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节课已经讲到认知发展理论中比较经典的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我们已经谈到,对认知发展的看法,从目前看来已经有了一个大的转变,皮亚杰是如何看待认知发展的?他认为发展是有阶段的,发展是由成熟、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平衡化的发展所导致认知的发展,在一个他认为发展是涉及所有领域同步的发展,所以把它成为领域一般性的发展。其实儿童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按照所有的领域同步进行发展,这就是领域特殊性的认识发展。今天主要围绕领域特殊性的研究中,其中一个领域,目前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来进行一些探讨。 引入: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人说:你能把盐递给我吗?对这个问题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你认为问问题的人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复?这是一般疑问句。“能,没有问题”但是你却不动,没有发生任何动作;但是有的人没有讲能不能,而是顺手递过去。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对于我们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希望通过对方的话、动作去读懂他心理,他的内向世界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想要做什么,或者说他对我提出的真正要求是什么。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你如果能够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且这个反应时正确的,那就说明你有一种推测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当然没今天放在成人世界,这种能力自认不成任何问题。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儿童他在什么时候拥有了这样一种能力?这是我们现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心理状态的人认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知的核心之一,我们都要和人打交道,怎么样去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如果理解了对我们处理有什么样的帮助?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他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总是要推测,他有了这个意图之后,后续怎么去做?或者说这种行为反应了他内心怎么样的意图?或者说是否有弦外之音?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论及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和了解,我们可以分析这个儿童他到底是怎么样认知人的内心的心理状态?怎么样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心理理论为社会认知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个在我们展开今天的几个话题之后,大家会有所了解。 内容概述:1,我们对儿童心理知识的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什么是心理理论?3,目前主要的研究反向。4,心理理论的评估方法。5 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的转变。6。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解释。 小孩子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尝试性的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讲,对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发展的研究是整个研究的核心,但是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到目前为止,针对儿童心理指导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大家回想一下,皮亚杰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是通过什么来进行研究?在他的理论观点中,哪一部分涉及到儿童对心理知识的认知和判断?皮亚杰提到“认识中心层面”,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意味着什么?缺少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因此他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这就意味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所以皮亚杰他没有直接说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如何如何,但是在他的理论中,多多少少体现了他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当然还包括泛灵论。第二个时代是上世纪20世纪70年代,对于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非常热。所谓元认知,元(meta-)放在认知之前,对认知做了一个界定,就是指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认知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对这种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认识,把他称之为元认知。关注心理活动的过程,把认知活动的过程作为一种思考,作为关注对象,就很好的关注了心理活动的特点。所以在70年代到80年代,在元认知中有一个核心的领域叫做元记忆。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对号入座,哪些同学你认为你是早晨记忆比较好,哪些同学你认为是晚上记忆比较好,这样的话在考试之前,在记忆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点的时候,你会选择适合自己记忆的黄金时间。包括你判断我是在安静的地方学习效率高还是在环境嘈杂的地点记忆效果更好,那么这就是你对你自己记忆过程、内容的监控和关注,这就是元记忆。它涉及到对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的认识。第三个时代上世纪80年代兴起对心理理论的研究。早期教育的地位在当下一路飙升,但实际上有些知识的获得他并不是通过系统的早期教育所获得,所以按照研究者的说法,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主动建构所谓的朴素的知识,主要有说那个大的领域,朴素的物理学知识,包括对物体的现象、规律、型号;朴素的生理学知识,比如生命的成长,生物形态的变化,人的生老病死;朴素的心理学知识。这说那个方面都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成年人的交流、同伴交往等其他方式逐渐形成的。这里有两个规律:1所有的知识都是朴素的。朴素的意思是它与科学的、经典意义上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这些朴素的知识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发生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儿童在经验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2 它的获得有时间先后,对客观事物的分析比较直观,所以首先获得是一些过滤性的知识,其次是它会关注到很多事物现象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对发生变化,是不是有生物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儿童获得了朴素的生物学知识。而对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的,你内心在想什么?从你的意图到行为有什么变化?所以对儿童来说,认识朴素的心理学知识是最为困难的,也是在最后的。这是在早期的知识建构过程呈现出来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什么是心理理论,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记忆?过去在哲学上有一种说法,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是有意识的,有研究者大家也会看到,狗有计算能力,猴子有判断能力,心理学家也好,动物学者也罢,对婴幼儿以及动物的智能谁高在做比较,曾经有研究者做了这样一项研究,“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一起来看下这个研究是怎么做的:在一个动物园里,首先让某一个黑猩猩拿到一些吃的东西,比如香蕉,在他正准备要吃的时候,他发现首领出现了。他面前放的是香蕉,他特别想吃的东西,但是有惧怕猴王,那么他会怎么办?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他认为这个老大没有看到他手上有香蕉,同时他又想把这些香蕉留给自己吃,那么他会怎么办呢?很有可能把香蕉藏起来。如果他认为老大看见了他手里的香蕉,又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呢?如果他想博老大一笑,他就可能把香蕉拿给首领,“来,老大,吃香蕉”,当然他有他自己的语言去交流。但是不管他是否会把香蕉藏起来,或者拿着香蕉去孝敬老大,我们想这前提是什么?他已经判断出老大是否看到我有香蕉,看到有看到的做法,没有看到又有没有看到的做法,也就是说他可以站在老大的立场上分析,这个前提就是他能够读懂另外一只猩猩他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他有没有站在首领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黑猩猩它有没有心理理论呢?从这些初步的问题当中,我们可以得知黑猩猩已经有了心理理论。这个问题就就激起了儿童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心理理论的研究,他们就开始提出问题了,小孩子在什么时候有了这种站在他人视角上看问题,能够读懂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际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讲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它涵盖了一种因果推测的能力,一种因果系统,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你知道了因,就有可能推测出果。所以当你了解了他人的信念、心理状态是什么,会有助于你预见到他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行为结果。 这个问题,对我们心理学讲,就意味着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人们心理状态的认识,从而预测甚至干预他的行为,这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部分。所以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的话,给心理理论一个定义,它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那么这些知识系统是怎么形成的,一开始就是一些朴素的知识系统,但是朴素的知识系统怎么就转化成了科学的知识系统呢?这一过程就需要科学的引导、学习。但是儿童他确确实实会形成这样的一些知识系统,根据这些知识系统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过程,并且根据这些推测,对行为作出一些因果性的解释和推测。这就是心理理论的界定。 那么这个领域之所以这么重要,它就涉及到在这个领域中关心研究哪些问题:大概有这些,心理理论早期的发展,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当儿童拥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又会对他其他领域的能力发展有何影响。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其心理理论的发展有何影响。怎么样去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还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研究者是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心理理论的。按照现代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界定,最经典的范式就是“错误信念” 范式。这个范式的名字从何而来呢?当你对客观事物有认识的时候,就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一个表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头脑中的表征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那是一种意识,但是这种表征有时可以把它抽象化或者说概念化,即所谓的信念。比如说,今天天气很好,这个时候我们头脑当中就会呈现出明媚阳光暖暖的洒在地上这样一幅画面,但是从信念的角度来看,就是今天天气很好。这种信念跟客观世界是吻合的,信念和表征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应,但是在心理系统当中,除了真信念以外,还可以拥有错误的信念,什么叫错误的信念呢?儿童通过错误的信念的测试,在头脑当中形成以下一点认识:1,对事物形成正确信念。2。儿童认识到信念有正误之分,人的心理世界会对客观世界产生错误的信念。但是重要的一点是,儿童很小的时候,他不能认识到正误之分,3并且他认识不到正确的信念和错误的信念可以并存在不同的人的头脑之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这并不难,但是对儿童而言,当他拥有第二个第三个是困难的。所以我们说错误信念他是可以再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当然我们希望存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更多的正确的信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错误信念是存在的。为了解释这个错误信念的任务,我们来举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范式。这个范式是归在错误信念的范式里,叫做意外转移任务。具体方法如下:把小孩子当做被试,呈现一些图片给他们看,根据图片的内容对小孩提问问题。图片里的小男孩叫马克西,他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了巧克力回来,然后妈妈当着马克西的面霸巧克力放进一个蓝色的橱柜里(位置A),然后他们一起离开那里。过会妈妈回来转移了巧克力的位置,把它放在绿色橱柜里(位置B)。后来马克西回来了,想吃巧克力,现在问被试,听你讲故事的小朋友“马克西回来以后会在哪里找巧克力?是A还是B”。同学们设想一下。4周岁是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4周岁以前的孩子会去B寻找,因为现在巧克力是在B,研究者也告诉儿童巧克力在B,他在听故事的时候头脑里会形成一个表征,巧克力就在B。而4岁以后的儿童,会去原来的位置寻找,他的信念是什么呢?故事里马克西的信念和我的信念是不一样的,在马克西的信念当中巧克力在A,而在我的信念当中巧克力在B,所以对他们而言,可以同时拥有两种信念,他认为马克西头脑中的信念是可以的,我头脑中的信念也是可以的,而现在哪种信念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反而是正确的呢?错误信念反而是正确的。第二个任务称为表征变化任务。(借铅笔盒)如果现在把这个笔袋给儿童看,问他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回答是什么?(笔),现在把所有的比从笔袋里拿出来,我们装进去别的东西(手表),再问他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一看是手表。好,现在有另一个小朋友从外面走进来,问他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同样以4岁为分界线,4岁以前的儿童会说这里面是手表,因为他的表征这里已经是手表,但是4岁以后,他的回答是笔,因为他没有看到过里面。这是另外一个错误信念的范式。(1)意外转移任务: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航天企业飞行领航员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第4课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大团结
- 高校和社区服务合同模板(3篇)
- 高铁站土建施工合同(3篇)
- 安徽司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河北经贸大学校园汽车租赁服务及车辆安全检查合同
- 本科毕业生就业服务及权益保障协议
- 2025公务员线上面试题及答案
- 舞蹈生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祖国我爱你教学设计课件
- 像科学家那样探索
- 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
-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理念解读
- GB/T 5783-2016六角头螺栓全螺纹
- GB/T 24137-2009木塑装饰板
- 二维混合机清洁验证方案
- GB 18613-2020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 高考地理 考点全覆盖式精讲 高效复习备考课件
- (新版)水电站知识问答题题库300题(含答案)
- 外科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课件
- DL∕T 1867-2018 电力需求响应信息交换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