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检测系统性能验证程序.doc_第1页
新检测系统性能验证程序.doc_第2页
新检测系统性能验证程序.doc_第3页
新检测系统性能验证程序.doc_第4页
新检测系统性能验证程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测系统方法学验证程序1. 原则1.1 所有检验系统在正式投入患者样本检测之前,应确定其方法学性能,验证检测系统满足实验室对该项目的性能要求,适合预期用途。1.2 实验室必须验证或建立每一试验项目的分析准确度、不精密度、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干扰)和可报告范围。实验室可以使用厂家信息、出版的资料或其他实验室的研究结果,适用时,实验室需验证外部的信息。1.3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未经任何改动的检测系统,可以通过验证程序确认其方法学性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但有所改动的检测系统,必须全面评价和建立其方法学性能。1.4 某一暂停试验重新应用,重新开始患者样本检测前30天内进行方法学性能验证。2. 方法学验证实验2.1 检验方法投入使用前,应验证的方法学性能指标包括:精密度、准确度、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干扰)、分析检测范围(AMR)、可报告范围。2.2 实验室对于所开展的每一检测项目和样本来源,应建立或验证所服务人群的参考区间。2.3 对于带有自动移液系统的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大的维护保养及移液系统维修后应进行携带污染的评估实验。2.4 实验室应明确规定进行方法学验证实验的标准,明确规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相关的方法学验证实验。3. 方法学验证参考方案3.1 准确度3.1.1 与决定性或参考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而建立;3.1.2 检测参考物质;3.1.3 与已建立可比性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而验证;3.1.4 其他已知浓度或活性的物质。3.2 精密度3.2.1 可重复检测不同浓度或活性水平的患者样本进行批内精密度验证;使用室内质控统计分析结果进行一段时间内的批间精密度的验证。3.2.2 可参照CLSI EP5进行定量检测项目精密度的评价。3.3 分析灵敏度3.3.1 适用时,实验室应验证或建立试验项目的分析灵敏度(最低检测限)。3.3.2 FDA批准的项目,可以采用厂家数据或出版的文献资料。3.4 分析干扰:可以引用厂家或外部的研究资料。3.5 分析检测范围3.5.1 可使用校准验证/线性验证物质:CAP或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的校准验证/线性验证物质。3.5.2 可使用超过线性范围上限10%15%的高值患者血清或校准品。3.6 可报告范围1.6.1 样本的浓度超过项目的分析检测范围时,必要时实验室将样本稀释后重新检测,再乘以稀释倍数,得出相应样本的结果进行报告。1.6.2 实验室应进行样本的最大稀释度验证实验,以保证稀释后的样本检测结果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1.6.3 可选择在分析测量范围上限附近的患者样本,使用厂家推荐的稀释液或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患者样本。3.7 携带污染:可选用低值和高值患者样本进行携带污染的评估。3.8 参考区间:参照CLSI C28建立或验证所服务人群的参考区间。3.9 各专业组可根据试验项目的特点,参照厂家的建议,确定所需要进行的方法学验证实验,完善方法学验证程序。基于CLSI批准指南的定量检测项目的方法学验证程序见附件。4. 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封面的书写4.1 仪器相关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封面按照以下格式书写 XXX医院 XXX分析仪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 科 室 名 称: 仪器设备名称: 厂家和型号: 机 身 编 号: 报 告 日 期: 4.2 仪器无关检测系统封面按照以下格式书写: XXX医院XXX项目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 科 别: 报 告 日 期: 4.3 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4.3.1 目录4.3.2 方法学验证结果汇总4.3.3 每一性能指标验证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名称2)分析检测系统描述3)相关性能验证方案4)相关性能验证报告4.3.4 原始数据4.4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内容的编排。4.5 每一性能报告都需经专业负责人审核、签字。4.6 主任审批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并签字。4.7 方法学性能验证报告应归档保存,保存至分析检测系统停用后2年。附件1 定量测量方法的精密度评价程序1. 目的实验室检测患者样本时,对每份样本只做一次检验即发出报告。要保证检验结果具有重现性,检测系统必须有良好的精密度。精密度评价实验的目的是评价设备的总精密度,也就是这个设备在一个不定的时间内的变异性。2. 范围该程序适用于定量测量方法及仪器的精密度性能的评价。它包括对于新开发检测方法或仪器精密度的评价方法,以及建立自己所用检测方法的精密度性能的方法。这些程序可能不适用于一些缺乏足够检测物质的定量测量方法。3. 职责3.1 科主任负责检测系统精密度性能评价方法及结果的审批;3.2 由相应专业组组长或其授权人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及结果评价;3.3 质量小组成员协助完成。4. 原则4.1 足够的时间熟悉仪器操作和维护保养的程序;足够的时间熟悉评价方案的步骤;4.2 整个评价期间需对仪器进行保养,并要有适当的质量控制;4.3 应选择适当的样品进行适当长时间的实验,以得到足够的数据,来反应仪器在日常工作中长期真实的性能。5. 材料5.1 试剂与校准品: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使用单一批号的试剂与校准品。5.2 样本:可以使用稳定的、可通过商业获得的、基于蛋白质的物质(如:厂家提供的蛋白质基质的2个水平的质控品)。6. 方法6.1 熟悉仪器性能:包括仪器日常使用的各个方面:原理、安装、操作、保养、故障处理等。 6.2 熟悉评价方法6.2.1 持续时间:评价方案熟悉期应持续至获得数据无操作困难后至少5个操作日。复杂设备如必要可适当延长时间。6.2.2 数据的使用在这5天内(或更长时间内)操作无困难的情况下收集的数据,可与执行方案时收集的数据合并使用。所有数据应符合下述质量控制可接受性检查。6.2.3 质量控制程序本期应对设备进行常规质量控制。本期数据收集完成后应计算试用质控限,并应满足质控品检测的要求或生产商对设备的性能要求。若不满足,应在进行随后的实验之前与制造商取得联系进行系统的调试。6.2.4 附加评价本期可对设备的线性、准确度(回收率)等其他性能进行测试,以便发现设备是否存在其他严重的问题。若有问题,应联系厂商查找原因并解决。6.2.5 初步的精密度评价在本期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进行一次初步的重复性评价。将一种适当的检测物质分为20份同批连续测定(或小于20的一个完整批),计算SD和CV。推荐使用两个或更多的浓度水平。如果与预期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则需与制造商取得联系,同时终止后续实验直至问题得到解决。6.3 精密度评价实验6.3.1 实验批次和天数(1) 每日分析两个批次,每批至少间隔两小时。(2) 在每个批次,应进行常规质控样本检测,用于验证该批次结果的可接受性。(3) 如果某一批因为质控或操作困难而被拒绝,则需在找到并纠正引起问题的原因之后进行更多一个批次。(4) 在每批内,应检测至少2个浓度水平的检测物;所使用的每一浓度检测物需分2份进行分析。(5) 每批或每天应改变检测物质及质控样本的分析顺序。(6) 为了模拟真实的操作,可能的情况下,在每批实验中应加入至少10个患者标本。(7) 精密度实验需要充足的数据,以便精密度评价能恰当的反应设备的真实精密度。为了获得这样的结果,精密度评价实验至少需要20个可接受的操作日。6.3.2 记录数据附录A包含了总结数据用的数据记录表格。不同浓度水平的样本数据应分别填在不同的记录表格中。6.3.3 质量控制程序6.3.3.1在精密度评价实验中应执行正常的质控程序。6.3.3.2统计质控图(1) 根据通常的惯例通过这些最初的数据计算中线、警告限及失控限。(2) 在质控图上绘出随后所有的质控数据。(3) 若有任何一点失控,应确定原因,清除该点,并重做该批。建议:由于初步的估计具有较低的统计效能,需使用3SDs作为警告限,使用4SDs作为失控限。(4) 每收集5天的数据后,重新计算每一张图所有可接受数据的中心线和控制限。(5) 如果以前可接受的结果现在不可接受了,则继续进行精密度实验直至获得合适的天数。(6) 保留舍弃批的数据记录。6.3.4 离群值检测(1) 如果重复测定的绝对差值超出了5.5倍初步精密度评价的标准差,该组数据应被拒绝。(2) 如果发现离群值,应查找问题的原因,并重复该批次检测。注:如果初步精密度评价的样本浓度与该评价实验相对接近,则应使用本检验。6.3.5 精密度的统计计算(1) 重复性评价计算公式:其中:I:总的天数(通常为20); j:每日的批次(1或者2)Xij1:第i日第j批第1次的结果; Xij2:第i日第j批第2次的结果在使用上述公式时,每日每一批次都需要两个结果。(2) 室内精密度评价要决定一台仪器或实验室内的精密度性能,这需要很多的量,需要以下计算:其中:I总的天数(有两个批次);Xi1。第i日第1批结果的均值Xi2。第i日第2批结果的均值A的计算是用所有天数的第一批分析均值与第二批分析均值差的平方和除以2I再开平方得到的。该公式不适用于某一日仅有一个批次的数据的计算。第二个量是:其中:I总的天数;Xi.第i日所有结果的均值;X所有结果的均值这是日均标准差,可用附录A中的数据表3确定。随后需要计算下面的值其中:Sdd日间标准差的评价其中:Srr批间标准差的评价(如为负数则定为0)将负值调为0是统计学上常用的转换。如果通过软件完成这些计算,就可确保完成上述转换。室内精密度的评价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通过该公式将会获得与通过所有观测值所计算的标准差不同的ST。6.3.6 与制造商的性能要求或其他性能标准的比较(1) 重复性比较性能要求的标准差用2r表示。卡方检验使用用户及制造商重复性评价值的平方。该检验包括如下计算: 其中:S2r表示用户重复性变异的平方;2r表示制造商重复性变异要求的平方;R表示总的批数(S2r的自由度)所计算的2应与卡方值表中自由度为R的95%上限临界值(见表1)相比较。如果计算值小于表中数值,则评价参数和性能要求无显著性差异,该部分的精密度声明是可接受的。注:该评价值可能大于制造商的性能要求,但仍然无显著性差异。表1.卡方界值表df of User Variance Estimate 95% Critical Value 99% Critical Value 5 11.1 1.51 6 12.6 16.8 7 14.1 18.5 8 15.5 20.1 9 16.9 21.7 10 18.3 23.2 11 19.7 24.7 12 21.0 26.2 13 22.4 27.7 14 23.7 29.1 15 25.0 30.6 16 26.3 32.0 17 27.6 33.4 18 28.9 34.8 19 30.1 36.2 20 31.4 37.6 25 37.7 44.3 30 43.8 50.9 35 49.8 57.3 40 55.8 63.7 50 67.5 76.2 60 79.0 88.4 70 90.5 100.4 75 96.2 106.4 79 100.7 111.1 80 101.9 112.3 90 113.1 124.1 100 124.3 135.6 (2) 精密度评价的比较下面为用于计算ST的自由度的公式:MES2r(批内或重复性变异的均方)MR2A2(批均方)MD4B2(日均方)公式中:取与计算值最接近的整数作为ST的自由度。使用该数值,适当的统计计算如下: 其中:为用户室内标准差的平方;为制造商声明的仪器标准差的平方,或者医学决定的标准差的平方;T为ST的自由度。如果计算的值小于95的值上限,精密度性能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如果计算的值大于95的值上限,精密度性能不在制造商的性能要求范围内,或者不在医学应用可接受的范围内。用户的评价值大于制造商声明的性能要求,仍然是可以被接受的。由于用户的实验是基于有限的观测值,围绕真实值的计算量Sr和ST存在预期的抽样误差。用户实验的观测值越多,计算量越接近真值。卡方检验就是用来检测用户的评价值是否明显大于制造商所提供的值。7. 参考文献7.1 Tholen DW, Kallner A, Kennedy JW, Evaluation of Precision Performance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Methods; 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 EP5-A2,24(25).附录A. 样本数据记录表数据表1:精密度性能评价实验实验室名称:记录编号:浓度:操作者:分析物:试剂来源/批号:仪器名称/型号:校准物来源/批号:天数日期第一批第二批日均值结果1结果2均值结果1结果2均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审核者:日期:附录A. (续)数据表2:精密度性能评价实验实验室名称:记录编号:浓度:操作者:分析物:试剂来源/批号:仪器名称/型号:校准物来源/批号:天数第一批第二批(第一批均值第二批均值)2(结果1结果2)2(结果1结果2)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求和(1)(2)(3)审核者:日期:附录A. (续)数据表3:精密度性能评价实验实验室名称:记录编号:浓度:操作者:分析物:试剂来源/批号:仪器名称/型号:校准物来源/批号:节 注:使用数据表2的结果(1),(2),(3)6.3.6.1_其中I为天数6.3.6.2_来自数据表16.3.6.26.3.6.2_T值的计算(总体标准差的自由度) = _ = _(最接近的整数)审核者:日期:附录A. (续)数据表4:与性能要求比较的精密度评价实验实验室名称:记录编号:浓度:操作者:分析物:试剂来源/批号:仪器名称/型号:校准物来源/批号:重复性用户的浓度水平用户的标准差SD性能要求的浓度水平用户的变异(SD2)自由度(R)性能要求的标准差SD性能要求的变异(SD2)(I)(用户的变异性能要求的变异)R(II)卡方值(见表1) 不符合性能要求(III) 符合性能要求(III)仪器/方法的精密度用户的浓度水平用户的标准差性能要求的浓度水平用户的变异(SD2)自由度(R)性能要求的标准差SD性能要求的变异(SD2)(I)(用户的变异性能要求的变异)R(II)卡方值(见表1) 不符合性能要求(III) 符合性能要求(III)审核者:日期:附件2 正确度验证实验程序1. 目的方案一用于验证该方法正确度性能是否符合厂家声明的正确度性能。方案二用于验证该方法与参考物质比较的正确度或相对正确度能否满足相应的要求。2. 范围2.1 本程序适用于检验科测定分析检测系统的正确度验证。2.2 本程序已假定两方法间偏倚很小且在不同浓度有相对一致的偏倚。3. 职责3.1 科主任负责分析检测系统正确性性能验证方法及结果的审批;3.2 该程序由相应专业组组长或其授权人负责完成该程序相关的实验操作与结果评价;3.3 质量小组成员负责协助完成。4 程序4.1 方案一:用患者样本进行方法学比对4.1.1 材料与方法4.1.1.1 患者样本收集:收集线性范围内20份患者样本,其浓度应分布整个线性范围;不易得到的浓度,可将2份(不超过2份)病史相同、被测物浓度相近的样本混合。储存收集的样本至足够的样本量,储存时间尽可能短。4.1.1.2 比较检测系统(比较方法):最好使用厂家声明的检测系统;4.1.1.3 实验检测系统(实验方法):待验证的仪器厂家及型号+试剂厂家及批号+校准品厂家及批号4.1.1.4 质控品:至少2个或以上浓度水平的室内质控品。 质控品厂家、浓度水平及批号。4.1.2 验证程序4.1.2.1 仪器熟悉阶段建议为5天,具体时间可视仪器复杂程度而定。此阶段应完成以下工作:1)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程、维护保养程序、样本准备方法、校准与检测程序。2) 建立常规质量控制程序。3) 熟悉正确度验证实验程序。4.1.2.2 实验程序4.1.2.2.14.2.1.2.1按实验室常规操作程序,进行项目定标,然后进行常规室内质控,确保质控在控。建议室内质控在分析样本同批内进行,质控在控实验结果方为可接受。出现失控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进行样本测定。在整个实验中,要确保有效的项目校准及质量控制。4.1.2.2.2 用实验方法与比对方法分别检测收集的20份样本。分4个连续的工作日进行测定,每天测定5份,每份样本重复测定2次。贮存样本每日应于复融后1到2小时内检测完毕。4.1.2.2.3将测定结果记录于“方法学比对实验数据记录表”(表1)4.1.2.3 数据统计与处理4.1.2.3.1计算每个样本两方法间结果的差异Di:Di=( ii)式中i:样本数;:实验方法测定结果均值;:比较方法测定结果均值相对差异(%Di)= 100% ( ii)/ i4.1.2.3.2 绘制2张偏倚图:1)以Di 对i作图;2)以%Di对i作图;4.1.2.3.3偏倚图的检查:视Di和%Di在检测的分析浓度内是否相对一致。1)若一致,用平均差异和%与厂家声明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2)若没有一致性,则分部分计算和%;3)如果Di和%Di对浓度表现一个渐进的改变,则需有更多数据确认方法的正确性。4.1.2.3.4 计算2种方法的平均差异和相对差异%及标准差S和S%4.1.2.3.5 估计的差异和%与厂家声明的差异比较4.1.2.3.5.1若和%小于厂家声明的性能指标,则已验证差异与厂家差异一致;4.1.2.3.5.1若和%大于厂家声明的性能指标,则需进行差异的统计学检验;按下式进行差异验证值的计算:验证值= t* S/ + 或验证值= t* S%/ + t: t是与错误拒绝率(通常为1%或5%)、n-1有关的参数,可在统计书中查得,例:=0.01、n = 20的 t0.01,19 = 2.539.:厂家声明的差异若和%小于验证值,则验证差异与厂家差异一致; 4.2方案二:使用参考物质进行正确度的验证4.2.1 材料与方法4.2.1.1 定值参考物质4.2.1.1.1 参考物质的种类 依1、2、3顺序,选择适合该方法并易获得的一种参考物质。4.2.1.1.1.1标准物质:1)经参考方法或决定性方法定值的新鲜冰冻血清,如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的标准物质。2)使用厂家建议的适用该方法正确度验证的标准物质。4.2.1.1.1.2质控品:1)用于能力验证的质控品,由大量实验室和有代表性的试剂和系统校准物定值。如:CAP提供的室间质评样本;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室间质评样本等;4.2.1.1.1.3校准品:不同批号的校准品4.2.1.1.2参考物质的浓度水平至少2个浓度水平,建议选择5个或以上水平以充分评价整个分析测量范围。选择的浓度应能代表分析测量范围的下、上限。4.2.1.2 试剂:测定试剂盒厂家及名称4.2.1.3 仪器:仪器厂家及型号4.2.1.4 校准品:厂家名称 批号1、批号2、批号34.2.1.5 质控品:厂家名称 2个浓度水平 水平1 批号1 水平2 批号24.2.1 验证程序4.2.1.1仪器熟悉阶段建议为5天,具体时间可视仪器复杂程度而定。此阶段应完成以下工作:1)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程、维护保养程序、样本准备方法、校准与检测程序。2)建立常规质量控制程序。3)熟悉正确度验证实验程序。4.2.1.2实验程序4.2.1.2.1按实验室常规操作程序,进行项目定标,然后进行常规室内质控,确保质控在控。建议室内质控在分析样本同批内进行,质控在控实验结果方为可接受。出现失控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进行样本测定。在整个实验中,要确保有效的项目校准及质量控制。4.2.1.2.2按参考物质厂家的要求使用与处理参考物,使用前充分混匀,每份样本重复测定2次,计算2次重复测定的均值。4.2.1.2.3验证靶值可以参考物质的定值或标示值或室间质评的同组均值;使用室间质评样本时,验证判定标准为1/2TEa;使用其它参考物质,验证判定标准可使用仪器说明书的标示值。4.2.1.2.4计算每份样本均值与靶值的偏差,将每份样本的偏差与设定的要求进行比较,若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则表明正确度符合要求。4.2.1.2.5完成“正确度验证实验记录表”(表2)中所需内容的填写;同时将实验原始数据、统计数据、判定结论等记录于表2中。5参考文献(略)表1.方法学比对实验数据记录表仪器厂家及型号: 试剂厂家及批号:校准品厂家: C1: 批号: C2: 批号: C3: 批号:质控品厂家: 浓度水平1: 批号: 浓度水平2: 批号:日期:项目:实验方法:比较方法:样本编号实验方法比较方法方法间差异Di方法间相对差异%Di验证标准比较结果结果T1结果T2均值结果C1结果C2均值umol/Lumol/Lumol/Lumol/Lumol/Lumol/Lumol/L%符合/不符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平均差异和%标准差S和S%验证值= t* S/ + 或验证值= t* S%/ + (厂家声明的差异)正确性验证结论(符合不符合)操作者签字: 审核人签字:表2. 正确度验证实验数据记录表仪器厂家及型号: 试剂厂家及批号:校准品厂家: C1: 批号: C2: 批号: C3: 批号:质控品厂家: 浓度水平1: 批号:浓度水平2: 批号:日期:项目:样本序号结果1结果2均值靶值偏差判定标准结论单位umol/Lumol/Lumol/Lumol/L符合/不符合12345操作者签字: 审核人签字:附件3 分析测量范围验证程序1. 目的用于验证该方法的分析测量范围是否符合厂家的声明。2. 范围2.1 本程序适用于检验科测定分析检测系统的分析测量范围的验证。3. 职责3.4 科主任负责分析检测系统正确性性能验证方法及结果的审批;3.5 该程序由相应专业组组长或其授权人负责完成该程序相关的实验操作与结果评价;3.6 质量小组成员负责协助完成。5 程序4.1 实验要求4.1.1 熟悉仪器设备建议为5天,具体时间可视仪器复杂程度而定。此阶段应完成以下工作:1)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程、维护保养程序、样本准备方法、校准与检测程序。4) 建立常规质量控制程序。5) 正确的标本收集程序6) 熟悉分析测量范围验证实验程序。4.1.2 实验时间全部实验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有可能,单个分析试验最好在一天内做完。4.1.3 实验样本4.1.3.1 样本数量 该实验需要7-9个足够量并且能够满足稀释和测量需要的样本,每个样本要求重复测定2次。推荐使用高值和低值浓度的样本按照浓度比例精确配成等间距的不同浓度样本,如果得不到等间距的不同浓度的样本,只要各样本间的相互关系已知,也可以配制成特殊浓度的样本。4.1.3.2 基质效应应采用没有干扰因素的、接近预期分析测量范围上限和下限的两个分析浓度水平的患者样本。由于测定的患者样本的最终浓度代表验证的分析测量范围,因而高和低浓度的样本需要进行添加或稀释才能达到期望的范围,推荐使用厂家或实验室已经证实的添加物或稀释。4.1.3.3 分析范围选择的测量浓度范围应包含或等于厂家所声明的最低和最高浓度范围,如果声明的线性范围或测量范围与选择的浓度范围不一致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样本浓度加做新的实验,或舍去未端点适当地缩小线性范围(五个或以上的样本数)。4.1.3.4 样本准备和浓度计算 验证程序中,每一标本都要进行编号来确定其相对浓度。对于等间距浓度而言,如果中间标本的浓度不是等间距的,相邻管之间的相互关系则一定是已知的。也可以先用高值和低值浓度配制成一个中间浓度管,然后用低值和中间浓度、高值和中间浓度分配其他管的浓度。4.2 测量顺序4.2.1 测量前必须保证仪器校准和室内质控状态良好。4.2.2 测量时按照随机顺序进行。4.2.3 如果存在明显的携带污染或漂移,则选择对后续样本影响最小的顺序进行检测,或者在高值样本后面最少插入2份低值样本来避免携带污染对检测的影响,但要注意这2份低值样本的测定结果并不纳入统计。4.3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4.3.1 按照表1的格式将测定的数据进行收集。4.3.2 数据初步检查4.3.2.1 检查数据是否有极端明显的差异(或错误),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分析或技术性问题,则应立即纠正并且重复整个实验过程。4.3.2.2 通过作图来目测所有结果是否有由明显的抄写错误,或仪器故障等导致的潜在离群值。方法如下:将测量数据作为Y值,计算浓度或相对浓度作为X值作图,手工方法或用计算机将这些点连接起来,观察每个点与直线的大致偏差。4.3.2.3 当某一个给定浓度的一个测量值(Y)明显偏离另一个Y值时,通过目测检查判断该值是否为离群值。经过判断,如果确实为离群值,应将该数据删除。4.3.2.4 当发现数据中有两个或以上不可解释的离群值时,应考虑检测系统的性能是否存在问题。及时查找问题原因,必要时请求生产厂家协助。4.3.2.5 通过作图将每一组的检测数据按检测时间次序排列,检查是否有漂移或趋势性变化。如发现有明显的偏差,应立即纠正并且重复整个实验过程。4.3.2.6 观察每个浓度水平的测量值之间差值。在线性模型中,各段的斜率大致相等,升高或降低趋势提示非线性。4.3.2.7 通过目测检查XY散点图对于后续的线性评估非常必要,因为通过散点图非常容易发现非线性,或测量范围太窄或太宽的问题。4.3.3 评估随机误差验证分析测量范围时还应该考虑到随机误差的影响,因为随机误差可能会导致非线性的评估能力减低。评估随机误差时选用收集的所有数据的集合方差来计算,并将其与设定的不精密度的目标值进行比较,如果该值小于设定的不精密度目标值,则可进行下一步分析测量范围的验证。重复测定两次,按照下列公式计算:SD=上式中,SD为总不精密度,r和r为两次测定的结果,L为样本数。4.3.4 验证分析测量范围4.3.3.1 概述确定分析测量范围采用多项式回归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判断用非线性多项式拟合数据是否比线性好;第二部分是当非线性多项式拟合数据点比线性好时,判断最适非线性模型与线性拟合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预先设定的该方法的允许误差。4.3.3.2 使用统计软件做一次、二次核三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时,可以借助Excel、SPSS以及SAS等多种商业统计软件来完成。阶别回归方程回归自由度(Rdf)一次Y=b0+b1X2二次Y= b0+b1X+b2X23三次Y= b0+b1X+b2X2+b3X34一次多项式模型为直线,这是判断某种方法是否为线性的最适方程。二次多项式模型代表一种抛物线反应曲线,有增加趋势(曲线上升)或减少趋势(曲线下降)两种。三次多项式模型代表一种“S”形反应曲线,在测量范围的两端呈非线性。回归系数用bi表示,在二次多项式级模型中,b2为非线性系数;在三次多项式模型中,b2和b3为非线性系数。4.3.3.3 统计过程利用相应软件中的回归程序计算每个非线性系数斜率的标准差SE,然后进行t检验,即与0之间有无差异,判断非线性系数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一次多项式模型中的b和b两个系数不用分析,因为它们不反映非线性。b和b的统计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t=b/SE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df=LR-Rdf,L为准备的不同浓度样本数,R为重复检测次数,Rdf为回归分析时的自由度,指 Rdf回归模型中系数的数量(包括b0)。查t值表(附录B)(双侧=0.05)。将计算得到的t值与查表得到的t值进行比较,如果p0.05,没有非线性系数b和b,则认为在该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如果二次多项式模型的非线性系数b,或三次多项式模型的b或b中任一个与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则该组数据范围内为非线性。要注意这只是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并不代表对患者的检测结果有影响。4.4 结论4.4.1结论1:该实验方法在实验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 )呈线性。4.4.2结论2(必要时): 如果实验数据显示为非线性,那么应根据多次多项式和一次多项式拟合模型预期值之间的差值即线性偏离与预设的线性允许误差进行比较,如果线性偏离小于预设的允许误差,则考虑实验室按照线性关系来处理患者检测结果所产生的误差不超过临床允许的误差目标,该非线性是可以接受的。6 参考文献1. 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A Statistical Approach; Approved Guideline. EP6-A Vol. 23 No. 162. 杨有业 张秀明.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8-195 表1. 分析测量范围验证实验数据记录表仪器厂家及型号: 试剂厂家及批号:校准品厂家: C1: 批号: C2: 批号: C3: 批号:质控品厂家: 浓度水平1: 批号:浓度水平2: 批号:测定日期:测定项目:样本编号结果1结果2均值差值123456789操作者签字: 审核人签字:附件4 最大稀释度验证程序目的样本的浓度超过分析项目的线性范围时,实验室通常将样本稀释后重新检测,再乘上稀释倍数,得出相应样本的结果。而样本稀释后由于基质效应等因素影响,检测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实验室应进行样本的最大稀释度验证实验,以保证稀释后的样本检测结果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范围对于临床可报告范围(CRR)大于分析测量范围(AMR)的检测项目,需进行最大稀释度验证实验。职责1. 由科主任或其授权人负责相关程序的审核及批准;2. 由相应专业组组长或其授权人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及结果评价;3. 质量小组成员协助完成。程序1 材料1.1 选择在分析测量范围上限附近的患者样本;1.2 使用厂家推荐的稀释液或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患者样本。 2 方法2.1 确定等比系列稀释浓度,使稀释后各点尽可能覆盖该测试项目的AMR;2.2 将样本原液和稀释后样本分别重复测定,计算均值;2.3 依据原始样本检测结果均值和系列稀释浓度计算各系列样本的分析物浓度的预期值;2.4 比较各个稀释度样本的检测值和预期值,分别计算比值(R=检测值预期值);2.5 结果的判定:R80或R120为可接受限;R120的相应稀释度为不可接受稀释度;其上一级别的稀释度即为该检测项目的最大稀释度。2.6 填写相关记录。参考资料1.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7)2. CAP CHECKLISTS (2007.9)3. 毕波,吕元.定量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性能验证实验结果的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2)1332-1335.最大稀释度验证记录实验室名称:记录编号:项目名称:试剂名称:试剂来源/批号:仪器名称/型号:校准物来源/批号:评价标准:R80或R120为可接受限 日期:稀释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