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方案】2013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语文版必修(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中国城市常常被人说成“水泥森林”。而在上海世博园,展示着城市的另一种生长形态木结构建筑重归林立的楼群之中。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城市中可能将崛起超过7层的木质建筑,城市不再是“水泥森林”。位于世博园c片区的挪威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从5米到15米,高高矮矮的这些 “树”都有抓地的“树根”,都伸展着4条“枝干”托起顶篷。不约而同,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等,也采用了木结构。汶川大地震后,一座全木结构的小学在都江堰向峨乡破土而出,让木结构建筑再次进入视线;作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20年后开始复苏。欧洲木业协会主席索德安介绍说,除抗震性能强,木结构房屋建造中会和矿物棉一起混合使用,房子会呈现非常好的保温性能。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再生材料,由于木材能吸收二氧化碳,木结构建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的建材消耗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副所长赵霄龙博士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建筑每年消耗的铁矿石超过3亿吨,石灰石4500万吨,排放二氧化碳将近4亿吨,“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比例很小,大概为1%左右”。木结构的先天环保优势并不意味着复兴之路平坦。最大疑问是,木头从哪里来?中国已经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再推广木结构建筑,是否会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确实,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6,人均木材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8。不过,假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良性循环并非不可能。瑞典等北欧国家早年也遭遇过乱砍滥伐森林的惨痛经历。在吸取教训后,瑞典法律规定,在砍伐一棵树之后,需要种上两棵甚至更多新树苗。此外,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显得不那么实用。对于这一点,欧洲的先进技术似乎可以提供借鉴。索德安透露,欧洲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而如果采用混合结构住房,最高已做到16层。所谓混合型结构,就是指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中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望在年内出台,相对于现行规范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的规定,修编以后,混合型的木结构房屋标准有望达到7层。在木材处理方面,如今的木质建材也摆脱了以往易燃、易损的形象。通过喷涂阻燃药液,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木结构建筑,日本每年有45%的新建建筑为木结构建筑,这和建材技术演化不无关系中国专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身国情的木结构复兴之路赵霄龙透露:“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基复合人造板的生产国,而且利用秸秆生产板材的技术也正在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等十分适合作为木结构建筑的材料。”这对于年产秸秆量超过7亿吨的中国,无疑是个福音。(选自环球时报)1下面关于“木结构建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世博园挪威馆、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均为采用了全木结构建造的木结构建筑。b都江堰向峨乡的那座全木结构的小学是我国第一座全木结构建筑。c木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强,保温性能好的优点。d木结构建筑能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先天环保优势,大力推广有助于减低我国建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解析:选c。a项,原文为“木结构” 而非“ 全木结构”; b项,“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20年后开始复苏”说明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早已有之;d项,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是“木材” ,而非“木结构建筑”。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大力推广木结构建筑可能让本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b通过喷涂阻燃药液,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从而使木材可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的建造。c目前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的建筑已经能建到16层。d我国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新版规范有望达到7层。解析:选b。原文是“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木结构建筑”,少了这个重要条件。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木结构建筑最早出现在我国,但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欧洲。b如果借鉴瑞典等发达国家经验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就可以在我国实现木结构的复兴。c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木结构房屋的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木结构建筑在我国部分地方并不很实用。d随着利用秸秆生产板材技术的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的出现,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很可能会逐渐增大。解析:选b。b项,“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说明解决林业资源匮乏并非复兴的唯一条件。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呜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解析:选c。a项,“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为“苦于,以为苦”;b项,“纵”应为“放开”;d项,“抵”应为“到达”。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俟船过,附而锯其舵乃改行,投身军营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 bc d解析:选b。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现其智谋。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成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解析:选d。d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译文:_(2)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译文:_解析:(1)句为省略句,“匿(于)上流水中”省略介词“于”。匿,隐藏。(2)句中“历”为副词,释为“逐个,一一地”。“洵”为副词,释为“诚然,确实”。答案:(1)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2)(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参考译文:东乡罗提督的战功,记载在圣武记一书中的已经很详尽了。他的智谋才能来自他自己的积累提升,而不是只凭武力来称雄一时的。罗提督曾经带兵到南山,搜索残余的贼寇。村人苦于成群的猴子偷吃田里的粮食,早晨一定要发射火器来惊吓猴子。罗提督询问了缘故后,派人捉来一只猴子,剃掉了它的毛,在脸上画满了大眼睛等各种丑陋奇怪的图案。第二天早晨等到成群的猴子来后,放这只猴子离去,其他的猴子看到后都被惊吓得逃走,以后再也不曾回来过。(他后来)担任夔州游击的官职,夔州关紧邻峡口,水流湍急,瞬息之间,一泻千里。那些走私盐的人到了就敲着锣鼓呼叫着,越过关口,他们的船上都装有火炮等武器,船的两旁用绳子系着大竹子,把竹子弯曲得像弓一样。别的船追上来时,他们就砍断绳子发射竹弓,被打中的船必定会倾覆,没有人敢触犯它们。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到船经过的时候,靠近敌船,用锯锯敌船的舵,使舵到了关口恰好折断,贼船不能前行,触到礁石上破裂,罗提督带兵把这些人全部抓获。罗提督年轻时是个无赖,多次偷窃,县令派人捕捉了他。让人用棍棒打死他,然后把他扔到荒野里。他半夜苏醒过来,匍匐着爬到一个老妇人的家里,老妇人救下了他。于是他改变了品行,投身到军营中来,他骁勇善战超过了所有的同辈人。当赵金龙作乱之时,他接受命令,和总督卢公坤前往平定贼人。贼人已被围困,即将被擒获。当时宣宗皇帝派遣皇家的宗室成员尚书禧恩来督军,没到,其他人商议要等待禧恩来后再开战,罗提督说:“包围的时间久了,军队会懈怠,贼人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出战,几乎全部歼灭贼人。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平生做贼的事情,从不隐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罗公改变了品行后才娶妻,他忽然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用了很多种方法都不能够治愈。一个道人路过他的门前说:“有方法可以救治,但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够根据处方配制药物。”罗公自思家境贫寒,怎么才能得到这三十千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生病将死,你也会饿死。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那么我们两人都可以活下来了。”他的妻子哭泣着听从了他,罗公的病果然痊愈。罗提督担任了游击官职后就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赎回了她,(他们)又像当初一样做了夫妻,来报答她卖身救夫的情义。这件事情不值得作为典范,但是把他跟那些年轻时能够共患难,等到富贵了就厌倦抛弃他的糟糠之妻的人相比较,他们的品德高低的区别,大概是不能够用里程来计算的。罗提督天生豪杰,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哪里能够用道学家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8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9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6分)答:_答案: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境遇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 ,_。(李白将进酒)(2)_,谈笑间,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人固有一死,_,_。(司马迁史记)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苏醒中的母亲(节选)张抗抗走进重症监护室那一刻,我找不到母亲了。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竟然会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仅仅一天,脑部手术后依然处于昏迷状态的母亲,整个面部都萎缩变形了,口腔、鼻腔和身上到处插满管子,头顶上敷着大面积的厚纱布。那时我才发现母亲没有头发了,那花白而粗硬的头发,由于手术完全被剃光,露出了青灰色的头皮。没有头发的母亲不像我的母亲了。我突然明白,原来母亲是不能没有头发的,母亲的头发在以往的许多日子里,覆盖和庇护着我们全家人的身心。手术成功地清除了母亲脑部表层的淤血,家人和亲友们都松了口气,然后在监护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地守候,焦虑而充满希望地等待,等待母亲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每天上午下午短暂的半小时探视时间,被我们分分秒秒珍惜地轮流使用。我无数次俯身在母亲耳边轻声呼唤:妈妈,妈妈,您听到我在叫您么?妈妈,您快点醒来等待是如此漫长,一年?一个世纪?时间似乎停止了。母亲沉睡的身子把钟表的指针压住了。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时间”是会由于母亲的昏迷而昏迷的。两天后的一个上午,母亲的眼皮在灯光下开始微微战栗。那个瞬间,我脚下的地板也随之战栗。母亲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阴郁的天空云开雾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楼窗都好像一扇一扇地突然敞开了。然而母亲不能说话。她仍然只能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许多时候,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长久地握着她冰凉的手,暗自担心苏醒过来的母亲也许永远不会说话。脑溢血患者在抢救成功后,有可能留下的后遗症之一是失语。假如母亲不再说话,我们说再多的话,有谁来回应呢?苏醒后睁开了眼睛的母亲,意识依然是模糊的,只能用她茫然的眼神注视我们。那个时刻,整个世界都与她一同沉默了。母亲开口说话,是在呼吸机拔掉后的第二天晚上。那天晚上恰好是妹妹值班,她从医院打电话回来,兴奋地告诉我们“妈妈会说话了”,我和父亲当时最直接的反应是说不出话来。母亲会说话,我们反倒高兴得不会说话了。清晨急奔医院病房,悄悄走到母亲的床边。我问:“妈妈,认识我吗?”母亲用力地点头,却叫不出我的名字。我说:“妈妈,是我呀,抗抗来了。”由于插管子损伤了喉咙,母亲的声音变得粗哑低沉。她复述了一遍我的话,那句话却变成了:妈妈来了。我纠正她:“是抗抗来了。”她固执地重复强调说:“妈妈来了。”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上来。“妈妈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从我遥远的童年时代传来:“别怕,妈妈来了。”在母亲苏醒后的最初时段,在母亲依然昏沉疲惫的意识中,她脆弱的神经里不可摧毁的信念是:妈妈来了。妈妈来了。妈妈终于回来了。从死神那里侥幸逃脱的母亲,重新开口说话的最初那些日子,从她嘴边曾经奇怪地冒出许多文言文的句子。探望她的亲友对她说话,她常常反问:为何?若是问她感觉怎么样,她回答:甚感幸福。那些言辞也许是她童年的记忆中接受的最早教育,也许是她后来的教师生涯中始终难以忘却的语文课堂。那几天,我们曾以为母亲从此要使用文言文了,我们甚至打算赶紧温习文言文,以便与母亲对话。幸好这类用词很快就消失了。母亲的语言功能开始一天天恢复正常。每一次医护人员为她治疗,她都不会忘记说一声“谢谢”。她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却又常常词不达意,让病房的医生护士忍俊不禁。她仍然常常把我和妹妹的名字混淆,我们纠正她的时候,她会狡辩说:“你们两个嘛,反正都是一样的。”如今回想那一段母亲浑身插满了管子的日子,真是难以想象母亲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她只是静静地忍受着病痛,我从未听到过她抱怨,或是表现出病人通常的那种烦躁。离开重症监护室之前,爸爸对她说:“我们经历了一场大难,现在灾难终于过去了。”妈妈准确地复述说:“灾难过去了。”(节选自在时间的深处,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母亲沉睡的身子把钟表的指针压住了”这句话是说昏迷中的母亲不小心用身子压住了钟表,致使钟表的指针不再转动。b结尾说母亲只是静静地忍受着病痛,也从未听到过她抱怨过什么,甚至没有病人通常的那种烦躁,这表明她还未完全从病中苏醒过来。c这篇散文,叙述母亲在逐渐苏醒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中最本真、最纯粹、绝无矫饰伪装的童心和善意。d作者以最温柔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情感表露得形象可感、动人心弦,用优美华丽的语言诠释了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真理:亲情无价。e这篇散文文字真挚,可以看作是一篇人物随笔,有着一种冷峻忧思的风格,读完之后,能让人感觉到作者深深的“恋母情结”。解析:选ce。a.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在等待母亲从昏迷中醒来时的焦躁、担忧;b.这表明母亲即使遭受病痛,依然本能地快乐着,有着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的坚强乐观;d.这篇文章没有用“优美华丽的语言”,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2)开头作者说“走进重症监护室那一刻,我找不到母亲了”,联系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答:_答案:因手术,母亲的外部形象发生了变化:面部萎缩变形,身上插满管子,头顶敷着大面积的厚纱布;头发被剃光;手术后仍旧昏迷,睁眼醒来后失语,开口讲话后有时语无伦次。(3)文章末尾的两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揭示主题,赞扬了母亲即时遭受病痛,依然本能地快乐着,心存平和,没有怨恨,没有忧郁;突出了母亲坚强、乐观的性格;呼应题目和开头,说明母亲一步步苏醒的过程。(4)文章的题目是“苏醒中的母亲”,有人说不如以“病中的母亲”为题更能打动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答:_答案:以“苏醒中的母亲”为题更好:能再现病中母亲苏醒的过程;“苏醒中的母亲”表现出了人性中那种最本真、最纯粹、绝无矫饰伪装的童心和对子女的爱、对他人的感激;表现出遭受病痛,仍坚强乐观的个性。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永远铭记张明觉教授最早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华裔科学家姚诗煌当获悉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时,我立即想到了一位对“试管婴儿”的诞生起到重要作用的先驱者华裔科学家张明觉。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正是他首先发现了“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试管婴儿”最终能呱呱坠地。为此,他最早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按理,他完全应该同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遗憾的是这位生殖生理学领域的科学大师,已于1991年作古。作为国内最早采访过张明觉教授的记者,我深感有责任把他的科学贡献介绍给读者,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位华裔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张明觉是山西省岚县人,出生于1908年10月10日。1933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系,193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5年到美国乌斯特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上世纪50年代初,他与人合作共同发明了以甾体激素为基础的口服避孕药,至今仍为全世界妇女所采用,故被称为“避孕药之父”。1950年,他成功地移植了兔的受精卵,提出卵龄和子宫内膜发育必须“同步化”的概念,为家畜的胚胎移植和良种培育提供了理论根据。1951年,他发现“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现象。国际生理学界把他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解开了精卵受精之谜,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1959年,他首先报道兔卵的体外受精获得成功。迄今为止,多种动物卵子的体外受精及其技术上的改进都源于他的首创性研究。爱德华兹和他的合作者斯特普托在回忆完成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艰辛过程时,曾数次提到了张明觉的名字。当年他们曾经历过几百次的失败,当读到张明觉的研究论文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帮助。所以,当路易斯布朗出世时,有报道将她称为“张明觉的女儿”,张明觉又获得了“试管婴儿之父”的誉称。张明觉治学严谨,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其五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发表了三百余篇研究论文,获得过许多国家及国际学术组织授予的奖章、奖金等,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当他所开创的这项工作,终于在今年登上了诺奖榜时,这位先驱者却逝离我们近20年了。我们不能忘了张明觉。但张明觉一定会以淡定、欣慰的心情,看待爱德华兹能在今天获得这一诺奖桂冠。张明觉是一位十分低调和谦虚的学者。1980年,就在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后2年,我获悉有一位华裔科学家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先驱者,恰巧他在上海访问,但身体欠安,我便设法在华东医院的病房里采访了他。当时,他很少谈自己的贡献,而是以十分感恩的心情,回忆起自己的导师闻亦传先生对他的指导和帮助。张明觉说,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在闻亦传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为此,署名时他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没想到受到了一顿严肃的批评,闻先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他说,闻亦传先生的精神和学风,影响了他一辈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当我们又一次地谈论,什么时候中国科学家也能获得诺贝尔奖时,我想,获奖不仅需要有一流的工作和贡献,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精神和学风。为此,我们真的应该永远记得张明觉教授,记住老一代科学家的人格和风范。(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篇说听到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获奖的消息马上就想到张明觉,说明作者对罗伯特爱德华兹的获奖颇有不满,为张明觉教授的遭遇鸣不平。b按理张明觉教授有机会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可惜的是他已于1991年逝世,说明诺贝尔奖不会授予逝世已久的人,即使是取得再大的成就。c国际生理学界把张明觉教授和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共同发现的“精子获能”这一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原理”,说明张明觉教授的贡献要比奥斯汀博士大。d文中说“当他所开创的这项工作,终于在今年登上了诺奖榜时,这位先驱者却逝离我们近20年了”,表达了作者因张明觉教授的逝世而未获诺贝尔奖深感遗憾,当然也再次肯定了张明觉教授的科学成果。e作者认为中国科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不仅需要一流的工作和贡献,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精神和学风,表明他对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和学风有一定的担忧和不满。解析:选bd。a项,作者并没有不满,也不是为张教授鸣不平,一方面是引出本文的介绍对象,另一方面也为下文设置了悬念;c项,张明觉教授在前并不能表明其作用更大,原因可能是张明觉教授的研究在时间上要早,为后者提供了一定的条件;e项,作者的说法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鞭策,而不是不满。(2)本文的题目是“永远铭记张明觉教授”,文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要“永远记得张明觉教授”,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答:_答案:展示出张明觉教授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人类生殖生理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明觉教授作为老一代科学家所体现的谦逊人格和严谨学风深深地感染着作者,值得人们学习。(3)作者在最后一段讲述对张明觉教授做的一次采访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_答案:采访中张明觉教授回忆的曾经发生在他与导师闻亦传先生之间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张教授是一位十分低调和谦虚的学者的评价;同时也自然引出了下文对“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也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思考,并道出了永远铭记张明觉教授的原因。(4)作为一名科学家,张明觉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然而“华裔”的称谓又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落。对此有人说,中国科学家很难取得诺贝尔奖;也有人说,中国科学研究的环境还欠缺很多;还有人说,诺贝尔奖的评选理念尚需修改。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8分)答:_答案:客观:文中张教授虽未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已经具备了获奖的资格,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从其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张教授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在国外完成的,可以推知学术环境对科学成果的获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观:作者在文末提到获奖不仅需要有一流的工作和贡献,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精神和学风,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今天,中国科学家不仅要在科学研究上做更多的努力,更要在自身的修养上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只有这样,才会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近日,各国政府不绝如缕地派舰艇打击日益猖獗的索马里海盗,声势浩大,令人瞩目。b认识他五年了,他的生活没有一点起色,反而压力越来越大,每次见到他都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c中小学生减负提了很多年了,但减负并不是教育部门的几个领导信誓旦旦地作出保证就能解决的问题。d国家决定实施成品油改革的政策,已经成为有车族经常谈论的风起云涌的话题。解析:选b。b项,怨天尤人:埋怨上天,怪罪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a项,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c项,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d项,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从人们在把土豆皮转化成太阳镜、或把蔗糖转化成汽车保险杠的过程中,以前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b多数科学家称2011年是不是最热的年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人为制造的温室气体排放,气温长期趋势在上升。c大地震一晃已经过去一年了,但这儿仍旧支离破碎,城市还在废墟当中,超过150万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帐篷中。d新的3d电视系统突破了过去的各种局限,观看无须专门地佩戴眼镜,而图像分辨率更高,画质也更加清晰。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介词“从”字的滥用造成“人们所遇到的”这样一个主谓结构式的定语中的主语“人们”缺位,去掉“从”后,“人们”就成了“遇到”的主语;c项,虚词“的”和复数词“们”赘余,应删除“的”和“们”;d项,状语“专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题(第2期)解析版
- 1 丰富的数据世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
- 1秋天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年天津市河西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
- 小学语文一遍过单元测试卷(3篇)
-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测试卷-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
- 2025年全国汽车驾驶员(技师)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本册综合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语文版
- 2025年高考数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辽宁专用)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解析版)
- 2025年食品企业生产工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甘肃华夏文明简介课件
- 输电线路智能间隔棒在线监测技术
- 绘本教学故障鸟
- 《月下过小修净绿堂试吴客所饷松萝茶》赏析
- 中控ECS-700学习课件
- 过路直埋管道专项施工方案
- 《医用化学基础》教案
- 水箱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GB/T 21733-2008茶饮料
- 纪委案件审理课件教材
- CorelDRAW教学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