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教学备课.doc_第1页
幽默教学备课.doc_第2页
幽默教学备课.doc_第3页
幽默教学备课.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幽默的起源: 自20世纪20年代起,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默手法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初中中探索幽默理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而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二幽默的发展:(一)幽默与中国与西方幽默一样,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幽默传统也是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汉语“幽默”一词就产生了。最早可见于屈原楚辞九章怀沙中“孔静幽默”之句,王逸注云:“孔。甚也。诗曰:亦孔之将默。默,无声也。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冥冥,野甚清静,漠无人声。一云孔静兮。史记默作墨。”这里,“幽默”意为“寂寞无声”,而且作为连绵词出现,连文字形式是“幽默”还是“幽墨”都尚未固定。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幽默”一词,作为美学名词的“幽默”是二十世纪才被引进中国的。它源于英文Humor或Humour的外来音译,林语堂将Humor译成“幽默”,他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中讲到:“幽默二字原为纯粹译音,行文间一时所想到。Humor既不能译为笑话;又不尽同诙谐滑稽。既说译音,便无所取义,译音正确便了。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的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故译为幽默。”在中国,“幽默”一直以其他种种名目出现,诸如“滑稽”、“谐隐”、“科诨”等。中国的幽默大致形成了两个传统,两条线索,一是民间的传统与线索,从民谣、寓言故事到民间笑话;从俳优、戏曲、曲艺到野史杂说。一是文人书面文学的传统与线索,从文人的诗文到小说和戏剧。幽默在民间笑话和民间文学中比较风行,源远流长,让天真愉快的笑伴随人们度过或喜或忧的漫漫岁月。“俳优”,是我国古代一种由贵族供养起来,供其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以“滑稽调笑”为主要任务。据记载,汉朝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特意记下了当时宫廷演员俳优的滑稽故事,“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并说他们“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到了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就俳优论道:“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这番话说出了喜剧性的笑能权度情势,制造机宜,使欲谏之言恰处其缓急相宜之际。在笑声的庇护下,既能因谏而护国又不致因谏而危身,真是两全其美之策。到南朝时,刘勰以文心雕龙谐隐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以专文论幽默,文中记载了到他那个时候为止诸多滑稽演员的滑稽事迹,并作了更详细的概括,说他们“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意在微讽,有足观者,抑止昏暴,振危释惫”,多有褒意。由于受到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俳优”的主要任务由“滑稽调笑”已变为积极干预生活了。我国幽默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时的诗经。“诗三百”中已提出了“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卫风淇奥)的喜剧观念。从此,“谑而不虐”成了幽默文学的传统。诗经中不少名篇富有幽默,如鸡鸣、山有枢、硕鼠、相鼠等颇多讽味谐趣。到了先秦诸子,幽默文学进一步发展,自先秦寓言发展到六朝志人小说的幽默文学新芽如论语、庄子等。其中庄子尤以精妙的寓言、喻讽作逍遥之游,说蝴蝶之梦,论观鱼之乐,涉笔成趣,堪称幽默范本。庄子本人也被后人誉为中国之幽默始祖。西汉前期“滑稽派”赋家东方朔是一个常在武帝前调笑取乐的滑稽家。至东晋末年,陶渊明又以其谐谑自如、技艺纯熟的幽默诗篇(比如责子等)开一代幽默之风。自唐以降,唐宋传奇、宋元评话、元明戏曲、明清小说,这些被视作齐东野语、稗官野史的非正统文学更多幽默佳作,如戏曲救风尘。1924年5月23日和6月9日,林语堂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首次在中国将“humour”翻译成“幽默”。这是英文“humour”和中文“幽默”的第一次结盟。在幽默杂话中他具体地解释了将“humour”翻译成“幽默”的原由:“幽默二字原为纯粹译音,行文间一时所想到,并非有十分计效考虑然后选定,或是藏何奥义。Humour既不能译为笑话,又不尽同诙谐滑稽;若必译其意,或可作风趣谐趣诙谐风格(humour实多只是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无论如何总是不如译音直截了当,省引起人家的误会。既说译音,便无所取义,翻音正确便了。不但幽默可用,并且勉强一点朽木蟹蟆 黑幕诙摹都可用。惟是我既然倡用幽默,自亦有以自圆其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故译为幽默,以意义言,勉强似乎说得过去。”自林语堂以“幽默”音译“humour”之后,还有不少人作了其它的尝试,30年代初,有人建议用“语妙”或者“幽妙”译“humour”,但终不得人心。鲁迅在翻译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幽默时曾写到,起初他也不赞同用“幽默”来译“humour”的,因为“幽默”一词古有意义,很容易被人误解成幽静的意思。可是时间长了,也想不出什么别的适合的词来,也就沿用了林语堂的翻译。 由此算来,幽默在中国已有81个年头。大半个世纪里,“幽默”已经完全丧失了表示幽静、寂静的原意,转身成为了英文“humour”的概念的载体。我们可以这样说,幽默的美学事实在中国的生根,远远早于“幽默”的词语形式在中国落地开花。二 幽默的风格特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幽默的语言风格无处不在,不同文学家笔下的幽默千姿百态有隐晦如伊索,有开朗如拉伯雷;有辛辣如斯威夫特,有浪漫如海涅;有愤怒如戈雅,有轻松如马克吐温;有萧伯纳式的讽刺;有果戈里含泪的笑;还有马雅可夫斯基胜利的欢笑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家的幽默风格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特有的、自然的言谈举止的方式,而是作家所处阶级年代,性格特征,社会经验,文艺理论,写作技巧等多种因素融合锤炼出来,反映于文学作品中的一贯的特质。有的读者甚至能通过阅读作品判断出潜于文中的幽默风格是出自哪位作家的手下。幽默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每位作家的幽默风格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鲁迅的幽默是极锋利的,它离不开犀利的讽刺;与他相比,林语堂的幽默更多的是偏重滑稽,多是直接捕捉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滑稽,借幽默的艺术形式进行再现。他的幽默也有讽刺的一面,那是圆滑、收敛的讽刺,不触痛,不语惊四座,更难以鞭笞人心。幽默多半和作家的态度与情感掺杂为一体,林语堂的幽默,同他所追求的闲适的居士生活和真性情的淡定境界,是互为一体的。他作品中流露的幽默,是本着倡导轻松、和谐的情趣与精神,与读者共同分享愉悦为目的的。因此,我认为把林语堂的幽默比作是相声和漫画这两类艺术形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讨论喜剧性的语言时,我们总免不了把幽默和一组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如讽刺、滑稽、机智、风趣、俏皮等等。这一群概念都和笑沾亲带故,但都有各自独特的内涵,理论学家们为了区分它们的界限,搞得筋疲力尽,却一直理不顺、剪还乱。其实,幽默与讽刺、滑稽是经常结伴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根据配合作家不同的写作需要,将它们混用在一起,错落有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很多文学家的笔下,幽默、讽刺和滑稽等因素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不离,要硬生生地把它们分开,并没有多大现实意义,正所谓相煎何太急?(一)幽默与讽刺一般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幽默与讽刺往往是结伴而行,但它们却也是极为不同的。我们试着从讽刺的心理学层面来透视善用讽刺的作家的行为目的。讽刺是一种不满和愤怒的情绪的直接表现,讽刺的对象常是一些完全丧失了合理性或丑的事物或思想,讽刺就是暴露出讽刺对象在与合理、美好的事物的冲突中,本该也必然失败的真相。对讽刺对象,作家揭露它,讥笑它,抨击它,持百分之百的否定态度,力证它的不合理,想方设法动摇和消除它的力量,进而表达社会主流的正义感对它来说是具有绝对的优越性的,并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老舍讲过一段话,谈幽默和讽刺,概括地很好,他说,“讽刺必须幽默,但它比幽默厉害。它必须用极锐利的口吻说出来,给人一种极强烈的冷嘲;它不使我们痛快的笑,而是使我们淡淡的一笑,笑完因反省而面红过耳。讽刺家故意的使我们不同情于他所描写的人或事。在它的领域里,反语的应用似乎较多于幽默,因为反语也是冷静的。讽刺家的心态好似是看透了这个世界,而去极巧妙的攻击人类的短处。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讽刺家的心是冷的;因此,讽刺多是破坏的。是的,幽默与讽刺二者常常在一块儿露面,不易分划开;可是,幽默者与讽刺家的心态,大体上是有很清楚的区别的。幽默者有个热心肠儿,讽刺家则时常由婉刺而进为笑骂与嘲弄。一本讽刺的戏剧或小说,必有个道德的目的,以笑来矫正或诛伐。幽默的作品也能有道德的目的,但不必一定如此。讽刺因道德目的而必须毒辣不留情,幽默则宽泛一些,也就宽厚一些,它可以讽刺,也可以不讽刺,一高兴还可以什么也不为而只求和大家笑一场。”在文学领域里,我们所理解的讽刺,正如老舍所说,必然是带着强烈的道德感和是非感,这些好用讽刺的作者往往都是人类和社会的卫道士,是真理的捍卫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描述讽刺:“一种高尚的精神和道德的情操无法在一个罪恶和愚蠢的世界里实现它的自觉的理想,于是带着一腔火热的愤怒或是微妙的巧智和冷酷辛辣的语调去反对当前的事物,对和他的关于道德与真理的抽象概念起直接冲突的那个世界不是痛恨,就是鄙视。”说到讽刺,我们依然拿鲁迅为例,他总是敏锐地观察现实,透视人生,以极富个性化的笔法,对社会时弊作出取向,幽默的文字内化为作者个人的标志性语体,而他最夺目的标志性元素就是讽刺。鲁迅一向推导使用讽刺来描述现代社会的病态和不足,揭露并批判社会的黑暗,并促使读者对造就病态的一切主客体原因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他的幽默是为了要起到醒世的功能而作的,他印证了老舍说的,讽刺因道德目的必须毒辣,毫不留情。然而文学作品中,讽刺也非千篇一律的如同鲁迅的犀利,讽刺也有着不同风格。从最早的古罗马时代开始,讽刺诗人里就存在着两个流派,一个是贺拉斯(Horace),擅以闲谈形式嘲笑吝啬、贪婪、欺诈、淫靡等各种恶习,宣扬中庸之道和合理享乐,尽管他自称继承了罗马人一贯的爱嘲讽的天性,但他的讽刺并不尖锐犀利,他用宽容的、俏皮的、温和的讽刺提醒人们革除自身的愚昧和可笑。 另一位是同处于公元一世纪的朱文纳尔(Juvenal),他擅长对社会上的腐败与丑闻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抨击邪恶的口吻总是夹杂着不屑和愤怒。如果说鲁迅是朱文纳尔一脉的,那么林语堂温婉的幽默则当属贺拉斯门下,他的幽默所包含的讽刺从未让人觉得刻薄、刺痛,他不追求那种撕裂、破坏和攻击的艺术效果,他的幽默有一种日常生活的脉脉温情,总是留有余地,弥漫着一种基于对他人,甚至是敌人的理解之上的宽容和对生活的深厚爱意。老舍在谈幽默一文里这样描述幽默的人:“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林语堂思想上的妥协性决定了他的幽默的基调,他的幽默的笑声中隐藏的机关是善意的,他的笔锋往往是去化解恶,而不是刺破恶。林语堂很早就提倡“费厄泼赖”说,主张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因为攻击的在于思想非在人。像段祺瑞这样早年声名狼藉,在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被痛斥为镇压学生的北洋军阀,林语堂尚能客气地把他称为“失败者”,足以可见其其人其文的温厚。林语堂曾在论幽默中提到,“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他认为,陶渊明式的温和的幽默是最上乘的,这是符合他一贯的人生态度的。对于指责林语堂的幽默过于超然,是出于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责任的逃避,是消极地磨灭读者斗志的说法,被打上了太强烈的阶级观点的烙印,并不可取。这也违背了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二)幽默与滑稽滑稽是西方美学的一个经典概念,事实上,滑稽和幽默的关系与讽刺和幽默的关系还很不一样。滑稽的对象常常丧失了人们正常行为支配的合理性,这种对象与那些合理的美的事物产生冲突,并想跃居为合理的美的事物时,不仅只能产生失败的,令人发笑的结局,而且也使人们尽情地表露出对它的戏谑、取笑的欢愉情感。滑稽是指的事物本身的可笑性,多见于丑陋、错误和荒诞的行为、现象。而幽默是一种才情,是艺术手段,幽默可以驾驭滑稽,它发现了滑稽,随即调侃它,操纵它,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用艺术的思辨表现它。幽默通过艺术的创造,把滑稽从一个愚昧的,粗糙的,原始的,低级的,显露的小丑,铸炼成为机智的,精巧的,高级的,含蓄的化身。可以说,幽默与滑稽,一个是审美形态,一个是审美对象,在幽默的作品里总少不了滑稽的元素。在幽默大师的作品里,我们轻而易举就能找出许多栩栩如生的滑稽形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老舍笔下的马裤先生,张天翼笔下的炳生先生不论是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阿Q死到临头还要立志画好的一个圆圈,还是炳生先生开口闭口就摆弄些不伦不类的“政策”、“计划”之类的新名词,这些由丑、愚、谬、伪等构成的可笑对象,都是滑稽的原生态,是幽默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它们,再高超的幽默也等于没了血肉,无处可施。林语堂的作品里也常伴有滑稽的事物。我怎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