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害虫防治技术.doc_第1页
小麦害虫防治技术.doc_第2页
小麦害虫防治技术.doc_第3页
小麦害虫防治技术.doc_第4页
小麦害虫防治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害虫防治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的作物之一,小麦上有多种害虫。主要害虫有几大类:小麦吸浆虫,麦蚜,黏虫,麦叶螨等小麦吸浆虫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是目前我国已知的两种小麦吸浆虫,其中以红吸浆虫的分布广,危害大。形态特征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两种吸浆虫的成虫可以从体色上区分。红吸浆虫是桔红色的蚊子,黄吸浆虫是姜黄色的蚊子。吸浆虫旁边的“十”字叉,是吸浆虫的实际大小。幼虫很小,体长在2.53毫米之间,无足蛆状,在麦穗的颖壳内吸食麦粒的浆液为害,故称吸浆虫。红吸浆虫幼虫为橙色或金黄色;黄吸浆虫为姜黄色。它们分类鉴别特征为前胸腹面的“Y”形剑骨片和气门。红吸浆虫“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比黄吸浆虫深。致病机理:幼虫从早期小麦籽粒中吸取浆液,导致产量损失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减产5 10,重则达40,甚至绝产。吸浆虫对小麦质量的危害也逐渐弓随人们重视。被害麦粒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含量增加,面粉变黑、面粉灰分增加,出粉率低、面团的粘性降低、烘烤面包利用率低。采用冰冻切片技术检查被害麦粒认为被害麦粒组织上所表现的畸形并不是单纯的机械伤害,可能是分泌某种酶渗入子房和籽粒,使浆液溢出。进一步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吸浆虫危害后小麦籽粒中总酚含量增加,还原糖量降低,并叮诱导品种增强抵御该虫的能力即产生诱导抗虫性。流行因素: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史的毁灭性害虫,20世纪50年代曾在全国严重发生,由于采取了“拉网”防治成虫,六六六喷粉防治成虫和麦播时土壤处理防治幼虫以及种植抗虫品种等措施,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该虫发生为害面积显著缩小,地下虫口密度迅速下降,麦粒被害仅 0. l 0.3。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小麦品种更新,湿润肥沃的条件利于小麦吸浆虫羽化和存活,小麦一玉米一小麦种植方式发生重。再加上吸浆虫抗逆力强,在条件不适时可在土壤中休眠6-12年。还缺少抗(耐)虫品种。虫情监测较困难,容易漏查。一家一户分散防治效果差,致使该虫回升严重,表现为新发生区不断出现,发展蔓延迅速,为害程度加重等特点。小麦吸浆虫对不同小麦品种具有较强的危害选择性,豫麦13号、纳阳系列等小麦品种抗虫性差,襄选841、西安8号等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一般来说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紧密,颖壳厚或护颖大能将外颖北部遮盖,内外颖结合及子房或子粒的表皮较厚的品种具有明显的抗虫性。我省大部分地区3月份温度条件一般能满足小麦吸浆虫的发育需要。在越冬虫源基数相对较高的条件下,降水及田间湿度成为影响其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天气干旱,降水偏少,土壤含水量伯低,不利于幼虫脱茧上升化蛹。34月份降水均匀,土壤含水量适宜,利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早春气温高低影响吸浆虫发生迟早。气温回升快,土温上升快,发生就早。 不同土质虫口密度分布不同。虫口密度:粘土壤土沙土。三者虫口密度(每200D M2)平均值分别为735头,274头,和o46头。从地势看,平原低洼地沿河麦区虫口密度大于高地势及山坟地,两者虫口密度(每2000立方米)分别为712头和234头。保水力和保肥力好并且温差小的土壤有利于小麦吸浆虫生活。因此壤土比黏土和沙土发生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几个关键时期与小麦某些生育期相吻合,如成虫羽化盛期常常是小麦“露脸”时,幼虫孵化侵入常常在扬花期,幼虫老熟脱穗入土常常在乳熟期。吸浆虫喜湿怕干,对湿度敏感。土壤含水量较大,是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出土的行决条件,因此吸浆虫在沿河流域及水浇地发生较重。春季多雨,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对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均为有利,多雾和露水也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侵入,发生量就大;反之,34月干旱少雨,土壤板结。幼虫就不再化蛹,继续保持休眠状态在土壤中生存多年,成虫也很少羽化,当年发生较轻。最新研究表明小麦吸浆虫是否成灾的主导因素是上年7、8月分和当年1、2月份的雨量和气温。吸浆虫是喜湿害虫,因此研究认为,夏季高温干旱对第二年吸浆虫的发生极为不利,会减轻危害。小麦连作和小麦与玉米等禾谷类轮作的麦田受害重;水旱轮作或2年3熟(小麦大豆棉花)的地区受害轻。冬小麦收获后随即播种,地面有覆盖,能保持一定湿度,并降低了土壤温度,幼虫越夏死亡率低;麦收后耕翻曝晒,越夏幼虫死亡率高。撒播麦田郁闭,田间湿度较高,温差较小,吸浆虫发生较多。小麦吸浆虫天敌较多,主要是寄生性天敌。宽额寄小蜂,尖腹黑蜂的寄生率75%。1头寄生蜂足够控制1.5头小麦吸浆虫产生的卵,即虫蜂比1.5:1时下年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天敌对小麦吸浆虫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预测方法:1 淘土查虫在秋种前或春季均可进行。首先选取5个样方的土样将其混匀,平分5份,取一份进行淘土查虫。选用8090目的小筛子,将样土用水冲下,在剩余物中查看有无吸浆虫。2 浇水查虫 在孕穗期(4月15日20日)浇水,此时大部分吸浆虫幼虫已爬出地面,随着垄沟传播扩散,已很容易被人发现。3 剥穗查虫在小麦扬花10天后,此时幼虫大部分老熟但尚未脱穗入士,每块麦田按5点取样,每点取10穗带回室内逐穗检查。根据调查结果,每样方平均有虫5头的麦田即应防治。根据小麦吸浆虫发育进程,确定最佳防治适期。防治技术:选用推广抗虫品种。在目前推广的高产品种中还缺乏抗虫性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早熟,抗根病,产量高的小麦品种。在重发虫口密度过大,可采用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使吸浆虫夫去寄主;麦播实行土壤深耕把潜藏的吸浆虫暴露在外,促其消亡;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春季追肥推行氢肥后移”技术,浇冬水、推迟春灌,减少无效分孽,促使小麦生长发育整齐健壮。药剂防治选择兼治小麦吸浆虫,蚜虫的40%甲基异柳磷,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乳油。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生蜂,蜘蛛等。麦蚜 在我国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有十多种,对生产威胁较大的有四种: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无网长管蚜: Acyrthosiphon dirhodum (Walker) 这四种蚜虫分布广数量大,除了对作物的取食为害外,还是麦类黄矮病毒(BYDV)的主要传毒媒介。 形态特征: 麦蚜属多型昆虫,在适宜环境条件下,都以无翅型孤雌胎生若蚜生活。以无翅和有翅胎生雌蚜发生数量最大,出现时间最长,是主要危害蚜型.在营养不足、环境恶化或虫群密度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迁飞扩散,但仍行孤雌胎生,只在寒冷地区秋季才产生雌雄性蚜,交尾产卵。 1禾谷缢管蚜:体长约1.7毫米;体色橄榄绿色或暗绿色,常被有蜡粉复眼黑色;腹部末端带暗红色;触角比体稍短,第六节鞭状部为基部的5倍。腹管黑色、中等大小,端部瓶口状。尾片暗绿色,指形,有毛46根。2麦长管蚜:体长2.5毫米;体色一般草绿色,亦有橙红色;腹眼红色;触角比体长,第三节有次生感觉圈0-4个,一般2-3个;腹管黑色,约与触角第三节等长,端部有网状纹;尾片黄绿色,比腹管短,有毛7-9根。3麦二叉蚜:体长1.8毫米;体色淡绿色或茉莉黄色;复眼深褐色;腹背中央有1条葱绿色纵线;触角比体短,第一、二节黄绿色,第三至第六节黑色;腹管黄绿色,端部黑色,基部稍宽;尾片黄绿色,中等大小,端部稍尖,有毛4根。致病机理:蚜虫刺吸小麦汁液后,能大幅度降低面粉粗蛋白含量,而且蚜虫数量与面粉粗蛋白含量之间是负相关。蚜虫危害后小麦面粉中水解蛋白质氨基酸如赖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等的含量随蚜虫数量的上升而迅速下降。维生素B1的含量与蚜虫数量也是负相关,而淀粉酶活性与蚜量之间有典型的正相关。流行因素:小麦的蚜虫主要是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并且常混合发生。两种蚜虫多以雌蚜在麦株基部叶丛间或土缝内向阳面越冬。麦二叉蚜喜食幼苗,性畏光,以苗期为害为主。小麦拔节成株时,大多分布植株叶片背面危害。麦长管蚜喜光照,嗜食穗部, 随小麦植株生长而逐渐向上部蔓延,多在叶面栖生危害。小麦抽穗后,大多集中于穗部。两种麦蚜虽然年年都有发生,但并非经常猖獗为害。其发生的盛衰,主要受气候条件、天敌、作物布局。小麦品种、长势、生育期等因素的影响。(一) 气候条件。一般冬暖,春旱是造成麦蚜猖獗,黄矮病流行的先决条件。凡第1年10月,第2年2月平均温度是当地历年比较高的年份,麦蚜则有猖獗发生的可能。原因是10月份高温延长了麦蚜在秋苗上的繁殖时间,提高了麦蚜越冬基数。2月份气温回升早,又提早了麦蚜春季活动时间,延长了麦蚜的繁殖时间,为春后两种蚜虫的大发生累积厂虫源。反之,大发生的可能性就小。 温度在1525范围内,相对湿度在40%80%即中温低湿为蚜虫大量发生的条件。但蚜虫种类不同,对温,湿度适宜范围各有差异。降雨通过大气湿度变化而间接影响蚜量消长。暴风雨的机械冲击常使蚜量显著下降。1h降雨30mm,伴随有大风时,蚜量下降率是80%以上。(二)天敌。据初步调查,麦蚜天敌种类较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斜斑鼓额食蚜蝇、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蝇、短翅细腹食蚜蝇、梯斑台田蝇、七虽瓢虫、异色瓢虫,十三星瓢虫、十一星瓢虫、二星瓢虫、龟纹瓢虫、丽草蛉,叶色草蛉等:这些天放,在小麦乳熟期前后集中叶片和穗部捕食麦蚜。据调查,一头斜班鼓额食蚜蝇幼虫可捕食麦蚜8321164头;一头七星瓢虫一生可捕食麦蚜451517头。还有两种寄生性天敌:菜蚜茧蜂和麦蚜茧蜂。在小麦乳熟期间,寄生率般可达20左右有时可高达45左右。天敌多的田块麦蚜的发生基本上可得到自然控制。大多地方农民只认识有虫治虫的重要性,但缺乏治虫的科学性,他们中多数人见虫就打药,并且在配药时无严格的稀释倍数。这种盲目滥用药,不仅费工,不经济,使蚜虫增强了抗药性;更重要的是杀伤了大量天敌,使田间生态失去平衡,给麦蚜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作物布局 。种植小麦外,还种植谷子,糜子,高粱和玉米等。而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除为害小麦外,亦能为害上述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因而这些作物就成了麦收后麦蚜繁殖场所和越夏寄主。所以凡种植高粱,玉米,糜子面积大的地方比种植少的地方麦蚜发生严重;凡小麦同这些作物间作比小麦和油菜,棉花间作的麦田蚜量大。同时还发现,靠近果园,菜园的麦田蚜量发生轻。作物布局合理,消弱了从夏寄主迁回冬麦苗的蚜量;同时由于作物布局合理,也有利于天敌的转移和繁殖。(四)品种。长势及生育期。一般矮杆品种比高杆品种蚜量少;生育期短的比生育期长的受害轻。同品种间长势好。密植丰产的一类麦田比二,三类麦田蚜量大。另外小麦不同生育期蚜量也有明显差异。秋苗期,麦蚜可建立越冬群落,但随气温下降,一般蚜量上升缓慢,危害并不显著。小麦返青到抽穗前,蚜量一般也不太大,到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乳熟期前后蚜量达到高峰,也是危害最重时期。小麦腊熟后,蚜量急剧下降,并迅速消失。总的来说,天气长期干旱,温度较高,气候条件适合,天敌少,而早期蚜量又多,是大发生的有利条件;气候虽然适合,早期蚜量也很多,但天敌数量多,一般发生较轻;气候适合,天敌少,早期蚜量较少,则在后期发生较重;若其他条件适合,气候不适合,则不大发生。防治方法: 培育和选种当地比较抗虫,抗病,抗逆性强,生育期短的丰产品种。还要做到适期播种,及时消除田边杂草和自生麦苗,减少虫源基数。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消弱麦蚜寄主作物链。压缩糜子,玉米,高粱种植面积,或调整种植田块,使这些作物远离麦田是减轻小麦秋苗期蚜量的有效办法。 早春苗期碾压或耙耱小麦。这既可消灭部分越冬麦蚜,又可暂时抑制小麦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发育,做到提墒,保墒,防旱的效果。种子处理。在小麦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一控制和降低越冬虫源数量。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黏虫粘虫又名剃枝虫,五色虫,夜盗虫。幼虫取食的食物种类较多,主要为害稻、麦、玉米、高粱、 糜子、甘庶等禾本科作物。为害严重时,将植物吃成光杆。 粘虫在我国有60多种,这里介绍的是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东方粘虫。其他粘虫在南方常与东方粘虫混生为害,但多以东方粘虫为主。北方大部分地区也是东方粘虫 Mythima separata(Walker)。粘虫是迁飞性大害虫,在我国每年有四次大的迁飞危害活动,春夏季从面方飞往北方,秋季从北方飞回南方。各发生区的主要为害世代的粘虫都是从其他发生区迁飞来的。形态特征粘虫成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约3645毫米。全体灰褐色或淡黄褐色,有的个体稍现红色,复眼赤褐色,触角丝状。前翅中央稍近前缘处有两个淡红色圆斑,在外侧斑的下方有一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翅的外缘还有七个小黑点,从前方外角起有一条黑色斜纹,后翅基部淡灰褐色,外侧色较深,稍带棕色。卵:馒头形,直径约0.5毫米,稍带光泽,初产时为乳白色,逐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将孵化时变为灰黑色。幼虫: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呈灰褐色,23龄时多为黄褐色到灰褐色或呈暗红色。密度较大时,4龄以上幼虫多呈黑色或灰黑色。密度小时,体色变浅呈黄褐色或黄绿色。发生、危害规律:在北京北部山区一年发生三代,平原地区发生四代。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二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春谷、高粱、玉米和套种夏玉米。三代幼虫主要危害夏谷、玉米。在我省发生四代,主要是第三代危害最大。黏虫发生代数,随纬度和海拔增高而递减。多者68代,少者12代,大部分地区为2代常发区。黏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柴草垛,植物从间等堆积物的阴暗处,晚上出来活动。成虫羽化后有补充营养的习性,喜欢取食桃,李。苹果等的花蜜和蚜虫,介壳虫等分泌的密露,腐烂水果汁液,胡萝卜和甘薯的汁液等。对糖,酒和醋的混合物有强趋性,对黑光灯趋性强。黏虫主要以幼虫危害为主,幼虫共6龄。条件不适合时增加蜕皮的次数。幼虫孵化后吃尽卵壳,过一段时间吐丝到其他植株取食。多在晚上活动,阴天和天气凉爽时白天也活动取食。4龄以上幼虫有群集迁徙的习性,当把大部分作物或杂草叶片吃完后,成群结队四处迁移,所遇植物多被掠食一空;有时甚至能爬越墙壁或抱成皮球大小的虫团滚渡江河。防治指标:亩产300公斤以上的麦田,平均每平方米有幼虫(三龄)2530头 亩产250公斤以上的麦田,平均每平方米有虫25头 亩产200公斤左右的麦田,平均每平方米有虫15头防治方法: 我国南方各地小麦种植面积的压缩,有力地控制了江淮流域45代区越冬世代虫源以及麦田一代粘虫的发生与为害。这是通过对虫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而对迁入区农业生态系统产生调控作用的宏观控制迁飞害虫发生构害的一个典型事例。秋季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农田,结合中耕培土、锄草灭荒。防治三代粘虫。化防诱杀成虫。毒液诱杀。杨树枝把诱蛾。田间采卵。药剂防治喷撒2.5敌百虫粉,或5的马拉松粉剂或5杀虫畏粉剂,每亩34斤。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或用50的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1500倍进行喷雾。25敌百虫油剂超低量喷雾,每亩用原液100毫升。麦蜘蛛 我国小麦产区常见的麦蜘蛛有两种。俗名都是火龙、红旱、麦虱。麦岩螨 高旱麦田发生普遍而严重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北纬3443度的小麦产区,冀、鲁、豫、晋、陕、甘及内蒙,尤其是山东、西南,河北中、北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麦叶爪螨 水浇麦地,或低洼潮湿的阴凉的麦地发生重,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的黄淮地区,长江流域各省也有发生。田间为害状 被麦长腿蜘蛛为害的小麦,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叶片发黄。植株矮小,穗小粒轻,重则干枯死亡。 被麦圆蜘蛛为害的小麦,叶片退绿,严重受害时全株枯黄,麦苗生长萎缩,甚至枯死。形态特征麦圆蜘蛛(麦叶爪螨)成螨:卵圆形,长0.60.9毫米,体色深红褐色,体背有横刻纹条,在体背后部有隆起的肛门。麦长腿蜘蛛(麦岩螨)成螨:体形卵圆形,黑褐色,体长0.6毫米。四对足的第一、四对足特别发达,长度超过二、三对足倍,故称作长腿蜘蛛。雄成螨比雌成螨不同之处是体形略小,梨形。发生危害规律:麦长腿蜘蛛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部分卵越冬。34月成虫开始活动为害小麦。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是其为害盛期。5月中旬后,成虫产卵越夏。10月间,秋播小麦出苗后,再度为害麦苗。麦长腿蜘蛛在地势高的地块,低丘陵的向阳坡虫口密度大。非水浇地比水浇地发生重。壤土发生重,黏土次之,砂土轻。麦圆蜘蛛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23代,主要以成虫过冬,4月上旬,开始繁殖为害。气温高时,以卵过夏,10月份再孵化为害小麦。麦长腿蜘蛛多发生干旱地或缺雨的年份;麦圆蜘蛛喜潮湿,多发生在水浇地。低湿、密植麦田里。麦圆蜘蛛性喜阴凉湿润,发生情况和麦长腿蜘蛛相反。 麦蜘蛛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取食危害,叶片被害后,呈现黄白色斑点,叶片发黄,蒸腾作用增大,麦苗抗寒能力下降,受害严重时,麦株枯死或不能抽穗。防治方法:1、及时耕地和耪麦茬,秋收后进行深耕,适当的轮作倒茬。2、药剂防治。麦长腿蜘蛛,可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1.51605粉剂,或1乐果粉剂。麦圆蜘蛛每亩喷撒1.5甲基1605粉3斤,或40乐果氧化果乳剂2,000倍液喷雾。用含有效成分5的3911颗粒剂(成品)每亩1.5公斤或3911毒土(753911乳油5075克加25公斤土)或乐果毒土(每亩75克40乐果乳油加25公斤土)顺垅撒施。3、生物防治。保护天敌。综合防治 小麦苗期害虫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可以造成缺苗断垄;以后有叶螨,麦蚜等吸食汁液,传播病毒,粘虫,麦叶蜂,一代棉铃虫等,咬食叶片;抽穗后有麦吸浆虫,穗蚜等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这些害虫一旦发生如果不及时防治,将造成严重的损失。对次我们只有推行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重点突出,主次结合;一次喷药一喷多防的防治策略。一 农业防治1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抗,耐虫病品种。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推广抗耐病品种,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 2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常年使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培育小麦壮苗,减轻地下害虫造成的危害。有机肥的堆沤应避开植株残体,高温杀虫消灭人为带虫,也可采取对有机肥喷洒农药的补救措施。 3深耕细作。清除田间枯草树枝压低害虫数量通过精耕细作翻松耙实,恶化害虫发生环境条件,达到防治的目的。二 化学防治(一)播期防治小麦苗期害虫主要有麦蚜,害螨,金针虫等地下害虫,跳甲类和食叶类金龟甲等害虫。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播期害虫最冲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 地下害虫防治。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甲胺磷,对硫磷乳剂等,每100克麦种拌100ml。2 病虫兼治的复配农药。当前市场上售有兼治病虫的复配农药。如快拌5号,高效小麦拌种剂等。方便实用可兼治小麦播期地下害虫及一些病害。用0.08%甲基异柳磷与0.03%三唑醇混合,可制成自配的复配农药,用来防治小麦播期病虫害。3 拌种注意事项。拌杀虫剂每千克用药量加水0.1千克,堆闷3-4小时可以提高药效。拌种时严格按照拌种操作规程进行,防止人畜中毒。4 喷施药带治虫。小麦出苗后的主要害虫是土蝗,蟋蟀和传毒灰飞虱。播种期早的麦田害虫危害重,是防治的重点。对虫口密度土蝗5头每平方米以上,灰飞虱达1头每平方米的麦田,可及时用久效磷或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二)苗期防治早春发现小麦苦心苗时,可以用辛硫磷乳油,甲基异硫磷乳油顺麦垄浇灌防治沟金针虫,兼治蛴螬。红蜘蛛单独发生时,有水浇条件的当每平方米达到头时,结合浇水震落淹死害虫,也可以用这个方法防治麦叶蜂。(三)拔节到成熟前防治小麦生长中拔节到成熟前是小麦各种害虫大发生的时期也是防治的第二个关键期“抓好小麦中后期害虫的防治对小麦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其防治主要是搞好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重点是抓好适时防治和选好对路农药达到既减少喷药次数又节省人力和投资、还可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各种害虫的目的,或兼治病。这段主要靶标是黏虫,飞蝗和土蝗,小麦吸浆虫等。防治黏虫,叶蜂等可用52%辛硫磷EC,20%灭幼脲胶悬液等10001500倍液;如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可喷50%氧化乐果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