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论文.doc_第1页
戊戌变法论文.doc_第2页
戊戌变法论文.doc_第3页
戊戌变法论文.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压下,两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1886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26年后,成为了可同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又过了4年,中国的维新变法开始,仅103天后,变法宣告失败。两国变法极其相似,却结果相反!种种原因让一种措施出现了两种命运。关键词:戊戌变法 民族觉醒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 民族资产阶级正文:工业革命过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贪婪的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发展成果,将侵略的双手伸向了世界,当然也伸向了这样的两个东亚“弱国”中国和日本。可悲的是他们都有着一股腐朽的统治势力,可幸的是,他们都有着一群勇于革命的人。于是两国之内都爆发了一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在日本,维新派推翻了守旧派,而在中国,守旧派镇压了维新派。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不能让这些历史随风飘去,而应当正确面对,客观分析,从中得到些东西,不枉前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下面,我们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回顾这一段历史,找出为什么相同的措施却产生了截然相反并且影响至今的结果。一、 两国维新运动的前提条件(一)、两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情况资产阶级推动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能否掌握政权。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封建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资产阶级改革的顺利进行。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已基本深入全国范围。城乡资产阶级已成为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他们独立生长起来,对日本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依赖小,有较强的革命性。另外,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充斥着一股不满情绪,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使幕府陷入孤立境地。这样就形成了日本早期的资产阶级。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具备上述前提条件。首先,变革前,中国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程度不如日本。19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农产品也已开始商品化,但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没有受到像日本那样全面性的冲击。因此,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和封建势力、帝国主义既矛盾又依赖,从而决定了他们具有双重性格革命性和妥协性,且妥协性比较大。(二)、维新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能否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十分脆弱,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有基地,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运动。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的政权。而中国的情况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合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而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而且,统治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很难分化出与之相抗衡的革新势力。而作为这股维新力量核心的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无基地又无兵权、财权。借严复一句话“与守旧党相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力量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二、 两国的文化传统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中日两国的维新运动之所以产生诸多不同,根源在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对待西方先进科技的态度不同。日本跨入文明较晚,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形成了一种对外国文化乐意吸收的文化心理传统。他们先是学习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又大量地、全面地吸收西方文化。所以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学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欢迎,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再者,日本历来提倡武士精神,崇实而不倡空谈,对维新改革也是很有利的。中国,文明古国,几千年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她太过辉煌,一旦需要变革之时,反而成为一个无形的负担。中国民众以中华文化为豪,而外来文化则不入法眼,在国际交流中,一直是出多入少。封建统治者自诩为“天朝上国”,其它都是“蛮夷藩属”,还严防“以夷变夏”,因而形成一种自尊、自足,泥古拒变的文化心理传统,直到维新时期,守旧派还顽固地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顽固派官僚俆桐甚至说出:“宁可国亡,不可变法”。而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些对维新改革是十分不利的。三、 变革手段(一)、维新派真正的行动在日本,维新派以暴力夺取政权,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早在1863年,其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久坂玄瑞等,就在长州藩建立“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中勇敢有志之士组成的奇兵队”参与藩政改革,夺取藩内政权。其后,又有多支力量经过一年多的斗争,终于推翻了统治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建立了近代统一的国家。而在中国,维新派虽然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但却没有效仿其暴力夺权这一条,他们始终没有真正取得权利。戊戌年前,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重点在做维新变法的宣传、组织工作。在变法主张方面比日本当年激进得多,在政权建设方面,却远不如日本维新派重视和持久,他们从没有从事政权改革的实际斗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绝大多数是反对维新的守旧派,维新成员毫无实权,其最高职位不过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能够见皇帝,并无实权。维新派与军队更是没有沾边,首都周围的武装力量“北洋三军”及北京城内的警卫大权,均在慈禧亲信荣禄的手中。(二)、对于既得成果的保护当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体,新中央政府的成员都由朝廷的和西南强藩的维新人士担任。新政权发布命令,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可见,日本明治维新对既得成果的保护是果断、坚决、讲究策略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看我们的维新派,虽然取得的成果不是很显著,但毕竟,付出了三个月的努力,甚至更大,但当努力成果遭到威胁顽固派密谋政变时,他们却毫无办法,只能仓促定计,由康有为奏请光绪帝“请抚袁以备不测”,谭嗣同还冒名亲往袁宅,请其出兵“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结果造成悲剧。四、 措施实施效果日本明治政府巩固政权后,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废藩制宪(1871),改革封建身份(18691873),地税改革(1873,教育改革(1873),废除封建俸禄(1876),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制定宪法(1889),召开国会(1890)。一步一步,层次清晰,顺理成章,落实到位,使日本逐步改变了落后状况,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在中国“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裁撤冗员,广开言路,裁剪绿营,编连陆海军,取消旗人特权,准许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等等,这些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由于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各级守旧官员抵制,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未得到贯彻执行,真正成了“空文之诏”。五、 维新运动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两国维新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各自内部因素,但外部因素却也不能忽视。不同的国际条件对维新运动有着不同影响,成为他们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各自所处的时代虽说两国的这两次维新运动仅相隔三十年,但正是这一时期,列强们正在逐步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所以这两次运动的时代背景还不尽相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世界还处于自有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虽然日本面临着民族危机,但列强分割世界的斗争尚未开始,且西方列强正忙于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无暇干涉日本的维新运动,同时,中国、印度、伊朗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又为日本维新运动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发生在90年代,这时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决不愿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变法极为不利。(二)列强对两国的政策明治维新时,列强在日本互相牵制,其中英法矛盾最大。英国是当时左右世界局势的强国,最初和法、荷等国共同支持幕府,后来反而支持倒幕,对西南强藩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给予援助。法国虽然一贯倾向幕府,但出于英国的压力,在戊辰战争中也“严守中立”,未予幕府以援助,从而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中国戊戌变法时,列强正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在华势力最大的是英俄两国,都对变法百般阻扰。所以,和日本相比,中国维新运动缺少有力的外力支持。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日本由于种种原因,明治维新成功了,使日本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唯一的强国。中国,志在图强,效仿日本,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大的外部力量的阻挠,使变法难以继续下去,各方面的因素是维新派难免上演一出历史悲剧,正如谭嗣同慷慨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