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 3 4 5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通假字为丛驱爵者 鹯也爵 通 雀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2 古今异义 古义 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或放弃损害某些利益 古义 被诛杀或者逃亡 今义 死 失去生命 古义 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 这里指国都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3 一词多义 1 得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动词 赢得 得天下有道 动词 得到 虽欲无王 不可得已 动词 能够 未得与项羽相见 助词 能够 往往有得 名词 心得 十三学得琵琶成 动词 完成 完了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动词 具备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2 故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名词 缘故 故曰天也 连词 所以 故垒西边 形容词 过去的 暮去朝来颜色故 动词 衰老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 交情 3 相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动词 辅佐 使子婴为相 名词 丞相 儿已薄禄相 名词 相貌 举匏樽以相属 副词 互相 及时相遣归 副词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可译为 我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4 以 祭祀以时 介词 按照 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 连词 以致 尧以天下与舜 介词 把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介词 拿 用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4 词类活用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5 特殊句式 1 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判断句 2 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 为丛驱爵者 鹯也 判断句 3 此之谓也 之谓也 固定句式 4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状语后置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2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 3 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 为丛驱爵者 鹯也 为汤 武驱民者 桀与纣也 4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5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译文 老百姓最重要 国家次于老百姓 国君 相比他们 在最后 赏析 这句话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典型 最明确的体现 孟子强调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坚持这个原则 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 国家 的名义 侵害民众的利益 为 君 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 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 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 关心民生疾苦 与民同乐 历史上无数昏君 暴君最终身败名裂的下场就是明证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2 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译文 贼害仁的人叫贼 贼害义的人叫残 贼害仁和义的人叫作独夫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对暴君的痛恨 因为他们残害仁义 将人民逼到生死边缘 引发社会动乱 这样的国君叫 独夫 孟子的话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 国君残民害民就是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必然会被人民推翻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 尔也 译文 得天下是有办法的 得到了老百姓 这就得到了天下 得到老百姓是有办法的 赢得民心 这就得到了百姓 得到百姓的心是有办法的 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 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 如此而已 赏析 孟子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观点 民众支持你并不是因你如何强大 而是因你懂得民众之所想 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的 如果你平时不注意尊重别人 不去帮助别人 那么你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反推一下就是这个意思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 孟子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词锋犀利 直言不讳 不畏权贵 试以前三则选文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 孟子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词锋犀利 直言不讳 第1则选文直言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使高高在上的君主顿时黯然失色 第2则选文在回答齐宣王 臣弑其君 可乎 的问题时 说桀 纣是 贼仁 贼义 的独夫 理应被诛灭 这就剥除了国君持有的特权 使不仁不义的国君陷入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的境地 第3则选文直言桀 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民心 只有得民心者 才能拥有天下 这些论述体现了孟子刚直不阿 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2 第4则选文中孟子与万章对君权谁授问题的观点有何不同 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提示 万章认为 在禅让制时代 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天子授予的 孟子认为 天子个人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予谁 只有上天和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孟子指出 表面看来 舜的崛起 得力于尧的推荐 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上天先把舜的行动和事件显示给老百姓 老百姓对舜的行动和事迹感觉满意 这才接纳他 让他做天子 这其实就等于说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孟子的这些论述 实际上是在强调民意的作用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 本文中 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 提示 1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如果国君危害国家 人民就可以推翻他 2 第2则选文中孟子认为 贼害仁义的国君 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 理应被诛灭 3 第3则选文中更明确地评论了夏桀 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在孟子看来 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要想赢得民心 就要对民众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 这样 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 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 4 第4则选文中 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 最终认为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仍然体现他的民本思想 5 第5则选文中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 得民心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4 本课选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试举例说明 提示 本课选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既增强了语言气势 又使论述说理鲜明深刻 例如第1则中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排比之中又有递进 对比 把民贵君轻思想表述得清晰而又深刻 再如第3则中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 尔也 也同样是排比之中兼用对比 递进 将得天下得民心之道阐述得充分而深刻 又如第4则后半部分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