryon 属中 它与 Am phitryon burmeisteri Bancroft 1949 Nikolaisen 1982 p 289 pl 14 figs 1 18 的头盖纹饰排列 比较相似 区别除上述头鞍纵向凹陷带外 主要在于 S1 S2 横向延伸较短 其外端更远离眼沟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黄花场 宝塔组临湘段 双叶壳虫属 Genus Dislobosaspis Yin et al 2000 模式种 Remopleurides guizhouensis Yin in Yin and Lee 1978 特征 像Remopleurella 但带有很模糊的头鞍 沟 唇瓣中体分为两叶 带有强的中沟 Yin et al 2000 p 11 时代分布 晚奥陶世 中国南部 贵州双叶壳虫 Dislobosaspis guizhouensis Yin in Yin and Lee 1978 图版 图 3 18 23 1978 Remopleurides guizhouensis Yin 尹恭正 李善姬 519 页 图 版 172 图 10 11 2000 Dislobosaspis guizhouensis Yin in Yin and Lee 1978 Yin et al p 11 Figure 3c d f h o r w aa bb cc dd 正模 标本 头 盖 Gt 290 尹恭 正 李 善姬 1978 图版 172 图 10 照相标本 3 枚头盖 OT 0033 0035 1 枚活 335 第 3 期周志强等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 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 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co m 动颊 OT 0037 1 枚唇瓣 OT 0036 1 枚胸节 OT 0032 描述 尹恭正等 Yin et al 2000 p 11 对这 个种作了充分的补充描述 但没有包括胸部 笔者 归入此种的一个胸节 图版 图 3 其轴部宽度约 等于肋叶的 2倍 深的轴沟稍向后收缩 关节半环在 纵中线约为轴节长度的 1 3 其后的关节半环沟狭 而深 肋节有些向后侧方斜伸 肋端镰状 但不延伸 为肋刺 深的肋沟自肋节的前内侧向后侧方延伸到 肋节宽度的 1 2 处 在肋节后缘内侧消失 划分出大 的前肋带和小的 三角形的后肋带 除关节半环之 外 胸节表面饰有强的脊线 它们在轴部以纵中线为 中心向后侧方斜伸 形成向前方拱曲的图形 在后肋 带线纹的延伸方向与轴部近一致 当它们越过肋沟 后则稍向前弯曲并折向前侧方 前肋带的线纹由内 向外逐渐由向前侧方伸延过渡到竖直状态 肋节内 侧不发育关节突起和关节窝 讨论 来自宜昌归入此种的唇瓣和活动颊与尹 恭正等描述于贵州遵义宝塔组的材料基本特征相 同 只有两地的头盖有些微细的差别 产于宜昌的 头盖在头鞍中区 颈环饰有的脊线相对比较清晰 密 集 在颈环中央向前方强烈拱曲 产地层位 湖北宜昌县普溪河桥 宝塔组临湘 段 双叶壳虫 未定种 Dislobosaspis sp 图版 图 20 1986 Remopleurides sp 姬再良 12 页 图版 1 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