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 血液 2.1体液与血液 查看【大字 中字 小字】目的与要求掌握: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熟悉: 1.血液的功能 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了解: 1.血细胞生理特性 2.血型及输血原则重点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难点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课堂组织 讲述、实例与多媒体教具结合教学内容2.1体液与血液2.1.1体液与内环境概念 动物体内所含液体总称为体液 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直接和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大部分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环境的水环境接触,只能通过细胞外液间接地与水(或外)环境进行交换。所以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2.1.2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自学) 血液是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液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2.1.3血液的机能 (1)营养功能 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的作用。 (2)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几乎都与此有关。 (3)维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体内水平衡、维持体温的恒定等。 (4) 参与体液调节:运输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 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溶血素等),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质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等过程。2.1.4 内环境稳态及血浆的稳定性2.1.4.1 内环境稳态 动物生存的外环境的变化可以是很大的,但其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如渗透压、酸硷度等)以及化学成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而且变化甚小,即内环境要保持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通过动物机体自动的、代偿性调节获得的,因此又称为内环境自稳态,简称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这种动态平衡不同于可逆的化学反应所出现的正反应与逆反应的平衡,而是在机体整体水平上,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的总输入与总输出之间达到的动态平衡。2.1.4.2 血浆的稳定性 血液作为机体内环境的一部分,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血液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系统。1.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如电解质)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主称为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等张溶液。“张力”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如NaCl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0.85%-0.9%的NaCl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愈多,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渗透压高的一侧流向低的一侧。2. 血浆的酸硷平衡: 人的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7,鱼类血液平均pH为7.52-7.71。主要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体系。每一缓冲对都是由一种弱酸和这种弱酸强碱盐组成,它既能抗酸又能抗碱。其中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当它们的比值为20/1时,血液的酸碱度也就恒定了。 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为碱贮,鱼类血液的碱贮较高等脊椎动物的低,故其血液的pH不如哺乳类的稳定。除了NaHCO3/H2CO3血浆中还有其它缓冲体系,你知道吗?血浆和血细胞中的有何不同?2.2血细胞生理2.2.1红细胞生理特性2.2.1.1可塑性: 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时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可塑性受3方面的影响 (1)表面积与体积比(比值愈大,可塑性大)、(2)红细胞内和细胞膜粘滞性(粘性愈大,可塑性愈小)、(3)红细胞膜的弹性(弹性愈大,可塑性也愈大) 。2.2.1.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以第1 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简称血沉(自学).红细胞下沉发生的叠连,是可逆的。2.2.1.3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由于物理的原因而引起破裂称为机械性脆性。当NaCl浓度进一步降低时,部分红细胞将因过度膨胀并破裂,使血红蛋白释出,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osmotic fragility)。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临床上常常通过测定红细胞的脆性来了解红细胞的生理状态,或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方法。血红蛋白的功能,只有在完整的红细胞中才能发挥2.2.1.4 红细胞的生成 正常动物体内,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之间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 (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是影响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因素。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a)瀑式促进因子(BPA):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合成DNA,使其增殖加强。 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进入增殖期,向幼稚红细胞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使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增加。缺氧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直接因子。缺氧可刺激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酶,使血浆中的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加,也可由肾皮质管细胞分泌EPO,EPO促进造血器官红系祖细胞的增殖,进而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增加,缓解了缺氧,这是一个负反馈机制。 c) 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可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2.2.2白细胞生理的功能(自学)2.2.3 血小板2.2.3.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可引起血小板中血栓烷A2(thromboxane,TX A2)增加, TXA2具有极强的促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收缩作用。 (2)聚集 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thrombocyte aggregation)。 (3)释放反应 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Ca2+、血小板因3(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 (4)收缩 指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的收缩过程。它可导致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 (5)吸附 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表面。2.2.3.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第2章 血液 2.3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查看【大字 中字 小字】2.3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3.1生理止血 血液从血管流出,在正常情况下经数分钟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 (1)小血管受伤后立即收缩 (2)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块形成 2.3.2血液凝固:2.3.2.1血液凝固: 血液离开血管,由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叫血液凝固(或血凝)。 (1)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是凝血因子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 第二阶段是凝血酶原(Prothrombin,F)激活成凝血酶(thrombin,Fa); 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原(F)转变成纤维蛋白(fibrin,Fa)。 (2)触发血液凝固有两种途经: 依靠血浆内部的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形成而发生的凝血称为内源性激活途经。 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而发生的凝血称为外源性激活途经。2.3.2.2 血凝的加速与延缓: Ca2+促进凝血:草酸、柠檬酸钠,乙二胺四乙酸 (EDTA)除去Ca2+,延缓凝固。 某些生物素:肝素、抗凝血酶、水蛭素、蛇毒等促进凝血. a)抗凝血酶:可封闭凝血酶的活性中心,延缓凝固。 b)肝素:可使抗凝血酶的活性大大增加;抑制凝血酶活性和释放纤溶酶,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弱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防止由血脂引起的血栓形成。 血浆蛋白C和维生素K: a)维生素K可激活血浆蛋白质C使某些凝血因子灭活。 b)激活的血浆蛋白C可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 C)维生素K缺乏可使蛋白质C合成减少、某些病理性血管内皮损伤使血浆蛋白C激活受阻都可增加血栓的形成。 光滑的表面: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解体,减弱对凝血过程的触发,因而延缓了凝血酶的形成。 降低温度:温度降低至10以下许多参与凝血过程的酶的活性下降可延缓血液凝固。2.3.3纤维蛋白溶解: (1)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纤溶过程分两个阶段:第2章 血液 2.4 血型和红细胞凝集 查看【大字 中字 小字】2.4 血型和红细胞凝集 如果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会聚集成团,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是一种免疫现象。红细胞膜上存在着特异的抗原, 为凝集原(agglutinogen); 血浆中的-球蛋白是凝集素能与凝集原发生特异性结合。2.4.1 ABO血型 2.4.2 输血原则 输血的基本原则: (1)检查ABO血型 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即坚持输同型血。 (2)紧急情况下的输血 当无法得到同型血时,也可以输入O型血,但是O型血的人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使不同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也会发生意外。 (3)在每次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其方法是:在37下,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检查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同时还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检查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的次侧),如果交叉配血的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无论次侧反应如何,称为配血不合.第2章 血液 查看【大字 中字 小字】第2章血液(建议学时:24学时) 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很多与组织学相重复,而且许多有关血液的生理特性和生理指标均可通过实验即可掌握,则本章采取重点讲授的方法进行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 血液在维持内环稳态中的几个方面的作用: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及其机制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熟悉 1血液的功能 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游走、趋化性、吞噬作用)3血细胞生成的调节了解 1血细胞生理特性 2血型及输血原则教学内容提纲2.1血液 2.1.1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 2.1.2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自学,重点讲) 2.1.2.1血浆渗透压 2.1.2.2血浆的酸硷平衡 2.1.3血液的机能(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微山县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招考人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急需紧缺人才引进【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供电合同解除协议书
- 公司宽带安装协议书
- 出售储能电合同范本
- 桂圆买卖合同协议书
- 框架协议框架协议书
- 桌椅板凳租赁协议书
- 元件备货协议书范本
- 桥墩子劳务合同范本
- GB/T 34988-2017信息技术单色激光打印机用鼓粉盒通用规范
- GB/T 15843.5-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实体鉴别第5部分:使用零知识技术的机制
-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优质教学课件
- 《等边三角形》精美教学课件
- 艰苦边远地区范围和类别表
- 《旅游法》与旅游文明
- 《国际私法》教学全套课件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版》
- 混凝土搅拌站检查验收表
- 运营管理(整合版)课件
- 全面预算管理项目启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