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_第1页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_第2页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_第3页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养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中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能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青少年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人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九九八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从而把养成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 一、养成教育的内容 从当今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和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凡公民要做到的,中学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还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对“中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貌待人习惯,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实施方略 (1) 构建全方位结构系统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教化子女,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宏观结构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共青团。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以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共青团对内有各团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课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 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六合镇中心学校校园常规、六合镇中心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制定了中心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以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学雷锋小组”等,围绕爱国注意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育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犯愁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来势和家长学的,要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苦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双周雏鹰争章,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团队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养成教育即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体现,古代人民宣扬“椎刺骨,头悬梁”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刻苦学习;歌颂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迹感染青少年机智勇敢;称赞孔融让梨给哥哥吃学习他从小就懂得礼让。这些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更应把养成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摆在十分重要的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