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实验参考项目.doc_第1页
药理实验参考项目.doc_第2页
药理实验参考项目.doc_第3页
药理实验参考项目.doc_第4页
药理实验参考项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理实验参考项目1。降脂(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合成)高血脂症: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胆固醇:胆固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人体的胆固醇高就会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治疗的话动脉硬化形成的斑块逐渐的增厚,脱离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就会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由VLDL产生过多或清除障碍以及VLDL转变成LDL过多所致。肥胖,糖尿病,酒精过量,肾病综合征或基因缺陷可引起肝脏VLDL产生过多,LDL和TC增高亦常与血高甘油三酯相关联。2、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对血栓的溶解作用血小板作为血液的一种有形成分,在生理的止血和病理的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除了通常的血液疾病外,血小板在动脉血栓栓塞、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和防治中起重要作用。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1(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1(50109/L)则有出血危险。血小板前列腺素类物质的生成及其作用:在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细胞中含有磷酸酯酶A2,当血小板表面被激活时,磷酸酯酶A2也被激活,在磷酸酯酶A2的催化下,A-A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A-A又在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PGG2和PGH2都是环内过氧化物,有很强的致血小板聚集作用。正常血管壁内皮细胞中有前列腺素合成酶,可催化血小板生成的PGH2生成前列环素(PGI2),PGI2可使血小板内Camp增多,因而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有很强的扩血管作用。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PGI2和TXA2在血液中含量保持平衡。PGI2和TXA2都由游离的A-A生成的代谢产物,所不同的是TXA2是由血小板内的A-A形成,而PGI2则由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的A-A形成。TXA2是一种很强的血小板聚集剂,有促凝作用,同时可使血管收缩,在体内半衰期极短,约30s左右;PGI2是一种强力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并有扩血管作用,有利于血管保持通畅,半衰期约为2min。生理情况下,TXA2和PGI2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它们是一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重要调节因素,它们的平衡失调可以引起血小板功能改变,以血小板聚集为核心引起血栓形成。心、血管内膜损伤会形成血栓:(1)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2)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3)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对前列腺素代谢的影响、对过氧化脂质的抑制作用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的血管变厚、变硬、失去弹性,就好像下水道内侧积满泥沙,使得血管内部变狭窄,血液循环不畅。当血管处于这种病变状态下,随时会产生通路堵塞、或因堵塞的巨大压力使血管破裂,造成心梗和中风。研究指出,自由基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这是因为,1、自由基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转运,使血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高,形成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使管壁狭窄;2、自由基促使血小板的凝聚,产生血流中的凝块,极易形成血管堵塞;3、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脂渗入血管内膜,形成粥样硬块,使血管的弹性降低,容易造成血管破裂。花生四烯酸AA:在血液、肝脏、肌肉和其他器官系统中作为磷脂结合的结构脂类起重要作用。此外,AA是许多循环二十烷酸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环素(PGI2)、血栓烷素A2(TXA2)和白细胞三烯和C4(LTC4)的直接前体。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脂质蛋白的代谢、血液流变学、血管弹性、白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激活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前列腺素:对内分泌、生殖、消化、血液呼吸、心血管、泌尿和神经系统均有作用。例如PGE能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并有排钠作用,从而使血压下降。在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细胞中含有磷酸酯酶A2,当血小板表面被激活时,磷酸酯酶A2也被激活,在磷酸酯酶A2的催化下,A-A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A-A又在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PGG2和PGH2都是环内过氧化物,有很强的致血小板聚集作用。正常血管壁内皮细胞中有前列腺素合成酶,可催化血小板生成的PGH2生成前列环素(PGI2),PGI2可使血小板内Camp增多,因而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有很强的扩血管作用。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PGI2和TXA2在血液中含量保持平衡。PGI2和TXA2都由游离的A-A生成的代谢产物,所不同的是TXA2是由血小板内的A-A形成,而PGI2则由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的A-A形成。TXA2是一种很强的血小板聚集剂,有促凝作用,同时可使血管收缩,在体内半衰期极短,约30s左右;PGI2是一种强力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并有扩血管作用,有利于血管保持通畅,半衰期约为2min。生理情况下,TXA2和PGI2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它们是一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重要调节因素,它们的平衡失调可以引起血小板功能改变,以血小板聚集为核心引起血栓形成。过氧化脂质危害:(1)升高: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损害。(2)降低:慢性关节炎。4、对血管内膜的作用(抑制血管内膜增殖、对血管壁炎症反应的影响)、对血管内皮生成一氧化氮的影响心、血管内膜损伤会形成血栓:(1)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2)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3)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一氧化氮:1。保持维护心脏的冠状动脉的畅通。2。防止过多的血凝块阻塞血管,造成心脏病和中风。3。放松动脉(维持正常血压所需)。4。帮助脑部血液流通,以增进长期记忆力。5。提高血液流量至男性生殖器,使之勃起。6。缩小和消灭癌症肿瘤。7。降低胆固醇和防止LDL(坏胆固醇)氧化。8。帮助调节胰岛素分泌(糖尿病)。9。消灭外侵的细菌和病毒。5、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中性粒细胞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关系、对心肌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对心律失常及钾通道的影响)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引起的心脏病即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因子、补体、氧自由基、蛋白酶、黏附分子等参与再灌注损伤的多个过程。了解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对于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活化、心肌浸润及脱颗粒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细胞机制。缺血区血液再灌注后由于趋化因子和细胞间粘附分子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聚集并迁徙至缺血心肌部位,对心肌产生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1)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经脱颗粒作用能够释放弹性蛋白酶,胶原酶,MPO(髓过氧化物酶)等多种蛋白酶,而弹性蛋白酶是PMN(多形核白细胞)介导组织损伤的主要物质,它能水解细胞外的基质,如纤维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型和型胶原。(2)缺血再灌注时触发的前炎性因子能够激活炎性因子及PMN膜上的NADPH氧化酶(还原型辅酶),使PMN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IL8、PAF(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能激活PMN及促进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并促使PMN释放大量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能引起脂质氧化并导致严重的细胞代谢紊乱,包括DNA的破坏和蛋白质的变性。(3)PMN在黏附分子的作用下能特异性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且活化后的PMN黏性更高、变形能力更差,难以通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造成毛细血管的机械阻塞,导致微循环障碍。T。SIMINIAK等的研究也显示中性粒细胞是通过上述机制来损伤心肌的,除此之外,中性粒细胞衍生的因子如氧自由基,脂肪氧化酶产物、细胞因子和蛋白水解酶可以改变内皮和血小板的功能。而内皮和血小板均可以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内皮细胞通过释放细胞间粘附分子和释放可溶解因子包括NO、前列腺环素、内皮素、血小板活化因子、IL8来调节。血小板通过释放血栓素A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清素、脂肪氧化酶产物、蛋白酶和阿糖腺苷来调节。6、改变血流变的作用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7、对脂肪肝、肝硬化的治疗作用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脂肪肝(肝内沉积物使肝脏体积变大)-肝纤维化(肝内形成疤痕组织)-肝硬化(增多的结缔组织损害肝细胞)医学研究表明:脂肪肝、肝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极为密切。首先,肝主情志,情绪不好的人特别容易伤肝,可能会患有肝硬化、肝癌、肝炎等疾病。其次,如果因发怒猝死,那么很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由于人发怒的时候,“肝瘀气滞”,心脉阻塞不通,容易导致心肌梗死。而如果怒则气上、血随气行、气逆而上,那么有可能引发脑出血。国内外研究发现,有脂肪肝的人更易发生糖尿病。8、对高脂血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由血脂高引起的胰腺炎,称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其血脂升高是以血清甘三酯水平高为主。高脂血症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是:(1)血粘度增高致胰腺微循环张障碍,胰腺缺氧;(2)来自胰腺外的脂肪栓塞,血清脂质颗粒聚集栓塞胰腺血管;(3)胰腺毛细血管和细胞间质中存在大量脂肪酶,在血中甘油三酯升高的情况下,脂肪酶可作用于甘油三酯,释放出有毒的游离脂肪酸,引起局部微栓的形成及毛细血管膜的损害,游离脂肪酸可在胰实质产生毒性作用。危害:1、导致严重低氧血症。胰腺炎易导致严重低氧血症,可能出现突发性、进行性的呼吸窘迫、气促、烦躁、出汗等症状。2、引发高血糖。由于胰腺的破坏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胰腺炎患者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偶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3、引发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激活的胰酶损害心肌,抑制心肌收缩;毒素直接损害心肌。是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4、导致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多由应激性溃疡、糜烂所致,少数为脾静脉或门静脉栓塞造成门脉高压,引起曲张静脉破裂所致。下消化道出血可由胰腺坏死穿透横结肠所致。假动脉瘤与假性囊肿相连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5、引发败血症。胰腺局部感染灶扩散至全身,形成败血症。6、导致凝血异常。胰腺炎患者血液常处高凝状态,以致血栓形成、循环障碍,进而发展为凝血异常。9、对静脉栓塞导滞眼底出血的治疗作用眼底出血的病理特征主要以毛细血管病变最为常见,尤其是来自静脉方面的出血,多发生在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病变,由动脉方面发生的出血比较少见,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内膜损害,渗透性增加,使血液渗出,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血液粘稠度高,静脉血流迟缓或滞留,静脉血栓,静脉壁的炎症等。动脉主要见于动脉血管壁局部粥样硬化或血管栓塞等情况。10、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作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俗称“脉管炎”,亦称Buerger病,是以周围血管慢性闭塞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闭塞性血管炎症,病程常为进行性,一般主要侵犯肢体远端的血管,脑部血管很少累及,但也有29%的患者出现脑部症状,主要累及脑部动脉,尤其以蛛网膜下腔小动脉最为明显,早期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以侵犯脑部血管而引起头痛。11、抑菌、抗氧化作用在防止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抗氧化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新陈代谢,能维持几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12、对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13、对胆固醇性胆结石的治疗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脂肪肝,血滞通胶囊能降低胆固醇的含量。14、对肝脏、肾脏的保护作用心脑血管疾病为我国人群最常见的三大死亡原因之首,而慢性肾病(CKD)则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率远远高于同年龄段的其他人群,相应地,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其发生慢性肾病的概率也要比其他疾病病高出许多。慢性肾病与心脑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