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中国法制史.doc_第1页
25-中国法制史.doc_第2页
25-中国法制史.doc_第3页
25-中国法制史.doc_第4页
25-中国法制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论点、论据40写作规范性30论述逻辑性30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25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试论西周礼与刑的关系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试论西周礼与刑的关系摘要: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西周适用礼的重要的原则就是出礼则入刑,这种使用刑来维护统治者确定下来的礼教纲常的手段,也被后世封建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汉律首先就将不道、不敬这些严重违反礼教的行为列为重罪,以后北齐确立重罪十条,汉律也确立十恶,十恶的罪名一直沿用至明清,这些都将危害封建礼教的所谓恶逆、不敬、不孝归入十种不得赦免的严重犯罪,在立法精神上,无不源于西周的出礼入刑。关键词:西周礼 西周刑 礼与刑的关系。1 西周时期的礼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它既是西周的根本大法,又是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和行政法。是由原始社会祭祀鬼神的习俗、礼仪发展而来,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成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西周初期,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了系统的典章制度、各种礼仪规范,其内容涉及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礼的一部分内容具有强制遵行性,属于法律范畴,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西周法律制度的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其根本准则。礼既有抽象的精神原则,又有体礼仪形式。精神方面主要是亲亲、尊尊。亲亲君为首,尊尊父为首。在这两大原则下,形成了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但相比较而言,忠高于孝,国重于家。礼仪形式方面主要是五礼。即吉礼(祭祀)、凶礼(殡葬)、军礼(行兵打仗)、宾礼(迎宾待客)、嘉礼(婚冠)此外还有六礼、九礼。周礼是一个强大的礼治体系,在周朝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广泛的调节作用,由法的构成要素和周礼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周礼是周朝一种特别重要的不成文法。周朝以礼治国,到春秋礼崩乐坏,这是破与立的关系,是对旧礼的扬弃,统治者是要建立更有利于自己的新礼。周礼对以后封建法制的影响相当深远,礼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华封建法律思想体系中,这是因为封建王朝需要有吸取周礼的精髓建立封建的礼教纲常,为自己的政治统治服务。秦朝以法为本,治道运行,皆有法式,甚至于焚书坑孺,但是骨子里维护的仍是一个礼。比如秦朝的起诉制度有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公室告-贼杀伤、盗分人。非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受害人均不得控告,公及非公反映了亲属关系远近,是对诉权的限制,是要维护封建家族利益的统一;秦朝还将民事主体中的赘婿、后父都设定为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体,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家族内部的等级,维护封建家长制。2 西周时期的刑所谓“刑”是西周刑事法律的总称。流传至今的有传说为西周中期司寇吕侯所作吕刑,其基本精神仍在于贯彻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在“明德慎罚”方面尤其突出,可称为西周刑事法律经验的理论总结。吕刑要求用刑必须以德教为本,必须适中,此后通篇反复强调中字,力求不轻不重。吕刑以论刑为主题,但同时反复突出崇德,要求司法应效法天德,无所偏私。司法必须慎重是吕刑反复着重要求的一个主题。从选择司法官到执法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十分慎重。此外,还具体规定了疑罪的五刑可以用锾(铜)收赎的办法,赎刑从此开始制度化。周代成文法的最主要形式是刑。刑在当时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方面它是当时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即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律。其中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内容为主,即现代意义上的刑法。另一方面它又兼指各种具体的刑罚。前一方面是主要的字义,后一方面为后起的衍生义。3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奴隶制法制的完整体系。在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过程中,法以刑为主要内容,刑与法是相通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习惯法。习惯法又来源于包括以祭祀习俗、礼仪规范等形式为代表的一部分礼。这部分礼经过改造,逐渐上升为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律出于礼。一般认为,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刑是西周法的基本形式,用来惩治和防止犯罪。礼与刑是西周法的基本组成部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凡是合于礼的,也必然是刑所不禁的。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入刑,相为表里”。 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缺,“出礼入于刑”。礼和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西周时期的“刑”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两者相互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社会法律体系。其中,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礼”是积极的、主动的典范,是禁止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罚恶于已然的制裁。也就是说,“礼”总是从正面主动地提出要求,他的功能重在“教化”;“刑”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刑法处罚。凡是“礼”所禁止的行为,亦必然为“刑”所不容。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刑”的功能,重在制裁西周出礼入刑的原则说明西周统治者已经意识到礼与刑的密切联系,知道要维护统治地位必须要将礼与刑结合起来,只是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局限性,还不能将将这个原则具体化。随着法律思想的的逐步发达,立法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时代的需要,到汉武帝时,终于罢黜百家,独尊孺术,实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这是西周礼与刑的适用原则出礼入刑原则在封建法制中最好的表现形式了。4 西周开创的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 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刑两种手段,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筑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体系。凡礼之所禁,必为刑所不容,在西周礼、刑二者的关系上,礼居于主导地位,刑要服从礼的指导。因为礼是积极的主动性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其功能在于全面地预防社会犯罪。 在西周礼刑关系上,刑是居于辅导地位,在礼的指导下对已然发生的犯罪进行制裁,处于消极与被动的状态。刑是礼的必然补充,礼以刑的强制力为后盾,用刑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礼。,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西周时期将礼、刑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共同治理国家的方式,开创了世界上的一种独有治国模式,影响了中华法系二千余年。 西汉的“德主刑辅”,唐初的“德本刑用”,明朝的“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治国模式,都渊源于西周的礼刑结合的方式,西周在治国模式上,作出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至关重要的西周的礼是在维护男尊女卑、等级秩序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旨在确认、调整和维护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权组织关系和伦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周礼对西周社会起着法律调节作用,具有法的构成要素: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西周的礼、刑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礼是刑的渊源和基础,礼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西周礼刑法律原则的适用,旨在维护等级秩序、强调官僚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5 礼刑关系的历史演化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礼刑关系的开展,大致上阅历了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一是奴隶制时期的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这是礼刑并存的相辅相成时期;二是春秋后期到战国、秦朝,这是礼刑互相排挤对立时期;三是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刑律礼制化和礼制刑律化的互动时期;四是隋唐以后至明清,这是德主刑辅、礼刑高度分离的时期。(一)礼刑并存时期礼来源于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宗教典礼。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作为宗教典礼的礼仪逐渐开展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标准性行为原则。传统礼制是在中国奴隶制时期的宗法家族国度形态中构成的调整宗法家族血缘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标准和原则。孔子曾经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2但是,由于史料缺乏,夏礼、殷礼在孔子时期曾经难以知晓。礼制的系统化、标准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周公制礼使传统礼制到达成熟化和完备化的地步。西周春秋时期,礼制造为国度制定的调整社会政治关系和宗法家族血缘关系的行为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礼制的实质是表现和保证宗法等级社会中构成的尊卑贵贱等级次序。中国奴隶制社会是一种家与国相通、政权与族权合一、宗支与国法相分离的家族国度形态。在周朝,周姓大家族控制着国度政权,然后依照宗法血缘关系,停止层层分封,树立诸侯国度和卿大夫的领地。层层分封的过程是政权、土地、民众等等逐级分割的过程,也是等级制度逐级构成的过程。周天子既是国度政权的国君,也是周姓宗大家长。诸侯国度和卿大夫既是本行政区域的最高政治统治者,也是宗族大家长。这种家族国度形所请求的等级次序集中表现在礼制所强调的“亲亲”与“尊尊”的等级次序中。“亲亲”与“尊尊”既标明法血缘的亲疏远近关系,也标明了君臣上下、长幼有差的尊卑关系。礼记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决疑,制同异,明是非也。”2(1231)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贵贱皆有称者也。”3因而,礼的实质就是依照身份等级关系,肯定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益和义务,从而为整个社会成员规则套差异性的行为标准体系。2.西周春秋时期的传统礼制是国度法律的重要表现方式。法律是国度制定或认可的并且依托国度强迫力保证施行的行为标准。周公制礼标明,礼制曾经从社会习气上升为国度意志,是经过统治阶级的国度政权制定并公布实行的。周公制礼树立了一整套紧密的行为标准,从而使礼制具有了国度法律的明白性和标准性。西周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将礼制视为统治国度的主要工具,因而,必然赋予礼制以国度强迫力,即依托国度强迫力保证礼的施行。礼记礼运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2(1414)既然礼是“经国度,定社稷,序民人,利后裔”4的重要工具,那么,违犯了礼是要遭到国度强迫力处分的。但是,从立法上看,在西周春秋时期,礼与刑尚未完成一体化,两者属于不同的法律表现方式。就礼与刑的作用而言,礼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原则,刑则是保证礼制施行的强迫性的制裁措施。3.礼制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奴隶主贵族。在西周春秋时期,礼与刑作为两种法律的表现方式,在适用对象上还是大致有所区别的。礼记曲礼上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1249)荀子也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3(121)礼是树立在宗法等级次序下的社会标准。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只要士以上的贵族才干立庙祭奠祖先,才有宗法。因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礼制,也主要适用于士以上的贵族阶级。庶人和奴隶无宗法可言,也就不能享用礼制所规则的各项权益。这也标明礼制实践上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关系的特权法。4.礼制的作用方式主要依托德治教化。在宗法等级制度下,礼制一方面依托国度强迫力保证施行,但是,另一方面也主要依托德治教化的作用保证其施行。经过礼制的教化作用,防患于已然,将危害统治阶级社会次序的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是礼制不同于刑法的重要特性。中国古代狭义的法律来源于刑。左传鲁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4(1275)西周时期除了九刑外,周穆王时期又制定过吕刑。夏、商周时期的刑主要是指刑罚,是以摧残罪犯的身体和生命为主要内容的肉刑和生命刑。固然在夏、商、周时期,奴隶主贵族违犯了礼制,也要遭到刑罚制裁,但是奴隶制时期的刑罚主要是用来镇压庶人和奴隶的工具。在春秋后期成文法发布之前,刑固然曾经成文化,但是依然秘存之于官府,依然处于机密法状态。4(634)(二)礼刑互相排挤对立时期在夏、商、周时期,礼与刑作为两种主要法律表现方式,固然礼刑泾渭清楚,但遭到统治者的并重。这种场面在春秋后期发作了宏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礼崩乐坏”和成文法(刑)的发布,并由此招致了战国和秦朝礼刑别离、互相排挤的时期潮流。到了春秋时期,树立在宗法等级制度根底上的传统礼制遭到了严重的毁坏。整个春秋时期,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就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场面的逐渐构成。随着“礼崩乐坏”场面的构成,传统的礼刑并存关系由调和并存向着剧烈对立开展。这种对立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表如今立法层面上,以“刑”为中心内容的成文法不时发布,逐渐成为标准社会生活的主要法律标准,在国度政治生活中占领了主导位置,而礼制却遭到严重毁坏,逐渐退出法律标准范畴,演化为民间伦理标准。公元前536年,子产在郑国铸刑书就惹起了中国法制史上第一次礼刑关系的剧烈争论。当时期表传统礼制的贵族叔向坚决反对发布成文刑法。叔向在郑国铸刑书之后,给子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矣。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4(1274-1276)同样,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也遭到了孔子的剧烈反对。但是,成文法的强化趋向却没有由于遭到礼制维护者的反对而中止。相反,到了战国以后,随着法经、秦律等刑律的公布,从立法层面上,礼制终于让位于刑,成为主导性的法律标准。普通以为,礼的很多标准本质上具有法律以至国度基本大法的性质。刑是西周法的根本方式,用来惩治和避免立功。礼与刑是西周法的根本组成局部。两者的目的是分歧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标准人们的行为。但凡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制止的:但凡合于礼的,也必然是刑所不由的。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入刑,相为表里”。二者之间,既有联络也有区别,概括而言,礼刑普通关系是这样的,“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局部,共同构成了当时完好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标准,即正面地、积极地标准人们,请求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 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是关于切违犯礼行为停止的处分。但凡礼所制止的,亦为刑所不容,二者相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