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doc_第1页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doc_第2页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doc_第3页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doc_第4页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热衷于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等各种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在知识方面,学生只学习了机械运动,而对于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以及传播需要介质都很难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本课的探究活动,教师布置任务要明确,问题提出要具体,指导观察口令要清晰,结论的总结语言要准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2.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四、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声音文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叉,乒乓球球、小鼓、盛水玻璃水槽,2.学具:橡皮筋、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活动】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曲子。【学生活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知不觉进入声现象的学习。【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背景,问:耳聋还能创作音乐,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学生活动】想。【教师活动】那我们就要先来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意图:悦耳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切入学习的主题)教学环节2: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同学们先制造出声音吧。2布置任务:任务一:利用课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好操作。任务二:带着两个问题进行实验:(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2)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活动】利用课桌上的纸张,橡皮筋,尺子等绞尽脑汁制造声音。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个别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如何操作。2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并选代表回答,其他人补充。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发声体的哪个部位在振动(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仅有的实验器材制造声音,学生积极性高,乐于参与实验活动,努力制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声音来展示,凸显学生的个性,另外,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对比、讨论、总结,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师活动】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刚才大家看到音叉在振动吗?【学生活动】没有,但感受到。【教师活动】老师上面准备了一面锣和一面鼓,你能让它们发声吗?请一位同学到上面来试试看。【学生活动】能。一位代表上来敲响了它们。【教师活动】有看到锣和鼓在振动吗?【学生活动】没用看到振动。是不是说明它们没振动呢?如果不是,你有办法证明吗?【学生活动】可以在鼓上面放些轻小物体,看轻小物体是否跳动。【教师活动】在鼓上面放些碎纸屑,然后敲响鼓,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活动】看到纸屑跳了起来,说明鼓面在振动。【教师活动】我们怎么来证明音叉在振动呢?演示实验一: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问:你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了吗?那你看到音叉叉股的振动了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发声的音叉叉股在振动吗?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演示实验二:向同学们出示音叉和铁架台,铁架台上悬吊着一个乒乓球。第一次不敲击音叉,用叉股直接接触乒乓球。第二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音叉发声,再将音叉慢慢靠近悬吊的乒乓球。两次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思考原因。提出问题: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发声的音叉叉股在振动,引起乒乓球的跳动。【教师活动】总结:这样我们将看不见的叉股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提出问题: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你还能想出办法将叉股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现象呢?【学生活动】激烈讨论,大胆动手尝试。不敲击音叉时,接触水面没反应。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看见烧杯内的水向外溅出,也就是将叉股的振动转化为水的振动,引起水花溅出。【教师活动】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提出问题:你能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吗?敲响音叉并请一位学生上来试试。【学生活动】用手按住音叉,声音马上停止。【教师活动】结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教师活动】问:你还知道其他一些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播放蝉鸣叫时的视频,告诉学生是蝉腹部的薄膜振动发声,再举例蜜蜂、笑树等。【教师活动】我们今天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优美的声音我们想保留下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28页,了解一下记录声音的方法。(设计意图:物理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和物理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老师通过对比实验,巧妙地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也为后面共鸣实验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对比,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水花的溅出,亲身体会转化法在实验中的作用。)教学环节3:探究声音的传播【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声音怎么传播到远处的呢?你知道哪些物体能够传播声音吗?【学生活动】回答:空气、液体、固体【教师活动一】播放视频:真空铃实验【学生活动】一直聆听电铃声音的变化,关注引起变化的原因。简单叙述实验过程。【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钟罩里的空气被抽出后,铃声变小,设想一下,如果继续将钟罩空气向外抽,铃声会怎样?当然继续变小。如果真的能够将空气抽净,变成真空状态,又会怎样?听不见铃声了。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解释:国际空间站外,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设计意图:真空状态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为此,通过视频为学生演示真实的实验,学生在真实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空气被抽出,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发生的变化,进而合理想象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只有经历真实实验的过程,才能合理推论,这也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总结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大家看过水波吗?(播放水波的图片)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的实验。老师敲击音叉,叉股不停地左右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最后到达我们人耳,引起听觉。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教师活动二】1. 提出问题:能不能举出实例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2.演示实验: 在空气中用两只音叉敲响,再在水中敲响,问:能不能听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总结结论:说明水可以传声。3提出问题:那么固体能不能传声呢?【教师活动三】我们来做个土电话的游戏。出示土电话(两个纸杯、一根细线)【学生活动】两名同学,其中一人对着话筒轻声说一句话,另一名同学用手堵住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贴紧听筒,这名同学能听到话筒传来的声音,而教室里其他同学听不见话筒传来的声音,这时第三名同学捏住细线中间,第二名同学听不到刚才的说话声了,说明声音是细线传过去的。【学生活动】学生一只耳朵贴着课桌,用手捂住另一只耳朵,然后敲击课桌,听声音。【结论】空气、水、细线和课桌都能传播声音。【总结】大量实验表明: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设计意图:上面几个实验,学生感到亲切、好奇,实验效果明显,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与物理学习的距离,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他身边。)教学环节4:声速、回声以及应用【教师活动一】提出问题,播放小视频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需不需要时间呢?下面我们还是先看一段前几天北京暴雨来临之前的视频吧。为什么在电闪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学生活动】回顾暴雨之前的情景,脱口而出:光速比声速快。【教师活动二】播放PPT以及图表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是这样,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叫做声速。老师这里有一张图表,是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你仔细阅读图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附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空气(0)331海水(25 )1531空气(15)340冰3230空气(25 )346铜(棒)3750软木(25 )500大理石3810煤油(25 )1324铝(棒)5000水(常温)1500铁(棒)5200【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图表的内容,比较速度的大小,分析介质的状态、温度等,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人补充。结论是:1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2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例如: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设计意图: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光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但是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什么有关,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老师以提供图表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图表中寻找规律,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活动三】提问1记得在艺体馆听体育老师喊口令吗?老师大声喊口令后,发生了什么现象?是的,是回声现象,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2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怎么没有听见回声?什么条件下我们才能听到回声呢?同学们可以自己阅读一下课本30页有关回声的知识。【学生活动】自己阅读课本30页有关回声的知识:原声与回声相差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教师活动四】提出新任务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知识计算一下,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在多少m才有可能听到回声呢?【学生活动】比赛计算。S=vt=340m/s0.1s=340m。这是声音经历的往返的路程,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17m。【教师活动五】播放视频,介绍回声的应用。回声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例如我国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利用回声测海水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德国流星号于 19251927 年对南大西洋进行了考察,首次采用回声测深仪,揭示了大洋底部崎岖不平的地形,绘制出大西洋中脊图。(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社会各领域的重要应用,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教学环节5: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PPT出示本节课知识结构图。在老师的启发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学环节6:布置作业四、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从感性的生活实际出发,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学会了新知,更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尝试了物理方法。1学习情境生活化,学生倍感亲切,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一幅优美的模拟画面,犹如儿时出游的场景,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声现象的学习。实验筐里熟悉的尺子、梳子、气球、橡皮筋、吸管等实验物品,更是激发起学生动手的欲望。加上水中手机实验、一次性纸杯做成的土电话实验,都让学生感到亲切、好玩。刚刚经历的雷雨加交的情景再现引出声速,春游时的呐喊了解回声,这些情景的创设都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带着无比的兴奋来到物理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对全体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2课堂教学实验化,实验清晰、效果明显,重视科学探究本节课大大小小的实验十余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非常有效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发声的实验中,每一个小实验都很好操作,振动的现象也很明显,很能说明问题。敲击音叉,用乒乓球和水转化叉股振动的实验,放大效果非查清楚,说服力强。共鸣箱实验、水中手机实验、土电话实验,不仅实验效果良好,还具有代表性,将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事实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空铃实验步骤清晰,实验效果良好,为后续的推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突破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难点。3物理研究方法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物理走向了社会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重视物理方法。例如:多次利用对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敲与不敲音叉再去接触乒乓球进行对比、敲与不敲音叉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