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1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2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3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4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时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a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57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8大众传媒的发展1(2014济南调研)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d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解析根据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答案d2(2014潍坊四县检测)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 b c d解析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材料解读能力。注意材料提供的信息“洋楼”“洋轿”“洋灯”“洋锅”“莫不以洋为尚”等,可知 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依据所学,近代民众生活方式转变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等大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变化,所以错在“根本”二字。答案b3(2014临沂调研)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清朝末年 b20世纪40年代c民国初年 d20世纪50年代解析材料中反映在婚礼现场,既有人穿满清礼服,也有人穿西服,出现了中西服饰并存的局面。西式生活方式传入,固有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最有可能是在民国初年。答案c4(2014河北衡水模拟)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b国家贫穷落后c“左”倾思想盛行d当时的世界时尚解析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由题干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军装”和“干部服”盛行,依据所学知识:60年代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答案c5(2014河南漯河一高联考)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交通近代化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反映的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交通规则在朝着世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租界当局指的是外国人管理,故a项错误;b项和c项错误。故选d。答案d6(2014湖南长沙模拟)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解析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在蓝天中翱翔的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得以实现。1901年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还未出现。答案b7(2014陕西西安模拟)1912年到1926年,中国境内铁路共通车3 723公里,年平均通车里程不足250公里,只有东北铁路进展迅速,建成1 600多公里。制约这一时期铁路发展的因素有 ()。欧洲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北洋政府不重视实业a b c d解析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1912年到1926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北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重视发展实业的。排除含的选项。答案c8(2014济南模拟)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得创办报纸的目的是互通商业信息。答案db组提升练9(201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解析辛亥革命后政府严令剪辫,但是“保辫会”、“复古会”依然存在,说明社会革命具有曲折性和艰巨性,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势必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材料表明的正是这一点,d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由“政府严令剪辫”看出a项过于绝对,排除。答案d10(201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解析a项的“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b项中“根本性巨变”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无法体现。20世纪初中国掀起留日学习的高潮,而这些报纸与杂志大量在上海与东京出现,正好印证当时中国留日的主要出发地与留学的主要聚集地所在,故答案选c。答案c11(2014济南高三质检)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断发易服”最早应该算是由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提出的,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极力向光绪帝主张把断发易服推广开去,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a。答案a12(2014湖南岳阳模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外国书刊创办目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答案b13(2014日照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材料二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1)从图一、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2)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3)材料二涉及到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4)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建筑的变化及原因。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炼两幅图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饰变化的一方面,也应看到未变化的一方面。第(2)问,在归纳基础上提炼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结论。第(3)、(4)问,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服饰、住宅建筑的变化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意味着什么”即从这方面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思考。答案(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2)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3)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4)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14(2014淄博调研)妇女地位变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女诫是东汉班昭所写的教导女性做人的私书,但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且其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内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转引自儒礼经典选读材料二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因为“内则所载,女诫所言,固不可以稍背,而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亦不可无。非欲其干预外事也。家庭教育,感化最大,若其母无国家之思想,公共之观念,则其子出而任事,必无裨益于国家而有碍于公众”。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材料三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机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美迈克亚当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1)概括材料一对妇女修养的要求,其影响为什么一直持续到清末?(2)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妇女教育出现哪些新动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及历史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直接概括即可,比如“清净贤淑;谨守节操;言行规矩;语言文明;穿着干净;保持卫生;专心女红;厨艺高超;勤俭持家等”。第二小问,根据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状况,结合该要求自身的合理性,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兴女学议”“ 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家庭教育”归纳;第二小问,结合1907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概括总结;第二小问,主要体现在社会风气、传统观念、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答案(1)要求:清净贤淑;谨守节操;言行规矩;语言文明;穿着干净;保持卫生;专心女红;厨艺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