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doc_第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_第2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_第3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词析句,体会文中精彩传神的语言。 3、由表及里,领悟词语、句子及篇章背后的深层内蕴。 4、揣摩情感,体味蕴含在文中的故国之思和超尘拔俗的精神境界。教学设想: 1、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揣摩作者潜藏在文本深层的意味。 2、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贴近文本,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3、以诗解文,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热爱。教学重点: 1、文中精彩绝妙的景物描写。 2、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故国情思和融在景物中的情怀。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对上个星期的那场雪还记忆犹新吧。那是2010年的第一场雪,来得那么突然,给我们带来了冬日的惊喜。漫天飞舞的雪花,洁白如玉,玲珑剔透,一夜之间,校园变成了雪白的世界,这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几年没有下那么大的雪了,虽然下雪天特别寒冷,可是寒冷并没有阻挡同学们的热情,同学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扔雪球,玩得不亦乐乎。不仅仅孩子们喜欢玩雪,大人也是这样,电视里曾报道,上周四在杭州,很多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结伴而出,兴致勃勃前去西湖看雪。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古人也去西湖看雪了,他和谁一起去,选择什么时候去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二、屏幕显示课文,学生诵读,教师板书课题。然后校正字音,强调几个句子的朗读。1让几个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哪些字词应该注意读音,把它们写到黑板上去。2。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师生点评。教师强调这几个句子的朗读(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面一句写的景很大气,请男生朗读,读出浩大的气势来。女生读后一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轻柔点,要越来越轻)(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出激动和欣喜)(3)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表情来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自言自语、困惑不解)然后全班齐读课文三、学生三读,品读赏析让学生再次诵读。教师语: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提问:刚才大家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个字,一个可以鲜明地概括作者张岱形象的字?(“痴”)什么叫“痴”?用通俗的话怎样讲?就是举止异常,行为古怪。读了课文你觉得他痴吗?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1)“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绝:消失,与“夜久语声绝”中的“绝”比较。)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这有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此乃一“痴”。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8点左右。)说明是晚上去看雪,赏景向来都应是白天,晚上去赏的还没听说过。此乃二“痴”。 追读:怎么去的呢?(“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挐:撑船;拥毳衣炉火:穿毛皮大衣,带着火炉。)这是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别人都在家烤火喝酒打麻将呢)挑在这么冷的天,去湖心亭看雪的,此乃三“痴”。追读:去了又看到了些怎样的情景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成现在汉语。这句话非常富有诗意,是全篇最为传神语句。“一白”就是“全白”的意思。“一”就是“全”的意思。“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表现了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只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中的量词用得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怎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学生可能回答:长提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明确:不能这样改动。用这些量词,写出景物一个小似一个,在雪中只是依稀可辨。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样描写?学生可能会说,用上一些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还有优美的词句。张岱在描写雪景时用了修辞没有?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白描。(屏幕显示什么是白描)(4)“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字,”(强:尽力;白:酒杯。)刚见面就同人家喝酒,不能喝还要强喝;酒都喝了,也不问问人家是姓甚名谁,什么身份地位,联系方法是什么,更与常人大不一样。此乃四“痴”。追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出示课件:他们都是的人。(孤独的;有高雅情趣的;超凡脱俗;志同道合等等)3品味感情。串词:刚才大家找的都是作者“痴”的表现,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痴”呢?这种“痴”的背后又流露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1)一“痴”:以肃杀、冷寂的景物烘托了他内心的抑郁,这样的天气去赏雪,可见他众不同的情趣。(2)二“痴”:晚上去,除非是既不想被人看见,也不想看见别人。足见他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3)三“痴”:独往,张岱真的是一个人去看雪的吗?学生回答:不是。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4)四“痴”: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可是在亭子里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的不同流俗。言外也有后约难期之慨,透露出了无限的惆怅。总之,这“痴”准确地评价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4理解内心世界。串词: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情趣和淡淡的愁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消沉的呢?要深究作者的内心世界,首先要了解他的身世和背景。请大家阅读注解,找出关键信息。(找到了吗?)追问:“仕”是什么意思?他不愿做哪朝的官?说明他仍忠于其实,文中也有这样含蓄表现他故国之思的句子,找找,是哪些句子?如何表现的?(1)“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2)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可见,张岱的这个“痴”是一种民族气节的坚守,一种情操人格的执著。(板书:坚守执著) 前面我们谈到张岱具有文人雅士的孤傲,现在我们才真正了解了他孤傲的实质,那是一颗赤胆忠心,一腔澎湃热血,一副铮铮铁骨!这样的张岱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再次带着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朗读这篇课文,然后我们进行诵读小竞赛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全文每句提示性文字指导学生背诵。以竞赛形式进行:男生背第一段,女生第二段。教师评价、鼓励。四布置作业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痴 思恋故国 淡淡愁绪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小品文,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张岱。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凝静清绝、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这篇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我考虑到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和词语手册基本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备课时对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以学生课外自学为主,曾提前一天布置了“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作业。课堂教学设计大致是朗读课文、品味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导入新课时,以上个星期的那场令孩子们振奋的大雪引出,“那是2010年的第一场雪,来得那么突然,给我们带来了冬日的惊喜。漫天飞舞的雪花,洁白如玉,玲珑剔透,一夜之间,校园变成了雪白的世界,这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几年没有下那么大的雪了,虽然下雪天特别寒冷,可是寒冷并没有阻挡同学们的热情,同学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扔雪球,玩得不亦乐乎。不仅仅孩子们喜欢玩雪,大人也是这样,电视里曾报道,上周四在杭州,很多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结伴而出,兴致勃勃前去西湖看雪。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古人也去西湖看雪了,他和谁一起去,选择什么时候去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的表现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并适时地对张岱的经历和作品进行简介。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说实话,备课时对自己设计的这些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是那天在上课过程中,前面有些环节耗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理解内心世界”这个环节结束得很仓促,本该进行的男女生诵读竞赛也不得不取消。在那天下午的评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的点评使我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漏洞。下面我就谈一谈这节课存在的不足及我的认识:教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