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doc_第1页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doc_第2页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doc_第3页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doc_第4页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 作 业 指 导 书 编制单位 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 项目编码版 次 名称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 编 写日 期 审 核日 期 工程部日 期 质保部日 期 安监部日 期 会 签 批 准日 期 作业指导书控制页作业指导书控制页 配置发放签收表配置发放签收表配 置 配置岗位配置岗位电子版电子版纸质版纸质版签签 收收 项目总工 项目工程部 项目质保部 项目安监部 项目专工 项目主管工程师 班长 班组工程师 施工组长 注 项目主管工程师负责每项目上交一本已执行完成的 并经过完善有完整签名的作业指导书 重要 作业指导书 技术措施 级别 一般 签 名 项目总工程师 技术交底记录检查 专责工程师 项目总工程师 重大方案执行情况 项目生产经理 重要工序过程监控表重要工序过程监控表 序号重要工序名称执行情况质检工程师签名 1 2 3 作业指导书 技术措施 修改意见征集表作业指导书 技术措施 修改意见征集表 建 议 人日 期 修改建议 回收签名 日期 目目 录录 1 编制依据及引用标准编制依据及引用标准 1 2 工程概况及施工范围 工程概况及施工范围 1 2 1 工程概况 1 2 2 施工范围 1 3 施工作业人员配备与人员资格施工作业人员配备与人员资格 1 4 4 施工所需机械装备及工器具 安全防护用品配备 注 按施工所需机械装备及工器具 安全防护用品配备 注 按 600MW 机组配备 机组配备 1 4 1 仪器 1 4 2 探头 2 4 3 仪器和探头组合性能 2 4 4 试块 2 4 5 其他工器具 3 5 施工条件及施工前准备工作施工条件及施工前准备工作 3 6 作业程序 方法及要求作业程序 方法及要求 4 6 1 作业程序流程图 4 6 2 作业方法及要求 5 6 3 专项技术措施 7 7 质量控制及质量验收质量控制及质量验收 9 7 1 质量控制标准 9 7 2 中间控制见证点设置 9 7 3 中间工序交接点设置 9 7 4 工艺纪律及质量保证措施 9 8 安全 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要求和措施安全 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要求和措施 10 表 8 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计划表 RCP 11 表 8 2 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 12 1 1 编制依据及引用标准编制依据及引用标准 1 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电力工程部分 1 2 DL T869 200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火力发电厂焊接篇 1 3 DL T820 2002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 1 4 JB T9214 1999 A 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 测试方法 1 5 JB T10062 1999 超声波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 1 6 JB T10061 1999 A 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仪通用技术条件 1 7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1 8 公司 质量 安全健康 环境管理手册 1 9 公司焊检中心管理制度 2 工程概况及施工范围 工程概况及施工范围 2 1 工程概况 略 2 2 施工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外径 32mm 壁厚在 4 160mm 单面施焊 双面成型的 碳钢及合金钢熔化焊对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 也适用于外径 32mm 159mm 壁厚在 4 8mm 的奥氏体不锈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 除非设计图纸或甲方合同另有规定 超声波检测比例应按照 DL T869 2004 火 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执行 3 施工作业人员配备与人员资格施工作业人员配备与人员资格 人 员配备人数人员资格要求 检验员3 人 检验人员必须持中国电力行业或技术监督部门无损检测人 员超声 级及以上的资格证书 辅助工3 人经三级安全教育且考试合格 4 4 施工所需机械装备及工器具 安全防护用品配备 注 按施工所需机械装备及工器具 安全防护用品配备 注 按 600MW 机组配备 机组配备 4 1 仪器 4 1 1 仪器选用见下表 生产厂家型号配备数量 汕头超声仪器厂CTS 22 配备 3 4 台超声波探伤仪 2 生产厂家型号配备数量 汕头超声研究所CTS 22B CTS 3000 武汉中科HS 600 HS 610e 其中至少 1 台数字式超声波 探伤仪 4 1 2 仪器性能要求 4 1 2 1 所用仪器应具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4 1 2 2 工作频率为 0 5MHz 10MHz 4 1 2 3 仪器至少在荧光屏满刻度的 80 范围内呈线性显示 4 1 2 4 应具有 80dB 以上的连续可调衰减器 步进级每档不大于 2dB 其精度为任意 12dB 的误差在 1dB 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 1 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 5 4 2 探头 4 2 1 探头选用 斜探头的选用见下表 检验面 管壁厚度 ABC 检验方法探头折射角 14 25mm 70 25 50mm 单面 单侧 直射法和一次 反射法 70 或 60 50 100mm 45 或 60 45 和 60 45 和 70 并用 100 160m m 无 A 级 单面双 侧 单面双 侧和焊 缝表面 直射法 45 和 60 并用或 45 和 70 并用 直探头选用 2 5MHz 20 25 30 或 5MHz 10 20 4 2 2 探头的性能要求 4 2 2 1 斜探头主声束在垂直方向不应有明显的双峰或多峰 4 2 2 2 斜探头主声束的偏离不应大于 2 4 3 仪器和探头组合性能 4 3 1 仪器和探头的组合灵敏度 在达到所检工件最大声程时 其灵敏度余量应 10dB 4 3 2 直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不小于 30dB 斜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不小于 6dB 4 4 试块 4 4 1 试块的选用 3 标准试块 CSK B 对比试块 RB 3 4 4 2 试块性能要求 4 4 2 1 试块应采用与被检工件相同或近似声学性能的材料制成 该材料用直探头检 测时 不得有大于 2mm 平底孔当量直径的缺陷 4 4 2 2 标准试块应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 4 5 其他工器具 名 称型 号配备数量 角向磨光机 100 4 台 组合工具 1 套 万用表 1 个 安全防护用品 安全帽 安全带 专用工作服 绝缘鞋 专用手套 防护眼镜 警示牌等 各 1 件 人 5 施工条件及施工前准备工作施工条件及施工前准备工作 5 1 完善现场安全设施 安全通道 脚手架的搭设 5 2 需热处理的被检物必须在热处理后进行探伤 尽量避免在强磁场区工作 5 3 对有影响检验结果评定的表面形状突变应进行适当的修磨 并做圆滑过渡 5 4 仪器和探头性能测试 5 4 1 水平线性的测试 5 4 1 1 调节仪器旋钮使时基线清晰明亮 并与水平刻度重合 5 4 1 2 将直探头置于 CSK A 试块上 对准 25mm 厚的大平底面 5 4 1 3 调 微调 水平 或 脉冲移位 等旋钮 使示波屏上出现 5 次底波 且 使 B1 前沿对准 2 0 B5 对准 10 0 记录 B2 B3 B4 与水平刻度 4 0 6 0 8 0 的偏 差值 a2 a3 a4 5 4 1 4 计算水平线性误差 amax 0 8b 100 5 4 2 垂直线性的测试 5 4 2 1 抑制 至 0 衰减器 保留 30dB 余量 5 4 2 2 将直探头置于 CSK A 试块上 对准 25mm 厚的大平底面 并用压块恒定压 力 4 5 4 2 3 调 增益 使底波达荧光屏满刻度 100 但不饱和 作为 0 dB 5 4 2 4 固定 增益 调 衰减器 每次衰减 2dB 并记下相应回波高度 Hi 直至 消失 衰减量0246810121416182022 绝对波高 HiH0 实 测 相对波高 100 回 波 高 度理想相对波高 100 偏差 0 实测相对波高 衰减 i dB 后的波高 Hi 衰减 0dB 后的波高 H0 100 理想相对波高 Hi H0 10 i 20 100 5 4 2 5 计算垂直线性误差 D d1 d2 d1 d2 分别为实测值与理想值的最大正 负偏差 5 4 3 灵敏度余量的测试 5 4 3 1 直探头灵敏度余量测试 1 抑制 关 增益 最大 发射强度 至强 2 连接探头 调节 衰减器 使仪器噪声电平为满刻度的 10 记录这时 衰 减器 的读数 N1 3 探头置于灵敏度余量试块上 200 2 平底孔试块 使回波达到 50 记下 此时 衰减器 读数 N2 4 灵敏度余量为 N N2 N1 dB 5 4 3 2 斜探头灵敏度余量测试 1 抑制 关 增益 最大 发射强度 至强 2 连接探头 调节 衰减器 使仪器噪声电平为满刻度的 10 记录这时 衰 减器 的读数 N1 3 探头置于 CSK B 试块上 使 R100 圆弧面的第一次反射波最高达到 50 记下此时 衰减器 读数 N2 4 灵敏度余量为 N N2 N1 dB 5 6 作业程序 方法及要求作业程序 方法及要求 6 1 作业程序流程图 6 2 作业方法及要求 6 2 1 受理委托单 6 2 1 1 检测人员接到委托单后 应对委托单进行确认 确认的内容包括 被检测对 象规格 材质 热处理状况 检验项目 比例或数量 同时还应对委托单填写的规 出具合格临时通知单 受理委托单施工准 备 前期准备工作 焊口合格否 出具不合格临时通知单 缺陷位置标记 焊口打磨 ZZUO ZUO ZUO ZUO 作 组合 仪器调校 现场探伤 记录缺陷 仪器复核 N Y 整理原始记录 签发报告 6 范性 内容齐全性进行确认 6 2 1 2 委托单由 UT 级及以上检验员签收 签收后的委托单应妥善保管 6 2 2 前期准备工作 6 2 2 1 根据检测对象 按本作业指导书 4 2 条规定选择探头和进行性能测试 6 2 2 2 根据试件的表面状况耦合剂的选用 如浆糊或机油 6 2 3 试件表面的打磨 所有影响超声检测的锈蚀 污物等都应予以清除 必要时可用带角向磨光机打 磨 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打磨宽度为探头移动范围 大于 1 25P P 2Ttg 6 2 4 仪器调校 6 2 4 1 扫描比例调节 扫描比例调节依据管件厚度和选用的探头的角度来确定 一般采用深度调节 当板厚较薄时 可采用水平和声程调节 最大检测范围应调至时基线满刻度 60 以上 6 2 4 2 距离波幅曲线 距离波幅曲线一般应绘制在荧光屏刻度板上 其绘制方法见 DL T820 2002 附录 D 按 B 级检验 三线的灵敏度分别是 判废线 3 40 4dB 定量线 3 40 10dB 评定线 3 40 16dB 6 2 5 母材的检验 6 2 5 1 焊缝两侧的母材 检验前应测量管壁厚度 至少每隔 90 测量一点 并作好 记录 6 2 5 2 斜探头扫查声束通过的母材区域应用直探头进行检查 以便确定是否存在分 层性或其他种类的缺陷 6 2 6 探伤 6 2 6 1 探伤灵敏度为 3x40 16dB 补偿 4 dB 可提高 6 dB 作为粗扫灵敏度 6 2 6 2 扫查时 先全面粗扫一遍 查看主要危险缺陷 然后再仔细扫查 确定每个 缺陷的性质 位置 尺寸 并做好记录 扫查时 探伤速度应小于 150mm 秒 探头 7 的每次扫查覆盖率应大于探头直径的 10 6 2 6 3 扫查方式 一般采用探头沿焊接接头作矩形移动的基本扫查方式 扫查时 探头每次移动的距离 s 不得超过探头晶片的宽度 在保持探头移动方向与焊缝中心 线垂直的同时 还可采用前后 左右 转角等扫查方式 确定缺陷的位置 方向 形状 6 2 7 缺陷定量检测 6 2 7 1 灵敏度应调到定量线灵敏度 6 2 7 2 对所有反射波幅超过定量线的缺陷 均应确定其位置 最大反射波幅和缺陷 当量 6 2 8 缺陷定量 应根据缺陷最大反射波幅确定缺陷指示长度 L 采用以下测定方法 6 2 8 1 当缺陷反射波只有一个高点 且位于 区时 应以 6 dB 法测其指示长度 6 2 8 2 当缺陷反射波幅值起伏变化 有多个高点 且位于 区时 应以端点 6dB 法 测其指示长度 6 2 8 3 当缺陷反射波峰位于 区 如认为有必要记录时 将探头左右移动 使波幅 降到评定线 以此测定缺陷指示长度 6 3 专项技术措施 6 3 1 中小径薄壁管焊接接头的检验 对于外径 32mm 159mm 壁厚 4mm 14mm 的应采用专门的检测工艺 6 3 1 1 仪器 CTS 22 等模拟式超声波探伤仪 6 3 1 2 试块 DL 1 型专用试块 6 3 1 3 探头 选择短前沿 大 K 值 小晶片 高频率的探头 且探头应进行修磨 确保与检 测面紧密接触 具体选择和其性能要求应符合 DL T820 2002 第 6 2 4 条规定 6 3 1 4 耦合剂 应选择浆糊或甘油 6 3 1 5 DAC 曲线的绘制 当管子厚度小于等于 6mm 时 DAC 测绘如图 80 4dB 8 将 h 5mm 的 1mm 通孔调节到垂直刻度的 80 画一条直线用于直射波检验 然后再降 4dB 再画一条直线用于一次反射波检验 当管子厚度大于 6mm 时 DAC 测绘按大径管的进行 6 3 1 6 扫查方式 探头只做前后 左右移动 6 3 1 7 扫查灵敏度为 DAC 曲线增益 10dB 6 3 1 8 根据 DL T820 2002 附录 F 对缺陷进行判定 6 3 2 奥氏体中小径薄壁管焊接接头的检验 由于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凝固时未发生相变 室温下仍以铸态柱状晶粒存在 晶 粒粗大 组织不匀 因此要采用专门的检测工艺 本部分适用于外径 32mm 159mm 壁厚 4mm 8mm 的奥氏体中小径薄壁 管焊接接头的检验 6 3 2 1 仪器 CTS 22 等模拟式超声波探伤仪 6 3 2 2 试块 试块选用规格相同或声学性能相近的管子制作 在管子内外壁表面加工短槽 具体要求应符合 DL T820 2002 第 7 1 条规定 6 3 2 3 探头 选择短前沿 大 K 值 小晶片 较高频率的探头 且探头应进行修磨 确保与 检测面紧密接触 具体选择和其性能要求应符合 DL T820 2002 第 7 2 4 条规定 6 3 2 4 耦合剂 应选择浆糊或甘油 6 3 2 5 DAC 曲线的绘制 将短槽直射波调至垂直刻度的 80 在此状态下找出一次反射波的最大回波 画两条直线即可 6 3 2 6 扫查方式 9 探头只做前后 左右移动 6 3 2 7 扫查灵敏度为 DAC 曲线 6 3 2 8 根据 DL T820 2002 附录 F 对缺陷进行判定 7 质量控制及质量验收质量控制及质量验收 7 1 质量控制标准 按 DL T820 2002 第 5 5 3 条规定对缺陷进行评定 具体的验收级别应遵循 DL T869 2004 的规定 7 2 中间控制见证点设置 为确保检测质量 检测完后应对仪器和探头的系统进行复核 7 2 1 每次检测前均应在对比试块上对扫描线 灵敏度进行校验 遇到有下述情况时 应随时对其进行重新核查 7 2 1 1 校准后的探头 耦合剂和仪器调节旋钮发生改变时 7 2 1 2 开路电压波动或者检测者怀疑灵敏度有变化时 7 2 1 3 连续工作 4 小时以上时 7 2 1 4 工作结束时 7 2 2 时基调节校验时 如发现检验点反射波在扫描线上偏移超过原校验点刻度读数 的 10 或满刻度的 5 两者取较小值 则扫描比例应重新调整 并对上一次复核 以来所有的检测部位进行复核 7 2 3 灵敏度校验时 如反射波幅下降 2dB 则仪器灵敏度应重新调整 并对上一次 复核以来所有的检测部位进行复核 如反射波幅上升 2dB 则应对所有的记录信号 进行重新评定 7 3 中间工序交接点设置 7 3 1 受理委托 7 3 2 需热处理的部位必须在热处理后进行探伤 7 3 3 签发检测报告 7 4 工艺纪律及质量保证措施 7 4 1 严格执行现行的标准 规程 规范 7 4 2 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7 4 3 检验部位必须打磨干净 打磨宽度符合要求 10 7 4 4 仪器和探头组合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检验前进行校验 检验后进行复核 7 4 5 对有疑问部位应用射线检测方法进行探伤复核 7 4 6 缺陷位置标示齐全 正确 7 4 7 无法进行单面双侧扫查时 应采用两种及以上折射角的探头在焊缝一侧进行探 测 7 4 8 探侧焊缝根部缺陷时 不宜使用折射角为 60 左右的探头 7 4 9 按统一的表格填写原始记录和签发试验报告 要求记录数据完善 字迹工整 术语规范 7 4 10 不合格的焊接接头应及时予以返修 返修部位及返修时受影响的区域 均应按 原条件进行复检和评定 8 安全 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要求和措施安全 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要求和措施 8 1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现场安全规定 8 2 现场施工不抽烟 不嚼槟榔 8 3 超声波探伤完后及时清理受检部位耦合剂及破布 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8 4 爱护现场的已装设备和金属外护 严禁乱踩乱踏 11 表 8 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计划表 RCP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计划表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计划表 RCP 施工单位 施工班组 金属试验室 作业项目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 序 号 危险 危害 因素 控制措施 控制 方法 控制 时机 措施执 行人 签名 检查 监 督人 签名 备 注 1触电 1 检查电源柜 盘漏电保护装置是否工作正常 2 保证角向砂轮 机外壳绝缘防护良好 3 防止误触电 作业过程中 防止身体任 何部位误碰带电体 不进入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