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大气污染一、概念1、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P152、大气污染P163、大气污染源P174、大气污染物P185、一次污染物P196、二次污染物P197、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比周围农村温度高的现象。8、湍流: P439、大气扩散:由于湍流混合的作用,使污染物逐渐分散稀释,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扩散。10、大气稳定度P3711、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在单位高度上递减的数量。12、干绝热递减率:P3613、逆温:在大气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逆温层 。14、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二、简答题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密度大2、平流层的特点。P14、P153、中间层的特点。4、电离层的特点。5、散逸层的特点。6、大气中有害物质主要通过哪几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第一,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第二,附着在食物或溶于水,随饮水、饮食而侵入人体;第三,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尤其是脂溶性物质更易从完整的皮肤渗入人体。导致人体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或重要生理机理的变化:致癌、致畸、致突变。7、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1、生产、生活燃料放出的能量; 2、城市相当大的面积被建筑物和路面所覆盖,蒸发比原野少得多;3、城市夜间因污染物大量存在,它们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和反射很强,也使城市气温升高。8、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风、气压、湍流、大气稳定度、逆温9、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关系。大气稳定度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大小来说明。当d 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当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d时,大气处于中性平衡状态 10、逆温分为几种类型?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11、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方法。12、目前主要有哪些烟尘治理技术 ?粉尘的处理技术有重力沉降除尘技术、吸附与吸收除尘技术、电收尘技术,烟气的处理技术有洗涤吸收技术、吸附技术、催化处理技术13、卤族化合物类物质(ODS)的控制与消减技术?1、CFCS生产结构的调整;2、建立替代品生产体系;3、停止非必要场所的ODS的使用;4、回收循环使用技术。三、论述题1、画图说明辐射逆温形成的过程。辐射逆温是指在冬季无风、少云的夜晚,地面无热量吸收,但同时不断通过辐射失去热量而冷却,导致下层空气降温较快,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P382、论述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P60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严格环境管理3、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1)实施清洁生产(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3)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 4、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 5、绿化造林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3、试述光化学烟雾的特征、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 P34特征:烟雾呈兰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形成条件:形成的地理条件:光化学烟雾一般形成于天顶角大于0小于60的地方;发生在夏季多于冬季;一般形成在天气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风力不大时。污染源条件( NO2 和碳氢化合物):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汽车排气。形成机制:1、NO向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2、碳氢化合物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3、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机制第三章 水污染一、概念1、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2、生物化学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BOD3、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4、总有机碳: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TOC5、总需氧量:水中有机物中除含有机碳外,尚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而氢、氮、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此时氧化所需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6、溶解氧:溶于水中自由状态氧分子的量。DO7、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8、水质标准9、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通过构筑物中微生物的作用,把废水中可生化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以达到净化目的。同时,微生物又用废水中有机物合成自身,使其净化作用得以持续进行。10、凝聚作用:微粒在水中相反电荷物质的作用下实现电中和作用,消除微粒间的排斥能力,使彼此可以接近到吸引力占优势的距离。11、絮凝:水中高聚物若含有能同胶体微粒表面某些部位发生结合的基团,则有可能被该胶粒吸附。高聚物的其他活性基团也有可能被其他胶粒吸附,以此类推,便形成以高聚物为桥连的胶粒高聚物胶粒的庞大聚体,可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这种通过桥连吸附而聚集的方式,称为胶体微粒的絮凝。12、EH(氧化还原电位):表示元素的氧化还原能力的测量单位。二、简答题1、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分为几大类?物理污染;化学污染:无机无毒、无机有毒、有机无毒、有机有毒;生物污染2、水体中的溶解氧的来源 。一是由大气中的氧通过扩散方式补给,这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放出氧。3、水体中溶解氧减少有几个方面?一是耗氧有机污染物在降解时,耗氧;二是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时耗氧;三是生物呼吸过程吸收氧。氧补给=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处于平衡,属正常状态。氧补给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呈饱和状态。氧补给消耗:水体缺氧,水质处于恶化状态。4、富营养化的危害。一是促使湖泊老化;二是破坏水产资源;三是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有害。5、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的主要特征。重金属是构成地壳的元素,在自然界具有非常广泛的分布。重金属作为有色金属,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污染源由此而存在于环境中。重金属大多属于过渡性元素,在自然环境中具有不同的价态、活性和毒性效应。重金属对生物体和人体有一定的危害6、重金属对生物体和人体的危害特点。第一,毒性效应。第二,生物不能降解,却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第三,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放大作用;第四,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积蓄在某些器官中,造成慢性中毒。7、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1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工业废水量:技术改造,采取先进工艺;制定用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的综合利用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注意有毒有害废水3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水体自净作用4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查清水资源总量8、简述废水的一、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机械处理;二级处理:主体工艺为生化处理;三级处理:控制富营养化和重新回用9、画图说明城市污水处理的典型流程。P108三、论述题:举例并附图说明需氧污染物分解与溶解氧平衡。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使水体中生物和数量发生了改变。水体中的自养生物生产率下降,异养生物生产率上升,平衡受到破坏。也使水体中溶解的分子态氧在数量上的变化。其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的变化曲线如上图所示。横坐标从左至右表示河流的流向和距离(流经的距离以公里计,流经的时间以日计)。纵坐标表示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的浓度,单位是ppm。第四章 土壤环境一、概念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结晶构造没有改变。包括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酸盐类四大类。3、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空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5、土粒密度:以实体考虑,不计空隙时,土壤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克/立方厘米表示)。6、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质量(以克/立方厘米表示)。7、土壤孔隙度:通过土粒密度和土壤密度二者之差得出的土壤中孔隙的含量状况。8、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9、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0、土壤净化: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11、残留量: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12、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二、简答1、土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土壤本身受到破坏。二是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物、土壤空气、土壤溶液、土壤生物3、土壤生物的具体功能。1、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和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重新供植物利用;2、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3、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分解含钾矿物等的能力,从而改善土壤中氮、磷、钾的营养状况;4、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剂激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5、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等。 4、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似立方体结构类型、似柱状结构类型、似片状结构类型。5、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可分成哪几层?(1)覆盖层(A0):林地下的此层由地面上的枯枝落叶所构成。(2)淋溶层(A):这一层发生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作用。淋溶层中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强烈的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积累作用,形成一个颜色较暗,一般具有粒状或团粒状结构的层次。(3)淀积层(B):因该层常淀积着自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所以称为淀积层。(4)母质层(C):它是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物,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6、耕作土的土层包括哪几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7、土壤胶体的性质。带电荷:一方面由于表面基团解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另一方面,胶体内部的电荷不平衡表现出来的表面电荷。吸附作用:由于其颗粒细小,所以表面积大,产生吸附作用。8、土壤胶体有哪几种?(1)无机胶体:主要是细颗粒的粘土微粒,包括粘土矿物中的高岭石、伊利石等以及铁、铝、锰水合氧化物。(2)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和生物活动的产物,它是高分子有机物,具有极大的表面积,吸附作用强。(3)有机-无机复合体是由土壤中一部分矿物胶体和腐殖质胶体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这种胶体的特点是比表面减少;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能改善水、肥、气、热的状况。9、土壤酸性的产生途径。首先,植物根系活动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某些微生物产生的矿质酸,都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来源;其次,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粘粒矿物的晶格遭到破坏,使粘粒矿物中的铝被溶解出来,溶液中出现了活性铝,水解后释放出氢离子;第三,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被其他阳离子代换到溶液中而使土壤成酸性。10、土壤环境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哪几个方面?1、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状态和有效性。2、影响元素离子的价态、从而影响其迁移、转化。 11、土壤污染的危害。(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2)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12、中国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滞后性;(2)累积性;(3)不可逆转性;(4)土壤污染很难治理。13、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14、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方式。一些在水中溶解度大的农药可直接随水迁移;一些难溶性农药主要附着于土壤颗粒表面进行水的机械迁移,最终进入江河水体。15、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P14216、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 (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2)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3)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5)其他人类活动 17、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 2、土地生产力下降3、草场质量下降4、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18、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2、影响工矿、水利和交通等建设工作;3、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经济损失。19、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保护现有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严禁毁林开荒、开垦草原为农田等;2、进行工矿建设,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工矿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必须同步进行;3、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兴建防护林体系工程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蔓延。20、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1、气候方面的原因2、地形方面 原因;3、水文地质方面的原因;4、海洋;5、不合理的灌溉活动。21、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措施。1水利改良措施:又称为工程措施,是通过一定的农田水利工程,排除地表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或引淡排盐排碱,或通过原有盐碱地土地的改造,达到治理盐碱的目的。2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是在水利改良措施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农业和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透水性能,加速土壤淋溶盐和防止返盐的作用,使原有的盐碱地在合理的利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治理和改良。3化学改良措施第五章 固体废物和环境一、概念1、固体废物:亦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去的固态或泥浆状物质。 2、危险废物:又称为有毒有害废物,这类废物泛指 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3、“三化” :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4、“4R” :Reduce: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Recycle:指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是否可以在工厂内被再循环利用或恢复其部分的功能。如冷却水再循环。Reuse:研究废物还有其他功能可以利用。如粉煤灰。Recovery:对废物中可以回收的成分加以回收。如碱制法制浆可回收碱。 5、“3C”:clean cycle control 6、热解:是将有机物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高温(500一1000)加热,使之分解为气、液、 固三类产物7、沼气化: 亦称厌氧发酵,是固体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在人为控制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厌氧环境中经多种微生物的作用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8、固体废物处置1是指最终处置(Final disposal)或安全处置;2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3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9、焚烧法:也是一种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它是利用焚烧炉及其附属设备,使垃圾在焚烧炉内经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熔和处理过程,达到大量消减固体量的目的,并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的垃圾处理技术。10、填埋法:从传统的堆放和填地处置发展起来的一项最终处置技术。是一种非资源化利用技术。11、资源化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制成的成品,经过市场消费,最后成为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循环系统。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生产消费废物的一个不断循环系统。 二、简答题1、固体废物的来源?P1442、固体废物的特点。首先,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污染物的最终形态)其次,在自然条件下,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性;最后,由于固体废物具有呆滞性、不可稀释性、长期潜在的危害性,因而对固体废物必须从其产生、运输、存贮、处理及处置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控制,即具有全过程管理的特点。3、危险废物的类别。急性毒性废物、易燃性废物、反应性废物、浸出毒性4、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1侵占土地(1990年,我国历年工业固体废物堆存总量为64.82亿吨,占地5.84亿平方米)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堆存垃圾渗滤液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3污染水体(许多人将垃圾倾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4污染大气(尾矿粉煤灰、污泥和垃圾颗粒随风飞扬;固体废物的焚烧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等)。5、危险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短期危害: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吸收、眼接触引起毒害;引起燃烧、爆炸、腐蚀等危险性事件。2长期危害:长期接触导致的长期中毒、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6、危险废物危害环境的途径。1处理前的堆放过程中,可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2处理处置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物质会从一种介质转入另一种介质引起污染;3处理处置后,危险废物仍然可通过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人类健康与环境。7、废物越境转移的原因。1工业发达国家废物产量巨大,处理费用巨大,因而处理量较小,导致废物的累积量巨大,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2工业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已称为“政治废物”,公众对废物问题很敏感,反对自己居住的地区设立危险废物处置场所;3发展中国家某些人为了捞取好处,使得大量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大量涌入。8、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对策。首先,应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世界各国的环境意识; 其次,要加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和合作;第三,各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作为严格管理的依据;第四,建立并完善统一的国际公约及公约的维护机构。9、简述实现无废生产的主要途径。1原料的综合利用; 2改革原有工艺或开发全新流程;3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4工业废料转化成二次资源; 5改进产品的设计,加强废品的回收利用。10、简答CP。指对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可能的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与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之前,减少其数量及毒性;对产品而言,指通过生命周期分析(LCA)来使得从原料的获取到产品的最终消费,最后到废物的处置,都尽可能少地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11、固体废物管理原则是?3化,4C,3R,全过程管理原则12、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模式是?1、减少废弃物的产量:1)推广无污染生产工艺2)提高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率3)强化管理手段2、物资回收途径:1)采用明智的生产技术2)加强废弃物的分离3)回收资源化工厂(如堆肥厂)3、能源回收途径:1)焚烧2)厌氧分解3)热解4、安全填埋:1)废物的干燥2)废物的稳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保产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区块链行业技术应用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商场员工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 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创新药物研发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运输行业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山西省2025山西长治医学院招聘博士研究生4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商场业主管理培训课件
- 夏县2025山西运城市夏县事业单位引进高素质青年人才2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入职教师法律法规培训
- 数字经济与就业
- 2024年-2025年司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解析
- 幼儿园护学岗职责
- 国开电大《组织行为学》形考任务1-4
- 施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 精细化工技术-大学专业介绍
- 餐饮财务问题的研究报告
- 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服务要求(征求意见稿)
- 林同炎与美洲银行大厦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