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作业 (3).docx_第1页
布置作业 (3).docx_第2页
布置作业 (3).docx_第3页
布置作业 (3).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作者相关知识。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3、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内涵,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5、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3、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2、问题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4、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5、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6、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课时(45分钟)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2、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3、预习全诗。学情分析 通过平时学习发现: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不大且方法匮乏;“背过就忘,背完不能理解”的情况比较普遍;学诗的畏难心理严重。针对学生学习现状,本人一方面不断使用“诵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语言、借用景物抒发情感的方式,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课前已经让学生做好了预习,多数学生可以熟读成诵,相信对理解诗歌主题会是一个大的促进。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吗?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们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教学新课(一)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写作背景(出示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镜头,结合画面介绍:)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乡(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评点后再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以下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仍:仍旧,照旧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4、 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5、 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一二组读一遍,三四组读一遍;齐读诗歌。(三)精读全诗,逐句串讲(译读)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长江)远远地渡出荆门山,来跟着我游览楚国大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尽尽,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观天空)云气簇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妙绝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这家乡的水啊,它陪伴(我)远行万里。(四)品读全诗,问题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写的是远景。烘托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则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4、体会尾联的妙处。(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不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游子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至此,理解、欣赏这首诗的关键,也就是搞清了“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的问题了?从首尾两联看,是故乡水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6、诵读巩固。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五)小结全诗,体会感情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可以说是千古奇诗。人们常说,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那就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三、积累迁移,拓展练习1、知识拓展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2、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记叙_,它交代了远渡的_地点_和此行的_目的_。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由远到近4、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欣赏此诗,选出有错的一项(c)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6、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提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