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房地产资源网:从景观设计到城市设计From Landscape Design to Urban Design Essay on Sasaki孙一民袁 粤Sun YiminYuan Yue摘要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影响是深远的。作为美国最出色的景观设计事务所之一,Sasaki事务所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景观建筑学的转变。当今,城市设计和景观建筑学理论在中国迅速发展,Sasaki的历程可以给相关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学合作和谐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landscape design firms, Sasaki Associates Inc. has been working fro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urban design for half a century. The projects of Sasaki show how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anging with the impact from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this is a good example for us, especially today, when urban desig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ories become so popular in China.KEY WORDSurban design,landscape architecture,corporation,harmony中图分类号TU201.1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0-3959(2002)03-0009-06Sasaki事务所(Sasaki Associates Inc.)是美国著名的设计事务所,由日裔美国人佐佐木英夫(Hideo Sasaki)于1953年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建立,其业务范围涉及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规划、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并且打破地域限制,从美国本土扩展到世界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亚洲城市。几十年来,事务所不断自我完善,并一直是美国最出色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事务所之一,应该说,这大部分要归功于其令人称道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方法。本文将就Sasaki事务所的发展轨迹和其部分城市设计项目进行评述与分析,以对这两方面作一些探讨。一Sasaki事务所发展述评1一个景观设计事务所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后的重建刺激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商业、投资,大家谈论的是开拓、开拓。在建筑领域,“现代建筑”的大师们云集美国,从事教学、实践。其中,格罗皮乌斯到美国后,致力于建筑教育事业,培养及影响了一代具有现代主义理想的建筑师,为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推波助澜。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佐佐木这位日裔美国人保持了较为冷静的头脑。因为具有日本血统,他在二战期间为躲避拘役而东奔西走,从丹佛到芝加哥,目睹了美国城市建设的阴暗面。二战后,麦卡锡时期的偏激与专制使佐佐木在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助教授职务被撤销,他虽有名校硕士学位,却无法得到稳定的职位。而生长于乡村的童年经历和寂静流淌的东方血脉,培育了佐佐木朴实、崇尚和谐的自然观。佐佐木1948年毕业于当时格罗皮乌斯执掌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景观建筑系。1953年,在艾萨克斯的邀请下,佐佐木回到母校执教,1958年任系主任,历时10年,直至1968年因不满出自商学院的新任设计研究生院院长对景观建筑系的忽视而愤然辞职。还是在1953年,佐佐木选择了距哈佛大学不远的沃特镇(Watertown)建立了自己的景观建筑设计事务所。2从景观走向城市设计佐佐木在修读商科和艺术大学课程的同时,对规划这个新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驱使他由加州南部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和规划。对以理念和自然元素进行创作的兴趣,使他更倾向于景观建筑学领域。在伊利诺大学,佐佐木遇到了许多建筑教育家和开业建筑师,正是他们大刀阔斧地改革学院式的规划和设计方法,不拘泥于现代主义理论和“正统”的表现,而是去尝试解决当时环境下更为紧迫的问题,他们强调大范围内的、适应场地的设计,而不主张受先入为主的意见和理论的束缚。与此同时,在建筑学领域,学生们自30年代后期以来就在探索城市更新、住宅、新的社区等问题。在这种氛围下,佐佐木被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师生们所吸引,并从他们那里获益良多。从1948年在哈佛获得景观建筑学硕士,直至1953年开设自己的事务所,他花了五年时间来获取执业和教学经验。在此期间,曾与规划师艾萨克斯一起做芝加哥及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和研究课题。这些教学与设计实践为佐佐木日后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发展打下了根基。在发表于5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佐佐木描述了从环境规划到城市设计的景观建筑学领域的研究范围。“我们需要对各种影响所规划地区的自然界力量进行生态学的观测”,他在1953年写道:“这种观测可以决定何种文化形式最适合这些自然条件。使各种正在运作的生态张力,能从这种研究中得到激发,从而创造出一个比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更为合适的设计形式。”这种理念不但反映在其景观设计创作中,也在其城市设计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注重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体现在Sasaki事务所的多项城市设计之中。20世纪50年代,当佐佐木和他的事务所从事波士顿、费城和芝加哥的项目时,对城市的一些潜在问题进行了思考。1955年他在文章中写道:作为功能与文化表达载体的城市正处于危险之中。而在1956年他特别提到城市设计的新领域,他认为景观建筑师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城市设计领域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们还能和规划师一起决定土地利用的有关方面,甚至决定整个项目的设计构架和形式。这些言论,反映了佐佐木对于景观建筑学和城市设计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已经有了严肃而深入的思考,他的城市设计思想正在逐渐走向成熟。1956年4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召开城市设计会议,希望能为建筑师、景观建筑师、规划师的工作衔接寻求一个共同基础。在这次会议上,会议主持人、系主任塞特强调,解决城市设计问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建筑师、景观建筑师、规划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为城市活力的重新焕发带来机遇,并促进城市设计的发展。佐佐木利用这次机会强调指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混乱状况,使他感到遗憾的是建筑形式无意义的相似与拼凑以及尺度感的缺乏。佐佐木认为为展示工业技术而采用巨大尺度的建筑也许表达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空间,然而要使用并理解这些建筑的还是人类;另一种混乱现象是缺乏与环境的联系,而一旦理解了环境,人们可以更谦逊、或者说更勇敢无畏地进行创作。这些观点显示了佐佐木作为事务所创建者所具有的过人的洞察力和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他对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看法,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虽然佐佐木进行了许多景观设计的实践,但他的同事评论道:“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景观设计师。”我们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土地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场所以及人类的财富和文明记忆,这就是这位创始人对自己的职业和公司的根本观点。1959年佐佐木提起过规划师理查德多珀的言论:“所有建筑物、城市、机构、住房等等,必须从土地上建起,如果我们能提供竞争和必须的服务,那就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的发展。”多珀已经注意到:“我们应涉及到的第二个领域就是城市设计一个发展丰富的物质环境、将个人与公众联系起来的连续过程。”可以说,从景观设计到城市设计,佐佐木经历了对这一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他的设计创作也随之蓬勃发展。3从个人事务所走向合作佐佐木与合作者们并不总是意见一致。然而,他欢迎观点的多样化,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以期促进设计的完善。这种对多种观点的开放性态度,是Sasaki事务所从个人事务所走向广泛合作的根本所在。如今,合作已是Sasaki事务所存在和发展并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之根基。在这个跨专业公司内,景观建筑师、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其他人之间不再彼此隔绝、泾渭分明。佐佐木曾经回忆道:“那时,这儿有一种激励人们探索研究的精神。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景观建筑师,也无论是与谁合作,大家都不计较名利和成果,我们共同工作,只为寻找创造一个我们认为最适合特定场所的解决方案。”佐佐木善于挑选适当的人才,辅佐他冷静处理人际关系和设计事务。在知人善任基础上的广泛合作,是事务所持续至今的原因之一。执业与执教的交叉融合也是公司一段时间内广泛合作的重要方面。在佐佐木领导下,公司的不断变化发展对全国执业教育和事务所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这些变化发展依靠的是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在19581968年担任景观建筑学系主任期间,一方面公司为系里提供兼职讲师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他又说服工作繁忙的开业建筑师和新兴领域如航空照片判读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家来作短期讲学。对那些最有前途的学生,则在他的事务所为他们提供兼职工作和毕业后的工作。这个过程中,执业与执教的传统界线渐渐模糊,教学与实践通过合作获得了共同发展。佐佐木谦逊而开放的心态令他赢得了参与工程的其他设计师的尊敬,合作工程得以顺利发展与不断完善,从而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师级作品的产生。1989年,佐佐木本人退出事务所的运作,并完全脱离公司,Sasaki则成为公司的象征,纪念着佐佐木对公司的开创性功绩。佐佐木离开之后的Sasaki公司已成为拥有200多名员工,由20多名合伙人共同负责的公司,继续保持着原有的理念、活力和质量。2000年9月6日80岁的佐佐木离去了。这一年是龙年,来到中国大陆刚刚一年的Sasaki公司已完成了12项城市设计任务,业务分布于广州、上海、北京等地。2000年秋,Sasaki公司亚太地区主管戴维先生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发表讲演,向中国学生解释了Sasaki公司对城市的理想、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景观与城市设计的看法。2001年Sasaki公司的“广州珠江口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获得波士顿建筑学会的“可持续规划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贝聿铭事务所在荷兰的项目。二融会建筑理念与景观构想的城市设计实践Sasaki的实践遍布全球,这里选登的是我们认为最有启示作用的三个项目。1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门户区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大型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Sasaki自始至终以城市设计师的领导角色,带领着建筑师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作为一个位于通往城市中心区域重要入口处的城区新体育中心, 克利夫兰门户区(Cleveland Gateway)是这个城市经济复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该地段占地1.87 hm2,紧邻卡亚荷加河谷边的大片开敞绿地,而两个街区之外就是公共广场。同时,该地段与区域性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都有着直接的联系。Sasaki事务所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个具有城市特质的总体规划,同时希望通过这个规划,能够启动毗邻区域的经济复兴之路。此次规划涉及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虽然面临挑战,但Sasaki充分地利用了基地条件,使克利夫兰真正成为通往市区的大门。最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师精心地利用体育场和体育馆形成城市的边界,建立与市区原有街道和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这些体育设施沿着街道边缘布置,建筑立面巧妙地界定了一条条城市人行步道,与原来的街道和街区模式配合得天衣无缝。通过降低各体育设施与运动场平面的标高,各个人流集散场所可以与人行道直接相接。这种建筑形式的处理方式,是建筑与城市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其次,设计者积极回应周边城市景观条件和自然生态条件,使体育中心区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从而发挥了吸纳人流与向市区有效发散和疏导人流的功用。只有分析了视线、周围景观和建筑的相互空间关系和交通联系、视觉联系、功能联系等种种问题,建筑的体形和开放空间的位置和形式才能被确定下来。体育馆的入口广场设置了两个高高的灯塔,既限定和标志了入口空间,又联系着卡亚荷加河谷对面的景观以及市中心高层建筑的天际线。体育馆的主入口是一个序列的一部分,这个序列从附近克利夫兰商业拱廊延伸过来,通过规划中的新的开敞空间,沿一条新街道与体育馆联结成片。众多的出入口被安排在靠近城市中心方向,拥挤的人流自然涌向毗邻市中心的餐馆、酒吧、商店。而此规划通过混合功能的设置,激发了地区的城市活力,这里成为能够吸引大量人群活动的重要地区,以及具有良好形象的真正的城市门户。地段内的空间和广场提供许多城市功能。综合体的重要服务部门被放置在入口广场之下的一个看不见的地下服务区内,主要通过降低比赛场地标高和服务区位置的仔细协调来实现。事务所的各种设计理念都在这个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实践。构建丰富的物质空间,引导个人与公众的紧密联系;为土地提供混合的使用功能,满足竞争和使用的要求;将生态的运作结合到城市中来等等。设计理念的贯彻不显山露水,却落到了实处。Sasaki事务所以独到而考虑周全的城市设计,引领着地段内的建筑设计,为它们的建筑边界、体形、功能甚至内部空间形式的确定建立了严格而又能容纳相当灵活性的控制导则。本项目1990年开工,1994年建成。尽管体育场的建筑设计由在美国颇具声誉的HOK体育部完成,体育馆也是由完成亚特兰大奥运会体育场、广州九运会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著名的E B公司设计,但这一次的掌声却大都给了Sasaki。其原因在于设计中城市公共空间的成功。正如项目设计主管伍德(Alan L. Ward)所说:“我们不仅负责总体设计,更是看守公共空间的警犬。”由于Sasaki 在该地段出色的城市设计,1992年本项目获得了PA城市设计奖。1996年建成后的克利夫兰门户区项目获得AIA城市设计金奖,在获奖名单上,Sasaki事务所的名字排在HOK和EB的前面。Sasaki公司从过去以配合为主的景观设计师成功转换为主导局面的城市设计师,这一过程反映了其卓越的专业能力。从此,城市设计越来越成为公司核心的工作内容了。2中国台北车站专区城市设计及开发规划亚洲经济的崛起在满足了部分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城市问题。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无不困扰着一些亚洲城市。台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为适应交通网络的改善,同时延续城市的历史风貌与城市空间涵构,1989年9月台北市选择了以Sasaki为首的规划顾问组,对台北车站特定专区进行城市设计与开发规划。怎样将台北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气候因素融入到设计中去,是Sasaki事务所面临的挑战。街道根据风水原理布置成南北朝向,街道和户外开放空间以骑楼建筑作为骨架,一种“高级骑楼”被用来联系一系列的户外开放空间北边的建筑物。北大门作为这座历史城市最古老的遗迹,因为林阴大道的设置,其历史价值得以加强。林阴大道沿着原城墙设置,中间设绿化带。对于原有城市涵构的理解与延续,也体现在开敞空间的平面形式上,在那里,建筑界面与面对的城市旧街道垂直,而不是与现有大路平行,从这些旧街远望新设置的大型开敞空间,将会有较完整的空间体验。Sasaki在此规划中设置了一个连续的大型开放空间,以缓解台北市内高品质开放空间的极度缺乏。它几乎横穿整个地段,直抵东面的淡水河,与滨水空间相接,大型商业购物游廊通过南北向的开放空间或街道与之相连,生态系统和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对于建筑的位置与形式,规划根据城市景观和功能使用的要求也作了充分的考虑,各种地标性和景观性的建筑都被重点提及,并做出了详细的控制方案。一个标志性的塔,被置放于新的户外开放空间和林阴大道的交会点这一关键位置上,并被设计成台北新兴国际化商业城市的象征。建筑物的高度从15 m到75 m不等,同台北市区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建筑物高度建立起联系。人行动线的组织是Sasaki主要考虑的方面之一,规划中利用了基地良好的公交条件,车行交通以大众运输系统为主,这使得人行动线的组织成为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具有不同功用的人行步道,被设置于不同标高的层面上。连接地面各公共空间的地面层人行动线、连接公共交通车站与台北车站的地下层人行动线与分离人车的地上二、三层人行动线,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效而明晰的完整系统。一种台北典型的垂直使用各个地面层的做法被沿用至这个地块上,即在低层布置连续的较典型的零售业,偶尔也安排文化用途。而在上部则安排多功能使用。除居住外,这个街区现在的设计方案在公共策略上是极富弹性的,足以满足未来居民的使用。这个规划是Sasaki的设计理念在亚洲城市的体现,也包含着事务所根据亚洲城市的具体特点对其设计思想和手段的调整,特别是在如何对待与西方有巨大差异的东方历史文化方面,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尝试。3中国广州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科学城位于广州的东北部,占地约3 700 hm2,它的建立是广州在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城中心区是科学城的核心,如何本着为科学城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形象的原则,在考虑场所基本物质特征的同时,合理安排各项发展计划,是摆在Sasaki事务所面前的一道难题。科学城基地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它位于低矮连绵的山丘地区,正处于从南部的珠江平原过渡到北部山区的连绵丘陵地带,在周边的山脉范围内,低矮的小山逐渐被更陡峭、更高的山所代替。在这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互相撞击下,事务所将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平衡作为设计的第一要义,用现代理念表达出自然与人工环境的互相适应。自然因素与城市设计的充分结合无疑是这个城市设计的重点。自然生态在这里不是设计的制约,而是灵感的来源。方案保留城中占主导地位的山体,将其组织到视觉景观设计之中,例如交通路线的刻意安排,穿行于其间的人们能明显感受到地形的无穷变化,并因此确定自己在城中的方位。在规划方案中,建筑依据山体的地形走势进行布局,取得了建筑与自然的平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中心区的建筑多数南向布置以获得最佳的通风和采光。建立广泛的开敞空间体系,为科学城居民和工作者提供必要而高品质的活动场所,是这次城市设计中坚持的另一理念。设计不但在城中心区建立了完善的开敞空间系统,而且将它与周边地区开敞空间(如南部的丘陵和北面的山脉)相连。开敞空间的整体构架有机地联系着各个区块,同时也为科学城的中心提供了可见的实体联系。甚至城市本身就被构思成南、北山体这两个公共开放空间的连接体。建筑物和开敞空间的融合问题也是基地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物被安排在开敞空间内,形成开敞的天际线,在地表平面上形成比例适合人体尺度的环境。建筑群体和开放空间的结合创造了科学城完整的、令人难忘的形象,这种群体空间方式又为个体建筑的创作提供了自由度。难得的是,规划并不把整个开敞空间体系看做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设计工作,Sasaki事务所对其长远的发展也作了周密的设想并预留出发展空间,如社区景观,中部和道路绿化还有水元素都可能成为特殊的发展单元。设计通过多种使用功能的混合,力图满足不同居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可弹性发展的、能容纳需求与功能变化的土地使用与建筑功能配置,为人们展开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城市中心、城市空间的图景。各功能区,如居住区和教育科研区的互相扩展、渗透,允许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徒步去工作,从而减少了对交通的压力。与台北车站专区城市设计及开发规划不同的是,这个设计由于基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更侧重于平衡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关系,而且两个方案涉及的城市区域性质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导致了在保持基本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采用不完全相同的解决措施。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灵活变换设计的方向、重点和手段,这种开放式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事务所长盛不衰的某些端倪。三结语从景观设计领域拓展到城市设计,佐佐木不遗余力地推动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的结合,并在这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鼓励景观建筑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设计领域紧密合作,为城市设计带来新气象。同时,他身体力行,将自己从景观设计中发展出来的一些观念带入到城市设计中去,并以城市设计引领建筑设计。尤其值得一书的是他所一直推崇的“和谐”观,这种从对自然的崇尚和理解发展而来的观念,渗透于佐佐木及其事务所的大部分城市设计理念之中:从各种生态张力的作用中找到适合的设计手段并将生态系统纳入城市基本结构,追求生态与城市的共生这是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开敞空间系统,并追求宜人的空间和适当的尺度,支持连续的步行空间这是人与城市的和谐;主张在对环境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联系整体环境考虑地段的设计这是城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提供土地的混合使用,激发城市的活力这是使用功能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佐佐木理解的和谐不是一成不变的和谐,而是动态的和谐。他力主城市各方面弹性发展,从城市整体结构到具体使用功能的配置无不如此。佐佐木带领其事务所以动态的和谐观对城市设计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而在近10年多以来,在亚洲城市设计项目的研究中,Sasaki事务所根据亚洲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设计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正是这种自我不断更新完善,持续充实着他们的设计理念,并保持着事务所的活力。注:Sasaki公司进入中国之初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进行了合作,项目包括:广州汇景新城国际竞标;中山雅居乐花园12期概念规划;广州珠江口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广州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建筑绿色景观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发展例证Green Landscape of Architecture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Design李晓敏Li Xiaomin摘要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生态效应、视觉感受和人文景观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栽培技术和环境思想的发展使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的地位日渐突出,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方向。关键词绿色景观生态环境意识屋顶种植建筑与环境的互动ABSTRACTAs a representative of nature, the green affects humans lives and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in all respects. The developments of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theory have made environmental element more importan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resent years. The combinations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have developed from spontaneity to consciousness and have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21st century.KEY WORDSgreen landscape,ecological environment,consciousness,roof planting,interac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0-3959(2002)03-0040-04“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1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2,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一绿色植物与人类今天,“生态学”(Ecology)这一用语早已超越了海克尔的用法,其含义更为广泛。Ecology以绿色为象征,而绿色又是自然界植物的象征。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扮演着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在对绿色植物的喜好和选择上,各地区存在由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心理素质和历史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很显然,在对植物所代表的自然环境的认同中不能排除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作用,因为美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化自然”的产物,也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与植物之间这种超功利情感关系的存在,使得绿色植物从来就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二绿色景观与建筑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3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3)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三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已朦胧地意识到人的行为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在这种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虽然不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但这种质朴无华的自然方式是非系统和非理论化的,不是具有明确生态目的自觉行为,而是一种为生产力水平所限、为获得较好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潜意识的自发行为。另外,屋顶花园也并非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位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亚述古庙塔;当然最为出名的是被视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国王的“空中花园”(公元前604562),它是为帝王的享乐而建的。但其后2500年间大型屋顶绿化一直极为罕见。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建筑是静态物,它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的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的活动外就是周围环境景观四季、昼夜的变化。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观念。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的作者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更趋人性和丰富。在对建筑的观赏和体验中,要经历三个过程:建筑室外空间景观、建筑本身、建筑室内景观。建筑的室外景观环境对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观察范围,最先进入人们的感知领域,对建筑整体形象影响最大。建筑室内是人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室内景观同人最为接近,因此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建筑室内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园林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衰退、生活压力增大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活日趋富足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结果,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绿色是把高度程序化生活中的人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心灵符码。当然,空间性质、大小,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室内绿色植物布置的特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图1)4。而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例子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1995年获第29届日本艺术大奖,图2)。藤森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 而“自然素材”和“手工痕迹”与“绿色”是同等重要的课题:目的是利用自然素材的非均质性、偶然性和变化的微妙性,使建筑生出耐人寻味的品位。如果说“韭菜住宅”仅仅是设计者对打破绿色与建筑关系之间固有关系的一种尝试,仅仅是以自然素材包裹现代技术的一个开端,那么“蒲公英之家”(图3,藤森照信、内由祥士设计),则将这种包裹发展得更为严密和淋漓尽致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种植在屋顶和墙壁上的蒲公英“从石饰板间探出头来摇曳着春天”。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对上百万 m2 的绿色屋顶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绿色植物对CO的抑制而释放出更多的O,城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所谓的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5。在日本山口县最近建成的“未来住宅”(图4)6中,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使空调负荷得以降低,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延续。另外,皮亚诺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验室(图5)位于可以俯瞰山谷的陡峭悬崖上,从很多方面来说是其建筑思想的登峰之作。工作室为具有双层玻璃屋面和玻璃立面的轻钢结构,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的绿色植物被全透明的玻璃围护,与整个地域景观水乳交融,使整幢建筑看上去像一座适宜居住的大温室。建筑内倾泻着柔和的阳光,植被和交往空间得到有效地组织,它们相互穿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一个完全植根于并归属于环境的建筑空间。在这里,绿化成为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建筑从内部到外部都被绿化所包裹。对于皮亚诺来说,这个工作室是他一贯秉承的建筑精神的代表之作:“技术不应该破坏自然,而是应该帮助我们生存;空间不应该统治一切,而是应该令所有在里面工作的人感到愉悦。”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图6)7,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而县政府也在委托安藤忠雄的同时成立了绿化专家委员会,探讨恢复植被的方法,于是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安藤认为:“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时间不可能倒流,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因此,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四结语“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环境景观的机会”8,这一新认识使人们对环境与建筑互动性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做是环境的添加物,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环境发展;绿化从建筑外部空间的广场布置,发展到灰空间和室内园林绿化,甚至发展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注释 “生态学”最早源于海克尔(E.H.Haeckel)著于1866年的有机体的一般生态学一书,是指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化自然”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关系发生的整体的、根本的改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在自然的人化,指人以外的自然界通过人类的劳动逐渐获得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一种是人本身的人化,即人在劳动过程中具有的超出动物本性的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同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陈从周先生的完整原文为:“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义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着重突出园林所内含的情和趣在园林审美中的重要分量。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2001年5月发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首次对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做出了量的规定。参考文献1 宋健,惠永正.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何林. 应用美学. 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4 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Yearbook No.6. Mulgrave: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2000.5 Marie Anne Boivin,George Challies. Greening the Roofscape. Canadian Architect,1998(2):37386 冈村和典. 近未来住宅. 日新建筑,2001(8):64657 许懋彦. 淡路梦舞台安藤忠雄圆梦的舞台.世界建筑,2001(2):70758 邓林. 建筑艺术论.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收稿日期2002-04-17建筑评价系统与建筑发展迹线浅析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valuating System and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Locus廖风华李 钢Liao FenghuaLi Gang摘要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建筑的功能、技术和艺术三维属性为其意义的载体,建立科学的建筑评价系统对于建筑师的创作和建筑乃至社会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三维属性空间中进行半定量化的比较静态分析, 并以之探索建筑发展的规律,这不仅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建筑,而且有利于深化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关键词建筑属性维度矢量建筑发展迹线效用ABSTRACTArchitecture is the container of life. It expresses life in three dimentional attributesfunction,technique and ar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rchitectural evaluating system, as such system will nurture the creativity of architec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even the society. One way to discover the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s to introduce the semi-quantitative and the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hree-dimentional attributes of architecture. By this way, the human beings can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and of themselves.KEY WORDSarchitectural attribute dimension,vector,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locus,utility中图分类号TU-02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0-3959(2002)03-0061-03建筑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与精神现象。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借助建筑评价系统,探求建筑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每个时代的执著追求。一方面,从建筑师角度而言,建筑评价为其建筑创作提供了参照尺度,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建筑师实现人生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而言,建筑评价不仅表明人们对建筑的判断与认识,而且蕴含着人们对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的认同感,正是从此意义上讲,建筑评价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手段。建筑评价作为一个系统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核心问题是建筑的价值问题,即建筑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需要。然而,主体需求的个体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导致不同主体的评价系统也就千差万别、见仁见智。早在2 000多年前,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就提出了被后世奉为圭臬的“适用、坚固、美观”三个标准。梁思成先生在其拙匠随笔(一)一文中对此进一步诠释道:“建筑创作的过程,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用科学技术来坚固、经济地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适用的问题外,还必须同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梁先生在其论述中拓展了“适用、坚固、美观”标准的内涵,并以数学集合的概念界定了建筑(学)的范畴“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1。这一精辟论述无疑为后继者的深入研究起了良好的导向与铺垫作用。梁先生对“”的理解是“结合”,即建筑是其属性的高度统一体(图1)。建筑是人类用物质去构成、并以精神去铸造的不断变换着的生活容器。建筑的基本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即其具有功能属性;建筑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故其具有技术属性;建筑还必须反映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建筑还具有艺术属性。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形成与发展是其三个子系统功能系统、技术系统和艺术系统整合的结果(图2)。与此同时,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题库-人社练兵比武劳动竞赛试题及答案(三十一)
- 2025年农业合作经营承包合同
- 游戏行业面试实战:常见问题及答案解析
- 求职之路起跑线:大学职业规划与面试题
- 化工行业人才选拔面试题库:高级煤化工职位面试攻略
- 全职市场招聘动态监测:全市推广面试题及答案新分析
- 高新技术创业团队招募面试题
- 公关团队组建与培训面试题
- 医学人才选拔面试题库:医疗行业招聘面试全攻略
- 拓展物业管理岗位经验:南方物业面试题解读读后感
- 《仓储物流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级综合英语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中医药大学
- 压铸DFM报告说明书-内容及格式要求2024秋
- 《KTV市场调研》课件
- 番茄病毒病图谱及简介
- 食品分析实践报告范文
- DB62-T 5041-2024 凹凸棒石黏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 承插盘扣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
- GB/T 3325-2024金属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 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