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电子题库 单元综合检测(二) 粤教版必修5 .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电子题库 单元综合检测(二) 粤教版必修5 .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电子题库 单元综合检测(二) 粤教版必修5 .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电子题库 单元综合检测(二) 粤教版必修5 .doc_第4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电子题库 单元综合检测(二) 粤教版必修5 .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二)(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青苔/舌苔埋葬/埋怨人宁可/宁缺毋滥b漂泊/淡泊 参差/参考书 门槛/直栏横槛c伺候/伺机 古刹/一刹那 呜咽/细嚼慢咽d攒射/积攒 炮制/炮子儿 屏风/屏息以待解析:选d。d.cun/zn, po/po, pn /bn;a项,ti/ti,mi/mn,nn;b项,b;cn/cn;kn/jin; c项,c/s,ch,y/yn。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广东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和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的广东人从旧营垒里杀出一条血路,需要力排众议、一骑绝尘的勇气。b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令人存疑,一方面是有关部门高调宣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7%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是人才市场上,大学生摩肩接踵却难找到好“婆家”的“苦恼”。c美国大兵即将离开,许多伊拉克人在担心安全环境恶化之余,对美军长期驻扎给当地带来的文化冲击更显忧心忡忡。d. 甘地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当他与人民利益、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了。解析:选d。微乎其微:极轻微、极少或极小,不能形容人。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在全社会关注通货膨胀,民众担心物价持续上涨,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游资炒作造成的。b体育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赛场上通过争金夺银来振奋士气,更应在提升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方面为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c发展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事业,对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d目前血液供应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不缺血源,能否真正建立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是解决“血荒”问题的根本方法。解析:选c。a项,“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b项,“提升”和“意识”搭配不当。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a bc d解析:选a。句是点明说明对象“语言”,是句段的总起句,放在开头;紧承第句,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讲究一点修辞”;句承接前句说明“好的修辞”的条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句从反面说明“语言不符合语法”“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句补充说明,针对“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的特例,指出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因此,正确的顺序为。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摘自明史列传一六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坐事免坐:因犯罪b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罪:问罪c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 署:题写d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 让:谦让解析:选d。让:责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明旦,狼死于其所臣所过屠者朱亥b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振木铎以徇之木欣欣以向荣解析:选c。a项,所:处所,名词;与“过”组成名词短语。b项,“而”:表承接;表递进。c项,于:都是“到”的意思,介词。d项,以: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骥“持身端恪”的一组是(3分)()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骥如期往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晏居虽几席必正abc d解析:选a。是其被论罪为死刑,说明重教谕,宣宗过问案件的结果。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骥关心百姓生活。任户科给事中时发现市场上人们讥笑生意人随便打开他们的行李箱囊就上奏朝廷,制止了这种做法;狼咬死了寡妇的孩子,他曾向城隍神祷告,并深深自责。b李骥关心国家的发展。任刑部郎中时曾上书陈述了十多件事,为御史时,陈述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多被采纳。c李骥勇于捍卫自己的权利。对无故被伊王府拘禁一事,李骥上书,皇上发怒,最后伊王府中的承奉、长史、典仪都被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理。d李骥行为端正严谨,平日闲居在家,即使是矮桌子和坐具也一定摆正了。做河南知府六年后去世,以政绩卓著闻名。解析:选a。a项,错在“时关市讥商旅”,这里“讥”是盘查、检查之意。9断句与翻译。(10分)(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4分)中 官 及 校 卒 虐 民 又 为 骥 所 抑 恨 甚 及 冬 至 令 骥 以 四 更 往 陪 位 行 礼 及 骥 如 期 往 诬 骥 后 期 执 而 桎 梏 之 次 日 乃 释。(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译文:_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译文:_答案:(1)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2)下命施礼和都察院共同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参考译文: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把行李箱都翻倒一空,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县县令,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官员百姓一个接一个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为东安县县令。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洪熙年间,朝廷有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抓住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论罪李骥为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下命施礼和都察院共同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奉有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河南知府。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在犯盗窃罪的人的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纂了劝教文,摇着金口木舌的大铃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李骥行为端正,平日家居即使是矮长桌和坐具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10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长相思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请简要指出。(3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要结合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把握“枫叶”与作者情感的关系。答案:不同。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答:_解析:这是景物描写,景物可以显示时令,表现时间推移,也是词人情感的显现。答案:“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极其愁苦的心情。参考译文:山行深秋的傍晚,上得山来,眼前一条石头小路,盘旋屈曲地向山林深处蜿蜒伸展,在山林中升起白云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居住的人家。山路旁大片的枫林,景色撩人,不禁停车观赏,那经历了秋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鲜花还要鲜艳。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雾之中江水寒。相思之情,看到枫叶红如丹。菊花开,菊花谢,大雁高飞,那个人还没回还。帘外风月,显得如此悠闲。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1)羽扇纶巾,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二十四桥仍在,_,_。(姜夔扬州慢)(3)莫道不销魂,_,_。(李清照醉花阴)(4)元嘉草草,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波心荡冷月无声(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城市文明”问题在当前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地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前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如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方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从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得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史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前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礼”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标。(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有删节)1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城市化进程是“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b“城市文明”在当前虽然备受关注,但我们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c文明史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越来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d“文明病”、城市问题的大量涌现,使“礼”与“乐”在当前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e“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因此它是城市文明的核心。f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主要是解决什么是文明以及“文明”与“城市”的关系这两个问题。解析:选bd。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曲解原文,原文表述为“文明史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e项,强加因果,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的美”与“城市的善”。f项,这两个问题是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需要先行解决的,而不是“主要”解决的。13下列关于“文明”的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是因为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b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艺术生活与审美活动的开展,从不同的层面显示了“文明”的功能。c“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城市与农村就已在文明的程度上有了高下之分。d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明”的内涵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论述。解析:选a。a项,错在“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原文的意思是“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14根据第二段内容,分点概括“文明”的三种功能。(4分)答:_解析:在第二段中,有一个标志性语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后面即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答案:发明与使用生产工具;创造与运用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创造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15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行文思路,抓住每段的关键句分析即可。答案:先指出“城市文明”提出的背景,再分析什么是文明,接着阐述“文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最后点明城市文明的核心内涵。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汉字是一株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即使飘落几片霜染的秋叶,都可能在众生的心头神奇地绽出新芽,蓬勃地长成散文、诗歌、小说,构成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命风景。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风蚀凋残的岁月,终于繁衍成恢宏璀璨、阵容强大、史蕴丰厚的方块字。汉字是人类的史诗,凝固的音乐;汉字亦是思想奔流的河床,灵魂飘逸的舞姿,精神的形象写真。逆流而溯,汉字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汉字是孔子的颠沛流离,庄子的逍遥云游;汉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汉字是太白的杯中酒,雪芹的梦中泪;汉字还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但求一字数根须。汉字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是功垂青史的史书传记;汉字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写意,梅兰竹菊的纸身墨影;汉字亦是似字非字的仙风道骨、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汉字能载道。汉字有妩媚有温婉,有激烈有颓废,有儒家之理、佛家之善、道家之空。灵澈的汉字既是参禅之壁,亦是入世之门;既是普度众生之舟,亦是叩问天国之磬。智者、仁者、寿者,皆精文悟道。悟出人生玄机者成为先贤至圣,悟出升迁之道者立时锦袍加身。字是门楼书为屋。以文求道,可建精神圣殿;以文求官,可砌黄金之屋;以文求爱,可垒藏娇之穴。我所读到的汉字皆以纸张为巢居,如同古老的鱼群在纸面呼吸。纪实与虚构、抒情与叙事、比喻与对白,通过语法与修辞的手段,人类诸多建筑师在纸上用汉字建构了精神的华殿。促使我亲近汉字的原因,纯粹是为了获得乐趣。汉字把我包围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面前拉起一道帷幕。背对人间、背对尘嚣、背对世事的浮尘,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思索我乐于思索的,阅读我乐于阅读的。我的灵魂彻底投入,想像全部释放,汉字的精灵在书中召唤着我、引领着我。阅读汉字是一种幻像、一种飞翔。汉字给予我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比汉字以外的尘世还来得真实。我的灵魂在汉字里沐浴,被汉字熏香。我在汉字砌成的心灵的殿堂里静静地梳理爱与美的羽毛。(选自张佐香文集,有删改)16“汉字是一株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你是如何理解汉字“历经沧桑”的?(4分)答:_答案: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风蚀凋残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遭遇过秦朝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等惨剧。17“我所读到的汉字皆以纸张为巢居,如同古老的鱼群在纸面呼吸。”简要分析其修辞特点。(5分)答:_答案:运用了比拟、比喻修辞手法。首先,作者写“汉字皆以纸张为巢居”赋予了从生物学角度上讲没有生命的“汉字”似动物的特点,这是比拟;其次,作者说汉字“如同古老的鱼群”,这是比喻。作者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赋予了汉字“生命”的特点,也使语言变得生动、充满灵气。18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意。(6分)答:_答案:这段话形象、生动地道出了汉字给“我”带来的独特妙处和“我”对汉字的无比喜爱之情。汉字陶冶着“我”的灵魂,使“我”心旷神怡,使“我”更加明白“爱”与“美”的真谛;同时也使“我”更加热爱它,并不停地用它传达“爱与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联合国风雨送加利周德武1996年12月31日中午12时,按惯例是联合国举行记者吹风会的时候。然而今天的会议室却大门紧闭,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女士也没了踪影。加利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福阿是第一位宣布辞职的联合国官员。据说,她将利用一年时间撰写一部新著尝试新生活。来到大厅一层,记者发现摄影和摄像的同行们早已把电梯出口处作为今天的新闻焦点。原来美国几家著名的电视台事先得到消息,加利秘书长下午1时离开联合国。他们便早早来到这里抢占有利位置,准备拍摄1996年联合国的最后一条新闻。门外,车牌为“外交0008a”的加利专车和一辆警车在风雨中静静地等候,这是一辆由德国政府送给加利先生的奔驰防弹车。我好不容易挤到护栏前面,这时离加利出发还有30分钟。电台也正播出加利即将离开的消息。在大厦里工作的联合国雇员陆续来到这里,电梯周围很快就被挤得水泄不通,为的是争相目睹这位坚强斗士光荣退休的场面。1时整,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金永健等10多位副手先后出现,排在电梯两旁。不一会儿,保安人员宣布,加利乘坐的电梯马上到达,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加利身着一身浅色西装,风度儒雅。从他微笑的嘴角中,透出几分倔强。也许正是这种倔强使美国人觉得他难以驯服,决心把他作为美国国内政治纷争的替罪羊。也正是这种倔强,增强了他与美国霸权主义作斗争的勇气。现年74岁的加利先生是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联合国秘书长,也是第一位没有获得第二任机会的秘书长。美国以加利“对联合国改革不力”为由,对加利的第二任期行使否决权。但明眼人都很清楚,是因为加利与美国在处理索马里、波黑问题上发生矛盾,对美国拖欠联合国10多亿美元会费提出严厉批评而招致美国的不满。但是加利并没有为美国的压力所屈服,依然宣布竞选下任秘书长,争取非洲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在僵局难以打破的情况下,加利先生从非洲大局出发,主动宣布暂停作为下任秘书长候选人资格,使得来自加纳的安南先生得以脱颖而出,从而最终实现了非洲人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利。送行的人们带着钦佩的心情与加利握手道别。加利走到早已准备好的话筒前祝大家新年愉快,祝联合国取得成功,祝安南取得成功。他还告诉大家,他准备取道巴黎返回开罗,今后将继续以世界知名人士身份服务于联合国。人们目送加利迈出大门,一位工作人员迅速将一件大衣披在他身上。记者追至门外,突然发现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正等候在汽车旁,最后一个与加利行吻别礼。随着汽车的关门声,加利乘坐的黑色奔驰车很快消失在风雨中。送行的人们久久驻足大厅,默默地为他祝福:愿好人一路平安。(选自1997年1月2日人民日报)相关链接:加利小传1922年,加利出生于开罗的一个书香门第,1949年,加利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法语和英语,学识渊博,做了近30年的国际法教授,是一位国际法专家,有100多本著作问世。加利1973年步入政界,4年后成为埃及总统萨达特内阁的外交国务部长。1978年,加利不顾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全力支持萨达特总统作为第一个阿拉伯领导人对以色列进行访问并随后签署了埃以和平协议。此外,加利不顾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参加了1979年至1982年的埃、以、美有关巴勒斯坦人自治的会谈。穆巴拉克执政后,继续任命加利为外交国务部长。1992年9月2日,加利成为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非洲人和阿拉伯人担任这一职务。用加利的话讲,“这对于非洲是个伟大的日子”。1996年11月19日,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秘书长的选举问题,加利的连任要求得到了安理会14个国家的同意,只有美国坚决反对。美国的代表声称,只要加利在位,美国就不交会费。行事非常“独立”的加利,不听任何国家的吩咐,这让他的连任遭到美国的反对。连续几轮投票,美国坚持否决加利的连任,非洲国家只好同意更换候选人。安理会也终于达成妥协:向大会推荐来自加纳的科菲安南出任秘书长。在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中,加利能流利地使用英法阿拉伯3种语言,这在历任秘书长中也是头一个。19文章开头两段先是写了本应出现的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女士不见踪影,然后渲染了为加利送行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的场景,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_解析:这是铺陈渲染,为下文营造气氛。可以按照小说、散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答案:前者是设置伏笔,引出阅读悬念,使新闻有波澜,首尾呼应;后者是为加利的出场作渲染和铺垫,突出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人们对加利的尊敬。20试说说文章标题中的“风雨”的含义及作者这样命题的好处。(5分)答:_解析:“风雨”既是写实,一个风雨之日,又有比喻义,象征加利离职时的社会形势。答案:加利离任遇上一个风雨的天气;加利离任正是世界局势处于风云变幻、风雨交加时;联合国也是一个充满风风雨雨的特别地方。命题一语双关,一个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两个背景:天气背景和社会背景。21结合“相关链接”说说为什么加利的连任会得到14个理事国的支持而唯独遭到美国的反对?从美国一国的反对就迫使受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加利无法连任这一事实中你有什么认识?(6分)答:_解析:这是一个评析性题目,要结合新闻背景评价新闻人物。实质上,这个问题在题干中有暗示。答案:加利富有外交经验,为人正直,特立独行,不畏强权,得到国际社会的尊敬和信任,美国是一个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