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古考试重点.doc_第1页
欧古考试重点.doc_第2页
欧古考试重点.doc_第3页
欧古考试重点.doc_第4页
欧古考试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法学院2013级黄倩玉艾格蒙特序曲 1812序曲交响序曲:交响序曲早起是指在歌剧、话剧、清唱剧等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有时也指某些大型音乐作品的开始曲。19世纪初叶以后出现了独立演奏的不附在任何作品之前的“音乐会序曲”。其中有些是标题音乐,就是用文字或题目来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在形式上,这些序曲都是单乐章的作品,大多用奏鸣曲式写成。贝多芬: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梵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靠近法国的小城波恩。贝多芬祖籍荷兰,他的祖父在宫廷的乐队任乐长,父亲为合唱队歌手。从小因家庭贫困,贝多芬像海顿、莫扎特一样,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父亲为了早日让贝多芬挣钱养家,在他四岁的时候就以严酷的手段逼迫他整日练习钢琴、小提琴,有时甚至晚上都要把睡梦中的贝多芬拉起来练琴。贝多芬为生活所迫,12岁已能自食其力,并且师从涅菲学习作曲。14岁进宫廷乐队,担任助理管风琴师。17岁时首次去维也纳进修(先后跟莫扎特和海顿学习),虽因母亲生病很快返回,但却给贝多芬留下颇深的印象,并且受益匪浅。莫扎特、海顿对贝多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年,他的母亲去世,父亲因酗酒失声,整个家庭负担落在贝多芬身上。此时,贝多芬过着非常辛劳的生活,除工作外,还要为很多学生教课,抽时间作曲,同时还要去波恩大学听课,坚持自修文学及哲学。在波恩大学学习,使贝多芬接触到了进步的启蒙思想,为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1892年,由于奥、普联军对法宣战,炮火波及波恩,贝多芬从此离开故乡,定居维也纳。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最初10年,工作之余的创作外,还积极努力学习作曲技法,先后求学于海顿大师、阿尔布雷希茨贝克、萨利埃里等,并且到德国各地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确立钢琴家的地位。之后又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1803年以后,贝多芬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他的许多著名作品都是完成于这些年代。如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艾格蒙特序曲等。贝多芬医生虽然创作出无数伟大的作品,但其个人的精神和肉体上却一再遭到重创。在他26岁时,听力就逐渐衰退,到40岁时已完全失聪。他虽然不断与一些女学生谈恋爱,但均因其出生卑微,被封建专制无情地封杀,使其对温馨生活的向往破灭,终身孤独;加之晚年身体更加恶化,物质生活困难,赡养的侄儿又给他带来无休止的苦恼和折磨,在1827年3月26日不幸病逝。贝多芬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整个19世纪的交响音乐是在他开辟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贝多芬的伟大体现在他不仅集中了古典主义的精华,而且开启了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创作是他巨人般的个性和才华与时代的结合,使他的音乐表现在力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贝多芬赋予交响曲以新的内容与精神,第一次把人声带入交响曲。第一次把葬礼进行曲引进交响曲,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第一次创造音乐会序曲这一体裁,成为19世纪一系列音乐会序曲的先导。创作背景:贝多芬在1810年间为戏剧爱格蒙特所写的配乐共有十段,其中以“序曲”最为有名。该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人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悲剧结尾。爱格蒙特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使贝多芬深为感动。他以爱格蒙特的形象作为这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出爱格蒙特的斗争精神和他悲剧性的遇难,而且还体现了爱格蒙特英勇斗争的结果即最终取得胜利的荷兰人民的狂欢场面,这一创意充分地表达出贝多芬对“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这一坚定的信念,而且还为歌德原著中那“单纯悲剧性”的结尾加上了光明的希望。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还特意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了“预告祖国即将得到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作品内容贝多芬在1810年间为戏剧哀格蒙特所写的配乐共有十段,其中以序曲最为有名。哀格蒙特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主题形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根据音乐的情节和内容,序曲分为“在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压迫下的荷兰人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民的胜利场面”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经过整个乐队奏出长和弦之后,弦乐部分在低音区奏出几个无比沉重的音符,仿佛在讲述荷兰人民在重压之下的苦难(片段1)。这一部分给人以极端压抑的感觉。 第二部分一段略显轻快的旋律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仿佛哀格蒙特号召人民团结起来,通过斗争来争取自由(片段2);但环境是严酷的,斗争是艰苦的,哀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片段3)。 第三部分经过顽强的斗争,哀格蒙特不幸殉难。但荷兰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未因此而结束,而是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为宏伟,终于一步步走向胜利。主题中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贝多芬许多作品共同主题的体现(片段4)。荷兰人民为胜利而狂欢,英雄哀格蒙特的名字和光辉形象也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哀格蒙特序曲以英雄性的构思及严整、完美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是最通俗易懂和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经常作为一首独立的交响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1812序曲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著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所罗门肖特曾评价说:“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背景: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欣赏:引子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bE大调),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随后,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主题的引出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 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声部轮流传递。之后,鼓钹对击的声音使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音乐转入快板部分。呈示部第一主题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小鼓再次敲出信号动机,法国号奏出马赛曲的主旋律,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第二主题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旋律(bG大调)。这是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在法国号的背景下由小提琴奏出,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另一个旋律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铃鼓奏出了清脆的响声。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发展部随后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打击乐器频繁演奏,调性频繁转变。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再现部此时,两个主体均以bE大调呈现,以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两个主题结束演奏后,马赛曲主题相继出现,乐声的节奏加快和加强,随后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马赛曲和拿破仑帝国国歌出征曲),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但因为此段旋律来自敌方而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18331917年间俄国国歌天佑沙皇的主题,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天鹅湖体裁:组曲和交响曲一样,是多乐章的乐曲。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组曲也叫交响组曲。交响曲规模比较大,内容比较深刻;交响组曲规模比较小,内容大都以描绘性、娱乐性为主,乐章数量可多可少。交响组曲有两种: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的音乐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专为音乐会创作的组曲。背景:柴可夫斯基发表天鹅湖的同时还带上了他的第一部芭蕾,其实早前还有两部作品,柴可夫斯基还没完成就放弃了,而这两部作品的音乐也没有流传下来。其中之一是儿童芭蕾舞剧天鹅湖,柴可夫斯基可能从中提取了主导动机,除此之外人们对这部作品就一无所知了。当柴可夫斯基写天鹅湖的时候,已是一位职业作曲家了:那时他已写有三部交响曲和三部歌剧,其中之一是尤金奥涅金。1875年莫斯科剧院经理委托柴可夫斯基写一部芭蕾舞曲,报酬是800卢布。柴可夫斯基从1875年8月开始写作,直到1876年4月10日完稿。直到作曲家从自己的歌剧里面拿出了两段加进来之前,天鹅湖一直是一部全新的作品。作品内容天鹅湖组曲是在舞剧写出若干年后才被人们从近三十段舞剧音乐中选出v (一)第一幕终场音乐v这段乐曲是全剧最主要的音乐形象天鹅主题,是对美丽少女奥杰塔的音乐画像。优美、哀婉的旋律描绘出奥杰塔温柔、美丽、善良的形象,又象征着奥杰塔与她的女友们所遭遇的不幸命运。乐曲在全乐队强音震音的背景下,由双簧管奏出如歌的代表纯洁、端庄的美丽少女的主题;音乐在表达这一主题的同时,弦乐的震音营造出一种波动之感;在这之上竖琴奏出均匀、舒缓的琶音。音乐一方面表达了天鹅湖湖面的涌动;另一方面也烘托出少女奥杰塔略显激动的内心。待第一主题反复一遍后出现了情绪更加激动的上行音旋律。这段乐曲显然是第一主题合理的发展、延续。当这一大段音乐重复时,法国号演奏的第一主题以及弦乐器演奏的后半部分,木管乐器连续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等等,增加了戏剧性力量,仿佛用这悲愤的乐声来控诉恶魔的魔法给奥杰塔带来的不幸命运v(二)小天鹅舞曲v这是第二幕中总称为“天鹅之舞”的第四首乐曲。在这一幕中,王子发誓要以自己的忠贞爱情营救奥杰塔及所有被魔法变为天鹅的少女们,天鹅少女们非常高兴,四只小天鹅即兴跳起了著名的“四小天鹅舞”。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这段音乐都可以称为天鹅湖舞剧的标志性名段。v这首舞曲非常短小、精致、典雅。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开始先由大管用顿音奏出一小节八分音符的、很有弹性的节奏型。之后,由两支双簧管的二重奏,以弱音奏出了这支极富节奏韵律的轻盈、欢快的主题旋律,形象的描绘出四只小天鹅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中间部分完全来自第一部分的自然发展。但在节奏上与前一段有所对比,旋律部分也换成弦乐器演奏,显的妙趣横生。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最后部分是一个很小的的结尾。v(三)大圆舞曲v这段乐曲在舞剧中紧接在“小天鹅”舞曲之后,为王子与奥杰塔所跳的双人舞音乐。作曲家在他所作的歌剧水女神中也曾用这段旋律写过爱情二重唱。在该舞剧中,柴可夫斯基用这段音乐表现王子与公主奥杰塔一见钟情,互诉衷情的感人场景。这段乐曲先由木管组三次奏出和弦,引出了竖琴一长段的华彩乐段,为随后进入的小提琴独奏营造出一种充满了神奇幻想,无限美妙的意境。之后,小提琴奏出一段清新、深情的感人乐段,使人感到少女奥杰塔的清丽、脱俗、羞怯以及对王子的一往情深。这是奥杰塔的一段独舞。v乐曲到中段时,出现了由木管乐器演奏的变化和弦的固定节奏。乐曲非常巧妙的引出了由小提琴独奏的一段新的舞动性乐段,展示了奥杰塔青春的激情与魅丽。最后由代表王子形象的大提琴重新演奏了基本主题,象征着王子对奥杰塔的深情表白;同时独奏小提琴在高音互奏出一支新的对位旋律。两只旋律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互相抚慰,这是一段深情的爱情二重奏。蒂尔的恶作剧、大海交响诗:交响诗在交响音乐中是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形式。它是十九世纪浪漫乐派所崇尚的标题音乐的产物。李斯特被公认为是这一体裁的创始者。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它的内容受文学、戏剧、诗歌、哲学及绘画等姐妹艺术的影响。为了使听众更好地理解乐曲内容,所有的交响诗都加以特有标题。交响诗所表现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也灵活多样。类似于交响诗的交响音诗、音画、甚至交响幻想曲都可以列入交响诗范畴。交响诗在音乐结构上也比较自由,除用奏名曲式外,也可以用回旋曲式等。最主要是根据内容而定。如象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阿列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一批赞美祖国的爱国主义诗篇。也有象李斯特的塔索、圣桑的骷髅之舞、德沃夏克的金纺车、野鸽等一系列根据诗歌、文学作品情节所构思写成的名作。也有通过交响诗对大自然的抒情、描写性的作品。如德彪西的大海、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等作品。然而,在交响诗领域达到最高创作境界和水平的是德国的浪漫乐派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施。他一生创作的最大成就集中于交响诗中。唐璜、查拉图斯如是说、麦克白、堂吉诃德、英雄的生涯、蒂尔的恶作剧、死亡与净化等作品都成为交响诗方面的范作。作者: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然他的一生长达85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查德是一个神童。理查德施特劳斯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弹钢琴,6岁时曾写过一支波尔卡舞曲,8岁时开始学小提琴。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十六岁时,理查德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18岁。起初,理查德只关心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只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查德开始懂得和热爱李斯特,他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 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之外,理查德施特劳斯还是一个大指挥家。从22岁起,到26岁止,他领导了慕尼黑宫廷剧院的管弦乐队,然后,他又被委任为魏玛的指挥。在这个被巴赫、歌德、李斯特的灵魂所萦绕着的古老市镇里,理查德创作了他那些伟大的交响诗。他象李斯特曾做过的那样,在音乐中表达了各种思想和诗。然后理查德更进一步,甚至于用交响诗把故事变成音乐。作品内容 蒂尔的恶作剧全名为蒂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是理查斯特劳施根据德国民间故事中关于十四世纪德国闻名的无赖艾伦施皮格尔的传奇故事,用古回旋曲式写成的。在德国,艾伦施皮格尔已成为一切恶作剧和无赖的代名词。理查斯特劳施本人也略带有叛逆和恶作剧的性格(他曾经开玩笑把自己和艾伦施皮格尔等同起来),不会不被蒂尔吸引。v理查斯特劳施把音乐与蒂尔历险记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联系到了一起:在小提琴碎弓奏出的闪闪发光的背景下,蒂尔的恶作剧开始了。v两个蒂尔主题(圆号和单簧管)以各种极其巧妙的变形不断在音乐中隐现。我们仿佛听到他骑马闯入闹市时引起的混乱;乔装神父说教;向女人献殷勤;与学者们胡搅蛮缠。每次恶作剧后,他都要嘲弄追赶他的人,当他逃到别人抓不到的地方,就会用拇指刮鼻子以示轻蔑v蒂尔不断地开着恶作剧的玩笑,不断被人追逐,并最终被人抓获,以荒诞而残忍的方式被判处死刑。v理查斯特劳施的音乐结尾是第一个蒂尔主题的冒冒失失的、喧哗吵闹的、刮鼻子的变体,暗示蒂尔对自己的死亡所表示的公然反抗,而他的精神也将继续存在。大海作品内容1从黎明到中午的大海,从大海在黎明时的安详开头,由一个描述海妖的简单双音开始展开部,其中多天空与云彩、阳光在海上千变万化的光影的描述。近结束时,有一个平静的众赞歌乐句。2浪的嬉戏,表现海的戏谑的盛怒中,水花涌现出的各种色彩。3风与海的对话,似乎暴风雨将至,但又一切猝然沉寂。只听到远处而来,越来越强的海妖之歌,最后众赞歌在欢腾的高潮中重现。巴托克认为,“德彪西在大海中,构思出一套新的发展方式,其呈示和发展的观念共同存在于不断涌出之中。这种涌出使作品无须乞灵于预先设定的任何形式,只凭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进。”巴托克认为,从黎明到中午的大海有一个诸动机依次出现,成为无从把握的半连的导入部,形成乐章的基本要素。不同寻常的调性,形成相互依存的调性关系,赋格式主题形成多重要素组合的“混合型调式”,像是表现大海呼吸的节奏。浪的嬉戏中,“就像是澎湃的波浪卷起的形态,其音乐时间几乎完全无法捕捉。它借不断的轮流来延续,看似要溃解,消失,不断又再度涌现。”风与浪的对话以引进分化的手法,表现两种力的关系。“明示出构造上的意义”。德沃夏克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青年时期),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Folk Music)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贫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13,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初跟随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16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让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布拉格临时剧院 (后改建为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作曲家,早在1859年,18岁的德沃夏克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他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1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1892年,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担任了纽约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此时德沃夏克已经51岁高龄了。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他在美国任教期间,以美国黑人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辉的代表作之一自新大陆交响曲。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Opera),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Oratorio),九部交响曲(Symphony),五部交响诗(Symphonic Poem),六部协奏曲(Concerto),三十二首室内乐(Chamber Music)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又译自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风在布拉格不幸逝世,终年63岁。捷克体材概念 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规模最为宏大、结构最为完整、内涵最为深广、表现力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一种多乐章大型套曲体裁。交响曲最善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与深刻的哲理性与尖锐性的戏剧性冲突,也最易于表达人类的崇高理念、精神境界以及内心感情。交响曲也是交响音乐各体裁中最高的一种音乐形式。海顿在音乐史上被人们称为“交响曲之父”。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擅长表现的内容与不同的作用。v第一乐章多采用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多采用慢板、富于歌唱性,为全曲最为抒情的乐章。常采用ABA三部曲式,也有时用AB二部曲式。第三乐章较为轻松、欢快,多为风俗性舞曲乐章,速度为快板或稍快。用小步舞曲式诙谐曲(也称谐谑曲)。多采用ABA的三部曲式。第四乐章速度为快板或急快,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有时也用变奏曲式。v注: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为一般范式,但也有例外。作品内容v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在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期间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完成于1893年春,同年的12月16日由纽约爱乐乐团首演。德沃夏克一生的创作与捷克的民族复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把讴歌祖国的光荣历史及推动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当做自己的使命。他让世界了解了捷克的优秀民族音乐。v德沃夏克到美国后,看到美国黑人、印第安人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引起了这位作曲家对被压迫民族的深深同情与关心。同时,他们的苦难也使他常常想起自己的祖国被异国统治的历史。在与美国黑人及印第安人的交往中,德沃夏克了解了他们的音乐,并深深的被他们的音乐所吸引。另外,德沃夏克除了创作这部作品外,还反复阅读了美国诗人郎费罗创作的歌颂印第安民族英雄史诗海华沙之歌,他深深地被诗中的英雄精神所感动。在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中有形无形地再现了英雄的事迹。毫无疑问,自“新大陆”这部作品融合了美国本土居民的音乐元素,创造性地与波西米亚、斯拉夫民间音乐加以有机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光芒四射且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同时也是一部赞美斯拉夫民族与美国黑人、印第安民族的民族主义精神的光辉著作。作品分析v新大陆交响曲沿用古典交响曲范式,有四个乐章构成。v第一乐章:快板,e小调,24拍,采用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先是缓慢的引子。由弦乐器在低音区缓慢地奏出平静、思考性的旋律。木管组再一次以不同音色重复。之后,音乐情绪骤然变化,仿佛蕴藏的一股股巨大力量即将爆发。呈示部充满反抗意志的主部主题动机也在隐隐暗示,为呈示部进入做好铺垫。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法国圆号奏出,象征着被压迫民族的人民吹响的战斗号角,音乐形象果敢而有力。主部主题共8小结,由两种不同的音乐素材组成。法国号奏出的前四小结,类似黑人用以表达反抗社会压迫的一种叫“灵歌”的歌曲节奏;而用木管乐器演奏的后四小结象是对前面你号召的响应。具有斯拉夫舞曲风格。主部主题在不同的器乐组重复了三次。v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是抒情性的。由两支不同风格的旋律组成。第一支旋律由双簧管奏出:是由捷克民间舞蹈音乐风格的自然小调。v经过逐渐发展变化,这支旋律又由弦乐器组重复,并直接过渡到第二支旋律。第二支旋律建立在不同的大调上,由长笛奏出,旋律非常抒情、优美,但略带忧伤。特别是小提琴组重复后,更增加了这种感觉。这一主题显然是美国风格的,好像是一幅美好的生活场景。许多评论家认为,它的原型来自美国黑人“灵歌”马车从天上下来。v发展部重复了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后,重点应用副部第二支旋律的后半句进行了发展,使其富有英雄性、号召性,并且又和主部主题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再一次反映了被压迫、被歧视的民族所爆发出的巨大的反抗力量。v再现部基本重复了呈示部(副部调性与主部统一)。v尾声继续了发展部的紧张气氛,乐队在两个主题重叠的基础上,以最强音把乐曲推向高潮,这里显示出被压迫民族要求自由、独立和解放的决心。v第二乐章:v第二乐章慢板、44拍、降D大调,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被公认为是交响曲慢板乐章中最为感人的乐章。创作灵感来自于长诗海华沙之歌,作者明确表示:这一乐章是根据这首长诗的第二十章“饥饿”的内容而创作的。v长诗“饥饿”中描写了印第安英雄海华沙美丽的妻子因贫困、饥饿,抱憾离开人世。英雄海华沙和他的族人在痛苦和悲哀中为其妻子举行了葬礼。v这一乐章开始是铜管乐器缓慢弱奏出的几声庄严、悲泣的葬礼式的和弦,仿佛人们与英雄的妻子作最后告别。特别是音乐最后加上了定音鼓的滚奏,更增添了一种震撼之感。在这种悲壮、凄切的气氛中,引出英国管独奏的一段柔美绝伦的旋律。v这段音乐表现了英雄内心的凄苦、孤独与极度的悲伤。这段音乐被后来改编为独唱、合唱。取名为回家,而闻名于世。传入我国译名为思故乡。v这一乐章的中间部有两段情绪风格迥然不同的旋律。第一段旋律较短,仅有上下两句。但音乐内涵非常悲情、愤懑,仿佛英雄在仰天长叹。接下来是一段甜美、温暖的音乐,似乎英雄在冥想中回忆起他与妻子曾有过的美好、甜蜜的时光。总之,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音乐。v突然间,好像是灵光闪现,由双簧管、长笛奏出跳跃、闪动的音型,引出第一乐章发展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第二支旋律结合而成的英雄性、号召性的充满战斗豪情的管乐合奏。v说明英雄海华沙即使在失去爱妻的巨大悲痛中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v之后,音乐又回到开始乐段的再现。再现部后半部分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演奏,音乐更加感人。v最后用几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