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纲要求】1. 高考要求: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 热点:(1)结合地震灾害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2)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考情分析】1考点分布:2011全国卷,12、2007上海,60622高考命题趋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特点【自主学习】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的变化。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_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_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代码名称深度波速a波b波c_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_d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_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c以上为_,c、d之间为_,d以内为地核(由e_和f_组成)。(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2)b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但不规则的圈层。(3)c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的底部、_的全部和_的上部。 知识拓展 地球外部大气层的作用(1)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尤其是氧气;(2)吸收紫外线,减轻其对生物的伤害;(3)减少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4)使地表昼夜温差适中。【学习探究】互助学习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思路点拨点拨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例1. 读下图,完成下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解析:答案:变式达标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2 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811题。8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9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10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1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12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a和bc是_,d是_,cde是_的一部分。(2)不连续界面f是_。(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_。(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其研究原理是 。课堂小结1. 地质学家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它们之间有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与软流层。3.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课后巩固】1. 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对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2.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3.右图中的大圆、中圆、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2008年7月30日成都晚报消息:为了研究和了解地震破裂过程和发生机制,寻求监测余震的有效方法。经过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讨论,建议在龙门山断裂系实施科学钻探工程。在其主破裂区、余破裂区以及南端未破裂地区布设三口2 0003 000米主孔科学钻,以加强对比分析和规律总结。据此回答45题。4. 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位于( ) a. 地幔b. 地壳c. 地核d. 软流层5.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b.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c.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d. 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67题。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89题。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9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包括地壳和地幔 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位于软流层以上 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 b c d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b c d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为地壳 b为岩石圈c为软流层 d为下地幔1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415题。14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15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16.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是:a,b。(2)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是:c,d。(3)a、b两个不连续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圈层的。(4)地震波c、d通过物质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17.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 。 (2)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 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 (填字母) a山地 b. 盆地 c. 高原 d. 湖泊 (3)影响图中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课后反思】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思路点拨例1. c变式达标 1a2.b 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 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7.b 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b选项正确。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9.b10.c11.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2(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13(1)a(2)b(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4)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课后巩固1. a 2. a 3. d 4. b 5. b 6.c7.c8.c9.b 10a 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题型【能力提升】附答案详解
- 水产养殖业质量监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思路与举措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高频难、易错点100题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预测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45人笔试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能力提升题库(培优b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综合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高分题库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难点解析
-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答案
- 肖婷民法总则教学课件
- 教育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模板
- 2025保密协议范本:物流行业货物信息保密
- 2025卫星互联网承载网技术白皮书-未来网络发展大会
- 顺丰转正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半导体行业面试问题及答案解析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全套教学课件
- DB15T 2618-2022 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建设与管理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绿色船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