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法律制度.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本文由幸福来敲门1227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五章 古代民事法律制度 第一节 所有权 一、土地所有权 1夏商周时期 1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记载,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记载, 名义上的土地王有制。 名义上的土地王有制。周王将土地分 封给贵族。分封的土地不得私自转让、 封给贵族。分封的土地不得私自转让、 买卖。 田里不鬻” 买卖。“田里不鬻” 2春秋战国时期 履亩而税” 齐国的: 春秋时期“履亩而税”。齐国的: “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等。 相地而衰征” 鲁国: 战国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商鞅 战国时期,确立土地私有。 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废井田, 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废井田, 开阡陌 3西汉清朝 西汉 清朝 秦:按户籍、军功授田,成为私有土 按户籍、军功授田, 地。 ? 汉:官田、私田。王莽时期的“王田 官田、私田。王莽时期的“ 制” 曹魏屯田制:民屯、军屯 曹魏屯田制:民屯、 ? 西晋占田制:百姓占田,男子占田70亩,女子50亩。 西晋占田制:百姓占田,男子占田70 70亩 女子50 50亩 官员占田50顷至10 50顷至10顷 官员占田50顷至10顷。 ? 北魏均田制: 北魏均田制: ? (1)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一般农田)40亩,桑田 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一般农田)40亩 15岁以上授露田 20亩 妇女授露田20 20亩 露田年满七十还官; 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 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 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 ? (2)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 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 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 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 ? (3)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 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 30亩 地。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 限四牛。( 。(4 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 限四牛。(4)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 隋唐:1. 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官户 隋唐: 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 以外的一般奴婢和牛都不受田,僧尼、 以外的一般奴婢和牛都不受田,僧尼、 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可以受田。 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可以受田。 ? 2.关于官吏受田的规定比前代各朝更完 2.关于官吏受田的规定比前代各朝更完 备. ? 3.土地买卖的限制松驰。 3.土地买卖的限制松驰 土地买卖的限制松驰。 ? 4.优待府兵官兵。 4.优待府兵官兵 优待府兵官兵。 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 宋朝采取“田制不立” 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流转频繁。 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流转频繁。 ? 明清:官田、民田 明清:官田、 二、无主物、遗失物、埋藏物 无主物、遗失物、 1夏商周时期 无主物的归属问题, 无主物的归属问题,夏商周时期 一般按先占原则处理。对于遗失物, 一般按先占原则处理。对于遗失物, 也是大的归公, 也是大的归公,小的按先占原则归拾 得人。 得人。 2秦汉魏晋时期 秦汉 魏晋时期 汉代规定遗失物大者公有, 汉代规定遗失物大者公有,小者私 埋藏物如在无主荒地内, 之。埋藏物如在无主荒地内,则归发现 人所有。 人所有。 ? 晋律规定: 晋律规定:拾到遗失物要归还原主 或送官。 或送官。 3唐宋时期 唐律规定, 唐律规定,在自己土地内发现的埋藏物归 发现者所有。但如是古董,应送官府,由官府 发现者所有。但如是古董,应送官府, 出价购买。在他人土地发现的,双方各得一半。 出价购买。在他人土地发现的,双方各得一半。 ? 拾得物应送官府,无人认领的归官府。 拾得物应送官府,无人认领的归官府。 ? 漂流物如经官府公示30日无人认领的, 30日无人认领的 漂流物如经官府公示30日无人认领的,归 拾得者所有,失主认领的, 拾得者所有,失主认领的,拾得者仍可得到五 分之一至五分之二。 分之一至五分之二。 ? 宋代沿袭唐律。 宋代沿袭唐律。 4明清时期 遗失物,失主认领的,一半归拾得人。 遗失物,失主认领的,一半归拾得人。 三十日无人认领的全归拾得人。 三十日无人认领的全归拾得人。 第二节 契 约 一、 西周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质,适用于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 购买大件物品,如牛、马等。 购买大件物品,如牛、马等。剂用于小件 珍贵之物,如珍宝、武器等。 珍贵之物,如珍宝、武器等。 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二、秦朝 ? 主要有买卖、借贷、租借契约。 ? 其中秦律禁止私人借贷契约以人身作为 担保,无力偿付官府债务,可以用劳役 抵偿。 ? ? ? 三、汉朝 汉代买卖契约称为“券书” 借贷契约允许担保。禁止取息过律。 此外还有租佃契约。 四、唐朝 ? 唐朝契约称为市券 ? 买卖契约:买卖双方必须“和同”后在市司内 订立市券。 ? 借贷契约:保护债权人利益,负债不偿者入罪。 不能清偿债务时对债务人财产的扣押称为“牵 掣”。允许役身折酬 ? 租赁契约:土地租赁称为租,动产租赁称为赁。 ? 寄托契约。 五、宋元 ? 买卖契约的要件:先问亲邻、过割赋税、 输钱印契、原主离业。 ? 典当契约:绝卖、活卖。 ? 法定回赎期限为三十年。 ? 元朝 ? 规定在不动产买卖前必须得到官府的许 可,称为“经官给据”。 ? ? ? ? ? 明朝 契约形式有单契、合同契。 简化不动产买卖和典当的程序。 清朝 典卖契约需注明“典”或“卖” 明确不动产回赎年限为十年。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一、婚姻制度 1.西周 西周: 1.西周: 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夫一妻多妾制。 结婚原则:同性不婚。 结婚原则:同性不婚。 婚姻目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婚姻目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结婚要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 结婚要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 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 问名:男方问女方的生辰八字。 问名:男方问女方的生辰八字。 纳吉:男方占卜得吉兆通知女方。 纳吉:男方占卜得吉兆通知女方。 纳征:南方向女家送聘礼。 纳征:南方向女家送聘礼。 请期:男方与女方商定结婚日期。 请期:男方与女方商定结婚日期。 亲迎:男方亲自迎娶新妇。 亲迎:男方亲自迎娶新妇。 离婚: 离婚: 离婚主动权掌握在男方。 离婚主动权掌握在男方。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 恶疾、多言、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 盗窃。 盗窃。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2.唐朝 ? 结婚:婚书制度。男方毁约,不得索回 聘财。女方毁约视为犯罪。 ? 禁止同性为婚,妄冒为婚,良贱为婚, 禁娶逃亡女为妻,禁娶部属为妻。 ? 禁止嫁娶违律。 ? 离婚:和离。 ? 义绝。 3. 宋朝 ? 扩大禁婚范围 ? 扩大义绝范围 ? 允许在下列情形下,女方提出离婚:丈 夫外出三年不归;丈夫因犯罪被移乡偏 管;被丈夫同居亲属强奸;丈夫逼妻为 娼。 ? ? ? ? 4.元朝 特色的赘婿制度 养老女婿:终于妻家聚活者 年限女婿:与妇人归宗者 出舍女婿:与妻家析居者 归宗女婿:年限已满,或妻亡、并离异,归宗 者。 ? 收继婚:体现蒙族特色。 5.明清 ? 在前朝基础上有所变化。 二、继承制度 古代继承有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 古代继承有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 身份继承:由父死子继, 身份继承:由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到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 财产继承: 财产继承:由嫡长子继承制到诸子均 分制。 分制。 女子继承权:汉代女子与男子同样享有 财产继承权。 ? 此后未出嫁女子的继承份额一般是男子 聘财的一半。 ? 继子的继承权:宋代立继子的继承权与 亲自相同,命继子只能继承全部财产的 三分之一。 第四节 赋税制度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按照田亩数量,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按照田亩数量, 土地好坏收税。 土地好坏收税。 二、秦汉制度 秦朝主要征收田赋。 秦朝主要征收田赋。 ? 汉朝为休养生息,减轻田赋。汉初实 汉朝为休养生息,减轻田赋。 什五税一” 文帝时则更降至“ 行 “什五税一”;文帝时则更降至“三 十而税一” 十而税一”。 ? 此外,汉朝的人头税分为算赋与口赋。 此外,汉朝的人头税分为算赋与口赋。 算赋即对15 56岁的成年人计口征税 1556岁的成年人计口征税。 算赋即对15 56岁的成年人计口征税。口 赋为对3 15岁的未成年人计口征税。 15岁的未成年人计口征税 赋为对315岁的未成年人计口征税。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租调制 ? 租为土地税,征纳谷物;调为户调, 租为土地税,征纳谷物;调为户调, 征纳绢绵。 征纳绢绵。 四、唐朝的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624年 制定租庸调法,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制定租庸调法, 凡受田男丁(唐时授田仅限于男丁) 凡受田男丁(唐时授田仅限于男丁)每年应 缴粟2 是为租; 绢各2 缴粟2石,是为租;绫、绢各2丈(如为布则 1/5), 或麻3 是为调; 加1/5),绵3两(或麻3斤),是为调;每丁 每年为国家服劳役20 20天 每年为国家服劳役20天,如国家无役则以 每日3尺绢(布加1/5)代之,是为庸。 1/5)代之 每日3尺绢(布加1/5)代之,是为庸。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两税法从按人丁课税转到按财产课 体现了赋税的发展规律。同时, 税,体现了赋税的发展规律。同时, 它将各种捐税加以合并,分夏、 它将各种捐税加以合并,分夏、秋 两季征收,简化了税制。 两季征收,简化了税制。 ? ? 五、宋朝的赋役制度 方田均税法 熙宁四年(1071年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 方田均税条约 方田” 均税” 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 两个部分。 方田” 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 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 均税” 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 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 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 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 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 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 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 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 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 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 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 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 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 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六、明朝的赋役制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 第一,合并赋役,将原来依丁与家庭财产征派的 第一,合并赋役, 各种均徭改为依土地面积摊派,与田赋合并征收, 各种均徭改为依土地面积摊派,与田赋合并征收, 差役则以丁数与地亩数为综合征派依据; 差役则以丁数与地亩数为综合征派依据; ? 第二,原差役、徭役不再要求人民实际服役,改 第二,原差役、徭役不再要求人民实际服役, 为征收银两,由官府出钱雇役; 为征收银两,由官府出钱雇役; ? 第三,赋役银的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 第三,赋役银的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 原由里甲甲首征粮、粮长解运的制度。 原由里甲甲首征粮、粮长解运的制度。 七、清朝赋税制度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全国的丁银额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全国的丁银额 (1711) 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作“圣世滋丁, 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作“圣世滋丁,永 不加赋” 不加赋”。 雍正(17221735)时,清朝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 雍正(17221735)时 (1722 地丁合一” 摊丁入亩”的办法, “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 固定的丁银(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两、 固定的丁银(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两、丁银三百三 十五万余两)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 十五万余两)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从 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